书城亲子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
561400000065

第65章 10 美味的手指——吃手指

第九章10 美味的手指——吃手指

小兰今年已是五岁的孩子了,但仍保留着吸吮手指的习惯。其父母每每看到她的这种行为就严加斥责,甚至打骂。然而,孩子仍难以改变这种习惯,往往下意识地将手指塞进嘴中。如今,小兰的右手食指已有一些畸形,焦虑的父母也发现一个现象,每当孩子紧张不安时就会选择这种方式慰藉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身边有儿童在吃手指。据调查,吮手指和咬指甲是儿童期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心理运动功能障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在6~12岁的儿童中,“经常”和“几乎整天”吮手指的儿童的发病率为12%,而咬指甲的儿童的发病率则高达44%。

有统计表明,90%的正常婴儿都有吮手指的行为,特别是儿童长牙的时候,这是正常现象。一般说来,儿童到2~3岁后,这种吮手指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心理学认为,吮手指是智力发展的信号:宝宝到了2~3个月时,随着大脑皮质的发育,婴儿学会了两个动作,一个是用小手在眼前摇动,眼盯着自己的小手看,这是看手游戏;另一个是吸吮手指,因宝宝最初是以舌头感知外界物体的,宝宝就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此外,吮手指是宝宝的心理安慰剂。宝宝往往在自己的某种需求达不到满足时,如饿了却等不到奶吃时或宝宝需要妈妈的爱抚却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开始吸吮手指作为安慰剂来稳定自己的情绪,这一时期的吮指并不需要纠正。

但是心理学家进一步指出,孩子在两三岁时吃手指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到了四五岁甚至更大时还吃的话,就有些不正常了,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毫无疑问,吃手指这一不良习惯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那么,应该如何矫治孩子吃手指这一习惯呢?

第一,要消除环境中的紧张因素。如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或对孩子要求太严,经常打骂等这些不良环境因素都会加剧孩子吮手指和咬指甲的毛病。温馨和谐的家庭,才能使孩子情绪稳定,有利于克服其吮手指和咬指甲的毛病。

第二,在儿童吮手指和咬指甲时分散、转移他的注意力。总让小儿有事可干,如画画、搭积木,或帮父母干点事,这样儿童吮吸手指的时间会逐渐减少,而这种不良行为习惯也有可能最终消失。

第三,家长不要暗示或强化这种行为。如在孩子出现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时,家长就叫嚷:“看,他又在咬了!”这样做,不但不能使他克服这种毛病,有时反而变本加厉。当他听到叫嚷时会感到紧张,越紧张,越会不由自主地咬起来。因此,遇到这样的儿童时,家长不要神经质地老盯着他。

第四,运用“厌恶疗法”。在不得已时,可在孩子的手指上抹点黄连素或胡椒粉,使他吮吸时产生一种厌恶感,可减少或消除这种不良行为习惯。

相关链接:咬指甲的行为疗法

根据孩子自己的记录,统计出每天咬指甲的次数,然后父母有目的地制定一个“目标”,如每天只能咬指甲6次,要求孩子去“达标”。在孩子达到这一“目标”后,再制定下一个“目标”,如每天只能咬指甲3次,再要求孩子去达到新的目标。再制定下一个“目标”,每天只能咬两次,再要求孩子去达到新的目标。直至十次也不咬。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目标”要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切勿一下子规定“不许咬”,这样做非但无效,还往往适得其反。当孩子“达标”以后,父母要及时奖励,奖励一定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而且是孩子喜欢的内容,切勿按父母的意图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