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
561400000025

第25章 6 “听不懂”妈妈话的小敏

第三章6 “听不懂”妈妈话的小敏

小敏已经5岁了,星期天妈妈带她到游乐场玩。一进游乐场,小敏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妈妈陪小敏在游乐场疯玩了两个小时,想休息一下再带小敏去玩,谁知道公司打电话通知妈妈要她去加班。因为临时有事,妈妈只好跟小敏说:“小敏,乖,我们回家吧!妈妈下午有事,改天再来……”“不,我还没玩够呢!”“妈妈下午要加班,我们必须回去……”妈妈苦口婆心地跟小敏说了半天,可小敏就是不肯出来,妈妈生气了,对小敏说:“好啊,你自己去玩啊。”谁知道小敏听到这句话竟然又跑去玩碰碰车了。妈妈纳闷了,怎么小敏连这话都听不懂呢?其实,妈妈不知道,由于理解能力有限,此时小敏把妈妈的反话当做正面理解了。

有研究发现,4到4岁半的儿童,即使在说者话语的字面意义提供线索很少的情况下,也能推测出说者的意图。

但是,4岁的儿童对于听者困惑的眼光或“我不懂”等形式的反馈不像较大年龄(7岁)的儿童那样敏感。

年幼儿童还不能觉知自己是否理解别人所传的消息。马克曼(Markman,1977)在实验中教给一、三年级儿童一个游戏,把关键性的、缺此就不能开展游戏的信息省略。一年级儿童对此重要缺漏无所觉察而是急于开始游戏,而三年级儿童则能较快地发觉信息的缺漏。

幼儿对话语中讽刺意图的理解能力,以及对诚实话和讽刺话、嘻嘻话和侮辱性话的辨别能力需相当迟才能出现。他们常把成人的反话当做正面话理解。如年幼儿童擅自过马路,妈妈说,“你再走走看”,他就更向前走。幼儿把爸爸的书乱扔,爸爸说,“好啊,你把我的书扔得乱七八糟”,孩子就扔得更起劲了。

有一个研究小组考察了小学生是否能理解隐含在话语中的讽刺意义。例如说话者明明知道一个人跑得很慢,但却对这个人说:“你跑得真快!”结果发现,一年级小学生还不能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三年级学生才基本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能理解这种话语的讽刺意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根据话语与事实不符合说话者知道事实真相来判断这种虚假话语的有意性并推论其含义。

育儿启示:避免幼儿教育的误区

由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不善于分析事物的内在含义,难以理解语言的寓意、转义,因此在对幼儿教育时,家长或教师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切忌讲反话,或嘲笑、讽刺幼儿。例如,做完游戏后孩子很兴奋,回家后不能很快安静下来。父母生气地说:“你再吵,我就给你点颜色看看了。”孩子很快就能安静下来,可是不久又吵着要看“颜色”,因为他们并不理解此处的“颜色”是什么意思。还有,在幼儿园做早操走步时,有的幼儿缩脖、猫腰,老师讽刺地说: “冬冬走得多好啊,跟老头子一样。”幼儿听了,不但不挺起腰来,反而都缩脖、猫腰,“小老头”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做法是正面引导,表扬走步正确的孩子。例如说:“小明走得多精神,真像个解放军!”孩子们听了,就会学小明,抬头挺胸,走得很精神。因此,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用具体形象的榜样感染、影响幼儿是非常重要的,空洞的说教和嘲讽,无论是对孩子心理的发育,还是对教育的正常进行都是有害无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