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远眺珠穆朗玛
5477700000007

第7章 雪域风光(5)

藏族是一个非常讲究礼貌的民族,在各种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表达的礼节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生活在西藏的有些地方的藏胞,亲朋见面,往往施以碰头礼、贴脸礼,以示亲切;有些地方则流传着一种弯腰、伸舌的习惯;到了寺院,见到活佛还有施跪拜礼。随着西藏和内地及世界文化生活交流的增多,许多地方以互相握手表示致意也比较普遍。但在朝拜佛像、觐见上级领导、婚嫁丧葬和比较重大的集会活动等重要场合,一般都采用敬献哈达的礼仪习惯。

哈达是一种丝织品,长短不一,长的有三至六米,短的有二至三米,宽大多在十至三十厘米左右。敬献的哈达愈长,愈显得尊敬,礼仪的等级规格也愈高。哈达的颜色多为白色,也有蓝、黄、红、绿等色彩的。由于敬献的哈达是表示诚心、吉利、纯洁、敬仰之意,在一般情况下敬献的哈达以白色为多,只是在结婚的礼仪中或拜谒神佛时,才敬献彩色哈达。在藏族民间传说中,哈达原是一位仙女抛向人间的飘带,因此,藏族人民对献哈达的礼仪看得十分严肃。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在通常情况下,要用双手捧哈达,髙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一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长辈、上级给晚辈、下级献哈达时,则由受献者低头弯腰待对方将哈达给自己搭给后,即抬头道谢。给佛像和活佛敬献哈达时,有固定的程式。另在敬献哈达时,有一方敬献的,也有互相敬献的。

如果你到藏民家里去做客,除了注意敬献哈达的礼节外,还应注意其他礼节。一般到藏民家做客,主人必先敬客人青稞酒,客人应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天空,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而后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喝三次,第四次添满时需喝干一杯。否则主人会不高兴,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瞧不起他。客人进屋坐定,主人就用酥油茶敬客,客人需待主人双手捧至面前时,才能接过去喝,切不可自行端喝。落座时,要盘腿端坐;接受礼品时,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髙举过头;敬茶、敬酒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西藏唐卡

唐卡,是藏语的音译,汉语的意思为卷轴画。它是西藏绘画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宗教色彩及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视为珍宝。唐卡的品种多种多样,而大多数的唐卡,是在布上或纸上绘制的,这种唐卡是先把白布绷在木框上,涂上一层胶制的白灰并抹平,然后再在上面构图作画。使用的颜料,是用矿物或植物等材料加工而成的。这种颜料最大的特点是色泽艳丽,长久悬挂而不易褪色。还有刺绣、贴花等形式的唐卡,其特点是紧密而厚实,花纹精致,富有强烈的装饰性。唐卡在绘画工艺中非常讲究色彩的用法,特别是红、黄、蓝、白等颜色表示的象征意义有一定的民族性。白色表示吉祥、纯洁、慈悲、和平;蓝色表示怒、严肃、凶恶;红色象征权力;而黄色表示功德广大、知识渊博。黄色特别适用于刻画性格温和,又稍带有严肃的人物形象。这些颜料多为矿物或植物茎等加工而成,有透明和不透明两种。颜料的加工是手工操作,过程慢而复杂,但颜料纯度高,质量稳定,覆盖力强,画面效果厚重艳丽,因而西藏唐卡的色彩保存千年不变。也有的把唐卡从色调上根据绘制的不同对象和使用唐卡的不同要求分为彩色、黑色、红色和金色唐卡:彩色唐卡,用多种颜色绘制而成;黑色唐卡,主要用黑颜色,常用来绘制怒神类的唐卡;红色唐卡,是用朱砂作底来绘制的唐卡;金色唐卡,是用金粉铺底来绘,多用来绘佛像等时才使用黄金粉,多见于寺庙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还有各种底色的唐卡,有的寺庙护法神殿内有大面积纯黑色为底勾金唐卡,以达到恐慌神秘的效果。有的唐卡则用银作底,以黑勾勒,敷以淡彩,显得十分雅致。金唐卡以纯金敷底,用朱砂勾勒,用“磨金法”绘制图案,只在佛之髻及眼部敷填颜色,效果十分堂皇。银唐卡以银为底,用浓墨勾勒敷淡朱砂。红唐卡以朱砂为底,用金勾勒。黑唐卡是以黑色作底色,用金、朱砂等勾勒后采用浅色交染法,风格各异,绘成的唐卡具有富丽、高雅、热烈、庄重之感。西藏唐卡在色彩的动用上,把大自然赋予万物的绚丽色彩,同绘制者的主观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唐卡工艺独特的色彩和艺术风格。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全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也就在这个时代,西藏人历史地选择了佛教,建起了许许多多的宫殿和寺庙。因为要妆点这些宫殿和寺庙,原有的壁画艺术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一种随意作画,易于搬运、悬挂、收藏又易于宗教宣传的一种绘画艺术就应用而生,这就是唐卡。此后,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兴盛,逐渐得到了发展,而唐卡的兴旺发达主要在明清两代。新中国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后,又给唐卡的发展注人了新时代的特征和艺术的活力。

唐卡的题材包罗万象,有宗教画、传记画、历史画,有反映生活习俗的风俗画、也有反映天文历算和藏医藏药、人体解剖图等等。它们具有通史性、趣味性、知识性、宗教性、工艺性等特点,故被人们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唐卡中最常见的是宗教画一佛像,一般中心位置是描绘主要人物,从画面上角开始,围绕着中心人物,按顺时针方向与中心人物有关的人物、活动场所或故事布满一周。每轴唐卡画一般描绘了一个较完整的故事。画面的景物随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不受历史、时间、空间的限制。画面人物不受远近透视关系的影响,安排得生动活泼,把整个画面统一在大的基调上,使构图很完整。

唐卡的大小,差别很大。最大的唐卡高为45米,宽为35米,而最小的唐卡却只有4平方厘米。在西藏的布达拉宫、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和青海的塔尔寺及甘肃的拉卜楞寺等着名寺院,在每年的晒佛节(哲蚌寺在藏历每年6月30日即雪顿节)所使用的释迦牟尼的巨幅画像,就是最大的一种,数百人才能搬得动,面积将近1600平方米。唐卡的运用,在西藏十分广泛,也有绘制其他佛像的唐卡。普通百姓人家,出自敬仰和为了某种纪念,也要请画师绘制唐卡或在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唐卡,供奉在家里,按宗教的规矩进行朝拜。而寺院,更是唐卡的世界。作为藏民族的文化遗产,它为社会历史学家研究西藏的历史、宗教、文化、绘画、工艺以及自然科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唐卡的画派也有很多种,这是唐卡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现今,把唐卡的画派大致划分为四个派别即前藏画派、后藏画派、汉风画派和西康画派等。前藏画派的唐卡,构图严谨,比例精细,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后藏画派的唐卡,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比例饱满;汉风画派的唐卡,是模仿内地绘画的一个流派,笔法简洁,和内地的写实派风格相似;西康画派的唐卡,是属于前藏和汉风的一种画派,画面留有空白,用色淡雅,讲究笔墨情趣。各种画派既坚持了藏民族的特色,又有各自流派的独特绘画风格。西藏的唐卡,经过历代绘画大师们的继承和发展,已经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和藏民族的壁画一样,是藏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它不仅属于勤劳勇敢的藏民族,而且属于全人类。西藏的唐卡,在历史文化艺术的长河中,将会因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更加光彩照人。

拉萨的雪顿节

西藏的神秘,在于它奇特的地理环境和独树一帜的宗教及人文景观。要是在藏民族的雪顿节期间到拉萨观光,就会真正感受到雪域高原的神秘魅力和诱惑。

藏民族的民间节日比较多,然而富有宗教和文化色彩的节日,还要数雪顿节。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相传在17世纪以前,每年夏天的前后几十天,佛教戒律禁止僧众外出,直至解制。解制后许多僧人带着“雪”等食物到林卡(公园)中游乐玩耍,称之为雪顿。后来五世****在哲蚌寺创建甘丹章地方政权,雪顿节期间便召集有名望的藏戏班子到哲蚌寺献演,以待宾客。从此,便形成了以演藏戏为主的传统节日。

哲蚌寺在拉萨西郊十来公里的朗钦山山腰,兴建于1416年,是喇嘛教格鲁派拉萨三大寺之一(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分格鲁派、噶举派、宁玛派、萨迦等教派,俗称黄教、白教、红教、花教等),也是西藏最大的寺院。拉萨的雪顿节,就是在哲蚌寺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中开始的。哲蚌寺,意为米聚寺,全称为“吉祥米聚十万尊胜州”,远瞰寺庙全景,似一座景色优美的山谷城堡。主要建筑有全寺僧侣集会的措钦大殿,二至五世****喇嘛居住的甘丹颇章宫,四大扎仓及扎仓下属的康村、米村等独立建筑单位,结构严密,自成体系。哲蚌寺大殿和扎仓的各佛殿都绘有大量的佛教壁画,屋顶都饰有金顶、****及经幡、吉祥八宝瓶等装饰。吉祥八宝,亦称八吉祥徽。即伞、胜利幢、宝瓶、金鱼、莲花、左旋白海螺、吉祥结、金轮。带有宗教色彩的解释为,八宝即佛祖释迦牟尼的化身,它们分别代表释迦牟尼身上的八个不同的器官。伞代表的是释迦牟尼之头、胜利幢代表的是身、宝瓶代表的是颈、金鱼代表的是睿智的双眼、莲花代表的是口、左旋白海螺,代表的是声音、吉祥结象征释迦牟尼的妙思像结一样萦纡相连;金轮也叫箭锋轮,释迦牟尼手心和脚心上刻有此物,比喻佛说的一切法。哲蚌寺定额僧侣为七千七百人,多时可达一万多人。大经堂同时可容纳八千多人诵经做佛事。

藏历每年6月30日这一天,当朗钦山刚呈现出朦胧的轮廓,哲蛘寺措钦大殿便传来低沉的法号声。在仪仗队的引导下,数百名喇嘛和信徒虔诚地簇拥着卷成长筒的唐卡佛像涌向展佛台。展佛台则是一大块平缓的山坡草地,其顶端有一面约高10米、宽6米的石墙,上面还设有一排铁架子。到了那铁架子上面,僧人们一齐呐喊。顿时,在太阳从东方山顶冉冉升起的同时,约一千五百平方米的唐卡沿着铁架子滚开,从上到下徐徐展开。稍顷,几根绳子从上面放下来,拴住那层覆盖在佛像之上的白布,徐徐向上拉,“唾”,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叹,一幅五彩斑斓的释迦牟尼的巨幅彩色佛像缓缓地显现了。先是胸部,然后到脖子、嘴巴、鼻子、眼睛额头,最后,整个佛像都呈现出来了。当佛像完全呈现,太阳也刚好就升上东方的山顶,把佛像整个地照亮了。整个的过程不过20分钟,操作得相当精确。没有任何多余的程序,没有任何象征性的操作,如果这个动作有何象征的话,我想它是在看的人们的心里。

巨大的释迦牟尼像是一椹用彩色丝绸织成的辉煌无比的唐卡。人们必须离开很远才能完全看清楚它,在附近只能看到它的局部。自古以来,宗教就是艺术的最伟大的守护者,它强迫艺术在它规定的精神轨道中运行,在这种轨道中,艺术再也找不到比宗教更安全的保护神了。当佛像完全展开之后,成千上万的信徒磕头朝拜,人们就纷纷涌上去,朝佛像献哈达、钱币,这些东西一会儿就在佛像的四周堆积起来。僧人们沿着佛像的边缘站着,把佛像的边翻起来,让人们用头去拱,用·去摸。许多人拱过摸过,还呆若木鸡地站在佛像旁不动,双掌合拢,微闭双目,念念有词。或一群,或一个,形成了一组充满神性的雕塑。在现场,佛号声伴随着念经声震撼人心,佛像头顶的三堆和脚下的二堆青烟袅袅升腾,弥漫空中,使复杂而有程式的宗教仪式显得更加神秘莫测。诵经仪式结束后即在佛祖脚下的空地上,依照固定顺序献演,庆祝雪顿节。

每年藏历7月的雪顿节,有十个藏剧团特地从西藏各地到拉萨演出,其中琼结县的宾顿巴、乃东县的扎西雪巴剧团等,他们出场时男子戴白面具,是白面派的代表;昂仁县的炯巴剧团、拉萨的觉木隆剧团等,.他们出场时男子戴蓝黑面具,是蓝面派的代表。扎西雪巴剧团的面具舞,近年来常被邀请到欧美和港台演出,受到很热烈的欢迎和称赞。蓝面剧团中最着名的是拉萨觉木隆剧团,现在它已成为西藏唯一的专业藏戏团体。

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叫“顿”,也称“温巴顿”,其表演形式多为王子、仙女歌舞,内容为迎祥祝福。第二部分叫“雄”,称为正戏,演出的剧目主要有:《成公主》《朗莎姑娘》《卓哇桑姆》《索吉尼玛》《诺桑王子》《白玛文巴》《顿月顿珠》《赤美滚顿》等“八大藏戏”,其内容多取材于佛教经典、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第三部分叫“扎西”,即告别祝福仪式,主要通过集体歌舞接受观众募捐。藏戏表演以唱为主,伴奏通常只有一鼓一钹。演出时有一人在旁吟诵快板介绍剧情。藏戏面具很特别,观众对它们非常喜爱。在戏中,国王戴红色面具,

王妃戴绿色面具,活佛、仙人的面具是黄色的,告密者和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魔妃戴浄狞丑恶的大面具,平民老头老太太的面具大都用白色或黄色的布缝制。藏戏里还有大量神鬼面具和动物面具,做得特别生动。

雪顿节一般要持续一星期左右。藏戏班子在哲蚌寺参加完朝佛献演后,便转移到拉萨市内,在罗布林卡和八廓街松决热广场轮流演出。

原栽1999年2月5日《兰州晨推》

西藏长抱

恶劣的自然条件,给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们造就了严酷的生活环境。然而,他们从来没有抱怨过,而是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个性鲜明,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西藏的长袍,就是其中之一。

西藏的长袍,说具体一点,就是西藏藏族人平常所穿的外衣。在西藏,不论是前藏和后藏、农区和牧区、夏季和冬季,也不论是男人和女人,所穿的外衣一般都是大肩长袍。这种长袍,都是袖宽腰肥,然而,同样是长袍,由于生存地域的差异,在样式和所选用的材料上有所不同。比如,农业区和牧业区的长袍就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