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藏族的婚姻及家庭形式,一夫一妻制是藏族主要的婚姻形式,而且可以是女到男家,也可以是男到女家。西藏在民主改革前经济落后,为防止财产分散,曾存在过一妻多夫、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等婚姻现象。一夫多妻制的情况多发生在上层家庭,即领主、土司通过联姻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藏传佛教中的黄教严禁僧人娶妻,而其余各派的僧人则可以结婚。但在一些落后的偏僻地区,也还留存着一些西藏农奴制度下的群婚制的残余。群婚制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一妻多夫,即兄弟朋友共妻和一夫多妻即姐妹共夫及不定配偶等。有的地方还习惯娶“姑姑老婆”即姑侄隔代婚等。如一妻多夫的家庭,多为兄弟或朋友,共同娶一个妻子,共同一起生儿育女,共同一起劳动,共同一起生活。这样做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家庭中的财产不被分割,避免分家、分房、分地、分牛羊。由此可见,这是在物质比较贫乏的生活条件下的一种维护、巩固家庭财产的婚姻形式。这样组合起来的家庭,多以女性为中心,女性掌管和主持家中的日常生活,协调家庭中男性成员之间和子女之间的矛盾和关系。一般来说,在西藏,这种形式的家庭大多都能比较和睦地一起生活。这种独特的民族婚配风俗,必将随着整个藏民族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法制观念的提高,自然会越来越少,最后终将消失而成为历史。
原栽2001年4月3曰《甘肃工人根》
独特的丧葬习俗
在世界上,丧葬风俗千差万别,但绝大多数民族都选择土葬的形式。然而,生活在西藏的藏民族,却在吐蕃王朝后逐渐由土葬为主演变成以水葬、土葬、火葬、塔葬和天葬多种形式的独特的丧葬习俗。
塔葬,是一种最尊贵的葬法,也是藏族的最髙葬仪。这种葬法,是先将尸体用藏红花、香料、盐巴和多种名贵药材配制成的药水对尸体迸行清洗,再用丝绸布匹缠裹,进行脱水防腐处理,这样反复进行,直到尸体的水分全部被吸干。经脱水防腐处理的大活佛尸体成盘坐式的姿势,脸部涂盖金粉,五官被重新描绘,装人灵塔内永久保存,供教徒们长久地膜拜崇敬。灵塔分金、银、铜、木、泥几种,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圆寂后要建金灵塔,而甘丹赤巴只能建银灵塔。灵塔存放在各寺院里。这种葬法,只有历世****、****及少数大活佛死后才能享受。如十世****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于1989年1月28日圆寂后,国家拨出6424万元专款、614公斤黄金、275公斤白银,用于灵塔祀殿建造。历时3年,于1993年9月4日,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取名为“释颂南捷”,意为天堂、人间、地下三界圣者的灵塔祀殿。“释颂南捷”大殿总面积为1933平方米,髙35.25米。灵塔面积为253平方米,塔高11.55米。
火葬,仅次于塔葬,是对死去的活佛和一些社会、经济地位很髙(如旧西藏时期的领主等)的上层人士采用的葬法。火葬时将遗体捆成坐姿并固定于柴堆上,由喇嘛念经超度死者灵魂,同时在柴堆上洒油点火。焚尸完毕,将骨灰撒在高山之巅,或江河之中。新都桥一带火葬为圣葬,葬式很特别。人死后由几位长者擦洗尸身,把四肢交叉叠起,五官中塞入酥油,然后用白布将尸体缠裹,死者头部画上“田”符号,左胸画6个星星、9支弓箭、1条鱼、1个牛头。再把尸体置于堂屋地板上,请喇嘛念3天经。火葬时给死者准备五谷和糖类一起火化。另外还要准备161根小木棍、39个麦面小饼和39个酥油包,烧祭神灵和饿鬼。另在藏北巴青等地区也实行火葬。这种葬法一般有焚烧炉,燃料大多采用木材、酥油和哈达等。火葬的规格比较高,所以,也是一种奢华的葬法,花费高,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因此,没有相当经济条件的人家是难以承受的。要是活佛的遗体被焚烧后,有珠状的舍利的话,要收拾起来供奉。
天葬,在西藏是一种最流行、最普通的葬法,这种葬法是在人死后,先把尸体卷曲起来,弯头于膝,盘腿而坐,用白色布包捆后,放在屋内一角,停灵三至五天。期间,亲戚朋友来吊唁,并请喇嘛为亡人念经超度。超度完毕,亡人的家人就雇来“诺若娃”(天葬师),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喂秃鹫。在西藏,地方政府和部队指挥机关,多次发布公告,要求在西藏工作的汉族人,应尊重藏族人民的习惯,不准围观天葬仪式。我在西藏工作期间,出于好奇,曾穿上藏袍,带上望远镜,在距天葬台30来米的地方,亲眼目睹了天葬的全过程。那天葬台在一山峰的半山腰,有许多大石头。专业天葬人将死人背到天葬台,跟随的友人背着食品和热水壶,“诺若娃”首先用酥油、糌粑和柴草及死人的头发点燃起火堆,一股浓烟冉冉升入高空。这其实是发给四面八方髙山上的秃鹫的信号。然后,“诺若娃”
用刀分解尸体,取出内脏,把肉和骨头分离开,将肉切成肉条将头和骨头放在一个大石头上的坑内,砸碎后取出来,裹上糌粑。还没等把这些全做完,看到信号的秃鹫就从远处的高空飞来并盘旋而下落在天葬台,不到一小时,就飞来了约200来只伸展开双翅有2米多宽的髙大秃鹫,围着“诺若娃”转,“诺若娃”不慌不忙地先把死人的内脏肠子抛向秃鹫群,顿时,秃鹫群立即争抢起来,乱作一团,接着喂骨头,最后喂肌肉。整个过程用了三个半小时。藏族人认为,要把尸体喂得一点不剩才好,否则,就认为死者生前有罪孽,不能升天。遇到喂不完的情况,家属只有再请喇嘛念经超度,为死者赎罪。藏族人为什么要选择天葬这一葬法,据说这是符合释迦牟尼传记中宣传的“舍身饲虎”的精神。
因得传染病而死的成年人、夭折的小孩及一些生活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部分藏族实行水葬。这种葬法是将尸体割成块丢进河里,让水冲走或让鱼吃掉。藏族幼儿夭亡,一般不举行葬礼,而是把尸体放入陶罐后扔进江河之中,也有的把陶罐长期存放于库房之内。所以西藏藏族人有不吃鱼的禁忌,他们把鱼视为神鱼。
在西藏,土葬被藏族人认为是最差最坏的葬法。土葬本是藏族原始固有的葬俗,但天葬盛行以后,藏族认为土葬者不能转世,因而很少使用。这种葬法,是专门为那些凶杀或受刑而死的囚犯们安排的。在旧西藏,还包括从事手工的艺人,其中也包括“诺若娃”即专业天葬人,把他们称之为“黑骨头的下等人”。据说,被埋在土里的人,就被打下了十八层地狱,他们的灵魂再也无法升人天堂,也永远不能转世到阳间。
另有一种葬法叫复合葬,即先土葬,后火葬,再水葬,历时一年,且祭仪频繁,法事不渐。常见于藏东珞瑜地区。在西藏部分十分边远的地区还有石棺葬和岩葬的习俗。
藏胞洛萨节
藏族的洛萨节,如同汉族的春节,是藏族同胞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藏族的节日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两个民族传统节曰或宗教节日,而在众多的节日中,洛萨节最具有民族特色。
按习俗,生活在西藏的藏族,从藏历旧年十二月初,各家各户便开始准备过年的货物。节日到来,男女老少见面都要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洛萨尔桑”(新年好)。在大年三十晚上,待全家人到齐后,要围坐在炉灶旁,高髙兴兴地吃上一顿团圆饭——“古吐”。“古吐”用面团制成,里面分别包有石子、盐巴、辣椒、木炭、羊毛等,有的还把面团制作成佛像状。吃“古吐”时很热闹,也很有趣。如果谁吃到包有石子的面团,就预示他来年心硬;吃到盐巴,就意味着他来年是懒汉;吃到辣椒,就表明他来年嘴辣;吃到羊毛,就说明他来年心软;吃到木炭,就预告他来年心黑;吃到豌豆,就是说他来年圆滑;吃到桃干,就预告他来年健康等等。此外,还要做一个脑袋小、肚皮大的小面人儿,它出现在谁的碗里,谁就得挨罚学驴叫、装狗叫,还得喝九大勺面汤。在这种全家团圆的喜庆时刻里,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品评着自己吃到嘴里又吐出来的是啥东西,其乐融融。当然,在大年三十,不光是吃“古吐”,还少不了牛羊肉及酥油茶、糌粑和青稞酒等美食的。如今,藏族同胞在除夕之夜也要尽情地享受现代文明看电视节目。
按习俗,在大年初一的凌晨,家中年纪最长的一第一贩而当认将嫌回杂,录人起床,穿上新衣服,便开始家在拜年仪式一家人按照辈份老幼在长卡垫上依次坐好,然后由年长的次狮龄贿,瓶福说:
松!”(意为今年祝你吉祥如意)被祝福的人也马上向长者祝福:“旦都德挂巴秀!”意为既您永远幸福“退桑塔航骑总久勇巴秀!”(意为愿明年新年我们健康地在一起)拜年仪式结束后,全家堂,高片把和煮的人品,愉快杂洛的第一天,并碰挪年里,家里牛从杂如意。舰年元月初:稀方,从初二开始,友辨。初三敬奉“难神跃人们搬上自家的屋顶,鹏新的面耻,然后向空中雌辄狮的面和的“桑册’寄髓人们赚愿向空中传去。这一天,拉萨的市民成群结伴到东面的宝瓶山和西面的药王山,插经旗、挂经幡,祭祀山神和水神。从初四起,举行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曰昭大****。拉萨昭大****是由格鲁创始巴于公元1409年细麽发大****验师来的。届时’拉萨三大寺院的几万名僧人集帕规寺向释迦牟尼的佛像祈祷,十五日迎请弥勒佛后结束。正初五,拉转区的农的辉节。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麟,图案,牛缀满贝壳织石的彩缎,尾巴上系着纷的绸带。开梨时,也有一定的讲究和习俗,开毕,绿会聚一喝酒,唱歌,太阳西沉,尽兴而归。
按西藏的传统习惯,欢度藏历新年一般要15天时间。
原栽1999年2月10曰《甘肃曰报》
西藏藏族人的起名和称呼
生活在西藏的藏族人,一般只有名字,而没有姓氏。为此,同名字的人特别多,即使是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或者是一所学生不多的小学校,或者是一个小单位内,重名者很多。我当年服役的连队里,虽然只有十几名藏族战士,可叫次仁这个名字的就有3人。连长在晚点名时,只好在次仁的前面加上班排的名称加以区别或者加上其他符号来区别。例如叫大次仁、中次仁、小次仁等。
为什么西藏人没有姓氏,只有名字,说法不一。但据说西藏人在吐蕃王朝以前有姓氏,后来,由于佛教在西藏地区的盛行,而且起名字又往往是在孩子出生后,由寺庙的活佛或较有声望的喇嘛从佛经中引用一些神名或者带有吉祥意义的词语取名字。藏族名字有名无姓,一般有男女性别之分,通常是两字或四字。名字多取自佛教经典,故重名的人较多,但可在名字前加上大小、本人的特征、出生地、居住地或本人职业等以示区分。婴儿出生后,父母请喇嘛为之行命名礼。喇嘛取名多源于佛经,并且选的是含有“美”与“福”的字眼,如扎西彭措(扎西意为吉祥,彭措意为长寿)、晋美才仁(晋美意为无畏,才仁意为长寿)等等。所以,老百姓给孩子取名很随意。如次仁(长寿)、扎西(吉祥)、平措(圆满)、卓玛(仙女)、卓嘎(度母)、多吉(金刚)等。也有按孩子出生当天的星日命名,
如尼玛(太阳)、达娃(月亮)、米玛、拉巴、普布、巴桑、边巴,这既是7个星辰的名字,也是从星期日到星期六的星曰称谓。但也有一些人家,为了孩子不被麿鬼摄去,好养活孩子专门起一些不好听的名字,如其加(****)、西绕(死里逃生)等。西藏人因为没有姓氏,所以自然也就没有宗族关系和宗族组织,每个家庭就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单位。在西藏的家庭中,大多以妇女为中心,她们既操劳家务,又掌管家庭中的经济大权,同时也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即使妇女生了孩子一两天后,也要去河里背水和干家务活。因为健康勤劳的女性会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普遍称赞。这也确立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也是世界上最勤劳,最不依赖别人的伟大的女性群体。
藏族小孩生下来的第三天(女孩是第四天),亲朋好友携青稞酒、酥油茶、小孩衣物等前来祝贺,并举行旁色仪式(旁色,藏语意为淸除晦气)。旁色是吐蕃时期留下来的古老仪式。这天早上,人们在生了小孩的人家门口放一堆小石子,生的是男孩,便堆上白垩纪小石子;生的是女孩,什么石子都可以,并在石堆旁燃烧松柏香枝。前来祝贺的人们,首先在石堆和香堆上撒上糌粑面,然后再进入主人家门。孩子满月之后,便要选择黄道吉日举行出门仪式。这天,母子(女)俩都换上新装,由亲人陪着(陪同的人也穿新衣裳)出门,首先到寺庙朝拜佛经,拉萨人则到大昭寺,祈求菩萨保佑新生儿长寿,在世上少受灾难。然后到亲朋好友家串门,多选择有福气的人家,以期孩子将来也能建成幸福家庭。孩子第一次出门时,人们往往在其鼻尖上擦一点锅底,意思是使婴儿出门时不被魔鬼发觉。
藏族人对亲属的称呼比较简单,不像汉民族那样复杂。一般称呼是,祖父和外祖父均称为波啦(爷爷);祖母和外祖母统称为莫啦(奶奶)父亲和岳父都叫爸啦(父亲)母亲和岳母都叫阿妈啦(母亲);其他凡属父亲的男性亲属统称为阿古啦(叔叔),女性的均称为阿尼啦(姑姑)对母亲的男性亲属一律叫夏乡啦(舆舅),女的则一律叫索姆啦(姨妈);有的地方的男士把自己的妻子和年龄相当的女的称之为阿加啦;亚东地区则把姑娘称呼为阿依等。由于西藏的土地辽阔,人口密度小,加之独特的婚嫁民族风俗习惯,使一些孩子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这种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城市和比较发达的地区已少见,但在藏北草原等地区还有遗存。由此可见,这也是西藏人对亲属称呼比较简单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之一。
关于西藏人平时对人与人之间的称呼,都以称呼名字最为常见,但直呼名字,又视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此,一般都要在名字前面或后面加点什么,以表示尊敬和亲切。藏族人非常注意使用敬语,这种风气拉萨人更为讲究。在拉萨甚至整个西藏,每句话都有3种讲法,一是普通话,一是敬语,一是最敬语。无论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这样。地位相同的人相互用敬语,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髙的人也用敬语,对地位悬殊的人用最敬语。不会敬语的人被认为缺少教养,而敬语用错了,便会闹出笑话。藏族人非常重视称谓,称谓不准确,往往被认为不懂礼貌。在对方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表示尊敬。例如称格桑为“格桑啦”,扎西为“扎西啦”;教师称为“格啦”,厨师称为“玛青啦”等等。在日喀则地区,男性名字前加“阿吉”或“阿觉”。在贡布地区在男性名字前则喜欢加上“阿达”两字,像阿达边巴次仁、阿达尼玛等。
原栽2001年6月20日《甘肃工人报》
胜
藏族的礼节一献哈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