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5377300000007

第7章 意大利作品(6)

当我顺着宫殿的楼梯上去时,管家警告我:“你别幻想从公爵夫人那儿弄到很多钱,她吝啬得可怕……”我回答道:“我是个中人,公爵夫人要卖房子,我替她把这套房间卖出去,收下我的佣金。”终于,我走进最大的一间大厅,见到了公爵夫人。看来,管家将她比作天仙,一点也没有夸大。我跟她去看了一套房间,当即作价:“就假定说350万吧。”不料,她提高嗓门大声说:“我却想要700万元!”我简直呆若木鸡,经稍许争论后,谈妥为400百万。过了一天,我同一个青年建筑师一道来看房子,同公爵夫人当面讲定是400万。可是,第二天一早,她来了电话,说要500万。我立刻通知主顾,他答应考虑考虑,后来却一直没有见到他的影踪。这样,便开始了我和公爵夫人的关系特别密切的一段时期。她每天打电话来,想出一些新的理由来增加房子的售价,她爱的是钱,比任何一个高利贷者更自私、更吝啬。后来,侥幸碰到一个米兰的厂主,为找一所藏娇的金屋,愿意以500万买这套房间。公爵夫人宣布要600万,事情又告吹了。几天以后,我找到了一个像熊一样的土财主,他肯出550万。当他和公爵夫人在阳台上看风景时,把手搭到公爵夫人的手上。公爵夫人知道土财主爱她,决定利用这一点耍手腕,提出要650万。这时,我尖刻地回答说:“我的职业是中人,而不是媒人。”脸涨得通红,立刻跑了出去。一个月以后,我又遇到了管家。他告诉我:公爵夫人要嫁给一个挺有钱的、可以当她的爷爷的公爵。

斯贝兰莎

《斯贝兰莎》是意大利作家S·彭芳琪于1954发表的长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北部波河河谷的一个农村。长着一头红发的摩尔人、老雇农蔡万正在用芦苇编织摇篮,他的妻子敏嘉在喂鸡,他们满怀希望地期待着一个新生命的降临——儿媳罗莎快要生孩子了!这里遍地沼泽,自然条件异常严酷,在大庄园主的压迫下,农民的生活极其艰难,这对老夫妇曾生育过无数儿女,只剩下一个儿子别尔托,如今当上了拖拉机手。

农家妇女不知道什么叫休息,罗莎临产那天还在刺骨的朔风中劳动,农民的孩子往往就生在沼泽地里,像青蛙一样。等善良的老医生赶来时,罗莎已经在天寒地冻的野外生下一个女孩,随即离开了人间。死后结算她的全部工资,仅够买一头奶羊。然而,小女孩斯贝兰莎——意大利语里的“希望”一词——却靠吃羊奶活了下来。别尔托到远方去干活,把女儿交给蔡万夫妇抚养。敏嘉割稻时,就把她放在田埂上。在那里,斯贝兰莎听着蚊子的嘤嗡、看着青蛙跃入碧波,发出天真的笑声……

斯贝兰莎靠父亲寄回的少量工资,跟着祖父母在艰苦的环境里成长,她身体健壮,机灵得像只小松鼠。蔡万老汉很健谈,常给她讲她的叔祖德儒泽别为保持贫穷的摩尔人的荣誉,拿起斧子反抗****,被关入疯人院的故事,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斯贝兰莎到了入学的年龄,蔡万决定亲自把她送到她母亲娘家罗曼尼去,但工头不准请假。于是蔡万只得深入沼泽地,去找阔别多年的族兄德儒泽别帮忙。这些年里老猎人德儒泽别一家遭遇悲惨:儿子因在庄园主领地打猎,被军警打死,儿媳早死于产后病症,只留下孙子塔果与他相依为命。塔果19岁,健壮而淳朴,他随蔡万来到村里当替工。斯贝兰莎很喜欢这位大哥哥,把老医生临别时赠给她的两枚银币偷偷放进塔果的衣袋。

斯贝兰莎住在舅舅陶尼家上学,善良的舅母玛尔塔非常爱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青壮年都被征入伍,其中有她的爸爸别尔托和舅舅陶尼。村里缺少劳动力,重活只得由妇女、老头和儿童来承担。斯贝兰莎经常跟老渔夫米克列出海,在险恶的风涛中像男人一样操作。她还挺身反抗压低收购价格的鱼商,号召渔民把鱼扔回大海中去,迫使商人终于作了让步。不幸的是,世界大战夺去了她爸爸的生命。

小学毕业时,斯贝兰莎穿着礼服参加隆重的坚信礼。当时,有一个小男孩失足落水,斯贝兰莎奋不顾身地把他救了上来,她的高尚和勇敢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塔果正好赶来接她回家,也看到这动人的场面。

回到老家,她看到祖母在极度痛苦中,精神已经崩溃了;而祖父则对庄园主的剥削逆来顺受,缺乏反抗的精神。可是,沼泽地雇农们正在觉醒,塔果积极参加工会活动,鼓动雇农进行罢工斗争。斯贝兰莎的阶级觉悟很快就提高了,她替蔡万老汉算庄园主的剥削帐,使他认清庄园主的狰狞面目,她还参加撒传单等革命活动。反动政府军警偷偷乘船通过沼泽,来村镇压。蔡万和德儒泽别为掩护乡亲们撤退,勇敢地用猎枪进行阻击,这两位老人终于为自己的阶级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不久,敏嘉也死去了,这个勤劳的农妇曾向沼泽一寸寸地夺取土地,比男人干的活还多,死的时候,驼背比脑袋还高,她的一生不断受苦挨饿,没有享受过任何欢乐。

斯贝兰莎和塔果在为穷人争取权利的斗争中相爱,终于结为夫妇,但当他们的儿子乔凡尼诺诞生时,塔果因从事革命活动,被迫流亡国外。斯贝兰莎带着乔凡尼诺在沼泽地拼命挣扎,二十几岁时就已白发斑斑,但她始终没有失去希望。每逢春光明媚,布谷鸟高唱时,美好的生活信念又在她胸中激荡,她相信革命者播下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意大利反动当局引来了德国纳粹军队,阶级压迫更加沉重。反动政府为镇压雇农的反抗,竟把他们从村里赶走,并从邻省迁来更贫穷、更听话的人手来代替他们。反法西斯的怒火在沼泽地里燃烧,阔别18年的塔果潜回沼泽地领导这场斗争。斯贝兰莎秘密地与他会面并帮他运送传单,她高兴地看到塔果身边还珍藏着她小时候赠给他的那两枚银币。他们的儿子乔凡尼诺已成长为一个性格开朗的红发青年,并已积极地参加了游击队,在一次与德军的战斗中,塔果认出了自己的儿子,因为乔凡尼诺长得跟他的外曾祖父蔡万一模一样。

盟军迅速反攻,法西斯快要垮台了,残余的德军已被围困在沼泽地里,塔果正领导游击队奋勇追歼。这时斯贝兰莎已怀孕,她高兴地看到胜利在望,她的一家很快就能团聚,过和平幸福的日子了!可是,就在最后一场战斗中,法西斯分子罪恶的子弹射穿了塔果和乔凡尼诺的胸膛,刚刚重逢的父子俩的尸体,一起倒在血泊里。雇农老大娘艾米莉娅安慰斯贝兰莎说:“你将会有另一个乔凡尼诺,也是英勇的塔果的儿子!”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没有压倒她,希望的火花又在这个坚强的劳动妇女心头闪烁。

麦泰罗

《麦泰罗》是意大利作家普拉托利尼发表于1955年的长篇小说。

麦泰罗出生在佛罗伦萨市圣尼科罗区,但他15岁前并未在那儿居住过。

麦泰罗的生父卡柯是一个打捞沙石的苦工,他崇拜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曾登门拜访过他,麦泰罗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去世了。父亲把他送到30公里外的陵契内乡下,寄养在蒂那伊家,几个月后,卡柯打捞沙石时淹死在阿尔诺河里。

卡柯死后,蒂那伊收留了孤儿麦泰罗,把他作为家里5个孩子中的一个。麦泰罗便与奶尼奥灵多一起放牧羊群,过着贫困生活,一直到15岁。

麦泰罗15岁那年,农业严重歉收。养父欧吉尼奥因受不了农场主的剥削和压迫,被迫背井离乡,带着妻子儿女到比利时去作矿工,而把麦泰罗留给了家中的两位老人。就在养父出走的那天深夜,麦泰罗逃跑了,来到了佛罗伦萨。

由于饥饿,麦泰罗只得去当临时搬运工,报酬是每小时4分钱,比其他搬运工少一分钱。在佛罗伦萨,麦泰罗很快就认识了父亲卡柯生前的两位朋友:培托和斐斯坦利,也是两个无政府主义者。

培托不同意麦泰罗到市场上出卖苦力,建议他选择一个职业。于是麦泰罗当上了泥瓦匠,一天劳动10小时;作为“小工”,每小时只挣7分钱。培托每天教他识宇、写字。麦泰罗很快就学会了签名、写信,还能大段大段背诵。到了晚上,培托酒醉在外,每次都是麦泰罗去把他背回家。

1890年9月底的一个黑夜,培托突然失踪了,麦泰罗到处寻找培托,他到监狱去询问,结果反被卫兵抓进去关了两天。在狱中,麦泰罗认识了青年泥瓦匠凯利尼,从他那儿第一次听到了“社会主义”、“平等”、“按劳取酬”、“社会党的建立”……凯利尼对他讲:“在职业上你越是变得能干,你就越会明白自己是一个被剥削者。”

麦泰罗出狱后,为摆脱警方对自己的注意,继续从事他的泥瓦匠工作。他发现无政府主义者越来越少,警方的注意力已转移到社会主义者身上,他逐步认识到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区别。无政府主义者认为不需要自己的头头,他们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一味追求的是所谓的“自由”;而社会主义者有自己的领袖,有具体的斗争目标。麦泰罗亲眼看到社会党人为增加工资、减少工时而进行着斗争。在社会党创办人达尔·保诺的领导下,社会党人还成立了工商会。麦泰罗支持社会党人的活动,他经常参加会议,阅读《阶级斗争报》,参加了工商会,但他不参加社会党。麦泰罗已成长为一个残留着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者。

1898年,面包价格日益上涨,但工资却仍停留在10年前的水平上,由于参加游行示威,麦泰罗和他的许多同事被关进牢房。1900年1月5日麦泰罗被释放出狱,工人的女儿爱西莉娅同情并支持他的斗争,热烈地爱着他,出狱后,他俩结了婚。

在以后的工运斗争中,麦泰罗的态度由“不争第一名,也不愿意成为最后一名”转变为“谁力气大,谁就应该多使劲”,这时,麦泰罗加入了社会党。他认为人类分成两部分:朋友和敌人。而中间道路是为那些愿意浪费时间的人和胆小鬼开辟的。

1901年4月4日在罗马的一个剧场里召开了泥瓦匠代表大会,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泥瓦匠大会,出席的代表有1750名,会议讨论了如何保护工人的实际收入等问题。

1902年5月14日,由于资本家拒绝谈判,泥瓦匠们于5月15日开始罢工,这次罢工持续了46天。以麦泰罗为代表的坚定分子领导工人们坚持斗争,他们忍受着贫困和饥饿,克服了罢工队伍中的动摇和妥协,抵制了资本家的威胁和利诱,粉碎了资本家动用军警镇压的手段。最后,这场罢工以资本家失败、工人胜利而结束。

就在罢工胜利的第2天,麦泰罗和二十几位同志被逮捕入狱,这时的麦泰罗已经是有觉悟的工运领袖了,他在狱中坚持了斗争。爱西莉娅在狱外给予他全力支援,通过共同的斗争,麦泰罗与爱西莉妮的爱情更加深挚了。

麦泰罗出狱后,马上就考虑今后的斗争,他继续投入了战斗……

乔恰拉

《乔恰拉》是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的作品,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罗马。

乔恰拉16岁时,由乡下嫁到罗马。她丈夫是个开食品店的小商人,年纪比她大,长得又丑,还经常跟坏女人胡搞,待她也不好。十几年后,她丈夫死了。虽然有人追求她,她也不想再嫁人,守着她唯一的女儿罗赛达——一个性情温顺、对宗教非常虔诚的18岁的姑娘,继续开着那个食品店度日。

1943年,意大利法西斯体制面临着最后的崩溃。由于战争,罗马的食品配给越来越少,到处都是饥饿。乔恰拉为了生存,同时为了给罗赛达准备嫁妆,经常和女儿一起冒着危险到罗马周围的乡下去套购食品,然后带回罗马暗地里出售。这样,她积攒了一笔钱。

盟军占领那不勒斯之后,开始向罗马前进。罗马居民害怕盟军的飞机轰炸,又担心法西斯分子会先毁掉罗马,再背水一战。因此,他们一边拼命地储藏食品,一边准备逃难。乔恰拉为了不致饿死或炸死,决定和女儿一起离开罗马,到乡下她的父母那里去。乡下虽说也遭到轰炸,但总不至于饿死。她把商店和住房托给她丈夫生前的一个朋友,一个煤铺老板代管。当她离开生活了近20年的家时,心里产生了一个可怕的预感:苦难在等待着她们。

半路上,飞机炸坏了铁轨,火车不能往前开了,她们只得下车,徒步来到了一个小镇。小镇上空无一人,房屋被炸得只剩下半壁残垣,居民都躲得不知去向。

后来,她们在离镇不远的一个偏僻地方,遇到了一个年老的农妇,在她家租了一间房,暂住下来。农妇有两个儿子是从军队里开小差跑回来的,他们每天都去镇上偷运逃难人留在家里的东西,然后藏起来倒卖。一天,两个法西斯宪兵来这家抓那两个开小差的儿子,看到了罗赛达,起了歹心,威胁农妇把罗赛达送到他们驻地去当女佣,以此为条件,不再追捕她的两个儿子。

乔恰拉为了使女儿免遭侮辱,第二天凌晨,带着女儿匆忙地逃走了。

在逃跑的路上,乔恰拉遇到了一个熟人,他把她们介绍到一个山区的农民家里去,她们便在那儿住了下来,等待着战争结束。在那里,她们认识了一个大学生米凯尔。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对事物的看法都非常落后,他们都盼望战争早日结束,不管是法西斯取胜,还是盟军取胜,只要战争结束就行,根本认识不到法西斯体制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只有米凯尔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思想上竭力反对德国人和法西斯分子,但农民们并不理解他。米凯尔在思想上给了乔恰拉母女一定的影响,在生活上也很关心她们。一天,出于人道的考虑,米凯尔送给了几个饿昏过去的德国兵一些食物和水,可是,当这些德国兵苏醒过来后,却强迫米凯尔给他们带路。在带路的过程中,德国兵枪杀了他。

米凯尔死后,乔恰拉在精神上失去了依托,带来的钱也几乎用完了。由于罗马解放指日可待,她决定带着女儿沿着盟军走过的道路返回罗马。

在返回罗马的路上,罗赛达在一个教堂里被几个盟军士兵轮奸了,从这以后,她失去了对宗教的信仰,开始对一切都漠不关心,自暴自弃起来,最后沦为妓女。看到这种情况,乔恰拉十分难过,但也无能为力。路经她们逃难时住过的那个农妇的家时,那家的一个儿子答应她们用搞黑市交易的汽车送她们返回罗马。在途中,强盗劫车,打死了农妇的儿子,正在这时,公路上出现了盟军的汽车,强盗们便匆忙地逃走了。乔恰拉趁机顺手抄走了农妇儿子的钱包。

由于战争,正直的人米凯尔惨遭杀害;很多无辜的人被炸死;罗赛达变成了妓女;乔恰拉变成了小偷;这些都是谁的罪过呢?乔恰拉母女历尽艰辛,终于又回到了罗马。罗马依旧,可是她们都变成了另外一种人了。但是,当乔恰拉回想起米凯尔时,她相信,她们还会变好的。

《豹》是意大利作家兰佩杜萨发表于1958年的长篇小说。

《豹》的故事梗概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