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5377300000006

第6章 意大利作品(5)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占领的一个村庄里。安妮丝原来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妇女,平时只知操劳家务,为别人洗衣服挣些钱来养活自己和丈夫——残废的共产党员巴利达。在丈夫的影响下,她开始积极帮助游击队员运送炸药,传递情报,完成了许多艰巨任务。可是不久,她丈夫不幸被德国兵抓走,病死在开往德国去的一列火车上。丈夫的死,并没有使安妮丝沮丧后退,相反,更激起她对法西斯的无比仇恨。她把村里人为哀悼巴利达捐献给她的钱和平时洗衣服挣来的钱一起用来买羊毛给游击队打羊毛袜,把自己的家作为游击队的后勤供应站,一心一意参加抗击法西斯、争取意大利独立解放运动的斗争。

一天,安妮丝和邻居明姬娜发生争吵,德国中尉命令一个胖德国兵用冲锋枪打死了安妮丝心爱的小黑猫,借此威胁安妮丝。但安妮丝并不害怕,乘胖德国兵跑进她屋里睡觉,用枪管砸死了这个德国兵,而后迅速投奔游击队。第2天,当她回想此事时说:“我才不怕德国兵呢,我也不可惜他们烧掉我的房子,也不在乎我现在落得只有身上这一套衣服。当他们抓走我丈夫的时候,我真想把他们统统杀死,因为我知道他们一定要把他弄死的,可是那时没有办法,昨晚上却不同,时机来到了!”

从那以后,安妮丝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指挥员只让她给游击队烧水做饭,做些零碎琐事,并不分配给她艰巨任务。安妮丝坚决服从命令,把后勤工作搞得有条有理,同志们都亲热地称呼她是“游击队的好妈妈”。

有一天,德国兵突然包围了游击队的住地,情况非常紧急,指挥员率领同志们前去狙击,命令安妮丝迅速转移到另一个住地。安妮丝为了不让游击队的重要物资落在敌人手里,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敌人的炮火坚持把所有重要物资收藏好,然后才离开。可是这时已经迟了,她被敌人抓住,敌人见她满腿河泥,怀疑她是游击队员,安妮丝沉着冷静,对答如流,敌人最后没有发现什么破绽,只好把她放走。可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被放走的这个满腿河泥的妇女,正是他们到处搜捕的“犯人”。

艰苦环境的考验和战斗的锻炼,使安妮丝由一个普通的游击队员成长为领导几十个人的后勤工作的负责人。但是她并不因此而骄傲,她常说:“要真正做好每项工作,只有日夜考虑问题,才能不出乱子。”在后来的工作中,她始终遵循自己的诺言,克服了重重困难。有时因敌人的干扰破坏,不得不放弃刚选定的物资储藏所,再重新做起。但是她领导的后勤工作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同志们都敬佩地称她是“信得过的后勤负责人”。

为了教训德国法西斯,安妮丝不顾害着脚病,冒着严寒去布置工作,同时通知联络员改变队领导明天开会的地点。她来到了一个村庄时,突然被从旁走出的德国兵抓住,把她押进一间挤满男女老少的房屋里。原来,德国兵因找不到在附近丢失的一辆卡车,就把四周的人抓起来,并威胁说:“如果找不到卡车,就把你们统统枪毙。”安妮丝知道被抓的原因后,真后悔不该走大路,以致无法完成任务。突然外面传来了卡车马达声,屋里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他们找到卡车了。”话音刚落,门已打开,两个德国兵守在门两旁,叫里面的人一个个走出来,这时安妮丝愉快地想:“这次总算又逃过了。”当她最后一个跑出来时,正好迎面碰上那个下命令叫打死小黑猫的中尉,真是仇人相遇,分外眼红。中尉的两下可怕的耳光把她打得满眼直冒火星,他接着随手掏出手枪,对准安妮丝的眼睛、嘴巴和头部狠狠地连打4枪。

分成两半的子爵

《分成两半的子爵》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发表于1952年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寓言小说。

《分成两半的子爵》故事梗概如下:

奥地利、意大利对土耳其的战争爆发,贵族出身的梅达尔多·迪·台拉巴子爵,应征入伍。他告别意大利,跨上战马,带着一名随从,来到波希米亚平原。

梅达尔多随即被引进奥地利国王的行营,受到国王陛下的接见,并被授予中尉军衔。

晚上,子爵在军营外漫步,眺望波希米亚平原繁星闪烁的夜空,倾听河岸芦苇随风摇曳的声响,沉浸在明天就要进行的激战的遥想中。此刻,他丝毫没有忧愁、疑虑的感觉。世上的一切,包括他自己,在他看来,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完整无缺。

翌日,上午十时,战斗开始了,梅达尔多子爵一马当先,向土耳其军队的阵地奋勇冲杀过去。他的战马受伤倒毙,随从也中箭受伤,但他拒绝随从让给他的战马,仍然和一些勇敢的步兵往前猛冲,一心要捉拿土耳其人的火炮手。突然,敌人的一颗炮弹飞来,不偏不倚,正好击中梅达尔多子爵的胸膛,顿时,他的身躯被抛到了空中……

晚上,奥地利军队打扫战场。他们发现一个从未见过的奇怪伤员。从上到下细细打量了一番,只见他仅有半个前额,一只眼睛,一只耳朵,半个脸颊,半个鼻子,半张嘴巴,半个下巴,一条胳膊,还有一条大腿。这就是梅达尔多子爵。他被炮弹从头到脚整整齐齐地劈成了两半,仅仅保留了身子的右半部分,但居然还活着。

10月的一个夜晚,天空乌云密布,梅达尔多子爵躺在担架上,回到了故乡。城堡里的男女老少纷纷赶来欢迎,但是,当他们看到从头到脚紧紧裹在黑色的斗篷里,只露出右边半个脑袋,隐约可见右边半拉身躯的子爵时,都目瞪口呆了,不祥的气氛笼罩了整个城堡。

很长一段时间里,梅达尔多子爵过着隐居的生活,连从小抚养他长大的奶妈赛芭丝亚娜也无法接近他。一天,奴仆们发现子爵离开了城堡,赶紧跟踪寻找。一路上,他们惊奇地看到,树上的果子,地上的蘑菇,都被子爵掰成了两半,只留下了右半拉。事情不止于此。夜间,农民熟睡的时候,子爵常常纵火烧毁他们的牲口、农具、茅屋,有时连农民也被活活烧死。侍候子爵的奴仆也不能幸免灾难,一次,好几名奴仆在睡梦中成为子爵点燃的熊熊大火的葬品;他的奶妈也几乎被烧死,受伤卧床不起。第二天,子爵见到奶妈,硬说她脸上的烧伤是麻风病症,下令把她关进了麻风病院。

人们对梅达尔多子爵愈来愈仇恨,背地里都叫他“邪恶的子爵”。子爵喜欢骑马,命令铁匠为他特制了一副马具,从此,男女老少一听到子爵的马蹄声,便纷纷仓皇奔逃。而子爵却从邪恶中获得乐趣,他对侄儿说:“任何一件东西都可以掰成两半;当你被掰成两半的时候,你能比一切完整的头脑所具有的智慧更好地理解事物,……因为美、智慧、正义,只存在于支离破碎之中。”

邪恶的子爵爱上了一个放牧的姑娘帕美拉。他把草地上的菊花、蝴蝶掰成两半,作为求爱的标志。帕美拉拒绝他的爱情,他放火焚烧帕美拉父母住的茅屋,把他们捆吊起来,作为惩戒,帕美拉被迫逃到一个隐蔽的山洞里避难。

帕美拉在山洞避难期间,陆续听到许多离奇的新闻:出现了一个和梅达尔多子爵一模一样的怪人,从头到脚紧紧地裹在黑色的斗篷里,只露出左边半个脑袋,一条左腿一蹦一跳地走路。他乐善好施,济困扶危,把迷途于森林的孩子护送回家,帮助寡妇干活,治疗被毒蛇咬伤的狗,把礼物送到穷人家的门槛或窗台上。

原来,梅达尔多在战场上被炮弹炸成两半以后,身子的右半拉被打扫战场的士兵找到,后来返回城堡,这就是“邪恶的子爵”;他身子的左半拉被埋在基督教徒和土耳其人的尸体下,以后被两个隐士无意发现,经用油膏和香料治疗,救活了他。他告别了救命恩人,经过许多岁月的跋涉,回到了故乡,这就是“善良的子爵”。

一天,帕美拉为躲避雷雨,不期和善良的子爵相遇。他们倾诉了各自的际遇。帕美拉很惋惜,一个灵魂高尚的人竟然有着这样一副可怜的外形,子爵告诉她:当我是完整的人的时候,我对人,对世界,对世间普遍的痛苦和创伤不关痛痒,一无所知,而现在,一旦成为半拉子的人,我具有了博爱精神,懂得了为每个人的痛苦而痛苦,在医治别人的创伤中医治自己的创伤。

善良的子爵也爱上了帕美拉,他不愿回到城堡里过子爵的生活,宁愿成为一个流浪者。每天清晨,他到乡村去,看望穷人、老人,提供人们需要的一切援助。他经常到麻风病院去,帮助被邪恶的子爵关在这里的奶妈和其他病人。闲暇时,他到树林里去,帕美拉在小溪边洗衣服,他坐在石头上,专心地阅读《解放了的耶路撒冷》。

邪恶的子爵对善良的子爵的行为极为恼怒,派遣手下的卫队去搞谋杀。谁知他手下的人早已不满他的横暴,正在酝酿起义,他们不只没有执行命令,反而去请善良的子爵出来当起义的领袖。善良的子爵劝告说:虽然他对邪恶的子爵的专横同样感到痛苦,但挽救他的办法只有一个——向他展示善良和美德的榜样。

两个子爵的对立越来越严重,达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邪恶的子爵感到,正是这个冤家对头使他失去了帕美拉,并且将失去权势。于是,一场决斗不可避免了。

决斗在清晨举行。两个子爵各持一柄利剑,杀得难分难解。突然,他们中的一个失去了平衡,跌倒在地,绊倒了对方。邪恶的子爵眼疾手快,一剑劈去,利剑沿着善良的子爵原来的伤口,从头部直劈至脚跟,鲜血顿时汩汩涌出;善良的子爵挣扎着,竭尽全力还击一剑,那剑锋也恰好沿着邪恶的子爵原来的伤口,从头部直劈至脚跟。两人扭作一团,粘在一起……

半个小时以后,村民们簇拥着一副担架回到了城堡。人们看到,担架上躺着的伤员,已经不是两个半拉的子爵,而是一个受了重伤,昏迷不醒,然而是完整的子爵。在大夫的精心治疗下,经过日日夜夜的护理,子爵终于苏醒过来,又成了一个健康的、完整的人。从外表看,他跟原先的子爵别无二致,但他现在兼有善良者和邪恶者的品格,因而更加富于智慧。

子爵和帕夫拉结了婚,过着幸福的生活。他公正地治理城堡。村民们盼望着,或许一个幸福的时代已经到来;然而,事情很清楚,一个完整的子爵,显然无法使整个世界变得善良、完整。

罗马故事

《罗马故事》是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发表于1954年的短篇小说。

全书约100余篇故事,均取材于罗马社会的奇谈轶闻,现实生活中的琐事杂务。每篇小说都用第一人称写成,主人公都是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下面介绍其中的4篇。

《教堂中的小偷》

一个冬天,我一家和一个名叫普里契的要饭老头分别住在像狼窟般的山洞里。我因找不到工作而终于失了业,普里契教我去偷教堂的东西。我为了孩子和妻子准备去偷,并用教义说服妻子同意我的行动:“难道《圣经》上不是说,应当予饥者以食吗?”“我们只不过是去尽自己的天职……是去做一件善事。”妻子终于同意了愿意一道去。一天,我们乘车到了罗马,挑选了一座古老的教堂,趁天色暗走了进去,潜藏在主祭坛后面。教堂的灯终于熄灭了,门锁上了。我浑身发抖,轻轻地叫妻子快点动手。妻子躬身下拜,虔诚祈祷,粗鲁地对我说:“你去转一转吧,干吗在这里站着?”我把装在大衣袋里的铁门闩递给了她,就走开了。我一边走,一边想着“在生活中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出路”,睡梦不知不觉地来临了。后来,我突然被人推醒,睁眼一看,面前是教堂的下级职员、神父、警察及自己的“神情悒郁的妻子”。警察逮捕了我们。当被指控为“偷窃神器的窃贼”时,我妻子用一种奇怪的声音大叫:“在上帝面前我是无罪的”,一口认定手里的青金石项圈是圣母玛丽亚亲手给的。在多次的审问中,她一直坚持这样说,并不时地高声叫道:“人们,在奇迹面前屈膝吧!”警察局长问我,我的妻子是否疯了,我回答说:“可能是这样。”

《婴儿》

当我年轻的时候,总觉得社会上的种种不幸,不会落到自己的头上来;可是,我现在恰恰过着一种惊人的贫困生活。我和妻子,还有6个孩子,住在罗马郊区的一间破陋的板棚里。当快要生第7个孩子的时候,我决心采取“犯罪的决定”,以摆脱“爱情的果实”。

由于善心的太太们的帮助,妻子住进医院生产,身体很快复原了,并带着一个吃奶的婴儿回到家里。

5月,天气渐暖,我们来到了罗马,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先后把孩子丢在康多契路的小教堂和威尼斯广场附近的大教堂,但均无人捡取。在街上,妻子说:“谁也不想要他,谁也不需要他,我可怜的好儿子……”后来,又走进了圣徒广场的一座教堂,却被赶了出来。

已是傍晚了,天色昏暗,教堂都紧闭着。这时我对妻子说;“现在天已经晚了,……应该作个最后的决定。”她恶狠狠地回答:“这是你的儿子,你的骨肉……想要把他就这么扔掉”,“就像扔掉一小包喂猫的剩饭一样吗?”说着,又继续往前走。忽然看见一辆汽车,里面没人,于是我们就把孩子放到汽车后面的座位上。没走几步路,妻子突然痛哭起来,愤怒地叫喊着要去见国王,把一切都告诉他。我改变了主意,要回到汽车那里去,把孩子抱回来。这才使妻子改变了去见国王的荒诞想法。两人匆匆奔到汽车那里,正要打开车门的一瞬间,从大门口跳出了一个中年男子,大声叫喊:“你要到我的汽车里去干什么?”妻子头也不回地回答:“我拿我自己的东西”,“这是我的儿子……你看。”她把那个人吓了一跳,并朝车门啐了一口。然后,她不慌不忙地往回走,赶上了我。

《罗木尔和莱姆》

我已整整一天多没吃东西了,饿得厉害。心想:去扒,去抢,被人抓起来,进警察局,一盘汤总是有的吃的。“罗木尔!”我旁边的一个孩子的叫喊声打断了我的沉思,使我猛然想起了另一个罗木尔——和我一同服兵役的小伙子。他在罗马近郊的群神庙区开设一家小饭店。饥饿迫使我鼓起勇气,到他那儿去吃一顿中饭。准备到要付钱的时候,再跟他讲讲交情,进店刚坐下,一看招待员正是我的朋友罗木尔。他瞅了瞅我,突然说:“这是莱姆啊……”于是两人一同回忆服兵役的往事。他向妻子介绍了我这个唯一的主顾后,全家就在厨房里商量,接着孩子匆匆忙忙地向门口跑了出去。这时,我才明白这个小店连一块面包也没有,真是绝对的贫困。片刻,小儿子和女儿买了东西先后回来了,由于饥饿,吃起来特别感到香甜。当我津津有味地吃过饭后,看看罗木尔妻子忧郁、痛苦的神色,孩子们的苍白、憔悴的面色,我感到了良心的谴责。罗木尔夫妻因做不到生意、赚不到钱而相互责骂,甚至动了肝火,打起架来。“我意识到这正是千载一时的大好机会”,重复地叫嚷着“安静点,安静点”,溜出门外,到了小巷子里。随后,加快脚步走去……

《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