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在别人的盲点中谋利
5327000000008

第8章 看得有多远,走得就有多远(4)

同仁堂从创办起就十分重视企业形象的树立。如设粥场,为穷苦百姓舍粥;挂钩灯,方便过路人;赠平安药,帮助各地进京赶考的人;……通过这些具体的行善活动,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1988年,我国上海等地突发甲肝疫情,特效药板蓝根冲剂的需求量猛增,致使市场上供不应求,有些企业趁机抬高药价。当时,到同仁堂购买板蓝根冲剂的汽车也排起了长队,存货很快销售一空。

为了尽早缓解疫情,同仁堂动员职工放弃春节休假,日夜加班赶制板蓝根冲剂。有人议论:这下同仁堂可“发”了。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因为生产板蓝根冲剂所必需的白糖早已用完了,一时又难以购进大批量平价白糖,只好用高价糖作为原料,以致成本超出了售价。出于企业承受能力的考虑,也有人提出应适当提高板蓝根冲剂的出厂价,但同仁堂的领导坚决否定了这个建议。道理很简单,“同修仁德”是同仁堂的传统,乘人之危不符合“济世养生”的宗旨。他们坚持将高成本生产的板蓝根按原价格批发出厂,甚至还派出了一个由8辆大货车组成的车队,一直把药品送到上海。

这场疫情中,同仁堂虽然赔了钱,却赢得了良好的商誉,在南方地区又新交了许多忠实的朋友。可以说,这是任何广告所达不到的效益。

现在,北京同仁堂药店内又开办了同仁堂医馆,聘请了二十多位全国知名的老中医坐堂就诊,每天到这里看病购药的患者多达数百人,相当于一个中型医院的门诊量。这又是同仁堂的一个经营方式:一方面既弘扬了中华医术,又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乐显扬之子乐凤鸣在《乐氏世代祖传九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的序言中曾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记载,为同仁堂日后制作药品建立了严格的选方、用料、配比、工艺乃至道德的规范。此后,同仁堂在长期的制药实践中,又逐步形成了“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特色。

在同仁堂,诸如“兢兢小心,汲汲济世”;“修合(制药)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等戒律、信条,几乎人人皆知。如果谁有意或无意违背这些信条,他不仅要受到纪律的制裁,还将受到良知的谴责。比如同仁堂炒炙药材,规定操作人员必须时刻守在锅边,细心观察火候,不时翻动药料。有一次,一位职工由于对这一要求的疏忽,在装料入锅后暂时离开了一会儿。老师傅发现后,大发雷霆:“像你这么干,非砸了同仁堂的牌子不可!”全组6个人,也轮番地批评他。此后几年中,他当班作业总是兢兢业业,再也不敢有丝毫马虎,当然也就从未出现过丝毫纰漏。

“亲和敬业”是同仁堂的服务宗旨。同仁堂作为商家,当然要获取利润;同仁堂作为医家,又负有对患者负责的天职。特别是在药品流通到患者手中的过程里,细节更是十分重要,需要经销部门人员要有很高的敬业精神。

一次,同仁堂药店接到一封山西太原的来信,说一位顾客从同仁堂抓的药缺了一味龟板,并附有当地医药部门的证明。同仁堂不敢怠慢,立即派两位药工风尘仆仆地赶往太原。经查验,药中并不少龟板,只是当地龟板是块状的,而同仁堂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把龟板研成了粉末。误会消除了,同仁堂又一次用真情赢得了顾客的信赖。

在时局的变化中找冷点

如果一个商人能在瞬息万变的局势变动中找到不为人知的或者说很少有人敢做的行业冷点,那么利用这些机会驰骋商场掘取人生财富就会变得唾手可得了。

近代商圣胡雪岩有句名言:“做生意要将眼光放远,生意做得越大,目光就要放得越远。因此做大生意,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下一省的生意;看得到一国,就能做下一国的生意;看得到国外,就能做下国外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

在“冷点”上赚钱,一要靠眼光,二要有勇气,其前提是统观全局放眼长远的胆识气魄,一旦把握住因“冷”门的机遇,想不发财都难。

1912年,以难民身份进入希腊国土的奥纳西斯双手空空,身无半文,工作找不到,栖身之处亦无着落。

趁着在一条旧货船上打工的时机,当船停泊在阿根廷首都港口的时候,奥纳西斯开溜了,从此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生涯。

奥纳西斯在一家电话公司当了名焊工,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还经常通宵达旦地加班。在穷困中泡大的他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天长日久他便积累了一笔资金。

随后,他开始从事烟草生意并获利甚丰,当人们都以为他要在这一领域做一番事业时,奥纳西斯却有另一番想法。他认为,要做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必须掌握一个诀窍——到其他人认为无利的地方去赚钱。

在他悄悄站稳脚跟欲再度发展时,震撼世界的经济危机袭来了。在充满恐慌的灾难之中,奥纳西斯以他过人的勇气和眼光,把他的财力投之于在危机中被普遍认为最不景气的行当:海上运输。

当时的世界背景是:贸易瘫痪,海运濒临灭亡。1931年的海运量仅是1928年的1/3左右。

当加拿大国营铁路公司被迫出售时,奥纳西斯了解到该公司有6艘货船出售,这些船在10年前的价钱是每艘200万美元,而现在只卖2万美元。奥纳西斯急匆匆赶到加拿大,买下了这6艘船。这种孤注一掷的投资令人惊异,而他却深信这么干值得,一旦时势变化,投资会赚回来,利润会滚滚而来。

果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形势使运输业复苏并有所发展;一项明智而果断的投资见效了。6艘货船顿时成为“活动的金矿”,奥纳西斯骤然变成一个希腊航运巨头。别人不干的,他干了;别人赚不到的钱,他赚了,而且赚了个够。奥纳西斯除了有钱有势,还向多方位发展,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别人又对海运业忧心忡忡、举棋不定时,奥纳西斯又以他的明智和魄力投资于油轮,其速度十分惊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的油轮总吨位是1万吨,而到1975年时,他已拥有45艘油轮,其中15艘是20万吨以上的超级油轮!

就是这个当年的穷小子,日薪23美分的奥纳西斯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豪富之一。除了上面那些轮船、油轮,他还拥有8家造船厂、100多家公司、航空公司以及众多地产、矿山,财产的总额达数十亿美元之巨。

预料时局,抓住冷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当别人都以为赚钱的途径已被发掘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只要你善于利用、寻找各种冷门,成功就不仅仅是梦想中的事了。

奥纳西斯能够在船业萧条的时候,预测到时局变化会给船运业带来巨大的机遇,果断出击,所以他成功了。

在商海中,“逆流而上”的前提是要判断出别人走错了方向,那样才能趁无人竞争下白白捡到大便宜。出奇制胜往往是不随大流的结果。

1967年,中国香港局势动荡,许多有钱人对香港的前途不看好,纷纷举家迁移海外。他们一起抛售在港物业,致使香港楼市跌入深谷。当时太子道东方花园开盘发售时,销售商急于资金回笼,不惜血本,把价钱定得很低,还赠送一辆价值8000元的福士牌汽车。即使如此,楼盘仍然乏人问津。

可是有一个人却坚信“不安之处有黄金”。他顺着港人的思路进行逆向分析:香港是当时中国连接国外不可替代的窗口,不少英商在此有大量的投资,利益所在,也不愿意立刻撤出。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从长远的角度看有着非常光明的前途。国外人生地不熟,也不是每个香港人都能够适应;待时局稳定,他们一定会回归香港,那时的地产就会成几何级数递增。

这个人是谁?他就是后来成为香港富豪新星的徐展堂。他当时就倾尽所有,一口气就买下6个单位,只付了很少的订金;他还把附送的6辆汽车转手卖了,再买进2个单位。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眼光是对的,不久香港的楼市急剧反弹,令他赚了个盆满钵满。

大胆决策并不等于蛮干。对于成功的企业家来说,选择冷点的前提是明了胜算的大小,也就是说对未来环境及局势变动有大的把握。在选择冷点时必然会有一定风险,要是冷点长期热不起来,岂不是要把裤子也输掉。好在徐展堂的判断是正确的,是极有预见性的。

把冷货储存到热时再卖

当看到某商品处于热卖中时,蜂拥而至,结果竞价而销,获利极少,甚至赔本;而当某商品低价销售很长时间,价格即将反弹之时,有些人却依然蒙在鼓里,没有清醒认识到商机的到来,于是又与财富擦肩而过。

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外,如国家限价等,商品价格的变动幅度和周期都是很有规律的,只要你保持头脑冷静,进行逆向思维,就能准确把握价格变动规律,就可以从冷清的市场行情中找到即将热起来的卖点。

囤积储存往往是商人牟取暴利的常用手段。这种手段的指导“理论”就是低价囤冷货,待时机一到便高价出售,以赚取两者之间巨大的差价。

美国但维尔地方的百货巨子约翰·甘布士是善于分析的高手。他的发家史,是在别人都认为做生意的黄金时节已经过去的时候,迅速地完成了原始积累的。

有一次,但维尔地方正闹着不景气,不少工厂和商店都纷纷倒闭,他们贱价地抛售自己堆积如山的存货、价钱低得一美元可买到一百双袜子!

那时候,甘布士还是个织造厂的小技师,见到货物如此便宜,他马上把自己历年的积蓄拿来收购货物。别人看了他这股傻劲,都嘲笑他是个蠢得不能再蠢的蠢材。

甘布士对这些嘲笑不加理会,而是专心致志地“疯狂”收购各种货物,家里堆不下了,他就租了一个很大的仓库来储货。他的妻子很是担心,因为他们的积蓄是要准备用做子女的教育费的。因此,她劝甘布士别把别人不要的东西当宝,假如血本无归的话,这些没人要的东西又不能当饭吃。

甘布士笑着安慰妻子说,3个月以后,这些东西会赚很大一笔的。他的话似乎很灵,那些工厂因贱价销售也找不到像甘布士这样的傻瓜买主,便把所有的存货用车运去烧掉,想借此稳定市场物价。见此,妻子心中更是着急,抱怨甘布士把钱扔到火里去了。

机遇就是这样,常常掩藏在一片绝望中。没过多久,奇迹便出现了,由于货物焚烧过多,开始出现紧缺,物价因此直线上升:约翰·甘布士也开始抛售自己的货物,大大地赚了一笔,但仍然止不住物价的飞涨。

这时,妻子又劝他暂时不要忙着出货,因为价钱还在一天天地飞涨呢。但甘布士不为所动,依然坚定地将货物全部卖出去了。因为,他看到,许多商家都在拼命地组织货源,想趁机大赚一笔,如果不赶快抽身而退,汹涌而来的货物便会重新将飞涨的物价打压回去的,那时候再退,就来不及了。

果然,没过几天,物价便急转直下。妻子不能不佩服甘布士的远见。后来,甘布士用这笔赚来的钱,开设了5家百货商店,成为一方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挖掘机遇,要有善于逆向思维的头脑。甘布士为什么能将看似不是机会的机遇转化成腰包里鼓鼓胀胀的银子?是因为他看到了:当别人都在大肆抛售达到极致的时候,货物短缺,物价必然上扬。

市场是永远处于变化之中的,一时的萧条并不代表以后市场的走向。这时如果你能保持理性的思维,做到进退有据,就能创造一个财富神话。甘布士在别人都在抛售货物的时候,他却将这些货物当黄金一样揽入怀中,等到了货物紧俏、供不应求时,那些当废物一样买回的商品,立马身价倍增,让甘布士日进斗金。

从“冷门”中爆出“利润”,是商家从“萧条”走向“繁荣”的途径。正确判断“冷”“热”转化的时间、价值等因素,是获取财富的必要前提。

中国香港商人陈玉书也有一次通过打时间差、找冷点成功的经历。

1979年,大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有眼光的港台商人纷纷进入大陆市场发展业务,陈玉书也来到北京,经过一番考察,他决定经销具有民族特色的景泰蓝产品。他第一批购进了价值5万港元的货,运回香港后,很快便销售一空,1980年,他又订购了5万港元货,同样很快就卖光,以后,他又多次订货,每次都是数十万元;这样,他就成为香港较大的景泰蓝经销商了。

可是,到20世纪80年代初,因为全球性经济衰退,香港市场对景泰蓝的需求量减少,陈玉书订的货比较多,一时难以售出,形成积压,他又一次陷入困境之中。他苦苦思索如何摆脱这个困境。

就在其他商人纷纷收缩业务、抛售存货的时候,他却来个反其道而行之,一连开了好几家新店,在电视、报纸上大肆宣传。对他来说,这简直是一场赌博,他把大部分销售收入都押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