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在别人的盲点中谋利
5327000000007

第7章 看得有多远,走得就有多远(3)

事实正如威尔逊所料,三年之后,城市人口骤增,市区迅速发展,马路一直修到了威尔逊那块地的边上。这时,大多数人才突然发现,该地的风景实在宜人,宽阔的密西西比河从它旁边蜿蜒而过,大河两岸,杨柳成荫,是人们消夏避暑的好地方。于是,这块地皮马上身价倍增,许多商人都争相高价购买,但威尔逊并不急于出手,真叫人捉摸不透。

后来,威尔逊自己在这地皮上盖起了一座汽车旅馆,命名为“假日旅馆”。假日旅馆由于地理位置好,舒适方便,开业后,游客盈门,生意非常兴隆。从那以后,威尔逊的假日旅馆便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美国及世界其他地方。

对社会发展形势的分析预测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吕有珍和威尔逊正是出于对未来社会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为他们带来了不尽的财富。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形势发展做出既准确又超前的预测,果断地投资未来。

梦想成就财富

人生不能没有梦想,如果没有梦想人生就没有意义。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他就不会拥有激情,也就体会不到生活的美妙。

正如维克多·雨果说的:“没有什么像梦想那样为我们创造着未来。”梦想是走向未来的动力,梦想将带着你不断前进。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梦想,梦想并不是奢侈的东西,但它对你很重要。梦想是召唤你走向未来的希望之光,只有当梦想展现在你前方的道路上时,你才会有奋斗的力量,你也才会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人不能没有梦想。没有梦想你就只能打发平庸无聊的日子,没有充实与兴奋的感觉;没有梦想你就会感觉未来迷茫一片,什么都看不到,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之舟将驶向何方。

有些人为了少一些风险,多一点安全,宁可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没有梦想的人往往害怕变化,他宁可固守现状、裹足不前,而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拒绝变化肯定会导致落后,因此,你要拥有梦想,并且依靠它有意识地、创造性地、有目的地去努力,从而获得梦想带给你的希望。

美国一个盲人特里金希望能造一艘游艇,可盲人怎么会安装游艇呢?特里金在盲人协会找到一位热心人,请它把造船书的内容录下来。录音带拿来以后,这个盲人仔细地听,耐心地研究,后来他就开始在后院建造一艘33英尺长的游艇,虽然总是需要他人帮助指点,他却有说不出的兴奋。他说,建一艘船“是我所能遇到的最大挑战”。但是,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梦想和欲望都是正常人应该具有的,只要不让欲望把自己淹没,不让梦想变成罪恶。致富的梦我们可以大胆地去做。

系统开发,不让“肥水”外流

在企业集团化广泛被认可的今天,如一味地去追求单一行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限制,只有从系统业务关系做起,发展相关产业,生意方可越做越大。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这话不无道理。许多人认为,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人,如果经商时放弃自己即将到手的商业利益,是连起码的常识也不懂的表现。在这一方面,前人早有成功的经验。

20世纪20年代中期,永安堂在上海设了分行,花了很多钱在上海各大报刊登大幅广告,收效很大,万金油在江浙地区畅销。这个事实使万金油大王胡文虎懂得,药品的销路迅速增加,不仅要靠它本身的功效,报纸广告宣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他掐指一算,觉得要花那么多钱去登广告,实在不是办法。如果自己有了报纸,岂不节省大笔开销?而且有了报社还可以兼营印刷业。四种虎标药品每年需要印大量包装用品及说明书,这笔开支也很大。办了报纸之后,原来支付给人家的广告费和印刷费就变为报社的收入,而且还可以宣传自己,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真是一举数得。于是,他于1929年在新加坡办起了他的第一家报纸,这使他的事业更加迅猛地发展起来。

我们有时常常需要与别人合作共同赢利,这在条件不够充分时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具备了自己的实力,就应该采取“不让利法则”,将利润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胡文虎开办报社就是这样一种发展系统性产业,减少利润流失的策略。

而李嘉诚经营地产的成功,与其经营上的“不让利法则”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的地产公司,其附属业务不外乎包括建筑、财务及管理而已,而李氏地产的业务都是系统性的,当购入土地以后,内部已有其他业务相接,不假外求,他自己不但有楼的设计图样,还有贸易部门购入建筑材料,亦投资混凝土生产,并设有多家建筑公司,包括电器及消防工程部门。形成自产自销,并提供售后的财务、保险、管理乃至清洁的服务。这哪是其他公司所能比拟的呢?正是依靠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将本公司相关业务中有利可图的生意都尽量自己做了,从而使公司发展一日千里。

“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经营之道,不但适用于企业集团,对中小商户也不无裨益。其实,在从商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环节的商品流通都或多或少都有利润,而且只要能认真地做,就会有很好的收益。

重视人才培育,谋求长远利益

企业要长远发展,人才是第一要素。人才无论从何而来,都不如自己培养来得实在。精明的商家都知道,他们育才的最终目的是在为自己企业能有更好发展做准备。

松下企业经过几年奋斗,以最初的小作坊变成了正儿八经的工厂,还盖起了自己的厂房。

松下认为,松下电器能有这样的成就,全是因为得到了人才的缘故。他渴望得到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以助企业发展。但是,现成的人才谁都想要,能不能自己培养呢?

盖好了第一处工厂后,松下脑子里就一直在转着这个念头:“我需要人才,我要培养人才。”

当时,松下患了肺炎,体虚发烧,呼吸急促。松下既是老板,又是唯一的经营管理者,他只能一边养病一边经营。松下想,如果有一个懂行的人才替替我就好了。

为松下治疗的是木庭医生。木庭是个很特别的医生,他很少一板一眼地向病人询查病情,书写病历,然后再开具处方,而是与病人交朋友,谈天说地,说古道今。谈笑之间,他也会以朋友的身份问问松下的病情,关照他要注意些什么,等等。

木庭和松下很谈得来,松下也很信赖木庭医生。木庭既是松下的医生,又是松下的朋友和兄长。后来,松下不管是身体问题还是经营问题,都去找木庭请教,有时候也会向他吐露自己的雄心和抱负。

病弱中的松下更深深地体会到了人才的重要、人才的难得。转念间,他的心中再一次激起了培养人才的渴望。他对木庭医生说:“我有一个好主意。我可以一面经营事业,一面培养人才,也就是一面生产,一面教育员工。具体地说,就是在富士山下盖一家大工厂,招收全国的优秀小学毕业生,让他们每天工作4小时,受教育4小时,一直到专科、大学毕业。用工作4小时所赚的工资,作为教育学费。这样教育出来的人,一定比普通学校出来的人,更能脚踏实地,更能做实事。”

木庭饶有兴趣地听着。松下又兴致勃勃地说下去:“这个方法,不必消耗国家的财力,也能省下家长的教育费,学生靠自己的劳动来接受教育,能培养独立意识。另一方面,身为经营者的我,也可借以灌输‘劳动神圣’的理念,使他们适应松下电器的管理方式,以便提高工作效率,使生产合理化。我还可以从4小时的生产中得到充分的收益,用来继续扩大生产。”

木庭听完后,也拍手称快。

的确,要想把事业做得更大,光靠发掘、网罗人才是不行的,还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系统地去培养人才。

1930年5月5日,松下终于确定了公司的指导精神和目标。这时,公司也有了比较充足的实力,松下创办学校的构想终于有条件实施了。他把校名暂定为职员训练所,派石井负责筹备工作。

50多岁的石井骑着自行车在大阪四处探寻,终于看中了西淀川区姬岛的一片空地。遗憾的是因价格问题没能谈拢。

很凑巧,这时一名经销商打来电话,说郊外门真地区有人要出售土地,虽说那块地方不被别人看好,可售价便宜,似乎可以考虑。

石井马上跑去实地察看,又风风火火地跑回来,说那片地就在京阪(京都到大阪)铁路门真车站附近,交通便利、风景幽雅,是办学的好地方,便劝松下买下来。

当时,京阪铁路尚在建设之中,松下和石井是坐汽车去的,道路泥泞,坑坑洼洼,松下感觉路途遥远。下车一看,又十分荒凉。松下对这里的第一印象很不好,心里实在不愿意把校址设在这个被别人称做“鬼门关”的地方。

地主是个热情风趣的老头,他说:“鬼门关?呸!我在这里活了50多年,没见一个鬼!我祖父活了95岁,我儿子还考上了东京帝国大学,其实这是块风水宝地!”

松下被地主的情绪所感染,于是便想:管他什么怎样,这里虽偏离市区,却是读书的好地方,况且铁路马上就会修通,学员与外界的联系就会很方便。松下终于决心买下这块总面积12000平方米、售价为六万多元的土地。

职训所的第一期工程,是盖1000平方米的校舍。土地及建筑费,共需15万元。这对当时的松下电器来说,仍是一笔巨款。松下为了实现他所树立的崇高理想,毅然下令将规划投入实施阶段。

1934年4月,筹备已久的松下职训所宣布开学。松下制定办学原则是:“职训所以培养骨干职员为重点;从全国各小学毕业生里,选出优秀者入学;每天读书4小时,实习4小时,合计8小时。除星期日以外不休假;大约5年以内,修完中等学校课程;学员必须熟练掌握制造与销售技能,接受并领会公司经营思想教育;修业期满,进入公司适合岗位就业。”

自此,松下电器进入批量制造人才的阶段。

在日后的发展中,松下学校的招生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修业期限等,都依据公司的需求随时做出调整,加以完善。

我们不妨学一学松下注重人才培养的做法,未雨绸缪对口育人储备人才,人才一旦成熟皆可为我所用,其创造的财富可想而知。这个金点子对有实力的大企业尤其有借鉴意义。

人说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台塑王永庆创业初期遭遇了几近破产的挫折,王永庆在市场巨变面前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站在发展的高度,以一种“人说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台塑大王”王永庆当初在计划投资生产塑胶粉的时候了解到当时塑胶的国际行情每吨售价是1000美元,因此,他认为有利可图。但市场的行情处于变化状态,等王永庆将塑胶生产出来的时候,国际行情价已跌至800美元以下。而台塑生产的塑胶由于产量少,每吨生产成本在800美元以上,显然不具备竞争力;加上当时外销的市场没有打开,岛内仅有的两家胶布机厂又认为台塑的塑胶品质欠佳,拒绝采用,由此,台塑的产品严重滞销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王永庆绝不是那种为过去的决定而后悔的人,他只考虑怎样才能解决目前的困境,他决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继续扩大生产,努力降低成本。

可是,王永庆这种想法受到内外人士的纷纷反对,公司内部的反对意见更是激烈,他们主张请求政府的政策保护,否则,以现有的产量都已经销不出去了,增加产量不是会造成更加沉重的压力吗?王永庆认为,靠政府保护是治标不治本,就像在娘怀里宠大的孩子一样,终究难成大器。要想在市场上长期立足,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强自身竞争力。扩产虽然不一定能保证成功,但至少可以有个希望。

1958年,在王永庆的坚持下,台塑进行了第一次扩建工程,使月产量翻了一番,达到200吨。

然而,在台塑扩建增产的同时,日本许多塑胶厂的产量也在成倍增加,成本降低的幅度比台塑更大。相比之下,台塑公司的产品成本还是偏高,依然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怎么办?王永庆决定继续增产,而且不增则已,增就一步到位,不再老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

为此,王永庆召集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专门从国外请来的顾问共商对策。会上,大家一致同意再次扩建。但在规模上却出现了分歧。有人提议,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扩展一倍,即提高至月产量400吨;外国顾问则提出增至600吨。

王永庆的提议是:增至1200吨。这就是说,产量提高到原来的整整6倍!这一数字惊得在场的所有人直发呆。

外国顾问再次建议:“台塑最初的规模只有100吨,要进行大规模的扩建,设备就得全部更新。虽然提高到1200吨,成本会大大降低,但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600吨是一个比较合理而且保险的数字。”他的这一意见得到大多数人认同。

王永庆则坚持认为:“我们的仓库里,积压产品堆积如山,究其原因是价格太高。现在,日本的塑料厂月产量已达到5000吨,如果我们只是小改造,成本下不来,仍然不具备竞争能力,结果只有死路一条。我们现在是骑在老虎背上,如果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只有竭尽全力,将老虎彻底征服!”

王永庆的一番话,终于使与会者接受了他的观点,连外国顾问都不禁为之折服。

就这样,王永庆的建议获得了大家的一致通过。

但是,扩建计划还不能马上实施,因为增产需要增添设备,而购买新设备需要外汇。按当时的外汇政策,台塑的计划须经过特批。

王永庆将台塑的扩建计划提交给“工业委员会”主管进口设备的第一处处长沈观泰。沈观泰被王永庆的胆识所打动,爽快地批准了王永庆的计划,使台塑的扩建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1960年,台塑的第二期扩建工程如期完成,塑胶粉的月产量激增至1200吨,成本果然大幅度降低,从而具备了到海外市场竞争的条件。

人们在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在困难和险阻面前确实要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

“赔钱”也是为了企业信誉

同仁堂是我国中药行业的名牌老店,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同仁堂创立之初便以“济世养生”为宗旨,正是凭着这一信念,凭着良好的信誉,同仁堂在现代医药业发达的今天,依然屹立不倒。

同仁堂的创始人是清代名医乐显扬,他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唯医药”的信条,把行医卖药作为养生、济世的事业,他办了同仁堂药室,他说:“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在随后的经营中,他也一直遵循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的原则。俗话说“在商言商”,那么商家逐利当是无可争议的道理。但同仁堂却不是一个只言商逐利的商家,而更是注重救死扶伤、济世养生的医家。实际上,商与仁的结合正是同仁堂历经磨难而不衰的秘密。同仁堂利用了医家的优势,将“同修仁德”的中国儒家思想融入日常点滴之中,形成了济世养生的经营宗旨,并在此过程中创造了崇高的商业信誉,形成了同仁堂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