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玄幻菜九段师友集
5287200000007

第7章 国医大师李济仁3

李元善读书时,正处在新旧学转型时期,虽然旧学在他所在的僻远之处仍大为盛行,但如果要进一步深造,则非进行现代教育不可。大约到了相当于四五年级的时候,李元善转入了新式学堂。李元善六年级的老师是潘荣生,潘老师对学生极其认真负责,而李元善又是班里的皎皎者,所以师生相处非常和谐相得。李老记得很清楚,潘老师把全班的成绩单都裱装起来,张贴在家里。看来潘老师对这些学生是非常满意的,也是引以为自豪的。这些让潘老师满意而自豪的学生当中,又以李元善为最。此后的几十年里,潘老师与李老都一直保持联系,直到去年潘老师去世前,李老每年年节时,都要写信或电话与潘老师互通音问,还不时给老师寄钱寄物,以尽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1941年秋,李元善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当地的深渡简易师范,相当于今天的普通中学。此学校后更名为深渡高级中学。此地距李老的老家桥亭山凤逸村较远,而距李老日后取得发展的定潭较近。这个学校一直到今天还保留着,日后李老的几个子女都曾在此学校学习,并学到毕业,算是延续了李老当年未竟之学业。李老的中学经历只有一年,便发生了决定其命运的转折。这个转折是疾病。李元善约在中学学了一年左右时,染上了较重的疟疾,而不得不休学。当休学届满,打算回到学校继续学习时,家里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当时李元善的哥哥已完成了中学的学业,到上海去谋生了。李家可能因为经济压力,觉得再供养一个孩子上学有点困难。父亲觉得让李元善继承自己的手艺也是一个不坏的选择。父亲李荣珠的手艺在当地很有名气,同时能带十几个徒弟,而自己没有一个孩子继承其技艺,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因此,父亲决定不再供李元善继续读中学了。读书很有天分的李元善可不愿意接受这种安排。怎么办?少年李元善也不能跟父亲硬扛,他找到出嫁的姐姐家,让姐夫出面跟父亲谈判,谈的内容不是继续上中学,而是不当篾匠。不当篾匠又能做什么?原来李元善在病中有所感悟,觉得家族中对付疾病缺少必要的手段,而他所在的山村,医疗条件又是奇缺,看个病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找到医生。因此,他准备学医。历史上的很多名医都有这样的经历,即一场病灾之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医学事业中去。医圣张仲景著《伤寒论》就慨叹“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徽州的名医方有执也是在一场大病之后,中年开始以医为业,这种事例实在是太多了。大概孟子所说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就要给点磨难,就是这种情况。李元善在疾病过程中来了个顿悟,又成就了一个从病中走出的名医。世事难料,夺去无数百姓性命的疾病,居然也能诞生一代名医,生活的辩证法或者就是这样。值得称奇的是,李元善当时也就十二三岁,与前贤相比肯定年轻了许多,居然小小年纪就为自己规划了未来。现在不要说十二三岁的孩子,就是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些什么。仅此一点,可见其非常人也。经过姐夫的斡旋,父亲总算答应了李元善的请求。李老的履历表上,通常都将其学医的时间定在1942年10月,菜九以为可能要稍晚于这个时间。因为从生病,自然康复,到家里决定其做手艺,到姐夫斡旋,到父亲答应其请求,是要很花一些时间的。父亲本来已拿定主意,哪能凭姐夫说几句深明大义的话,就一拍即合?肯定是要有几个来回的,总是要反反复复、掂量再三,才会改变原有决定。而且即使父亲松口,也不是今天同意,明天就能投到师父门下的。估计还会有一个打探学什么、跟谁学比较合适或可能性较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就需要花时间。李家僻居深山,与外面的联系诸多不便,也不知费了多少周折,李元善大约在1943年开始跟随深渡洪村的名医汪润身(1889~1972)学医。据歙县人民医院汪寿鹏医师介绍,其祖父汪润身是属于出道较早且较长寿者,擅长杂病的治疗,经验颇多,名噪歙、严、睦三州,人称“老润仙”。据李老回忆,在汪老师处的学习大概三年左右,因李元善天资聪颖,很快就把汪老师的医术学了个差不离,同时也把中医的基本原著都认真看过,其中的重要内容都能背诵。可能人们会以为,中医博大精深,三年又能学到什么。菜九以为,此类认识实在是不靠谱。中医博大精深,不等于汪老师博大精深。何况一个人的思想、学问不论多精深,实际上也是非常有限的。马克思还不算博大精深吗,其核心思想,估计有个两三万字就足以穷尽。至于用心体味,是一生的事,犯不着天天跟着马老爷子屁股后面讨教。李元善聪颖过人,接受能力奇强奇快,花三年时间在汪老师处,已属于过长了。难怪李元善不满足于汪老师处所学了,他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要找名望更高的人拜师学艺。杜甫不是说过吗,转益多师是我师。李元善小小年纪就懂这个道理,他要多方求教,博采众长。大概就在这个期间,李元善的家里还出了一件大事,更加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他那个在上海寻求发展的哥哥,因病去世。这一来更强化学李元善学医的信念,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此前李元善已因病发愤了一次,这次因亲人的丧失,更加强化了其要成为一代大医的决心。那么下一步跟谁学呢?这时他想到了深渡附近的定潭名医张根桂,张的名望比汪老师又高出了许多。张根桂就是当地有名的张一帖世家的传人,其医术之高明,除本县本省以外,附近的江西、浙江的患者也都慕名而来,真正是医名远播。深渡离定潭非常近,估计李元善在深渡汪老师处学习时,就非常了解张一帖的情况了。大概在1945年与1946年之交的时间,李元善毛遂自荐到张根桂门上拜师。

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可是史家从来没有说清楚的,菜九又岂敢自承一定就很清楚,所以只能推测。当然,菜九也不是胡乱推测。菜九搞考据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也有一套自以为能测得准的办法。像这样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时间点,其实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被许多相互冲突难以解释的现象或假象所包围,以致人们甚至包括李老本人与子女都说不清楚。菜九处理这种事情可能是最拿手的,所以试着拆解一番。

这方面一直无解的事情是:①李元善是拜师在前,还是接受婚约在前;②菜九师母张舜华先生学医的时间究竟始于何时。而这两个问题其实关联非常密切,只要解决了其中的一个,另一个也就自然而解了。根据各种迹象,菜九判断,在张一帖家族接受李元善拜师学艺的同时,李元善也接受了与张一帖家族的婚约。这两件事应该是同时进行的,也只能同时进行,否则就不会进行了。而且在进行这两件事的当时,如果我们把时间暂定为1946年初,菜九师母张舜华先生应该在这个时间点上已经开始学医了,尽管当时她的年龄可能还不足十二岁。太不可思议了吧,但事实可能只能是这样,不会有其他的解释。让我们把时间倒回60多年前,看看当时的场景究竟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