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玄幻菜九段师友集
5287200000109

第109章 汉孝惠帝的身世成谜3

3.废储风波

在与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基本上没刘盈什么事。到天下打下来之后的汉十年,突然发生了刘邦欲废除太子的风波。刘邦废除太子刘盈的理由是,不像我。而以为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如意,像自己。此时的刘盈也还只是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这个如意就更小得多,哪里谈得上像还是不像。这既可以理解为能力作风不像刘邦,也不妨理解为这小子与我没什么关系。以刘邦的英明神武,总不至于因宠爱戚夫人,就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储吧。他就不怕子少母壮的不良后果吗?让我们来看看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经查,汉九年,吕泽死事,即战死。而这一年并没有什么大的战事。《高祖本纪》与《资治通鉴》均未载此年有何战事。但联系到吕泽的死,应该考虑是有战事而没得到记载的可能。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战事呢?综合当时的情况,可能发生的时间事件点,应该是讨伐韩王信之战。此前,在汉七年,韩王信因与匈奴勾结而叛,就发生过战事,以汉一方在白登被围困失利而告终。之后汉与韩王信的战事未见有什么激烈处,而汉王朝最大的开国功臣吕泽居然死于战事,这就叫人看不懂了。这其中的门道,因材料缺乏,不便妄加评论,总之比较可疑。但不管是怎么一回事,反正吕泽不在人世了。而废除刘盈的事件随之展开,不能说两者没有任何联系吧?看来吕泽是吕家的靠山,刘邦对其是有所忌惮的。即便刘邦早就想废除太子,因吕泽的存在,也不方便进行。吕泽是实力派,属下众多,人脉既粗且广。如果吕泽在世,要废除太子,就非常不方便。吕泽之死,使得维系吕氏一脉力量的枢纽消失了。于是,废除太子之事,也就顺理成章地进行了。而吕氏一脉是不会坐视刘邦的企图得逞的,因为其中牵涉到的利益实在太大了,一旦刘邦的企图得逞,吕氏的损失之大将无法估算。但吕泽的大旗一倒,他们已聚不起力量与刘邦抗衡,只有编造谎言来制造刘盈的天命所归神话,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太子地位。开篇的那个传说应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笼的。当然,这个编造的神话只是保住太子地位的一个举措,仅仅靠传说而没有行动,还是阻挡不了刘邦的行动。可能在吕氏一脉的暗中斡旋下,在吕泽余威的感召下,朝中的大臣纷纷出面为太子说好话。于是有了叔孙通的事迹与周昌的事迹。史载:

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吕后侧耳于东厢听,既罢,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张丞相列传》

吕后对周昌的嘉许,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没有先生,太子差不多就给废除了。正因为有如此高的评价,原本并非什么重要大臣的周昌,也就因此而一举成名。可能周昌的冒犯助长了大臣们的反对声势

面对汹涌的反对之声,刘邦是有苦难言,又不便将心中的疑虑公之于众,这当然说服不了众大臣。儿子不像老子有什么关系?这些大臣都是追随刘邦多年之人,完全可以按刘邦的行事风格来教导太子嘛。于是,事情就这样僵持住了。因为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刘邦也只得暂且把废除太子一事搁置起来。在汉十年时,刘邦先立如意为赵王,以缓和一下朝中的紧张关系。汉十年时,赵王如意年龄为十岁,则如意出生的时间应该是汉元年,而那时刘盈及吕太后还都在家乡困守呢。在废太子还未有结果之际,封如意为赵王的这种姿态并不等于刘邦放弃了废除太子的念头。应该说刘邦此时开始作两手打算:一来是满朝文武的反对,使得刘邦此举不得人心,他毕竟不愿意与臣下闹翻,于是有点撑不住了,就先退一步海阔天空了。二来是如果废除太子一事办不成,也可以为如意安排一个好的退路。这时,刘邦为如意选择的相国,正是反对废除太子最激烈的周昌。选择周昌应该包括这样的考虑,一是周昌因反对激烈在朝中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二是因周昌的激烈反对,使得吕氏一脉对其印象特好。如果日后吕氏要做对如意母子不利之事,或者会看在周昌的面子上有所收敛。

时间很快就到了刘邦的生命尽头,当时黥布造反,又赶上刘邦病重,刘邦决定让刘盈以太子之身率军平叛。这个看似寻常的人事安排,其间隐藏的险恶不可谓不大。按张良请来辅助太子的商山四皓的话来说:太子若出征有功,地位并不会因此而有所增益;一旦无功而返,原本不妙的处境会更加糟糕。而有功又谈何容易。随其出征诸将,都是随皇帝打天下的老将,太子有什么威信,能让这些老行伍听其调遣,为其出力?这里历史的记载有一错误,四个老者的计谋是不可能出给吕泽的,此时吕泽已死,应该是出给吕释之的。商山四皓劝阻太子出征之事,对于整个吕氏家族的前途确实是决定性的。四人向吕释之郑重其事地提出,吕释之越想越觉得四人之言有理,连忙将这个重要意见转呈吕后。吕后原先也没有想到这一点,在她的心目中,以一国之力讨伐一个诸侯,至少应该有五成以上的胜算。经四人提醒,吕后才觉得事情并非这样简单。黥布勇猛善战,名冠当时,又岂是善与之辈?想当初韩王信与陈豨造反,都是刘邦亲自出马讨伐,还不能一举奏功,至今陈豨还在继续与汉军对抗。这个黥布的作战能力绝对不在二人之下,老皇帝不出马,小太子能成什么事?不行,这个风险无论如何也不能冒,取胜固然可以巩固地位,万一失败呢?吕氏家族经不起这个失败,也不容许有这样的失败。

吕后终于盘算清楚了自己面临的考验,但皇帝的话已经说出去了,只有他自己才能收回成命。经过与四皓的详尽探讨之后,吕后有了说辞了。于是她找到刘邦,对他说:“黥布是天下有名的猛将,极善用兵。而陛下的大将们因随陛下打天下,现在都有点居功自傲,悍烈难驯。让太子统领众将,如同用羊领狼,不便于差遣。一有闪失,反而增长了黥布的气焰。以臣妾之见。陛下虽然病重,威望丝毫不减,将军们不敢不听从调遣。为了大汉江山,陛下恐怕还是要自领了这份辛苦。”这个计谋于情于理都能站得住脚,刘邦也没有理由拒绝。是啊,太子此时也只有十四五岁,在凶险无比的战场上,哪能做出什么取胜的决断,老将们又岂能对一个毛孩子言听计从。经过这一番折腾,可能存在的刘邦设计动摇太子地位的举措,只得作罢。刘邦听了吕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与此同时,心情肯定不爽,所以在改变派太子出征的决定后,刘邦气呼呼地说:“我只有不顶用的儿子,所以无人差遣,只好老子亲自出马,拼了这把老骨头了。”

黥布平定后,刘邦的生命也进入了尾声。而在这生命的最后关头,刘邦干得最上心最起劲的事,居然还是废除太子。可能是知道自己还是来日无多了,因此他还是要为废除太子作最后的拼搏。但刘邦还是没有拿出过硬的理由。像废除太子这样可能动摇国本之事,你没有过硬的理由怎么能通得过?于是,大臣们仍然坚持原先的反对态度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甚至于最善于巴结权势的叔孙通也持反对态度。作为一个大儒,叔孙通的意见很有代表性,他以为,像太子废立这样的大事,并非是刘邦个人的家事。如果仅仅凭什么不像自己这样不着边际的理由,就将太子废了,也未免太儿戏了。直到刘邦发现太子有张良请出的商山四皓作辅佐,才彻底打消了废除太子的念头。曾经写过与项羽《垓下歌》齐名的《大风歌》的汉高祖,此时其豪情已荡然无存,只能作有志难遂的《鸿鹄歌》了。刘邦与戚夫人相对而泣,皇帝说:为我楚舞,我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注意,在唱这曲悲歌之前,刘邦与戚夫人的对话非常有意思。刘邦说,我想更换太子,岂料这四个高人出来辅佐他,羽翼已成,再动不了也。从此以后,吕后为天下主矣。试想,刘盈只有十五六岁,继位后由年长的吕后主政,是再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没什么可遗憾的。如果刘盈是刘邦的儿子,即使短时期内受制于吕后,其往后的延续,应该还是刘氏,吕后年纪大了,怎么着也活不过年轻人吧。之所以说成是吕后,应该是刘邦对这个儿子的来历实在没有把握。那么,老刘家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眼看着就要落入吕家之手了,刘邦又如何能咽得下这口气啊?

但为什么刘邦没有痛下决心,在其生前解决太子的问题?这个原因比较复杂,古人常常有浓厚的天命观,而刘邦偏偏在这个方面表现较为突出。比如刘邦为前朝列国之君安排守陵人户,将秦始皇守陵之户数定为二十户,远远高出其同期的各列国的亡国之君。为什么对秦始皇这个反动头子的尊敬要超过列国之君,其原因可能在于刘邦不清楚秦始皇究竟凭什么得了天下。像对田横,刘邦以为兄弟三人相继为王,应该都是贤者。而根据现有的记载,实在看不出来这三人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优秀事迹。因此,刘邦所谓的三人皆贤的说法,不过是以为此三人上应了天命的强行解释。所以,对于这些无法解释的成功,很容易就归功于受上天眷顾的份上去了。刘邦病重拒绝医治的时候,也说过,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所以,当刘邦看到那四个非常难请的老者同时出面辅助刘盈,可能就认为天命已在太子这边,而自己若强行废除太子,就难免有违天意了。有违天意的事情,又怎么能干呢?

在后人眼里,刘邦可能既黑且厚,是个无赖,实则不然。刘邦还是个相对循规蹈矩之人,对于天命,即敬且畏。一旦认定了天命所在,其手中拥有的权力就不能恣意滥用。于是,刘盈的太子地位安如磐石矣。于是,英武一世、壮怀激烈的汉高祖,此时只能如寻常愚夫愚妇一般,面对佳人,痛哭流涕了。

即使是阻止不了刘盈的太子地位,刘邦对吕氏可能为天下主的前景也还是非常不爽。在其病故前不久,还差一点杀吕氏的姻亲樊哙。而这杀樊哙之举,确实有泄愤的成分在其中。

高帝病甚,人有恶樊哙,云:“党于吕氏,即一日上晏驾,欲以兵诛赵王如意之属。”帝大怒,用陈平谋,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吕后弟吕嬃之夫,有亲且贵。帝以仇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而令绛侯勃代将,将兵定燕反县。平行,闻帝崩,畏吕嬃谗之于太后,乃驰传先去。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荥阳。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殊悲;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使傅教惠帝。是后吕嬃,谗乃不得行。樊哙至,则赦,复爵邑。《陈丞相世家》

这里樊哙捡了一条命,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执行命令的人是樊哙的老战友,想将这件事稍稍押后,看看是否会有转机。二是陈平等人不知道刘邦的真实意图——翦除吕氏的翼羽。

直到刘邦死去,废除太子及翦除吕氏党羽的事情才算平息了。这期间是否有人探知了刘邦的真实意图呢。没有证据表明这一点。但刘邦反反复复地干这件事,肯定会给臣下留下深刻印象,日后人们或者从中悟出了其中的玄机。此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