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8节拯救孩子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理论是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从条件反射实验中得出的理论。在他们所设计的实验中:首先将一条狗放入一个笼子里,笼子底是用金属制作的,将笼子用隔板一分为二,在狗所站的一侧通上电流,狗在受到电击后,只要跳到无电的另一侧,就可不受电击。一次次重复后,狗就学会了在遭到电击时跳过隔板。后来实验者将狗约束住,放到通有电流的一侧,一次次给予电击,狗虽然想挣脱却无能为力。再到后来,实验者将狗的约束解除,放入笼内,再给予电击,结果发现,狗不再试图跳过隔板,而只是在笼子里来回跑动,或不停地呻吟、哀鸣,无所作为,一直等到电击消失为止。
上述实验的第一步使狗学会了跳过隔板即可躲避电击,也就是说,它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对所处的环境施加影响(控制);在第二步中,由于实验对狗有约束,它不能躲避电击,从而它知道对惩罚性的环境无能为力,此时它体验的就是习得性无助感;第三步,尽管对狗的约束已经解除,但它已经放弃了改变环境或自身处境的尝试。
在这个实验中,狗在多次受到挫折以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有几个明显的形成过程: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识——产生无助感——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实验中的那条狗就是在这样的连锁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与命运、挫折抗争的心理能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得性无助感”不但会发生在动物身上,在人身上也同样会发生。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实验中也发现大学生在经历了某次无法控制的噪音情形后,第二次经历有可能逃避的噪音时比没有经历过噪音的人更难学会逃离噪音。
在现实生活中,“习得性无助”现象相当普遍。从生到死,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会遭遇各种不同的失败与挫折,甚至不幸。如先天性疾病、学习成绩差、升学考试失败、失恋、夫妻感情破裂、工作失误或下岗失业、不良人际关系,甚至身患不治之症,等等。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就破罐子破摔了”、“我没有希望了”、“我听天由命吧”……这些常常就是当人处在无能为力的情形下表现出来的“习得性无助”状态。
自从进入这所市重点高中以后,王浩就开始讨厌学习。其实,王浩在中学和小学时学习很好,经常在班上名列前茅,可自从进入市重点高中以后,王浩发现,班上的同学个个都很强,开学不久的一次考试将王浩推进了深渊。那次考试,他竟然有两门不及格,就连他最拿手的数学也只考了70分,这无疑是给了他当头一棒。那次考试之后,他曾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但期中考试之后,他彻底绝望了,因为他又有两科不及格,总成绩也不高。班主任为此还专门找他谈了话,将他批评了一顿,班主任认为是他没有用功学习。其实,他已经很努力了,只是不知为什么成绩总上不去。之后,他索性破罐子破摔,经常不写作业,上课也不好好听讲……他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他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干什么……
其实,王浩此时体验到的就是“习得性无助感”,学业上频频失利使他产生了消极的认识,他曾经的“辉煌”都被现在的失利吞噬了。他否定了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知道,“习得性无助”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那么哪些可能会导致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呢?
首先,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导致了孩子的“习得性无助”。许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教师则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孩子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实际上,孩子已经非常努力了,而且做得也很不错,只不过离家长或教师的期望值还有一定的距离。而这时家长、教师非但没有肯定,而是把“过失”归于孩子还不够用功,孩子的努力换来的不是奖励而是指责。这样,久而久之,就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我永远都不会成功,我又何必努力呢?孩子就会失去信心,变得茫然,进而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废物。
其次,对孩子经常性的指责导致了孩子的“习得性无助”。有些家长动不动就因为孩子的小小过错对孩子横加指责,甚至是打骂;也有的教师习惯于用食指和孩子说话,他们完全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主体,没有考虑孩子的个性感受,他们认为孩子只有在逆境中才会成才。其实不然,孩子常常会在你的指责中沉沦、绝望,最后毫无斗志。
再次,部分家长或教师对孩子有心理偏见。虽然现在提倡男女平等,但是仍有不少人认为女孩不如男孩,“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也有不少人因为孩子以前没做好,所以认定孩子以后也一定不会做好,一种主观的定式,就认为孩子永无出头之日,对孩子不抱什么希望。对孩子做的事熟视无睹,既不批评,也不肯定。长此以往,孩子的行为没有了标准,自己变得麻木,对世上的一切都没有了兴趣,成了行尸走肉。原本神奇、光彩夺目的世界,在这些孩子眼里变得暗淡无光。
此外,有时候家长无意中的话语也会造成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在生活中,你是否说过这样的话:“你看看楼上的明明,这次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数学竞赛拿了二等奖,你什么时候才能拿这样的好成绩给我看看啊?”“你怎么考试总徘徊在10名左右呢,什么时候你能给老妈争口气,考进前10名呢?”或许你的本意是想激发孩子的斗志,但是,这种盲目的攀比却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可能有时候和孩子聊天时,孩子会说:“爸爸,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比不上人家呢?”其实,这就是你攀比教育的结果,它告诉孩子,即使你再努力也比不上楼上的明明了!这时,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已经形成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担负着教育责任的家长和老师,不能让他们在“习得性无助”的摧残下无情地凋谢。我们应把孩子们从“习得性无助”中拯救出来,让每一朵花开得更灿烂。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尽快走出“习得性无助”的阴影呢?
1对孩子的评价内容要积极
积极的评价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自我效能感因此提高;负面的评价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可能因此而破罐破摔。心理学研究认为,这种“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现象,其原因就是孩子长期受到这些话语的影响,就会在心理上形成正面或负面的自我表象,久而久之,就会固化成他们的行为特点。
2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功
受过批评的孩子往往会丧失自信心,因为害怕再犯错,所以对力所能及的事也会产生畏缩退避行为。较少受表扬的孩子会认为不管事情处理得如何,结果都无关紧要,相反做错了还会受到批评,因而会慢慢失去主动性,从而产生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一次两次挫折可能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是反复体验这类情境就会导致孩子习得这种对生活的无助感,从而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其实这些孩子已经知道自己有无数的“过失”,为何我们还要在他的伤口上撒盐呢?为何不找出孩子的闪光点给予鼓励,给予表扬呢?正如一句名言说得好:用一吨重的批评去攻击他,不如用一两的表扬去肯定他。
3夸奖鼓励要及时
对孩子鼓励多,孩子的进步就快。鼓励是自信的酵母,夸奖是自信的前提,自信是信心的基础,没有自信就没有信心,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有效方法就是夸奖鼓励要及时。夸奖不仅仅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只有孩子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才会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寻借口。这对于“习得性无助”者克服困难、鼓起勇气、振奋精神、减少自卑、奋起直追尤为重要。
4善待所有的孩子
不管孩子的性别、美丑、过去,现在都要给孩子注入一种爱,这种爱的方式是博爱。我们要用爱的力量温暖孩子冰冷的心,让由于缺乏爱而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孩子那冰封的世界从此艳阳高照。在他们失落的时候,孤立无助的时候,至少他们会幸福地感到父母、老师是爱我的、关心我的,从而让孩子在情感上获得新生。
“习得性无助”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作为父母或者老师,我们一定要采用各种办法,尽量避免孩子的“习得性无助”,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