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最喜欢的课是英文课,因为英语底子非常好,所以老师讲的东西他几乎早就了然于胸了。日后跟钱钟书关系非常要好的英文老师吴宓,就曾经和钱钟书在课堂上发生过十分有趣的轶事。
吴宓是一个非常善良宽容的人,但上课是讲究原则,绝对一是一,二是二。在学问上,他不容学生有丝毫的马虎,有的时候也比较严厉,唯一的例外就是对钱钟书的态度。
钱钟书上课从来不记笔记,还常常偷看课外书,可能是古文的,可能是心理学的或者哲学的,也可能是英文的。吴宓深知钱钟书英文之佳,读书之广,对他很赞赏,从来不反对他在课上看其他的书。更让人惊叹的是,吴宓每当讲完外国文学的一个难点时候,都会面带笑容,请钱钟书起来讲一下自己的感受。而年少气盛的钱钟书也毫不客气,用流畅的英语对吴宓所讲内容的优缺点进行指明,用词很直接。吴宓对此丝毫不介意,他往往微笑着听完钱钟书的品评,然后表示佩服。
很多年之后,钱钟书已经成为有名的学者了,他对当年的不恰当态度曾有过深刻的悔意,写信向吴宓道歉。没想到吴宓只是哈哈一笑,表示有钱钟书这样的学生是自己的荣幸。
如果钱钟书遇见的是一位格外不讲情面的老师,那会怎样呢?二人肯定会闹出极大的矛盾,这对钱钟书的发展肯定是不利的。他曾经说过,自己非常感谢吴宓老师的宽容,正是因为吴宓,他对英文有着更深一层的热爱。而吴宓那种大学者的宽容与善良,对钱钟书的人格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
芳华无情,总在刹那间凋谢。岁月匆匆,不待人生几多愁。回忆是抓不住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钱钟书肯定这么回忆过,自己在最好的年华,遇见了最好的老师,这是自己生长的力量啊。
3.指尖滑过清脆的书页
水木清华的校园,就像一方清澈的池塘,钱钟书就像是一只快活的鱼,在里面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且,他是这里面的头鱼。水中的氧气,就是清华那藏书极其丰富的图书馆。
在当时,清华大学的藏书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无论是小说、文艺理论、戏剧还是历史、科学、哲学著作,包揽古今东西。尤其是一些其他地方没有的线装书,很多成为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凡是在校的学生,可以在里面任意选择书来看。钱钟书自然是这些“书虫”里最用功的一位了。可这还不能满足钱钟书读书的热情,他经常借阅,而且东西方的文学名著交替来看。
根据当时同学们的回忆,钱钟书读书有自己的怪癖,那就是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钱钟书的写写画画绝不是肆意地在书上勾勒,随笔涂抹,而是一旦当自己对某一段落有感悟的时候,便用铅笔在页眉上标明,或者在旁边用铅笔标出来。而这两项工作还有另外的一个目的:让别人看书的时候多了几份“方便”。
清华大学大部分藏书都有他的手迹,别人看了,徒增自叹不如之感。有人戏称,当自己看到钱钟书勾画的书本时,就会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可见钱钟书简直可以称为“可怕”的读书人了。
因为这样,还发生过一次趣事。有一天,钱钟书在图书馆看书时,偶然翻阅到自己前些天“批阅”过的文章,上面语气尖利,毫不留情。钱钟书想,当时自己肯定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连带着发泄到这本书上了。心中过意不去,于是欣然提笔继续写道:“书本无过,我有多失,并非有意冒渎。”然后继续看。
因为书太厚了,他没有全部看完,而借阅书又太麻烦,于是他将书放到原来的位置,回去了,准备第二天来接着看。第二天他早早地来到图书馆,翻阅昨天的那本书,却发现在自己的两行批语下面新增了几行批语:不知何处憎书人,眼前涂抹丢煞人。下面是:不悔自己无颜色,却将丑语怪他人。
钱钟书看了前两句批语,心想这人有意思。等看到下面的两句,又不由地哈哈大笑。他想,这人肯定喜欢读《红楼梦》,一时拿来引用,倒也能抒情达意,我钱钟书总爱批评别人,原来以为人家肯定会自己口诛笔伐,想不到还有不露面的大侠客,在护着自己哩!
想罢,他又用黑而浓的铅笔在底下写道:“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清华钱子文?”这在《红楼梦》中是“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前面两句的化用,原本是“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是黛玉嘲笑宝玉悟禅机的话,钱钟书这么说,又是在批评两人不自己反省,专门挑别人毛病,这样,他又处于众人之上了。钱钟书以极快的速度将那本书看完,想,多少年后,或许真的会有人拿这本书来挑什么事呢。
钱钟书的幽默睿智与博学,在此可见一斑。
这是钱钟书在公共书上做的事情,在自己的书上,他也在页眉上做笔记。用他的话来说,这样容易“找”,因为但凡学问做到一定程度的人,其图书浏览量必然也不会少。这样,写学术论文的时候,怎样引用更加方便就成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了。钱钟书喜欢在页眉上写上自己的见解,非常有利于查找。他的很多文章旁征博引,引证十分丰富,不只因为他博闻强记,还跟他做标记的习惯有着莫大的关系。
钱钟书修长的手,划过散发着墨香的书页,就像天上的雨滴触摸到翠绿的荷叶。两种物体以触碰,就产生奇妙的反应。无论是坐着也好,站着也好,还是趴着,蹲着,钱钟书一旦摸到书,心中的杂念就会骤然间消失,精神马上就会集中到一个点上。有人曾经问过钱钟书,你是怎么做到过目不忘的?钱钟书说,我也不知道啊,我只知道,当我集中自己的心思到一个事物上时,我仿佛就能看透它。
不要小看这句话,“看透”,代表着一种自信、一种阅历、一种独特的生活风格,一种强大的大局观念,拥有这种生活态度的钱钟书,永远不会惧怕任何风雨,看庭前花开花落,随天上云卷云舒,他有一个强大的自我。
因而十年动乱的时候,世界就像一个浑浑噩噩的陀螺,盲目地不停转动。一些披着英雄皮的狗熊们,打着为国家,为民族的旗号,进行各种破坏活动。
钱钟书身为一代大师,竟然也被抓紧了牛棚去挨批斗。可是钱钟书一点都不害怕,也没有在冲击当中失去自己,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了自己挚爱的文学事业当中去。为了不让所谓的“红卫兵小将”们看懂,他故意用古奥的文言文来写文学批评文章。
从古到今,由东方而西方,如果对一个论点的论述不够完善,钱钟书是绝对不会罢手的。他喜欢“一网打尽"”的做学问方法,一旦确定了题目,就将所有能够找到的资料都拿来对照参考,不留一丝遗憾。就是凭借着乐观的态度和强大的自我掌控能力,文艺批评巨著《管锥编》终于得以完成了。
有人说,钱钟书先生是一个人生悲剧论者,但他却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能够清晰地将思维与现实世界分开,能够将自己的心性从嘈杂的世界中剥离出来,然后坚守它,不让任何风雨打消自己对生活的那种热切的情怀。凡大学问家,必是大生活家,信哉斯言。
4.年华恣意绽放
如果说,从前在无锡,钱钟书只是个地方级别的才子。那么,到了清华,他真正见识全国各地的人,看更多层面的书之后,从本质上,他已经成为了全国级别的才子。他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心中的自信与日俱增。
有句话说得好,厚积薄发。厚积之后,自己也会自然而然生成喷发的冲动,钱钟书就是如此。他看的书多,文思也格外不同,所以自己早就写满了一大本子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