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一样的开篇
古人讲天时、地利与人和,说明成就一个人的因素,除了自我,还有某时某地的因缘际会。
于钱钟书而言,说清华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点也不为过。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地方,承接着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地杰人灵,常年不衰,清华大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清朝末年,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留洋,而清华大学作为留洋的预备学校建立起来。到了1925年,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清华“大学之基础乃立”。1928年,罗家伦担任清华大学的校长,为了将清华打造成更好的大学,罗家伦一直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是一个非常有志气的人。
1929年,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尽管全国有两千多人报考清华大学,可是钱钟书凭借优秀的学习功底,还是考了五十几名。这是非常高的一个名次了(钱钟韩考了第二名),可是成绩下来之后钱钟书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的数学只考了十五分,不及格。按照当时清华大学的录取规则来看,钱钟书是不可以被录取的。他坐在清华的门口,没有哭也没有闹,只是慢慢地想,自己小的时候,为什么不多听大人的话,好好学学数学呢?——偏科对一个学生心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只是在学习期间。
与此同时,另外一种心理也在钱钟书的心中萌发。自己的国文和英文都是学生中的翘楚,清华会不会因此而接受自己呢?钱钟书是一个善于自己寻找希望的人,他认为这希望并不是荒诞不经的。无论面对什么,生活总归要继续,他去吃了午饭,随后在校园里溜达。
钱钟书的这种状态,就是所谓的“无为”之态。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为所欲为,胡作非为。江河中的一滴水,无需挂念自己的处境,会一直随着潮流走向大海。钱钟书当时就以这种比喻自嘲,不然的话,回家?那岂是大丈夫的行径?
古人科举,尚且要在京城呆上好几个月,钱钟书愿意在这里等待奇迹。不过,走后门绝对是自己所不齿的事情,他还是保持了自己的心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如此一来,他就释然了。
“钱钟书,校长找你。”一个声音在他背后说道。钱钟书猛然一惊,回头,发现是个跟自己一样大的男生,留着分头,眼睛十分有神采。可他觉得这人很面生,他是怎么知道自己的呢?钱钟书满腹狐疑,也不好多问,便说道:“校长在哪儿呢?”那人边离开边说道:“校长室。”好像是迫不及待地着急去做其他事。钱钟书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