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简单是一种境界:让生活与心灵回归自然的10种修炼
5158100000006

第6章 简单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做人方式(2)

在被问及成功秘诀时,赵迪总是憨憨地笑。其实他知道,把许多小头集中起来便成了大头,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当然,不一定所有的“傻”都能换来“福报”。但如果是纯粹为了得到“福报”而傻,那么这个“傻”也就又成了另一种取巧。这里的“傻”,是胸怀的坦诚和单纯。心地纯净,私念就少,烦恼也就少。如此,做事便更加顺畅,做人便更加谐和。

4.做人偶尔自嘲一下

关于嘲笑,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说过:“笑的金科玉律是,不论你想笑别人怎样,先笑你自己。”嘲弄他人是一种道德低下,但有时嘲笑一下自己却是体现了一种美德。

一个善于自嘲的人,往往是一个富有智慧和情趣的人,也是一个勇敢和坦诚的人,更是一个将自己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看得很明白的人。自嘲是一种鲜活的做人态度,它可以使原本颇为沉重的东西刹那间变得无比轻松,从而让人能时刻保持一种平衡的心境。

有这样一则故事,不管是传说也好,还是演绎也罢,我们从中看出的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生活中深厚的修养。

据说,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个性格彪悍粗暴的女人,生活中时常对他乱发一通脾气。而苏格拉底逢人便自嘲道:“与这样的女人为妻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可以锻炼我的忍耐力,还能加深我的人格休养。”

某天晚上,他的老婆甚至连一点小事的起因都没有,无缘无故地又发起脾气来,大吵大闹,无论苏格拉底怎样劝说都不肯罢休。

无奈下,苏格拉底只好退避三舍,去外面走走。可没想到,他刚走出家门,那位怒气未消的夫人就从楼上突然倒下一大盆冷水,恰好全部浇在了苏格拉底头上,瞬间他浑身上下就湿透了,俨然一只落汤鸡。

这时,只见苏格拉底打了个寒战,不慌不忙地自言自语说:“我早就知道,响雷过后必有大雨,果然不出我所料。”

纵使苏格拉底有万般的无可奈何,但他带有自嘲意味的讥讽,使自己从这一窘境中超脱出来。化怒气为“糨糊”,给自己一颗“宽心丸”的同时,也让乏味枯燥的生活重新恢复了弹性。

笑笑自己的狼狈处境,笑笑自己的观念、遭遇、缺点乃至失误,看似显得愚钝轻视,实际上是一种对生活释然、对命运达观的大智慧。在美国,每一个迈进政界的人都要拥有随时挨人“打”的心理准备。如果缺乏嘲笑自己的心态,那么就没有那么多从竞选中脱颖而出的“非科班”出身的总统了。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面对凄风苦雨的侵袭,在恶劣的环境中,就更应该抱有一颗感恩而知足的心去面对生活。心理学家认为,懂得自嘲的人,不仅活得快乐、自信,而且心胸必然宽阔,一生过得也将达观而坦荡。

古代有一个叫梁灏的文人,一生都心心念着通过科举功名而报效国家。他从小就立下誓言,不中状元誓不为人。

然而世事难料,梁灏从少年考到青年,又从青年考到壮年,寒暑冬夏十余载却屡试不中,受尽别人讥笑。但梁灏并不在意,他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这一次考完后如果没中,就是离状元又近了一步。

在这种自嘲的心理状态中,梁灏从后晋天福三年开始应试,历经后汉、后周,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终于考中了状元。

他曾写过一首自嘲诗:“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年始成名。待他白发头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观榜更无朋侪辈,到家惟有子孙迎。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龙头属老成。”

在漫长的坎坷中,梁灏就是凭着一种鲜活而轻松的自我解嘲而终于走向了成功。自嘲,也使他走向了长寿,活过了古代难以逾越的九旬高龄。

有时候,一个小笑话、一段小故事,或者转述一句妙语、一则趣谈,都能让我们摆脱尴尬的窘境,让原本颇为沉重的气氛瞬间变得轻松起来。甚至保护了自己的安全,让他人砸过来的重拳如同落在了棉花之上。

让我们陷入难堪的,往往都是由于自身原因如外貌的缺陷、自身的缺点、言行的失误等造成的一些“话柄”。而陷入尴尬之境的,大都是自卑而执拗的人;拥有自信的人却能较好地化解,于无形处维护了自尊。对影响自身形象的种种不足之处大胆而巧妙地加以自嘲,不但不会降低我们的人格,反而能出人意料地展示自信,在迅速摆脱窘境的同时展示我们潇洒不羁的交际魅力。美国赫伯·特鲁在《幽默的人生》一书中把自我解嘲列入最高层次的幽默。如果能结合具体的交际场合和语言环境,把自己的难堪巧妙地融进话题并引出富有教育启迪意义的道理,则更是妙不可言。

凡是能操纵最高级的语言艺术——幽默的人已经是“智力过剩者”,那么能使用最高境界的幽默——自嘲作为武器者,便堪称人情操纵场上的“无冕之王”。无论怎样,嘲笑自己的长相,或嘲笑自己做得不是很漂亮的事情,会给他人传递出一种和蔼可亲的人情味。同时,也让我们逐渐练就了更为豁达的心性,从而活出洒脱宽荡的人生。

5.示弱也是一种智慧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卡耐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想赢得朋友,让你的朋友感到比你优越吧;如果你想赢得敌人,那就时时刻刻感到比你的朋友优越吧。”

人们往往是同情弱者的,能够打动自己的方式,同样也能打动别人。性情不争、内心不杂的人才会有一种对自我的坦然和对世事的定力,才会不计较一时的强弱。而懂得示弱的人,才不会为人所嫉;它仅仅是一种手段,通过此而达到另一番无为而治的境界。

示弱并不是真的虚弱,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做人智慧,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他人的嫉妒或不满。嫉妒是人们在对比中产生的一种正常心理,事业成功、生活幸运而又锋芒毕露之人必遭人嫉。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做一个懂得示弱的人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态平衡,于人于己均为和谐。

曾经有一位企业家,事业做得很成功,也就免不了被人捕风捉影地制造出一些“丑闻”。有一天,一位记者去拜访他,目的就是想获得一些“内部资料”。

企业家对记者的来意非常清楚,为了缓解气氛,他很轻松地说:“时间还早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企业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无疑让记者大感意外。

企业家先是叫保姆送上了两杯咖啡,当咖啡端上来以后,企业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声音之大让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保姆赶紧过来把东西收拾好。这时企业家又拿起一支香烟,但是却把过滤嘴向外放进了嘴里,接着他又拿起打火机准备点烟。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企业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调整过来,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记者看到的生活中的企业家好像和商场中的完全不同,那种趾高气扬的样子被一连串的洋相代替了。记者的感觉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甚至多了几分同情。

企业家的目的达到了,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其实,整个过程都是企业家一手安排的。很多时候,当人们发现杰出的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那种敌对的情绪就会逐渐淡化,在同情心的驱使下,甚至还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亲切感。

人际交往中,若想让他人放松对我们的紧张甚至警惕,保持亲近之感,只要把自己装扮起来,使他人一想到我们就与某种特定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我们的真实形象。同时,巧妙而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一些无关痛痒的小缺点,出点“小洋相”,以表明自己并非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反而会让增强我们自身的亲和力,让他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感到放松。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很多人就是运用这种方式,赢得别人的同情,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小孩在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会以哭闹的方式博取大人的同情;路边的乞丐之所以穿得破破烂烂,为的是让人一看就觉得可怜。这种情况不仅在现代,在古代也有很多应用。

在北宋太宗时期,曹翰因为得罪了太宗皇上,就被罚到汝州。在汝州的日子里,曹翰为了官复原职并且返回京城,每天冥思苦想,但是始终没有一个好的办法。一天,宫里派了个使者到汝州办事,曹翰发现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他决定利用这个使者使自己返回京城。

曹翰想办法见到了使者,流着泪对他说:“我的罪恶深重,就是死也赎不清,真不知如何才能报答皇上的不杀之恩。来到这里以后,我每天都在认真的反省自己的错误,将来有机会一定誓死报效朝廷”。

曹翰一边说一边哭,说着说着,他拿出了自己的几件衣服,他对使者说:“我在这里伏罪,只是家里人口太多,没有人去照顾他们,因为没有食物,他们都快活不下去了,这些都是我用不上的衣物,请您回去以后,帮忙抵押一些银两,交给我家里,让他们也好勉强糊口。”

使者回到宫里,向皇上如实汇报了情况。太宗打开曹翰的包袱一看,在几件衣服里面包有一幅画,画的题目是《下江南图》。这幅画画的是当年曹翰奉宋太祖旨意攻打南唐时候的情景。当时曹翰任先锋官,他作战时非常英勇,立下了不少战功。

太宗看到此画就想起了曹翰当年的功勋,一时心里感到非常难受。曹翰本来就是自己的得力战将,只因一时糊涂犯了错误,对他也实行了惩罚,现在应该知道悔过了。于是太宗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决定把曹翰召回京城。

曹翰的示弱成功地打动了太宗,一方面,他把自己的生活表现得十分落魄,吃喝不济,还有众多家人无法照料。另一方面,他又巧妙和太宗提起了旧时的功绩,表明自己还是个可用之才。因此,他的计策一下子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如果想化解别人的妒忌,或者想找人帮忙把事情办好,那么就必须在人之常情上下一番工夫。可以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愚蠢笨拙,让人觉得自己并不那么优秀;或者把自己所面临的困难说得在情在理,引发他人的怜惜或悲悯。

总之,示弱并不是真的虚弱,而是一种隐于无形的大智慧。示意自己的弱势,是为了排除前进路上那些不必要的障碍,也只有性情平而不杂、简明单纯之人才会有如此心境。

6.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是清代着名书画家郑板桥继“难得糊涂”后的又一字幅。其中之意也不难理解:做人要能吃得了亏;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反而会舍本逐末,丢掉应有的幸福。

吃亏不仅是一种坦荡的做人方式,更是一方睿智的境界。能够吃亏的人,往往内心是简单而淡然的。他们不沉陷于是非纷争中斤斤计较,不局限在狭隘的自我思维中。这体现的不仅是一种风度和品质,更是一种大智慧的超越。

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善于“养生”,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诗、书、画艺术精湛,号称三绝。由于他在创作过程中能把诗、书、画三者巧妙结合,独创一格,从而达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这也成就了他豁达而开朗的性格特征。

但这一切,都是在他官场“吃亏”后的“福气”。年轻做官时,他爱护百姓,因为在灾荒之年为灾民请求赈济而触犯了上司,最后被罢官回乡。但是郑板桥并没有忧郁沮丧,也不为官场失意而郁闷不乐,而是骑着毛驴悠然回到故乡。从此专注于诗、书、画,安然幸福地过着晚年的生活。

郑板桥可谓是一生坎坷,但他始终以乐观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他写过两条着名的字幅,就是流传至今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这两条字幅含有深刻的哲理。凭借这种达观大度的心态和大智若愚的智慧,郑板桥不但长寿,而且留下了万世美名。

“吃亏”与“不公平”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朋友之间有时会“吃亏”,同事之间有时会“不公平”。如果以一种达观的姿态去看待所谓的“吃亏”和“不公平”,那么就会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这也是创造未来的一个重要保证。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面对个人名誉的得失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我每读一遍对我的指责,就做出相应的辩解,那我还不如辞职算了。如果事实证明我是正确的,那些反对意见就会不攻自破;如果事实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有十位天使说我是正确的也无济于事。”

吃亏,顾名思义,就是利益的损失。在生活和工作中,收获与付出相伴而行,却不可能次次相等。有得也有失,既不会有全得,也不会是全失,而是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吃亏则是收获与付出之间的平衡,得与失中的理性。如何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品味,在工作中体会。

一个主动承担了600元损失的生意人,没想到就真的获得了6万元的销售额。

他的公司主要经营家用、公用清洗设备,由于质量上乘、服务口碑一流,在业内创下了不小的名气。

一次,销售人员联系到了一笔业务:某市一家三星级的酒店,要购买一套地毯清洗设备,价值6000多元。各项手续办好后,他立即把设备寄往了该市。原本一桩不错的买卖就此成功。

但没想到的是,意外节生。酒店收到设备后,称设备在运输途中损坏了,要求退货。他派人查看后得知,设备是在酒店组装时,由于操作不当而损坏的,维修费用约需600多元,酒店不愿承担才要求退货。

按照常理而言,公司并没有任何责任,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他认为“吃点小亏”无所谓,维修费用他来承担。于是,他派人把设备修好,酒店异常满意。

一个多月后,该酒店要更新其他清洗设备,首先想到的就是甘愿“吃亏”的他,一次性就定了6万多元的货。

吃亏并非了无追求、碌碌无为,而是一种理性面对得失和追求的坦然,是面对索取和作为的豁然,是旁观于他人追名逐利而仍能保持宁静和明智的超然。若能在得失面前炼就一份淡泊的情怀和平释的心态,那么就会有一份清醒和思考,而由此达成的气质与境界,才是大智慧的。

形形色色的人生,各有各的做人方式,不想或不愿吃亏亦无可厚非。然而,吃亏不仅是一种品德和境界,更是一种关于心境的角度和高度。愿意吃亏、不怕吃苦的人,总是把别人往好处想,也愿意为他人多做一些,在其看似迂腐、软弱的背后,是一个宏大、宽容而纯净的世界。在此便有着久远的快乐和幸福。吃亏的人,一般都会得到旁观者的同情,不但赢得了好人缘,还会在道义上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从而为自己构建了坚实的人脉。在物质利益上不是锱铢必较而是宽宏大量,在名誉地位前不是先声夺人而是先人后己,在人际关系中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尊重他人;如此,以吃亏为荣为乐,势必也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赏识。

正所谓“若欲取之,必先予之”,不计较一时长短,不在乎个人得失,怀着简单而纯明的心,吃亏而后得福。过分斤斤计较,在貌似得到眼前小利的同时,繁杂了思想,负累了心灵,也许更重要的是,失去了长远的福报。如此而言,大简者必成大智,大亏者必获大福。那么做人就不妨抛开是非的争辩,给自己一个海阔天空。

7.宽容是对仇恨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