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简单是一种境界:让生活与心灵回归自然的10种修炼
5158100000005

第5章 简单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做人方式(1)

简单做人,其实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方式。于生活、于人生,都会少去许多纷扰和纠缠,随之而来的便是种种轻松和愉快。因为,人做得简单了,事情也就不再复杂。没有了争强好胜和锋芒毕露,没有了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就会少了扰心的杂念和私欲,也就会减少顾虑和烦忧。

崇尚返朴归真,让心灵变得纯朴、自然、厚道,才是简单做人的本真。一弯浅浅的微笑、一声暖人的问候、一场默契的配合、一次深情的拥抱,都可以传情达意,表述相知。

1.低调是生存的堡垒

《史记·滑稽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它更多想告诉我们的是,在牢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同时,更不要忘记“高处不胜寒”。做人要低调,胜不骄,得不傲。

低调做人,就是用简单而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不喧闹,不浮夸,不矫揉造作,不故作呻吟。卑微安贫道,显赫盈若亏。这是一种大繁若简的姿态和品格,更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胸襟和智慧。

山从不炫耀自己的高度,但并不影响它的高耸入云;海从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却也不会影响它的深不可测;地从不显露自己的势力,却没有谁能忽略它的厚度;天从不浮夸自己的空阔,却被尊之为囊括之首。因此,我们也不用过多说明自己的能力,不显山不露水,风度自现,智慧自成。

所谓低调,绝不是一种懦弱和无用;相反,低调才能保全自己、成就大事。我们不妨来听听老子与他的老师商容之间的一段对话。

老子曾求学于一位殷商时期很有学问的贵族,他叫商容。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床前问候说:“弟子来此权听老师的教诲。”

商容说:“你已经完全掌握了我的思想,现在我只想问你:为什么人们经过自己的故乡时,都要下车步行?”

老子不假思索地说:“我想这大概是表示,人们没有忘记故乡水土的养育之恩吧。”

商容又问道:“走过高大葱翠的古树之下,人们总要低头恭谨而行,你知道为什么吗?”

老子想了想,回答说:“也许大家是仰慕它顽强生命的缘故吧。”

听到这样的回答,商容不禁舒心而笑。少顷,他又张开嘴让老子看,并问道:“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有些不解地说:“还在啊。”

商容又问道:“那么我的牙齿呢?”

老子说:“已全部掉光了。”

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刚强的容易过早衰亡,而柔弱的却能长存不朽吧?”

商容满意地笑了,对他这个杰出的学生说:“天下的道理已全部包含在这两件事之中了。”

低调就是一种显示为柔弱,但是比刚强更有力的策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生存自然是第一位的,然后才能谋求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自己平和谦逊、低调简约的做人品格。只有不被自身耀眼的光芒所迷惑,才更有可能避开祸端。

纵观历史,历代那些有功的大臣们,能够做到功盖天下而不令主上怀疑,位极人臣而不被众人嫉妒,尽享富贵而不被别人非议,实在是少之又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就是他们不懂得低调做人,他们不明白:放低姿态才是自我保护的最佳途径。深谙低调行事之道的人,不管位有多高,权有多重,周围有多少妒贤嫉能的人,都能在危机四伏、人性复杂的丛林中为自己保留一席之地。

晚唐时期功勋卓着的朝廷重臣郭子仪,因政绩显赫而被封为汾阳郡王,王府就建在长安。自从王府落成之后,郭子仪下令每天都将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出。

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特意到王府来辞行。他早就听说王府中鲜有禁忌,便直冲冲一路往前走。当他走进内宅时,恰巧看见郭子仪在一旁侍奉夫人和他的爱女梳妆打扮,一会儿递手巾,一会儿端水,如仆人一样。而郭子仪却在堂前厅后跑来跑去,忙得不亦乐乎。

这位将官虽然当时忍住了讥笑,但刚出了王府就乐个不停。回家后,他忍不住把这个情景告诉了家人,不曾想一传十十传百,几天的工夫,京城的大街小巷都知道了这个茶余饭后的笑话。

如此,郭府上下的人也不免都有所耳闻。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听后感到父亲的颜面大大地被羞辱,便相约一起来劝说父亲关上王府大门,禁止闲杂人等出入。他们一个个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甚至还搬出了商朝的贤相伊尹和汉朝的大将霍光,以此说明古今上下没有人像父王这样“透明”的。

郭子仪含笑听完了儿子们的抱怨之后收起笑容,语重心长地说:“我之所以敞开府门,任人进出,并非是为追求那些浮名虚誉,而是为了保全自己,保全我们全家的性命啊。”

儿子们听了,一个个都被父亲这份郑重吓倒,忙问其中究竟。

郭子仪叹了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地位和声势,却没有意识到这些是会随时丧失的。正所谓月盈而蚀,盛极而衰,人世同自然,不妨做到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又倚重于我,断不肯让我归隐脱身。在这样进退两难之时,如果我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那麻烦可就大了。你们想,我打了那么多的仗,仇敌会少吗?如果有一个人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人落井下石,那些嫉贤妒能的小人也会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又如何得以保全?”

儿子们听后都默不做声,仔细掂量着父亲这番话的重量。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若想在混杂繁乱的关系中时刻享有内心的平安,除了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之外,还要注意做人的方式。我们也许的确做不到古人所说的“无欲则刚”,但也并不能像李白所畅言的“人生得意须尽欢”。凡事有度,适可而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这些民谚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警示。

内敛含蓄,得意而不忘形,时刻在内心划一道警戒线,明示哪些是可以逾越的,哪些是不能触碰的。这不仅培养了我们不侍争夺、简明淡定的心态,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胸怀大志的视野。正所谓“小智若仙,大智若愚”,只有懂得矜持低调、不事张扬的人,才能如流水般,川流不息、源远流长。

2.人生在世,难得糊涂

郑板桥的一句“难得糊涂”,引起了古今多少人的浮想联翩,又受益了多少世事人生。正如“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的古语所言,真正大智者往往选择用“装糊涂”替代“装聪明”。纷繁变幻中,透彻于世事人性,以四两之轻弱拨动千斤之沉重。

人们常说幸福是需要一种钝感力。嘈杂扰攘中,有太多的隔膜和争吵;难得糊涂,便是淡然视之,放松心头的重负,从简从初,转而收集人生更多快乐有益之事。只要我们能在不同的境遇下,都抱着一种难得糊涂的心态,简化繁乱、淡化得失,那么自然就会心安神定、波澜不惊。

我们大都知道郑板桥“难得糊涂”四字,却很少了解到它的出处缘由。

有一年,郑板桥专程来到山东莱州的云峰山观仰郑文公碑。因天色已晚而不得不借宿于山间的一处茅屋。

进屋后,眼前一位儒雅老翁,自然是小屋的主人,热情地招待了郑板桥。老人出语不凡,自命“糊涂老人”。

交谈中,老人请郑板桥欣赏陈列在屋中的一方砚台,如方桌般大小,石质细腻、镂刻精良,让郑板桥大开眼界。

后老人又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则自觉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

因砚台颇大,尚有余地,郑板桥则请老先生也写一段跋语。俯仰间,一段小楷便赫然而现:“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随后也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却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大惊,细谈之下才知道老人原来是一位隐退的官员。又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这就是“难得糊涂”的由来。

人生在世,又岂有时时顺心、事事如意?如此,做人就不应处处斤斤计较,精明计算;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学识、权势,而一定要糊涂。放下复杂的构思,拾起简单的方式,才可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

与人交往时,糊涂有时是润滑剂,在自信与亲和的衬托下便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与事相处时,糊涂有时是助推器,在置身事外的分析中便解决了久困不殆的问题。这是一种大彻大悟的理解,体现了一种智慧大简的境界。而过分较真、过于追求完美,有时反而适得其反。

一位得道高僧自感年老体衰,决定从自己门下的两个得意弟子中选出一个衣钵传人。而高僧对两个徒弟的考核也很简单:各自出门去捡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谁找到了谁就可以继承遗志。

两个徒弟听到师父的题目后,没有多想就领命而去,各自奔走。

没过多久,大徒弟拿着一片非常普通的树叶回来了。这片叶子看上去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更谈不上所谓的完美。

而后,又过了很长时间,小徒弟才回来。他两手空空,非常沮丧地对师傅说:“我看到外面有许多的叶子,但是按照您的要求,我看到这片叶子不如那片叶子好看,那片叶子又不如下一个完美;挑来挑去,我怎么也找不出一片最完美的树叶。”

高僧拿着大徒弟带回来的叶子,颇有深意地对他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是它已经是我看到最完美的树叶,因为我已经从你的身上看到了我所需要的东西”。

结果不言自明,大徒弟得到了继承了高僧的真传。对此,两个弟子的师父进一步向他们解释说:“其实,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完美。如果事物都完美了,又哪里还有喜怒哀乐,又哪里会有生态万千?我们每天的修行也就没有意义了。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去除心中的杂念,让自己的心境尽量达到完美。”

大徒弟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的大彻大悟让他明白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树叶,该糊涂时就要糊涂,不能一味地较真。

其实,人生亦如此,没有所谓的绝对完美;而我们立世做人,也不可能时时拔高显精。对于那些不可能达到的程度,我们完全可以糊涂一下,退而求其次。只要心中不再自我纠缠,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相对“完美”,那些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瑕疵,也会在糊涂的感觉中变得不再那么难以忍受。

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风霜的人才能深得真谛。难得糊涂是一种境界,只有心中目标恒久的人,才会对细微末节不屑一顾,才会着眼大方向、统领大局面。难得糊涂是一种资格,名利淡泊、宁静致远的人,他们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以平常、平静之心对待人生,泰然安详。难得糊涂也是一种智慧,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知风云变幻、处轻重缓急。难得糊涂更是一种做人的方式,只有胸襟坦荡、超凡脱俗之人才能拥有如此包容万象的气度。

看破红尘便是仙,无为中道是有为。此时的糊涂并非懦弱,而是不屑于周围的蝇营狗苟、纷繁复杂,转换成另一份虚怀若谷的心境,保持好另一种淡泊空灵的风格。如此,才会换来潇洒自由的人生。

3.“傻”一点又何妨

《菜根谭》中早有训导:“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这种“知之而不用”在待人处世上就被有些人称作傻。但恰恰,有时候迟钝一点,傻一点,往往要比过于敏感、过于聪明更加顺畅。

这种傻并不是生理上的缺陷,而是心理上的一种大智慧。不去争抢不是傻,是一种风度;不去琢磨不是傻,是一种境界。即使吃了一点亏,也因自身的光明磊落而保全了我们的人格。为人格而傻,为境界而傻,给人信任,予己安全;如此一片晴朗的心空,傻一点又何妨?

早有古语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历史上不知有多少被“耽误”了的精明人。还有一句老话是说“傻人有傻福”,傻人用他最大的“傻”资本无意中得到的,可能比聪明人费尽心机谋取的还要多。

因为傻,便容易知足:有吃有穿就幸福,别人再好的东西也不羡慕。因为傻,便轻松了自己,长寿了身体:不去绞尽脑汁地算计与琢磨,活得自在,活得坦然。因为傻,便给人以信任,给人以安全:人们往往要首先解除了威胁,才有可能相互靠近;那憨憨的傻态,让人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友好。因为傻,便予己于快乐,予己于幸福:没有了那么多的敏感多疑,屏蔽了锋利和残酷,脾气自然也就随和了,心性自然也就宽容了。

一部《阿甘正传》,传递了多少感动,又正色了多少纠纷。

阿甘是一个智商低于80,从小呆头呆脑的弱智。他思想简单、目标单一、行动始终,被所有人以“傻子”唤来唤去。然而,全美足球明星、越战英雄、亿万富翁,这些头衔又不断地被阿甘得到。

当一群孩子要欺负阿甘的时候,他的女伴告诉他快跑!脚跛的他单纯地听从了,没命地跑,快得超过了正常的男孩;球场上,教练告诉他:“什么都别想,抢着球就跑!”他又单纯地听从了,结果他跑来了大学毕业证,跑成了“球星”;越南战场上,他的上级告诉他:“遇见危险就跑!”他再次单纯地遵从,最后不但平安归来,还跑成了“国家英雄”。

对于这样的“傻帽”行为,阿甘在立志要完成好友生前心愿一事上自己给出了回答。他并没有考虑去做鱼虾生意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什么恶果,只是单纯的认为这是好友的心愿而必须帮他完成。人们对此举动大家嘲笑,而阿甘只是毫不介意地回答:“傻人做傻事。”

也许,果真如老子所说:“少则得,多则惑。”知道得越少,反而收获越多;知道得越多,反而越会迷惑。如此说来,简单纯明的人更容易成功。而阿甘则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傻子”,他的思维方式跟常人比起来要简单得多,不会考虑他的行动将会带来多少好处,若是认为这是应该做的,他就去做。阿甘善于把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化,简单到只剩下了直奔成功。

可以说,他的头脑非常单纯,对一切事物似乎都茫然无知,如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纯真。由于他的傻,阿甘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可以摒弃许多凡人所具有的疑思顾虑、患得患失;一旦认定目标,就会完全投入其中,达到浑然忘我的境界。阿甘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将复杂的万象简单化,而常人却往往无法摆脱自身定向思维的框架,将自身的思维方式作为衡量的尺度,进而把眼光局限在事物的表层,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往往,傻人因为他的简单和实在,给人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和傻人在一起,不用再防备算计、担心陷阱,身心自然也就放松了。在傻人面前,人们很容易确立自己的优势;有了自信,对方也就变得随性,彼此之间也就和谐了。

赵迪从小没有什么文化背景,因偶然的机会在家乡搞起了日用品批发,做起了分销商。

他做生意与别人不太一样:在与每个分销商分红时,赵迪主动提出自己拿小头,大头给对方。如此一来,凡是和他有过接触的人,都成了他的“回头客”,不仅愿意再次与他合作,并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给赵迪。时间不长,赵迪在圈子里就有了厚道的口碑,生意出奇得好。仅仅两三年的光景,就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总经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