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惊鸿一瞥,生死白头:徐志摩的倾世浪漫
5157900000005

第5章 前程新景:漂流异国异乡人(2)

他呼吁广大青年们团结起来,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共同开创祖国美好的明天。他的爱国热忱,在这一片洋洋洒洒的《启行赴美分致亲友文》中可见一斑。文章的落款是“8月31日徐志摩在太平洋舟中记”,这也是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最早使用“志摩”这一名字的文书。

3、风雨海外独飘零

家破国亡不堪问,

生斯世兮男儿幸,

手执大刀兮,

誓将敌杀尽。

——徐志摩《徐志摩未刊日记之<府中日记>》

滔滔的浪花噬咬着时光的尾巴。经过21天的海上漂泊,徐志摩在9月4日终于抵达美国旧金山。稍作休息,他就马不停蹄地横穿美国大陆,来到达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在这里就读于历史系三年级。

新的生活从此在异国他乡拉开了序幕。那时的美国并不太平,一战的硝烟依然笼罩着美国人民的生活,虽然那时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徐志摩惊讶地看到,美国人民丝毫没有懈怠,他们万众同心,以团结为力量共同面对眼前的灾难。美国人民同仇敌忾、团结一心的精神,给了他深深的印象。想到中华大国泱泱几亿臣民,竟然输给西方夷寇,他不禁感慨万千。

异国他乡,书信成了志摩与祖国紧紧相系的纽带。他执笔疾书,告诉恩师梁启超“克拉克大学学习生计,国人于此不及百,学者十人而已,此间人士切心战事,上下同忾,爱国热忱,可为敬畏。”他希望团结奋斗的精神,也可以随着小小的信笺漂洋过海,唤醒东方那头沉睡的狮子。

在美国留学期间,志摩一直谨记父亲的期望,决心投身金融业,成就一番大事业。他为自己取的英文名字是“汉密尔顿·徐”,就是希望能够成为中国的汉密尔顿,通过政治与经济来拯救中国。汉密尔顿是美国建国后第一人财政部长,也是伟大的政治家与联邦党领袖,他的事迹与精神给了志摩莫大的鼓舞。

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目标,回报亲人们殷切的期望,志摩在1918年10月15日与同宿舍的董任坚、张道宏、李济之共同订立章程,以此来互相督促,发奋向学。章程的内容有六时起身,七时朝会(激耻发心),晚唱国歌,十时半归寝,日间勤学而外,运动散步阅报等。他们把学习生活安排得充实有序,可见其毅力与决心。

在来美国之前,志摩并没有刻意地要求自己怎样,也并非勤劳之人。正如他自己所说,从小受到家人的宠爱,长大后又没有听到过丝毫刺激的话,而且受到不良风气的熏陶,就养成一种恶习气,懒惰散漫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赴美以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天地,让他深深地明白懒散是绝对要不得的。他发誓要打起精神,以杀懒虫。

第二年,也就是1919年,一战的烽火终于熄灭了。10月11日上午,停战的消息传来,美国霎时“举国若狂,欢天动地”。这是志摩意料之中的事,是美国人的团结与坚毅,使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志摩在给梁启超的信中这样说“一扫云雾,披露光明,消息(十一月十一日上午二时五十分)到美,举国狂。……方是时也,天地为之开朗,风云为之霁色,以此诚洁挚勇之爱国精神,相腾嬉而和慰。嗟乎!霸业永诎,民主无疆,战士之血流不诬矣!”志摩深受美国人民的团结、勇敢之心感染,面对美国人民的欢呼,志摩也深深地期盼中国有一天能够复兴,能够强盛。

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大大地开阔了志摩的眼界。在美国,他开始以白话文写日记,以一种朴实、真切的语言来反映身边的现实生活。人间的烟火味,使志摩的文章更加具有了耐读性与深度。

他以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学习着,磨砺着。除了学校里的必修课程,他还选修了《欧洲现代史》、《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1789年后的国家主义、军国主义外交及国际组织》、《商业管理》、《劳工问题》、《社会学》、《心理学》等课程,为了解决在异域他乡的语言障碍,他还选修了法语、西班牙语等语言课。课程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心里、语言等领域。为了继续充实自己的学识,他还在康奈尔大学夏令班选修了几门课。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为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他还参加了校学生陆军训练团以及哈佛大学中国学生组织的“国防会”。

后来李济之回忆说,徐志摩初到美国时英文不好,但肯下功夫苦学,所以进步神速。志摩的勤奋刻苦,与他在国内时的懒惰散漫判若两人。身边的喧嚣与繁华,没有影响到志摩求知上进的心。

再苦再累,志摩依然甘之如饴。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他都永保乐观的心态。他也曾试图打工赚钱,来自食其力,虽然最终因为经常手忙脚乱打碎碗碟而宣告放弃,但这其中的辛苦却给志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知道这句话,到懂得这句话,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经过漫长的历程的。

他乡的明月,总是少了几分温度。几度月儿望瘦,故乡熟悉的味道总是浮现在志摩的梦境里。那里有他成长的足迹,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金色华年向着青草更深处漫溯开去。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会静静地想象,在地球的另一面,家里人都在忙些什么呢?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志摩祖母八十岁寿辰,他没有忘记,在日记里,他默默地写下“今日祖母大人八旬荣寿,家中盛况可想”的句子。

有志者,事竟成。志摩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一学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且获得一等荣誉奖。那是志摩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更是大洋彼岸的徐家之骄傲。

志摩并没有因为短暂的成功而骄傲自满,在短暂的暑期过后,他又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经济学。又是一个新的氛围,一片新的天地,志摩开始了又一轮如饥似渴的阅读与学习。

也是在这一年,英、法、美、日、意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中国政府代表要求归还一战期间被日本抢去的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各种权利遭到无理拒绝,并且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转给日本。外交上的失败,引发了国人的愤怒,一场由青年学生发起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当徐志摩听到这个消息时,所有的愤怒、激昂随着全身的血液都一下子冲到了头顶。他在日记里赞扬梁启超《中国与世界和平》一书中关于青岛问题的看法,认为其“列述中国和平会议,要求款项合法合理,而于归还青岛、废除密约诸项,尤申言凿凿。”

青年学生总是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为了心中崇高的理想,他们勇于艰苦奋斗,勇于挑战骇浪惊涛。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当然也不会落后,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开展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徐志摩也自然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爱国学生的行列之中。

此后,他更加关注国内、国际的时事,从大洋彼岸寄来的进步报刊、书籍如《新青年》、《新潮》等更是成了他的至宝。在烟波浩渺的书海中,他悟出需要从外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状中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真理。他有着活跃的思想与头脑,任何新知识、新理论他都急切地去了解,凡是目光所及,他都能尽最大努力去剖析挖掘,比如相对论、羌德拉泊司在植物学中的发现、爱尔兰的民族复兴运动、塞尚的绘画、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等等,都为志摩所好。

他不喜欢闭门造车,所有的见解与感悟,他都会及时拿出来与同学们探讨,以求在磋商与辩论中得出更高深的结论。他的社交广泛,优雅的气质、高深的见解以及大方的谈吐,也都深深地吸引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各种报告会、演讲会也成了志摩开阔视野的平台,他的学识也在以惊人的速度积累着,沉淀着。

又是一年的时光,徐志摩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以他的才华与毅力,如果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是没有问题的,但此时的他对学位已经失去了兴趣。

在广泛的阅读中,他了解到了尼采这位着名的人物,对于他们的思想,志摩更是沉迷其中。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德国最着名的哲学家之一,他开创了西方现代哲学,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尼采是最早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的人,他的哲学思想引起反响时,才产生了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

对于尼采,志摩说:“我仿佛跟着查拉图斯脱拉登上了哲理的山峰,高空的清气在我的肺里,杂色的人生横亘在我的脚下。”在尼采的作品中,志摩看到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向上精神。而尼采那句“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更是深深地吸引了志摩。

紧接着,志摩又了解到了英国的一位着名人物——罗素。对于罗素的思想,他更是沉迷不已。

伯特兰·罗素出身于英国的贵族,是英国着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逻辑分析哲学学派的代表人物,时任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讲师、研究员,教授逻辑学和数学原理。罗素有着惊人的才华与迷人的风度和气质,他宣扬人道,崇尚和平,反对战争。一战期间,他大声疾呼要和平不要战争,并进行积极的反战宣传。然而他的正义行为却遭到了英国政府及权贵的痛恨,为此他被三一学院除了名并取消了研究员的资格。但他的正义行为赢得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认同。

徐志摩钦佩罗素的不事权贵与追求真理的无畏勇气,为他那种对正义、人道、和平原则毫不动摇的精神所深深折服。当志摩阅读过罗素的《战争中的公理问题》、《社会重建的原则》、《政治理想》、《往自由之路》、《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等作品后,他不仅更加崇拜罗素的思想与生活态度,而且对英国的民主政治也产生了深深的向往之情,而对于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讲求物质利欲却越来越感到厌倦。

年少狂野的心,再度产生了不安分的想法。许是志摩骨子里,本就流淌着不安分的血液,他是潇洒的、自由的、从容的,他是天上的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客,一颗不甘于平庸与寂寞的心鞭策着他向着理想的生活奔腾而去。

4、名流相会绽花火

关在笼子里的仙鹤,与家鸡有多少分别?

——徐志摩《徐志摩日记》

追求浪漫、渴望自由飞翔的志摩,终于耐不住向往的熬煎,放弃了哥伦比亚大学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于1920年9月24日离开美国,前往英伦寻找他崇拜的罗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