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甲午遗证
5138600000007

第7章 日本大阪,真田山陆军墓地,清军墓(2)

另外,甲午战争中的清朝陆军使用了7个国家的枪械,互相之间极不配套,缺乏现代化标准化概念的清军后勤上漏洞极大。换言之,太平天国之后的清政府已被架空,呈现出来的面貌背后实际是变相的军阀割据,军队近代化枪械的采购往往是这支部队的领导人决定的。战场上的军队等到运来的子弹却因为口径不同而只能配给一支部队使用,这显然大大削弱了战斗力。

而据陈悦统计,光是淮军在平壤战场上使用枪支的型号就多达16种,训练都不好训练,更不用说弹药供应了。

但是当时的日军中却编有专门用于后勤运输的辎重队,可以建立起完整的兵站系统,又拥有战区制海权,故而在战争中后勤供应没有出现严重困难。

告诫今天

时刻警惕 强国强军捍卫和平

徐焰认为,当年的历史告诫今天的中国,需要吸取经验,继续强国强军。中国需要有一支能打仗,而且能打胜仗的军队捍卫和平。这其中,当年的反对腐败如今依然受用,体制内的反腐将有助于国家和军队的建设之路。

另外,今天的日本虽不同以往,但是当权者仍然以扩张为国策,而我们也不难看出,日本的右翼仍然阴魂不散,只不过如今开始拉拢美国搞解禁集体自卫权,这是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的地方。

军事专家宋忠平也表示,未来的军队发展不仅仅是把某一个军兵种发展好,而是要发展好整个军队的联合作战能力、一体化作战能力,这是最关键的。换句话讲,中国需要运用多种综合手段发展远程打击能力和综合防御能力,只有如此,才能防止其他国家发动偷袭,也能对其他国家发动偷袭具有打击能力。

华人呼吁

希望国人多关注 让清军魂归故里

今年4月15日,中国的清明节刚过去不久,一群手捧鲜花的老者在真田山陆军墓地的清军墓碑前鞠躬致敬,并在墓碑前献上他们自己在家用金银纸箔亲手叠的中国传统祭祀所用的元宝纸船。日本《关西华文时报》总编辑丛中笑告诉记者,他们是居住在关西地区的老华侨,同时也是“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暨为安眠在大阪的清军之墓迁回祖国之后援会”的成员,丛中笑是这个后援会的会长。

位于大阪的《关西华文时报》距离真田山陆军墓地很近,“开车10分钟,走路也就20多分钟。”丛中笑告诉“《法制晚报》”记者,他早在13年前就从当地一个老华侨口中知道了这个墓地中清军墓碑的存在,或许大阪本地人并不知道这个墓地里有我们清军的墓碑,但是在大阪的很多华人华侨都知道。丛中笑不知道有没有别人前来祭祀过这些清军官兵,但是每到中国清明节的时候,他都会带上花和酒到墓地去看一看这些祖国的故人。

真田山墓地的守墓人曾经在接受日本《新华侨报》的采访时说:“每年清明前后,都会有人来给这6位中国军人的墓地献花。他们到底是什么人,我是不能问的,但年年看到这样的风景,还是很感动。毕竟,在中国清明节的时候,人们没有忘记他们。他们也应该是中国的军魂啊!”

“甲午战争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族侵略的一个开端,这些官兵是在这场战争中战死的人,虽然战争失败了,但他们依然是为了中华民族战斗过的战士,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丛中笑说。

如今这些清军官兵埋葬在异国他乡已经120周年,看到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抗日阵亡的将士遗骸和埋葬在韩国的中国志愿军遗骸相继归国,丛中笑开始思考是否这些长眠在大阪的清军将士也可以被送回国呢?

“因为我们中国人有魂归故里的传统,已经120年了,是不是该送他们回归故土了?”他说。

于是他以《关西华文时报》编辑部的名义发起成立了前文所述的后援会,并同日本研究陆军墓地文化的专家小田康德取得了联系,向他了解从日本迁移墓碑的事宜。但是小田告诉他们,因为这些墓碑经历100多年,墓碑本身已经风化老化,经不起折腾。不过为了让中国清军官兵魂归故里,他可以请日本的朋友用最先进的高科技对墓碑进行复制加工,让中国团体运回国供祭祀活动所用。小田表示:“通过这个活动,如果能促进中日两国民间的友好,也是我的心愿。”

后援会成立后,很多关西地区的华人华侨打电话到报社询问清军墓碑的事情,于是报社组织了大家在前往集体祭拜的活动,“因为大多数年轻人都要上班,所以来的很多都是老华侨,不过很多年轻人也打电话到报社表达了他们对这个事情的关注。”丛中笑说。

而丛中笑则希望以后援会的名义呼吁,真诚希望在日华人和中国国内的企业或团体能关注这一活动,接这些清军官兵魂归故里。

记者手记:

早上出发时,天空已在飘雨。而这场雨,一直到记者离开墓地,一直到天黑也未停下来。

因为年代久远,好多墓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为弄清每一位清军士兵墓碑上所刻的内容,加上寻找墓碑的具体位置,记者在墓园中待了近4个小时。

中午12点,真田山小学传来放学的铃声,不一会儿一拨又一拨的学生开始从墓地前路过,一路嬉笑声不绝于耳,站在安静的墓园中听来格外刺耳。

在墓地最东北角清军墓碑的旁边,一树木槿花开得正好,与墓碑前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

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

清政府不懂国际法 签订条约埋战争伏笔

屡次被日本钻空子挑事端

签约当儿戏 斗“法”皆亏输

120年前的7月25日,在朝鲜丰岛海面,日本炮袭了清政府的运兵船,制造了“高升”号事件,引爆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其实,早在丰岛海战前的三天,日本就已经利用《天津条约》向朝鲜增兵并攻入平壤朝鲜王宫。日本不宣而战,突然挑起战事,违反了当时国际法关于宣战的规定。

甲午战争后,日本曾两度掀起中日甲午战争国际法问题研究高潮,利用清政府的无知,企图通过偷换国际法概念等形式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寻找法理依据,为战时暴行进行辩解。时至今日,日本仍在故意歪曲历史,掩盖事实真相,无视国际法的存在。

埋下伏笔

清政府把签订条约当儿戏 日本钻空子

在甲午战争正式爆发前的十多年时间里,清政府陆续和日本签订了两个条约,也就是这两个条约,为甲午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1882年日本如愿在《济物浦条约》中取得了在朝鲜的派兵权和驻军权。1884年,在《天津会议专条》中,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

对此,陈悦告诉《法制晚报》的记者,在近代国际法没有成一个系统体系的时候,两国签订的条约就可以被视作是国际法,而国际法简单地说就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行为的法律。

“清政府在1882年和1884年签订两个条约时,我认为是把签订条约当了儿戏。”他说,在甲午战争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都是处于急剧扩张的状态,侵略当时的中国便是日本扩张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由于日本和中国隔海相望,是不可能有机会产生摩擦的。因此,条约中规定的“同等出兵权”就给了日本在朝鲜和中国发生摩擦的机会。

陈悦认为,当时清政府签订这两个条约时,完全没有意识到条约中的内容代表的含义,条约的签订,等于是日本通过两个条约获得了同中国在处理朝鲜问题上一样的话语权。

“日本是把自己的权益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便日后发生纠纷可以做到‘有据可依’。而清政府在签订条约时,没有仔细地考虑条约能带来的影响,只是简单地认为这就是日本人的小把戏,完全不当回事。”他说,这足见清政府对于两个条约的不屑,对国际法的漠视。

“但是,既然签订了条约,就得引起重视啊!”陈悦激动地说,清政府不仅对这两个条约不重视,甚至还把它当作了不存在的东西。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军节节败退,向清政府求援。此时,日本看到了机会。

陈悦表示,日本的一个普通的领事馆秘书通过当时负责朝鲜事物的袁世凯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

“这只是日本的一个口头承诺,在国际法上没有任何效力啊!可是清政府居然相信了。”他说,李鸿章的幕府中,也有个把对国际法有所了解的幕僚,可是在出兵前为什么就想不到自己还和日本签订了一个可以共同出兵的条约呢?是根本就不在乎曾经签过条约,天真地以为自己不承认签过条约就可以了。这又印证了清政府签订两个条约时的儿戏的态度。

当清政府的军队在朝鲜看到日军时,清政府傻眼了,提出了抗议。

但是,此时的抗议,在其他国家眼中就成了“不讲理”。日本完全按照条约的规定出兵,符合双方之间的约定,也就是符合当时中日两国对于朝鲜事物的“国际法”。

最终,本来“不讲理”的应该是日本,可是其巧妙地运用了我们拿条约当儿戏,不懂得遵守条约的弱点,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就已占据了上风。

颠倒黑白

清政府临时抱佛脚 日本倒打一耙

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悍然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陈悦表示,根据当时的国际法,交战的两国只能对对方的舰船进行打击,不能攻击其他的中立第三国的船只,而根据国际法规定,船舶是以所悬挂的国旗来分辨国籍的。

当时之所以选择使用英国船只,清政府认为日本不会攻击一个英国籍的商船,这证明当时清政府想到了要运用国际法。“但从中也能看出清政府对国际法的一个态度,就是我们觉得有用的时候就拿来用,觉得没用时就当国际法不存在。”他说,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想用但是不会用。

在实际行动中,运用国际法,日本政府则更胜一筹。

陈悦说,由于日本政府提前获得了情报,知道运兵船属于英国,而英国是当时世界的霸主,日本人深知,如果英国介入,自己发动的战争肯定必败。因此,日本政府在对付“高升”号前,做了大量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