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细节成就孩子一生
5137100000004

第4章 孩子犯了错,在处罚过错的恐吓中五次需做到一次

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来说,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惩罚办法,都只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手段。平时要尽量少用惩罚,仍以说服教育为主。但是,在惩罚孩子的过错时,五次必须做到有一次真正实施。

每个孩子都免不了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孩子正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重要的问题不是孩子是否犯错误,而是父母采取何种态度。父母对待孩子的错误所采取的态度,恰如一把犁刀的两面:它可以割破孩子的心,留下永恒的伤疤;也可以从中“掘出生命的新水源”。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曾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错误承担后果,以后不再犯。可有的父母并不了解这一点,父母甚至错误地将惩罚仅仅理解为体罚,让孩子因害怕而不敢做事。

相信你一定听过“狼来了”这则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有位牧童很喜欢恶作剧,常在牧羊时大喊:“狼来了!”这位少年每次看到村人惊慌地赶来救助时,就觉得有趣无比。于是他如法炮制,戏弄村人无数次。后来狼真的来了,这位少年一如往常向村人求救,但村人以为他仍在说谎,没有人前去搭救。结果少年的羊群全被狼吃掉了。

这则故事常用来告诫小孩不可以说谎,因为说谎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然而,父母也可从中获得启示。只恐吓而不惩罚,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有一个叫孟濛的孩子,由于他特别调皮捣蛋,令母亲烦恼不已。有时母亲心里一急,就忍不住大声责骂,可是,怎么也不能让孟濛听话。母亲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就把他关进衣橱中,于是,那个衣橱就成为孟濛最厌恶的地方了!只要一被关进去,他就害怕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在被母亲关进衣橱几次之后,孟濛说话时开始出现口吃的情况。母亲心中也常想,自己是不是过于感情用事?这种做法会不会过于强硬?尤其是母亲在听到孩子结结巴巴地说话后,更是按捺不住那份心焦了。

母亲之所以感情用事而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她将重点放在“想惩罚孩子”上,却并未将孩子做错的事指出来,使孩子在被惩罚之后知道反省。也许她认为,自己已经在口头上骂了孩子好几次,可是孩子还是不听话,干脆把他关在衣橱中作为惩罚,这样他以后就再也不敢了!

然而,孟濛被关进衣橱后,真的能够冷静地反省自己所做的事错在哪里吗?事实恰好相反。孟濛只是感到极端的害怕,同时也无法理解母亲为什么这么狠心,居然会让他遭遇这种恐惧。自此以后,孟濛就因心中过于紧张,以致在母亲面前说话时,出现了口吃的情况。而做母亲的又因为孩子的这种改变心焦难安,孩子更难改变口吃了。

因此,当孩子惹你生气时,父母该想的不是如何处罚他,而是要退一步想想:“为什么他会这么做?”当使用惩罚手段时,想想这样会不会让他反省,而不要过于严酷,伤害了孩子。

当然,管教孩子时奖惩分明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孩子按照父母的命令实行,就应给予奖赏;如果没有实行,则要给予惩罚。父母常用这种方式要求孩子听从命令,但现代的父母往往奖赏重于惩罚,如:“这次考试如果得100分,妈妈就带你去看棒球比赛。”一旦孩子考取100分,一定会排除万难履行诺言。相反地,“去收拾好你弄乱的房间,不然不准吃晚饭”。一般如此宣布惩罚孩子的父母,即使孩子没有照着做,也会让孩子吃饭,并说:“你下次再不听话,就真的不准吃饭。”或者其他类似这种不知是辩护还是恐吓的话。

发现孩子犯错误之后,及时进行惩罚,指出其错误所在及应该承担的后果。如发现孩子将家中的玻璃器具打破之后,要及时要求他立即将碎玻璃打扫干净,并扔到垃圾箱去;而不是要等时过境迁,再说你那天把玻璃缸打碎了等等。

在惩罚孩子时,父母经常犯的毛病就是在发现孩子犯错误之后,将他以前犯的错误都翻出来,前后联系,越想越气,结果没有掌握好惩罚的力度,惩罚过度,对孩子造成伤害。

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他做错了什么才受到惩罚,并告诉他正确的行为。不要让他以为自己生来就犯错,或者自己本身就是个错,惩罚对事不对人。

另外,在惩罚的必要性和方式上,家庭成员的一致性很重要。父亲惩罚孩子的方法,母亲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否定。如果孩子有了母亲的同情,会使惩罚不具任何效力。孩子的同一个错误,不要父亲惩罚过了,母亲再去惩罚。最好是父母商量好了而采取一致的意见。如果孩子再次犯同样的错误,惩罚应当比上一次更严重,而不可因为当时自己的心情好或是其他的原因轻易放过。如果该罚时不罚,孩子会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或者专看父母的脸色行事,而不会悔过自新。

父母也可商定出一些不同强度的惩罚方式,不轻易使用刺激强度较大的方式,约束自己不得超过规定的极限。不轻易使用惩罚,最好引而不发,让孩子在被实施惩罚前,自己中止不良行为。必须记住,在选择每一种惩罚方法时,始终应使之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之上,以惩罚唤起孩子的良知,启发孩子的自觉性。所以,体罚是应当尽量避免的。也不要当众惩罚孩子。这两种方法都有可能使得孩子产生对抗心理,跟父母对着干,反而让我们做父母的下不了台。

孩子每次做不好,都给予惩罚,则会压抑孩子的心,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恐惧。如此宛如“恐怖政治”,难以培养孩子自动自发的精神。基于这些原因,我认为,孩子犯错后,如果使用以恐吓为管教方法时,五次中要做到一次,从而造成孩子“可能会遭受惩罚”的不安感,以此达到管教效果。

我们以吃硬币的老虎机为例,如果人们五次下注有一次成功,人们获胜的期望自然会大大增强。至于在管教孩子方面,五次恐吓中确实做到一次,孩子的心理会感到不安,这比天天惩罚更能奏效。但是,父母千万别跟孩子“算总账”。孩子有了过错要及时纠正,辅以必要的惩罚能使孩子把过错和愧疚联系起来,加深对过错的记忆和认识。如果平时不管,时间长了孩子必然会把所犯的错误淡忘了。犯了大错之后,老账新账一起算,会使孩子觉得冤枉,大大削弱惩罚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