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细节成就孩子一生
5137100000036

第36章 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如果孩子好比一只小鸟,那么,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分别是孩子的两只翅膀。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只给了他口头语言一只翅膀,直到六年后,才给了他另一只翅膀,小鸟的飞翔自然就要受到影响。

语言是聪明的第一表现。在孩子学习过程中,语言是一个最为方便快捷的工具。孩子的喜怒哀乐以及各种需要,都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来实现的。可以说,孩子早期的发展过程,受语言的影响最大。

孩子在生命成长的最初六年,是语言智能发展的关键期。而在这期间,父母要促进孩子语言智能的发展,就要给孩子提供丰富而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孩子创造语言运用的机会。在这方面,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1980年,刚刚怀孕的刘卫华得到一本《早期教育与天才》。她如获至宝,从头到尾地读了一遍。当时刘卫华没有想到,她后来也会继往开来似是而非地充当“民间教育家”的角色。这本书的作者其实很复杂,最早应该是19世纪初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父亲。他是个很有创造力的乡村老师。当卡尔·威特出生后显得比常人傻时,父亲仍按计划进行早期教育。结果当然是令人吃惊的,大家眼中的傻孩子在八九岁时就能自如地运用6种语言,9岁考上了莱比锡大学,23岁成为优秀的法学家。大公无私的父亲把他值得庆贺的试验大力推广,但并未引起人们重视。

当时刘卫华女士手里拿着的是1916年一名日本人写的《早期教育与天才》。这位学者把西方人对早期教育的研究著作,也就是有关卡尔·威特及其后来几位“民间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一丝不苟地写在了纸上。这本书传到中国,已经有数百个父母按此方法培养出了早智儿童。

孩子出生不久就产生了与父母交往的需要。父母满足了孩子的交往需要就会激发孩子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刚出生的孩子虽然还不会用语言进行交际,但父母可以通过非语言形式与孩子进行交往。比如,父母在与孩子的接触和抚爱中,用自己的身体接触孩子,能把爱和关心传送给孩子。孩子就能从父母的触摸、温度、气味和面部表情中,获得安全感和愉悦感。你向孩子微笑,他也用笑来回答你。这些行为,就是孩子在能说话之前与成人进行的非语言交往。这种交往越多,孩子就越想说话。所以这些非语言形式的交往对激发孩子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极为重要。

按照卡尔·威特的方法,在刘亦婷15天大的时候,妈妈刘卫华开始给女儿“输入”词汇。刚开始,小亦婷除了专注的凝视和身体的兴奋以外,并没有表现出是否记住了这些词汇,但刘卫华仍然坚持不懈地这样做。她很清楚从15天大开始教语言,并不是指望孩子尽早开始说话,而是为了给孩子提前输入信息,让孩子尽早开始积累词汇。因为人类的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而语言最基本的材料就是词汇。当孩子掌握的词汇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不论他会不会发音,他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将出现一次飞跃。等到孩子的发音系统发育成熟,他早已懂得的那些词汇和语句会像喷泉一样冒出来,他的表达能力将远远超过这个时候才开始学习词汇的孩子。就像刘亦婷所经历过的那样。

比如说,在给刘亦婷输入词汇方面,对她说的都是规范的语言,基本上不用许多大人对婴幼儿常用的那种“奶话”,比如“嘎嘎”(肉)、“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类。因为刘卫华懂得:对孩子来说,记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时间是同样的。前者是迟早总要学的语言,后者则是不久就要抛弃的语言。教“奶话”很有趣,但这是代价高昂的浪费。为何要用说“奶话”的时间给孩子输入一些准确无误的词汇呢?不教“奶话”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只教规范化的语言避免了在孩子头脑里堆积废物,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理解能力的发展。刘亦婷9个月的时候回奶奶家过春节。妈妈试着对小亦婷发出“把这袋糖果送给奶奶”的指示,并不指出奶奶在哪儿——这是一道3岁孩子的智力测验题呢!小亦婷居然接过糖果袋,在学步车里转过身来,连蹬带滑地挪到几米以外的奶奶跟前,举起糖袋“哎——”地叫着要奶奶接——她听懂并执行了超过她月龄许多倍的智力测验题。

刘亦婷满一岁半那天,刘卫华试着教她背唐诗。刚开始,刘卫华两个字不断地教她,没过几天,小亦婷就可以和妈妈流利地对诵“朝辞、白帝、彩云、间”了。虽说她并不懂诗的含义,但唱歌一样的朗诵,却能使她感悟到诗歌的韵律的美妙。刘卫华深信,提前输入的所有信息,都是春天里撒下的一颗颗种子,将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陆陆续续地发芽开花。事实证明,刘卫华的心血没有白费。

由此看出,好的语言环境,需要父母为孩子创造。孩子学习语言,主要通过模仿和练习。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要提高孩子的语言水平,父母的语言修养是一个关键。

父母要善于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将平淡的生活变成有趣的游戏,变成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生活课堂”。父母有可能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孩子视线里的每一样东西,都事先写好卡片。在家里留一片固定的空间,作为文字区。父母在和孩子说话的同时将文字指给他看。最好的方式是随玩随写,用笔写在大人或孩子手上,或写在地板或纸上。不强迫孩子去记,只当是这些举动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给孩子讲故事以提高孩子对语言的兴趣。讲故事是最古老、最生动的语言技巧之一。童话故事具有优美的语言,有较强的逻辑结构,对孩子早期的语言训练极为有效。如果把孩子的大脑比作一个容器,那“故事贮存法”则是不停地向这个容器注入新鲜的东西。容器的东西越多,孩子将来向外反馈的才越高级。有不少父母认为,讲故事是最容易不过了,只要看一本书,再消化一下,然后讲出来就行了。其实不然,讲故事是有很多学问的。不过,故事的内容一定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这表现在时间上以20分钟内为宜。内容上,可讲一些有关动物、植物等的故事,篇幅不宜太长,故事中的形象应生动,情节不要太复杂。讲故事时,语言要生动。必要时应手舞足蹈,表情要丰富。讲故事的活动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复述故事。即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这是对孩子的语言、记忆、思维、逻辑等方面能力的最好锻炼。另外,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并和孩子一起谈论活动内容。如轮流敲桌子,轮流说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