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细节成就孩子一生
5137100000035

第35章 分数既重要也不重要,父母不要总是眼盯着分数

不必眼盯着孩子手里的分数而嬉笑怒骂,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孩子面对陌生领域是否有正确的方法去得到他想要的答案。

父母要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习心态,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得当有效的学习方法与自学能力,牢固的知识基础与全面的知识结构,以及稳定并善于自我调整的心理素质,而不要眼睛只盯着分数。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这是多少年来分数教育下一句人人皆知的流行语。实际上,现在中国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大都仍属于分数教育。中国家庭分数教育是中国应试教育在家教中的反映,家庭的分数教育是学校的分数教育的反映。

这种分数教育观在家庭教育中必然为父母树立了一个盯着分数不放的错误思想。孩子考了好分,父母荣耀。考试分数不仅成为孩子的命根儿,而且也成为父母的命根儿。

有一位母亲是老师。她的儿子考中学没考好。知道孩子分数后,这位母亲难过得寝食不安,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她觉得自己没脸见人。过去每当有人问起孩子考试成绩时,她心情非常好。而如今碰到楼上楼下的邻居,人家问起来怎么说呢,这件事竟让这位母亲很怕见到熟人询问孩子的成绩,居然一个假期很少出门。

有许多父母都像这位母亲这样,孩子考试分数高,心里非常高兴,眉飞色舞,情不自禁。当自己的孩子考试分数低时,考得不好时,许多父母往往遮遮掩掩,情绪低落,感觉脸面无光。

现在的家庭重视分数教育,这是应试教育的反映。一般来说,我们并不反对分数,如果考试方法科学,那么学生考试的分数在一定意义上也能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反映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科学的考试方式所评定的分数还是有相当重要价值的。

现在的问题是即使考试的方法比较合理,由于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一心只盯在孩子考试分数上,从而走进了教育的误区。

父母经常询问孩子:“这次模拟考试的分数是多少?”而孩子经常向父母汇报的也是考试成绩怎么样。应该说父母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是正常的,是父母关心孩子学习的表现。对孩子的成绩不闻不问才不正常呢。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的父母把精力和兴趣主要都集中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而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培养孩子成才被忽略了。

一位40多岁的妇女为孩子高考的事请了两个月的假,她说:“我请假的目的就是在家把孩子的生活管好,帮助孩子学习,让他能考高分。我请假的价值在于提高孩子的分数。”

有一位母亲对儿子讲:“只要你考试名次在班里排前五名,只要我们能力能够达到,你想要买什么,我们就满足你的要求。”

一个中国母亲的孩子在美国小学接受教育,这位母亲问孩子的老师:“为什么不让学生背一些定理、公式?”这位老师回答:“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加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成绩单常常反应过度。成绩单上的评语只不过是老师借以提醒父母的简单附注,希望父母留意孩子并给予适当的辅导。至于分数不理想,则可能是孩子暂时的不适应,这是进入一所新学校、面对新生活及新教学最可能遇到的问题。光靠分数和评语并不能提供给父母足够的信息。如果父母能常和老师会谈或保持联系,或许能够澄清父母对成绩单抱着的某些错误看法。然而,父母多半对约谈不甚积极,眼中看到的又只是分数的表面意义,并将分数的高低视为成功与否的最佳评判标准。一旦达不到理想的水准,父母便责怪起孩子或自己。

孩子渐渐长大后,成绩单的重要性有增无减。一位妈妈说:“就本地学校的评分制度而言,小学老师多以甲、乙、丙、丁记分,进入中学后则代之以阿拉伯数字,这对父母而言是相当重要的转变。女儿初一的第一份成绩单上曾经出现好几科不及格。这无疑是晴天霹雳。孩子为此一路哭着回家。我自然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孩子的父亲则大发雷霆。”

对待目前孩子考试的分数必须具体分析。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孩子的考试分数高,在某种意义上表明孩子掌握的知识比较好。死记硬背,也能反映记忆能力水平,何况我们现在考试也不能说全部都是靠死记硬背。我们现在的考试是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现在考试的分数反映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现在关键的问题是父母把分数看得高于一切,这才是问题的要害。

为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父母不要把眼光仅仅盯在孩子的课堂学习上,盯在孩子的作业上,而应该让孩子扩大知识面。孩子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应该了解社会所发生的事情。况且教育改革后,根据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许多教材的新增内容、考试内容等,都涉及一些时事政治问题。如果孩子仅仅是作业完成得很好,但缺乏对时事等社会信息的获取及对此类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那么他将很难在涉及时政内容的考试时取得较好成绩,以后也将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当您的孩子领会到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学习的课堂时,我们可以相信,您对孩子的教育已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