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细节成就孩子一生
5137100000034

第34章 学会帮助孩子阅读,有效地训练孩子的阅读能力

仅仅会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书,是前人智慧、经验的结晶。读书,这就是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汲取人类数千年的成就,使得孩子有可能“站到巨人肩上”,成为令人瞩目的成功者。

有人曾做过统计,发现正常人90%以上的信息来源于阅读。在信息量飞速增长的今天,阅读能力的高低已成为个人能否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乐于阅读、善于阅读正是成功者的重要品质。然而,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却被不少父母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有的父母认为,阅读嘛,只要认得字自然就会了,没什么要培养的,多教孩子识字就成了。其实不然,识字和阅读能力并不等同。而且光教孩子识字,不重视让孩子阅读,往往使孩子很快忘记认识的字。即使勉强记住了也不会用或用得不好,使一个个字成为僵死的符号,对孩子的智能发展意义甚微。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在学校里上语文课就是培养阅读能力。这并不错,但是,如果认为这便足够了,那就太危险了。课本的阅读从题材到数量都过于局限,远远不足以满足孩子的阅读需要,远远不足以让孩子善于阅读。而且,在学校中以集体形式的教学使老师在客观上难以深入分析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难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孩子的阅读能力。倘若父母完全忽略家庭中的阅读训练,那么有可能造成天资颇佳的孩子阅读能力徘徊不前,甚至产生厌读、不会读的恶果。

有的父母认为,时代的进步使知识媒体多样化,录音磁带、录像、电视、网络都可以让孩子获取知识,何苦让孩子费劲读书呢?

还有的父母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想法,给孩子买上几本书就不闻不问了。殊不知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亲爱的爸爸妈妈耐心引导,就像当初迈步走路离不开父母搀扶一样。

当然,也有部分父母自己并不喜欢阅读,他们对读书的厌烦也多少削弱了孩子的读书兴趣。

所有上述对孩子阅读能力训练的不正确态度,都是阅读能力提高的障碍,也是客观上阻滞孩子智力发展的不利因素。

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发现,阅读能力发展好的孩子,多数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读书。而阅读能力差的孩子,常常说他们讨厌读书,觉得没意思。可见对阅读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

与此相对,成人阅读水平受其兴趣的影响却要小得多。在他们面对自己厌烦的材料时,成人往往能克制自己,依然有效地阅读。成人常常可以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违背自己的兴趣,而多数孩子则由于大脑皮层一直发育不够完善,难以做到这一点。但是,一些父母有时并不能意识到孩子的特点,而以己度人,忽视诱发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结果事倍而功半。有一位母亲叙述了自己孩子的故事:

她的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烦透了读书。怎么讲道理、请求,甚至打骂均不管用。细问情况,这才发现孩子厌读、读不好的原因。在孩子上小学二年级之前,这位母亲对孩子是否读书几乎不过问,更谈不上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当孩子上了三年级之后,这位母亲意识到让孩子多读书的重要性,便给孩子定了不少阅读任务。而且一旦孩子读书,母亲的“弦”就绷得紧紧的,常数落孩子“这也不会”“怎么那么笨”,使孩子把阅读和痛苦不快相联系,对于阅读毫无兴趣,自然也就厌读,也就读不好了。

兴趣是孩子阅读的最好老师。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在诱发孩子阅读兴趣方面堪称典范。据说,当苏洵想要儿子们读某本书时,他常常先把那本书放到案头上。在儿子们跑进书房找他时,他就拿起那本书认真地看。然后假称有事外出,把书合上放到抽屉里,离开书房。两兄弟见状以为父亲有本奇书不让他们看到,因而更为好奇,趁父亲外出,偷偷地取出细加阅读。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兄弟俩看书认真而迅速,苏洵喜不自胜。

小雨是个听话的孩子。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小雨的妈妈却对女儿很不满意。原来小雨在读书时眼睛看着书本,确实在好好地读,可是读后却一问三不知,好像没读过似的。小雨自己也挺委屈的——为了读这些书,出去玩的时间都没有了!

问题出在哪里呢?

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用眼睛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不仅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小雨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四到”上。

“四到”,这是文豪鲁迅先生最为推崇的阅读之道。现代阅读心理学也证实有效阅读离不开“四到”。对于孩子而言,“口到”更有独特作用。

在阅读中,令父母伤脑筋的问题之一就是孩子常常走神分心,不能坚持阅读。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完全是孩子不听话,故意捣蛋,而是与其神经系统发育有直接关系。由于孩子神经系统不够成熟,他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调控能力有待发展,这时候要求他们像初高中生那样保持阅读目标,一以贯之地读下去,这就有些勉为其难了。

不过,改善孩子阅读情况,减少甚至避免分心,也并非不能为。要做到这一点,可以运用“三到”原理,以孩子的“口到”带“眼到”“心到”。也就是说,在训练孩子阅读能力时,遵循从出声地读到无声地读这样一个不断内化的阅读能力发展规律,用出声的朗读克服“眼睛串行”“心神涣散”的情况。

出声的朗读可以促使孩子对自己读的过程不断进行反馈并积极思考,因此“口到”在孩子开始阅读训练时极为重要。但是,朗读往往使阅读速度较慢,而且在一些场合下并不适宜。所以又要注意引导孩子及时转化到无声阅读阶段。此时边看边思考尤为重要。在读的过程中,适时地插问,或事先确立阅读要解决的问题,让孩子眼到、心到,从而保证无声阅读的效率。

眼到、心到、口到,基本上解决了孩子阅读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的问题。要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还离不开“手到”:记录要点,记下疑问、感想,使阅读更为积极,而且加深理解和记忆。

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让孩子成为被动接受信息的容器,不仅有碍于孩子的心智发展,而且也会遭到孩子的反感,因而是训练孩子阅读能力的大忌。

孩子很喜欢新奇,也富于想象,更愿意有机会参与,因此引导孩子创造性地阅读无疑是有效和受欢迎的阅读训练。

所谓创造性地阅读,就是不停留于书本、文章本身的信息,而要积极调动已有相关知识经验,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多设想“怎么样”,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多角度进行联想,或者对原文大胆质疑,大胆尝试改动,使孩子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读者,而且也是补充新信息的创作者。

“拔苗助长”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那位可笑的宋人以他的失败昭示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孩子阅读能力的训练如麦苗的成长一样也是急不得的。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目前阅读水平以及阅读心理规律,训练孩子的阅读能力应当循序渐进,才能终有所成。

张柯上小学二年级了,爸爸决定让他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培养他对读书的喜好。于是,父子俩拟定了一个读书计划:头一个半月里,父子俩每天一起阅读彩图儿童故事书,目的是养成读书的基本习惯,并且学会基本方法;接下来的两个月里,由张柯自己读彩图故事书,读完后爸爸请他讲一讲读了什么,有些什么词或句子特别有意思等等;然后,张柯开始每天坚持自己读不带图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学期下来,张柯读了好几本书,阅读兴趣和能力都提高了。

无疑,张柯的爸爸很好地运用了“循序渐进”的原理,对孩子的阅读能力进行了成功训练。具体来说,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先扶后放。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经历从低到高的过程,需要父母教给他们基本的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进入阅读的“大门”。训练阅读能力的目标最终是使其成为独立的高效率读者,但这并不能一挥而就。在训练开始之际,父母应当通过示范、提醒、启发等方式“扶”他们一把;随着孩子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及阅读水平的提高,父母则应该减少帮助与干预,慢慢地放手。

先易后难。孩子只有在尝到成功的喜悦,从阅读中找到了乐趣才会乐读、善读。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啃他啃不动的“硬骨头”,那么他们只会畏惧、逃避阅读。所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材料,由易到难是极为重要的。一般而言,阅读材料中的生字词不超过字词总数的5%。在体裁上,学龄前的孩子以童话故事、短小的诗词为主,小学生阅读材料应以记叙文为主,以简单的说明文、论说文为辅,意义明了、琅琅上口的短诗、儿童诗也可以。在文体上,童话、传奇、民间小故事也是为小学生所喜欢的。另外,也可以让孩子看报纸上的短新闻。

先单篇短章,后读成本书。有时父母抱怨孩子读书没有常性,一本书读了个开头就搁下。其实,让孩子硬着头皮攻读“大部头”原本就是不恰当的。“大部头”中信息量大,其中关系错综复杂,要求读者有较好的记忆力、连贯能力,否则读到后头忘了前头,始终一团乱麻。而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刚刚发展,即便坚持读完“大部头”,也免不了糊里糊涂,不知所云。所以,应让孩子读单篇短章,再视具体情况指导孩子读简本巨著或“大部头”中的某些章节。

先精读后略读。精读侧重于阅读理解、领悟与分析;略读侧重于快速地捕捉某些信息。精读与略读都是最终应掌握的阅读方法。不过,由于孩子阅读能力有待发展,而且其任务侧重于获得坚实基础,所以精读的训练在先。精读训练基本过关,才可以进行略读训练。否则,容易导致孩子一味地追求高速度,而影响理解与知识掌握。

多多益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确实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完成。相当一部分父母倾向于孩子读好课本、读好老师发的阅读材料就行了,反对孩子读小说、杂志等“闲书”,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殊不知,许多“闲书”并不“闲”,而是开阔孩子视野,锻炼孩子思维,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的很好的“课本”。如果对孩子看“闲书”的举动一味地管、卡、压,那无异于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抑制孩子阅读能力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