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细节成就孩子一生
5137100000002

第2章 谈话时,最好蹲下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目光平视

成功的家庭教育,是父母舍得拿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最好与孩子的目光平视,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无论是蹒跚学步的孩子,还是已经上学的孩子,都有这种渴求。平等,不仅是大人之间交往应遵守的原则,大人与孩子之间沟通也需要遵守平等原则。

我们做父母的要做到平等地对待孩子,首先就要抛弃那种居高临下与孩子谈话的姿态,而且要蹲下身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而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最好与孩子的目光平视。

纪伯伦说:“孩子来自你的身体,但是,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爱,但不能塑造他们的思想。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弓上发出的生命箭矢。”

李阳宁出国访问归来,那里的许多人和事仍旧历历在目。比如,一些父母蹲着和孩子在一个水平高度上面对面地谈话,这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是在他的朋友家。一个周末,他们请了一对青年夫妇和孩子来吃晚饭。当这个两岁多的孩子吃饱了,下地要去玩时,孩子的母亲也立即离开餐桌,蹲下来面对着孩子说:“你是不是坐到离餐桌远一点的地毯上去画画?”孩子高兴地坐到那边独自玩去了。当时,虽然他对这位家长蹲下来与小孩子说话的举动感到惊讶,但以为是这位妈妈特有的教育方式而未多问。

又是一个周末,学校的一位秘书曼琳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他又见到这一幕动人的情景。曼琳有一双可爱的儿女。当他们准备乘车一同去超级市场时,4岁的儿子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于是,曼琳在车门口蹲下来,两只手握住儿子的双手,脸对脸,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罗艾姆,谁先坐进汽车是并不重要的,对吗?”罗艾姆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了下来。第二天上午,他们和孩子们去公园玩。当罗艾姆同姐姐跑跑跳跳,要到湖边去看戏水的鸭群时,不小心绊了一跤。眼泪在他的大眼睛里滚动着,马上要流出来了。这时,曼琳又很自然地蹲下来,亲切地对儿子说:“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是不是?你已经是个大男孩了,绊一下是没关系的,对吗?”这时,李阳宁也学着在一旁蹲下来,面对着罗艾姆说:“是的,你是个大男孩了,对吗?”孩子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泪,很自豪地玩去了。这时,李阳宁禁不住同曼琳谈起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她说:“与孩子说话当然要蹲下来呀!他们年龄小,还没有长高,只能大人蹲下来,才能平视着与他们说话。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同我们说话的。我们认为,孩子也是独立的人,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我们就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

李阳宁听了心中感到震撼!蹲着说话,和孩子一样高,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对方的尊重,他们的关系是平起平坐的。

可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却常常可以看到,父母站在那里,大声呵斥孩子:“过来!别摸!”“去!去!去!别烦我。”等等居高临下、命令式的语言语调。从说话的态度来看,中国父母比美国父母威风得多。可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并不可敬,使得双方的沟通效果反而很不好。

其实,是否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只是一种方式问题,重要的是在父母心中,是否把孩子真正当作和自己一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才是问题的本质。这会影响到家长能否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有关教育孩子的一系列问题。

我常想,为什么父母与孩子就不能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互尊互爱呢?为什么大人不能与孩子“一般见识”呢?为什么我们有困难时,不能得到孩子的关心和帮助呢?

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处理他和孩子的关系的:10%是父亲,90%是朋友,儿子可以常常拍父母的肩。正因为他和儿子经常有着朋友式的交谈和沟通,儿子成了重点中学的高才生。这位专家说,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也有了自己的自尊心,父母只有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沟通,才会对孩子有影响力。

如果我们总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以成人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分析问题,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就会使他们怯于亲身去体验。如果我们坚持认为自己的知识渊博,总是滔滔不绝地向孩子灌输,不厌其烦地纠正孩子的错误,我们就限制了孩子自己去积累知识的机会。而且这种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态度,会极大地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丧失自信。父母应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所要表达的爱,是要对方接受的,千万不可因“爱”而生“碍”。

我们用希望了解、希望倾听的态度与孩子谈话,就是向孩子表示,我们尊重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尽管父母认为孩子所做的许多事情不尽如人意,但是,也不能就因此显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更不应该过多地挑剔、指责。作为父母,我们应这样和孩子沟通:“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是怎样理解的。”“让我弄清楚你这样做是为什么。”如果我们肯丢掉成年人的认识框架,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世界,并给予引导,我们就会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学到知识。千万不要以父母的权威压抑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表达了我们对他的尊重。谈话时可以配合正确的肢体语言进行。例如,脸上露出亲切温和的表情,眼神里充满关爱,语调轻声和平静。

当我们像面对知心朋友一样,向孩子请教一个问题,与孩子商量决定一件事时,可以想象他一定非常兴奋。因为他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他尝到了平等相处的快乐。由此看来,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伙伴、交心的朋友,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