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之HR杂录
5112300000022

第22章 用人禁忌有病也别乱投医——无奈的郑国渠

有病乱投医这句话形容病患者为了治疗疾患不管对不对症,盲目的到处找医生寻求治疗。同时也比喻人遇到困难后到处找人帮忙、出主意,也不管对于遇到的困难有没有作用。这种无目的性、无针对性的大撒网式做法,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候还会起到反面作用,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

今天我们说说“无奈的郑国渠”,之所以用无奈二字,是因为韩国为了自保而做出的“有病乱投医”的无奈决策才促使这条福泽关中百姓的水渠建成。韩国原本为了消耗、拖垮秦国国力而实施的一项“带有特殊政治意义的特务式”水利工程,结果却为敌国——秦国带来了大大的实惠,丰沃、灌溉了秦国大面积的土地,令秦国农业得到大力发展。农业为国之根本,农业兴而百姓富,百姓富而国家强。由此让秦国更加有实力兼并六国,一统天下。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韩国为了消耗秦国国力,使其无力发兵东征,便派遣水利专家郑国赴秦,说服秦王兴修水利。那时候搞工程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一切靠机械化。就是现在国家搞南水北调工程,都要计划50年内完成,总投入资金5000亿人民币。郑国渠虽然媲美不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宏大,但是处在战火连天,纷争四起的两千二百多年前的古代,困难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这每天还要打仗呢,军费开支是一项主要的财务支出。搞水利工程,要花费秦国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就当时情况看,这的确是一“笑里藏刀”之计。

郑国到秦国后,征得了秦王的同意,便开始着手实施这项“破坏”秦国国力的水利工程。工程进行中,秦王觉察到了韩国的真实意图,大怒:“桓惠王这个瓜皮、撒怂,这是害额呀!把郑国给额杀了,打到韩国去,活捉韩国国妃……”。

郑国面临着掉脑袋的危险,可是他从专业角度为秦王分析了这项工程的利弊:“此举的确能为韩国延续几年的寿命,但是这条水渠一旦修成,对于农业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秦国可以享万世之利啊(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您再琢磨琢磨。”

不用细琢磨,以秦始皇和吕不韦(实际当权者)的IQ,其中的利弊之处自然了然于胸。秦王于是命他继续主持施工,完成了此项工程。这条水渠引肥水灌溉盐碱之地四万多顷(四百万亩),每亩的收成比原来高出好几倍,秦国的关中一带因此更加富裕起来。

韩桓惠王此举的确挺“二锤子”的,打不过人家,只能有病乱投医,无可奈何之下让自己的水利工程人才为敌国所用。本来想着消耗敌国国力,没曾想不但事与愿违,还给敌人免费送去了一个大礼包。为人作嫁不说,还落得个被后世人耻笑。

郑国对于韩国其实是不忠的,他本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反其道而行之,完全可以修一条既破费又无功的灌溉渠,或者是豆腐渣工程。但是他却利用地形、地貌、专业知识,很科学的给秦国搞了一条富民强国的“生命之渠”。他忠诚了自己的职业,是一位有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水利专家。我想郑国当时应该是很困惑、很矛盾的,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找到了答案:不管战况如何,请尊重我的专业!

秦始皇是明智的,虽然他发现了韩国的“阴谋”,但是考虑到对自己国家的久远利益,他选择了将计就计。秦国虽然广地千里,但是却干旱少雨,现在敌人主动给自己“引荐”了一位难得的人才,还是一位不需要花费招聘成本的免费人才,何乐而不为呢。你桓惠王,把一个堂堂的水利专家当特务用,呵呵呵呀!这就是作为领导的远见卓识,大局思维,经营意识与战略规划的体现。韩王与秦王的能力两下对比,强弱不用细说。

企业的管理者有时候也会进入这样的误区——乱用人才。识人是一项技术,用人是一项能力。对于有能力有水平的人才要善于安排他们合适的岗位,使其能力最大化、最优化。切记不要为了一时之急而乱用,更不能为对手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