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望诊一学就会
5061400000004

第4章 望色——五色诊健康

望色就是医者观察患者面部颜色与光泽的一种望诊方法。

皮肤的颜色和光泽,是脏腑阴阳气血的外荣。

脏腑功能健旺,阴阳气血充盛,则肤色正常,明润光泽。观察肤色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状况和邪气侵袭的有关情况。

颜色就是色调变化,光泽则是明度变化。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诊。

五色诊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诊和全身五色诊,但由于五色的变化在面部表现最明显,因此,常以望面色来阐述五色诊的内容。

肤色望诊主要通过观察皮肤颜色和光泽的变化,审视病色的善恶、浮沉、清浊、泽夭、散抟和顺逆情况,进而判断病证的病因、病位和证候性质。

健康的常色

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征是:明亮润泽、隐然含蓄。

主色

所谓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肤色、面色。

由于民族、禀赋、体质不同,每个人的肤色不完全一致。

我国人民属于黄色人种,一般肤色都呈微黄,所以古人以微黄为正色。在此基础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较黑、稍红等差异。这种由于先天禀赋不同和人种因素造成的肤色差异,属于生理现象。

客色

人与自然环境相应,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发生相应变化,叫作客色。例如,随四季、昼夜、阴晴等变化,面色亦相应改变。再如,由于年龄、饮食、起居、寒暖、情绪等变化,也可引起面色变化,也属于客色。以上因素导致的肤色变化,亦属于生理范畴,是暂时的、可逆的。

不健康的病色

病色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颜色与光泽,除健康的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颜色都属病色。

病色主要有青、黄、赤、白、黑五种,发绀也比较常见。

黄色——主湿证、虚证

黄色是脾虚湿蕴的表现。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泛溢肌肤;或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

面黄可分为阳黄、阴黄、苍黄、萎黄、枯黄、黄延伸辨证

阳黄

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常伴发热和烦渴,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

阴黄

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阻滞所致。

面色阳黄,治疗时宜清热利湿退黄。

面色阴黄,治疗时宜温阳利湿退黄。

突然加重的面色变黄,表明肝、胆有病,胆汁代谢出现异常,最常见的是巩膜先出现黄染,尔后随着病情加重而出现面部黄疸。

延伸辨证

萎黄

肤色淡黄,枯槁不泽,神疲少气,面容憔悴,毛发枯萎稀疏,语音低弱,两目无黄染。面色萎黄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能上荣所致。

治疗时应健脾养血安神。

延伸辨证

苍黄

肤色苍黄,腹胀如鼓,腹部青筋暴露,形态瘦削,颜面、颈胸部见有红丝赤缕如蟹爪状。

面色苍黄,治疗时应健脾疏肝、活血行水。

治疗时应清胃养胃,滋阴养血。

延伸辨证

枯黄

肤色黄而干枯,缺乏弹性,消瘦,舌红少津,两目不黄。

治疗时应健脾祛湿,益气补血,杀虫驱虫。

治疗时应祛湿透表。

延伸辨证

延伸辨证

黄胖

周身肤色浅黄带白,颜面四肢虚浮,两目不黄,眼结膜苍白,唇、舌、指甲苍白,神疲倦怠,懒于动作,甚则毛发枯萎。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

湿病

肤色黄而晦滞,状如烟熏,但两目不黄,常伴有周身困痛、脘痞苔腻、身热不扬等症。

延伸辨证

黄疸

身目俱黄,或鲜明如橘色,或晦暗如烟熏状,尿黄而短,身困乏力,懒于动作。

突然面色变黄,治疗时宜清热解毒退黄。

治疗时应健脾益胃,消食化滞。

延伸辨证

小儿疳积

肤色黄白,面色萎黄,毛发稀疏,腹大青筋,头大颈细,形羸体瘦,困倦喜卧,多与病后失调有关。

小儿疳积的病位主要在脾胃,有时也可涉及心、肝、肺、肾等,为中气虚损、气阴耗伤、饮食积滞、湿热内蕴等所致。

延伸辨证

胎黄

主要表现为初生婴儿周身皮肤、两目、小便发黄,其黄疸或浅或深,持续时间或长或短,并有可能伴随其他症状。

病理性胎黄,治疗时应宜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新鲜浅色黄染,或时起时退的黄色,表明病证较轻,治疗也容易,预后良好。

食物如胡萝卜、橘子等,也可能引起面色发黄。

少食或停食后,多半会慢慢恢复正常。

赤色——主热证

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热证有虚实之别,实热证,满面通红;虚热证,仅两颧嫩红。

延伸辨证

阴虚证

阴虚证患者,可见两颧潮红,口唇红赤,形体消瘦,语音嘶哑,或痰中带血,舌红而瘦,舌苔光剥。

延伸辨证

戴阳

戴阳证患者,可见面色白,颧部时而浮现嫩红如妆现象,游移不定,精神萎靡,身缩蜷卧,呼吸短促,躁扰不安,下利清谷,舌淡苔白。

阴虚证常关系到肺、肾等,病程较久,病情较重。

治疗时应养阴清热。

若在病情危重之时,面红如妆者,多为戴阳证,是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提示患者阴寒极甚而虚阳欲脱,是病情危重的征兆。治疗时应回阳救逆。

延伸辨证

火热证

火热证患者,可见颜面和周身皮肤红赤,或伴有发热恶热、口渴饮冷;或见有红色斑疹;或伴有局部红肿,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延伸辨证

阳气郁表

阳气郁表证患者,可见肤色赤红,烦躁不安,发热无汗,或有皮肤痒疹。

延伸辨证

一氧化碳中毒典型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可见嗜睡或昏迷,面色潮红或呈樱桃红色,呼吸急促,烦躁,多汗,瞳孔缩小、不对称或散大。

治疗时应清热泻火。

治疗时应解表透邪。

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

白色为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血脉空虚,均可呈现白色。

面色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

延伸辨证

阳虚证

阳虚患者,面色白虚浮或青白晦滞,肤色苍白,肢体蜷缩,喜暖畏寒,常着较多衣物,精神萎靡,舌淡嫩、苔白润,痰涎、白带、粪便等分泌物、排泄物色白质稀。

治疗时应扶阳抑阴。

延伸辨证

血虚证

血虚患者,肤色白而无华,或黄白如鸡皮状,面、唇、舌、指甲苍白,面容憔悴、毛发枯萎。

治疗时应补血养血。

延伸辨证

阳气暴脱证

阳气暴脱证,平素见有阳虚表现,又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汗出如珠、唇淡舌青,并可伴有呼吸急促不匀、两目上视等症状。

阳气暴脱提示生命垂危。治疗时应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延伸辨证

气虚证

气虚患者,肤色淡白,面色白无华,精神萎靡,少气懒言,行动迟缓,缺乏生气,舌有齿痕、苔白而润。

延伸辨证

寒证

寒证患者可见肤色青白,皮肤紧密,周身战栗,畏寒喜温。分泌物、排泄物澄澈清冷,舌淡苔白。

治疗时应补气扶正。

治疗时应温阳祛寒。

延伸辨证

阳虚血瘀证

多见面色青灰,肤色青白,口唇青紫,舌淡而青,或有瘀斑,畏寒喜温。

延伸辨证

惊风

小儿惊风发作之前,多在眉间、鼻梁、口唇四周等部位出现青色。

治疗时应温阳活血通脉。

治疗时应退热止痉。小儿在高热之时,面部尤其是鼻梁及印堂处出现青紫色,是惊风发作的预兆,应即刻进行有效的治疗。

延伸辨证

寒证

阴寒内盛证,多见肤色青白,面色淡青,唇青,舌色淡、苔白而润,或有腹痛,或有四肢拘急,喜温畏寒。

治疗时应温中散寒。

延伸辨证

肝病

肝病患者,肤色苍白,缺乏光泽,形体消瘦,腹部青筋暴露或腹大如鼓。

面色发青的现代医学解释——现代医学中,缺氧是导致面色发青的根本原因,所以一些缺氧性疾患如先天性心脏病、肺病、心功能不全等多有此面色出现,活动后更明显。还有一些疾病,如疼痛(包括平滑肌痉挛、胆绞痛等)也会引起面色发青,但此时病人已有严重症状,面色的变化只是一个伴随现象而已。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及血瘀证

黑为阴寒水盛之色。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气化不行、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故呈现出面色、肤色偏黑的症状。

延伸辨证

血瘀证

可见肤色暗黑而若鱼鳞,面色暗黑,或有斑片状色素沉着,舌质青黯,女性月经夹有较多血块。

血瘀证由血液运行不畅、停滞瘀积所引起,治疗时应活血化瘀。

延伸辨证

肾阴亏虚证

可见肤色黑而干瘦,颜面黧黑,耳郭焦枯,面容憔悴,精神疲惫,弯腰屈背,不耐疲劳,唇舌干枯。

肾阴虚由肾脏阴液不足,肾阴滋养及濡润功能减弱所引起,治疗时应滋肾清热。

延伸辨证

寒湿水停证

寒湿水停证,可见肤色黑、面色浅淡,眼眶四周发黑,颜面、四肢浮肿,或有腹水、腹胀,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甚则舌苔灰黑而润。

治疗时应温阳散寒,除湿利水。

延伸辨证

阳虚内寒证

可见肤色黑而暗淡,面色黧黑或眼眶周围发黑,肢体蜷缩,畏寒喜温,常着较多衣物,舌淡嫩、苔白润,痰涎、白带、尿液、粪便等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色白。

治疗时应温阳驱寒。

发绀

发绀一般是氧的摄入不足,血氧饱和度降低的结果。发绀可出现在全身皮肤和黏膜处,但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毛细血管丰富的血循环末梢(如口唇、舌、口腔黏膜、鼻尖、颊部、耳垂、甲床等处)较易观察到。

延伸辨证

寒凝血脉证

可见肤色绀青,唇紫,四肢发乌,阴囊收缩,舌卷发青,肢体蜷缩喜暖。

延伸辨证

血瘀证

可见唇甲发绀,肤色发绀或见皮肤黯黑肌若鱼鳞,舌有瘀斑,或伴有神情恐惧、焦躁不安、呼吸急促。

寒凝血脉提示病人病情较重,治疗时应温经散寒通脉。

治疗时应活血通脉。

延伸辨证

中毒

可见口唇、指甲以及全身皮肤发绀,吐泻,嗜睡或烦躁不安,甚则昏迷、呼吸减慢,乃至死亡。

因食用腌制不透的咸菜、腐烂蔬菜、河豚、巴豆、雷公藤等而引起的中毒,会出现发绀。治疗时应排毒解毒,针对具体中毒物质选择相应的解毒药物。

面色发绀的其他疾病——心力衰竭、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都可以出现面部发绀;如严重呈铁青色,表示肺脏、心脏疾病严重,如肺结核晚期、肺心病合并肺部感染、重度心力衰竭等。

面色改变的其他因素——外界环境、饮食、情绪突变等因素,也会造成一时性的面色改变,均不属于病色,面色会随着环境的改变、情绪的平稳而趋于正常。

此外,常见于老年人面部的褐色斑块——老年斑,以及孕妇面部的棕色对称斑片——妊娠斑,也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