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中)
5025600000006

第6章 清皇陵之谜

清朝除末代皇帝溥仪外,其他的十一位皇帝各有陵寝。清朝发源于关外,定都北京。关内关外皇陵仪制各不相同,关内皇陵再分二地,东陵、西陵遥相对应。在陵区的苍松翠柏、红墙黄瓦中长眠着生前风光无限的帝王后妃,风景宜人、幽静深远的皇陵吉地,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个又一个难猜的哑谜。

清陵为何地分三处

清陵由关外四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园构成。关外四陵是清朝入关之前在东北旧都所兴建的皇陵,由清初三陵(或称盛京三陵)和东京陵构成。清初三陵即努尔哈赤先祖的永陵、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和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

永陵原称兴京陵,位于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启运山麓,前临苏子河,背山面河,视野开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顺治十六年(1659)改称永陵。永陵安葬太祖努尔哈赤的远祖孟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伯父叔父及其妻室。永陵是清皇室发达后,把已葬的祖先拾骨迁葬于此地,没有真正的地宫,平地起封土,规模在关外三陵中最小。

福陵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之陵,位于沈阳东郊天柱山,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经康熙、乾隆两朝修葺,面积十九万平方米。福陵的规格明显高于永陵,南墙正中有大红门,门外东西两侧为蟠龙琉璃壁,门后地势渐高,向上延伸的神道两侧有四对石像生,院内苍松翠柏,松柏间依山势而建的一百零八级砖阶,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

清初三陵以清太宗皇太极与其妻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昭陵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位于沈阳市北。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康熙、嘉庆两朝曾经扩建,占地四百五十万平方米。昭陵与福陵建筑形式基本相同,最有特色的是神道两侧的六对石像生,品种多、雕刻精美。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据说石马仿照皇太极生前心爱的坐骑大白、小白雕成,体魄雄健。碑楼中有康熙帝御笔亲书的“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福陵的另一建筑特色是宝城后人工堆造的假山隆业山,为诸陵所独有。

关外四陵的东京陵位于辽阳市太子河东,距清代兴建的东京城不远。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于后金天命九年(1624)将景祖、显祖、皇伯、皇子诸坟迁葬于一处,后一些重要贝勒迁葬到永陵,此陵仅存努尔哈赤的胞弟、从弟、长子等人,不受人重视。

清代入关后,清帝室陵寝分为两处,一在河北遵化昌瑞山麓的马兰峪,称东陵,一在河北易县永宁山下的太平峪,称西陵。

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陵墓群。陵区所在地早在明代已被视为风水宝地,明帝室决定昌平陵区无空地时,开辟此地为皇家新陵区。由于明朝灭亡,此计划未及实施。清初顺治帝狩猎,途经昌瑞山,一见倾心,说:“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康熙二年(1663)为顺治帝营建孝陵于昌瑞山下,东陵皇陵区正式开始动工。以昌瑞山主峰下的孝陵为中心,东侧是康熙景陵、同治惠陵,西侧是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另有孝庄、慈安、慈禧等陵,共葬有五位皇帝、十五位皇后、一百三十六个妃子。清东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陵建筑群,陵园外有一百九十公里的火道,还有二十余里的官山,总占地面积达五百平方公里。

西陵始建于雍正帝,根据传统礼制,应“子随父葬、祖辈衍继”,我国从商代后期直至明代,帝陵都集中在一个区域内,雍正却另辟陵地,打破有几千年传统的昭穆制度。清皇室从乾隆帝以后,便父子两代分别归葬东陵、西陵,称“兆葬之制”,只有道光、同治两朝例外。雍正帝易地建陵的原因不明,据官方记载,雍正帝派风水先生堪舆,在东陵找不到吉地,而距孝陵不远处的九凤朝阳山,因为“形局未全,穴土之中带砂石”而落选。民间传说雍正帝为夺位,弑父杀兄,不愿死后葬在父亲身边。

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民国四年(1915)由清朝的遗老最后建成光绪帝的崇陵,前后延续近二百年。西陵陵区面积二百二十五平方公里,雍正泰陵与嘉庆昌陵形成一区,道光慕陵与光绪崇陵形成另一区,规模较东陵小,虽以泰陵为主,但并未形成中心和统一陵区,宋明以来的统一陵区制度发生变化。西陵有帝陵四座,后陵五座,妃陵三座,亲王、公主园寝四座,共葬七十六人。

昭西陵为何独处门外一隅

在东陵正门大红门外东侧,是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庄文皇后即清初政坛的实力派人物孝庄太后,她是皇太极之妻顺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顺治与康熙两帝人承大统时年仅六岁、八岁,年幼无知,政局不稳。顺治年间,孝庄太后下嫁皇太极之弟摄政王多尔衮,确保儿子帝位不失;康熙初年,她协助幼孙处理政务,奠定康乾盛世的基础。按理,孝庄太后死后应葬于丈夫皇太极的昭陵,但她拒绝了这一建议。

孝庄太后长寿,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距顺治帝去世已二十多年。死前,她表示不愿葬到遥远的关外,对康熙说:“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其实孝庄太后既为兄弟两人之妻,远葬皇太极身旁未免有愧。而与多尔衮则是政治婚姻,难说感情,况且多尔衮死后被削夺尊号,暴尸示众,孝庄太后根本不可能与之合葬,所以葬于子孙身旁成了最好的选择。康熙帝遵照她的遗言,在孝陵的南面建了一座暂安奉殿,雍正就地建陵,称为“昭西”陵,与皇太极的昭陵相隔千里,遥相呼应。顺治帝与康熙帝长眠于她的身旁。

双妃为什么拥有单独园寝

东陵有一座单独的双妃园寝,为妃子单独建寝,这在明清两代是绝无仅有的事。

双妃是康熙帝的两位妃子。一位悫懿皇贵妃佟佳氏,隶属满洲镶黄旗,是孝懿皇后之妹,康熙三十九年(1700)被册封为贵妃;另一位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方十七岁,册封为和嫔,康熙五十七年(1718)晋升为和妃。

康熙帝十分宠爱幼年的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特意带进宫中读书,让他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同时选派两位妃子照顾小皇孙的饮食起居,担任这一任务的就是贵妃佟佳氏与和妃瓜尔佳氏。由于她们的悉心照料,弘历健康成长,他视二妃如母,感情十分深厚。雍正继位后,为报答她们对儿子尽心尽力,分别晋封两妃为皇考皇贵妃和皇考贵妃。

弘历继位以后,尊封佟佳氏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瓜尔佳氏为皇祖温惠贵太妃。乾隆二年(1737)五月,弘历特下一道手渝:“朕自幼令,仰蒙皇祖慈爱,抚育宫中,又命太妃皇贵妃、太妃贵妃提协看视。两太妃体仰皇祖圣心,恩勤备极周至。朕心感念不忘,意欲为两太后千秋之后,另建园寝,令王大臣稽查旧例。”让礼部官员在旧例中寻找依据,命令就在景陵附近,“敬谨相度,择地营造。其规制稍加展拓,以昭朕敬礼之意。”乾隆四年(1739)建立双妃园寝。乾隆八年(1743)七十六岁的佟佳氏去世,乾隆帝亲自到太妃宫祭奠,五月,谥为“悫惠皇贵妃”,十二月落葬于双妃园寝。同年,乾隆帝晋封仅存的瓜尔佳氏为温惠皇贵太妃,与寿棋皇贵太妃佟佳氏平级。乾隆三十三年(1768)三月,瓜尔佳氏享尽繁华,以八十五岁的高龄卒于宁寿宫,同年十月葬于双妃园寝。

双妃的园寝内有东西并列的宝城两座,东面为佟佳氏,西面瓜尔佳氏,两陵规制完全相同。园内明楼、石碑、享殿、宫门一应俱全。尤其特殊的是,享殿前有刻着丹凤朝阳图案的陛阶石,其规格之高为妃子园寝所罕见。

道光帝为什么葬在清西陵

自从雍正帝易地建陵,乾隆帝降下谕旨,清代兴建皇陵从此便有“父东子西”的“兆葬之制”。按照这一制度,道光帝陵应建于清东陵。道光元年(1821)九月,道光帝开始在清东陵宝华峪为自己兴建陵墓,历时七年完成。

道光七年(1827),道光孝穆皇后入葬新陵,道光帝对陵墓的坚固赞不绝口。次年道光帝谒陵,却发现陵墓地宫渗水。这是因为挖掘地宫,造成地下水位升高,渗出地表所致。这虽然是自然现象,却是皇陵最忌讳之事,被视为大不吉利,建陵官员为此受到严惩。道光帝只得另觅吉地,将已修陵墓全部拆除。堪舆先生选中清西陵。新建的慕陵于道光十二年(1832)开始修建,道光十六年(1836)峻工,慕陵的修建破坏了“兆葬之制”。

慕陵是清代所有皇陵中最朴素的一座,一如道光帝本人。陵区垣墙既未挂灰,也不涂红,而是磨砖对逢,干摆灌浆,神道上没有华表、碑楼、石像生、方城和明楼。隆恩殿为单檐建筑,只有殿内天花板上雕刻的喷香楠木龙头,称得上木雕艺术的佳作。

道光帝拆除东陵宝华峪陵墓时,剩余大量建筑材料,咸丰帝子继父业,营建自己的陵墓时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