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中)
5025600000005

第5章 故宫之谜

故宫,也称大内.或紫禁城。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明成祖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得明朝天下。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当燕王时的驻扎地北京,并征召天下匠人修建皇宫。从此故宫成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共住过二十四个皇帝。

故宫的布局

故宫占地一千多亩,建筑面积为十五万平方米,南北长九百六十米,东西宽七百五十米,周长三千四百二十米。

故宫首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至十八年(1420),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实际上元世祖在北京建造大内宫殿时,已为故宫奠定了基础。清朝沿袭明制,虽有几次修葺,但没有大的改动。

宫殿的建筑式样严格遵循“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今天的故宫依然保持昔日的原貌。布局严整,从正南午门到正北神武门,是一条贯穿南北、九百六十米长的笔直的中轴线,所有的建筑都连结在中轴线上。午门是故宫正门,稍北是太和门,太和门后是著名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同时建成。太和殿也称金銮殿,殿堂高二十八米,殿内面积二千三百七十七平方米。是故宫最高最大的宫殿,也是全国最大的木构殿字。明清两代,皇帝即位、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以及重大典礼均在此殿举行。太和殿初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改今名。宫殿建在约两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四周是立龙立凤望柱。中和殿初名华盖殿,嘉靖时改名中极殿,顺治时改今名,是皇帝举行大典前休息之地,也是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初名谨身殿,嘉靖时改名建极殿,顺治时称今名,是皇帝赐宴和科举殿试的试场。三大殿组成故宫的外朝,即“前朝”。再往北便是内廷,内外的分界线就是保和殿以北的乾清门。

内廷的宫殿建筑群,可分为中路、东路、西路三个区域。乾清门以北是中路起点,主要由三座宫殿组成:乾清宫是内廷正殿,明代和清代前期,是皇帝的寝宫和日常活动之地,也是皇帝死后的停灵处。解放后曾据清代宫廷档案重新加以修缮,金色纹饰重帖金箔,殿中高悬的“正大光明”匾额。雍正帝以后实行秘密立储法,皇帝的立储上谕一式两份,一份藏在这块匾额的后面。交泰殿,是放置御玺之处,存放着乾隆帝精心挑选的二十五方御玺。坤宁宫,明朝皇后所居正宫,崇祯周后即自缢于此殿。清朝把坤宁宫改为祭神的场所,其中的东暖阁是皇帝结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都在此举行大婚典礼。位于三座宫殿两边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为嫔妃居住,俗称三宫六院。从坤宁宫北行,就是御花园,花园内有二十多座大小建筑,花径都是由大小不等、色彩各异的河卵石、精心打磨的石条镶嵌而成,有“七七图”、“十样景”、“博古图”、“带形图”等各种图样。另有取材于《三国演义》、《西厢记》、《聊斋》中的“胭脂”等各种连续画面。出御花园为神武门,已到达故宫的最北端。

东路位于乾清宫以东,过景运门经奉先殿东行,有著名的九龙壁,为我国四大九龙壁之一。北面有皇极殿,皇极殿以北有宁寿宫,投入此井。西路位于乾清门以西,稍北有养心殿,是慈禧太后垂廉听政的地方,末代皇帝溥仪在此殿被迫决定退位,辫子元帅张勋的复辟闹剧也在此上演,养心殿以北是太极殿和体元殿,慈禧早年曾在此居住。北有长春宫及后妃们居住的翊坤宫、体和宫、储秀宫等建筑。

传说故宫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据实地测算,实际有房八千六百多间。为了求得布局的对称美观,故宫以奇数建房,以中轴为基点,对称地分布在中轴线两旁。但文渊阁是贮藏《四库全书》的藏书处,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意思,建了六间房屋,打破了建筑上的平衡,为了弥补这一点,把西头一间造得非常小,就是人们传说的半间房。

故宫外是十米高,周长三公里的围墙和五十二米宽的护城河。东西南北各开四座城门,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午门和神武门,神武门明代称为玄武门。城墙四角各有角楼一座,巍峨的角楼照映着城河垂柳,别有情趣。

故宫的色彩

故宫建筑一律用黄琉璃瓦覆顶,墙体涂以红色。按照五行理论,黄色代表中央,中央属土,土为万物之本,黄色逐渐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彩,据宋人王杼《野客丛书》记载,唐高祖武德初年,采用隋朝制度,天子常服用黄袍,禁止百姓用黄色,可见在唐初黄色已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宋代,皇宫开始用黄琉璃瓦覆顶,明清两代则明文规定,只有皇宫、皇陵、奉旨兴建的宗教场所才能使用,违者要处以极刑。红色则是中国传统的喜庆色彩,从周代开始,宫殿建筑采用红色,汉代宫中普遍使用,流传数千年不变。

但也有例外,文渊阁与南三所分别用的是黑色与绿色的琉璃瓦。文渊阁明末遭受火灾,乾隆三十五年为储藏《四库全书》,仿著名藏书楼宁波天一阁重新兴建。藏书之地最怕火灾,因为五行中黑色代表水,所以文渊阁以黑瓦覆顶,表达藏书人将书籍传之久远的心愿。文华殿在东华殿内,原为太子的读书之所,因为方位在东,色为青色,象征生机,所以最初以青瓦覆顶。是嘉靖时改为黄礼、成为皇帝举办经筵即听侍读学士讲课的场所。南三所是清代皇子的住地,按照仪制只能用绿瓦,反映了皇族内部等级的不同。

故宫的“金砖"和云龙阶石

传说故宫用金砖铺地,实际上是当时民间对皇宫的想像之词。但故宫的地砖,光润如墨,质地细腻密实,扣击后有金石之声,是特制的上品,对材质、工艺有相当要求。铺地金砖在苏州附近五府烧制,因为苏州土质细腻,可塑性强,烧制技术精良,制成的砖质量上乘,并且可以通过附近的京杭大运河经由水路直接输送到北京。当时户部郎中张向之主持烧砖,有《造砖图说》描绘烧制的详细过程。经过草熏、柴烧,到金砖出炉共需一百三十天。金砖运到北京,不能直接使用,要经过砍磨加工,磨砖对缝,墁好地刮平之后,最后浸以生桐油,才算正式完工。明代嘉靖年间,用三年时间烧五万块地砖,一块砖需白银九钱六分,相当于一石大米的价格。

保和殿后阶陛间镶嵌着一块石雕,长十六点五七米,宽三点七米,重达二百五十吨,上刻流云、海水和山崖,九条龙翱翔其间,栩栩如生,是明代石雕艺术的精品。故宫石料多采自京郊房山一带,每块重万斤以上,当时运输不便,搬运选择冬天,每隔一里凿井一口,汲水洒于路上冻成冰道,用骡马在冰道上缓缓拖曳,约一个月运到故宫。

故宫的火灾和防火措施

木结构宫殿容易起火,据明清两朝的宫廷档案和有关史料,故宫历经火灾劫难。明永乐十八年(1420),故宫建成,明成祖从南京迁入北京新宫殿。四月,金銮殿因为受雷击发生大火,蔓延到外廷三大殿,全部毁于火灾。直至二十一年后的正统六年(1441),才完成重建工作。正德六年(1514),因上元节悬挂的喜庆宫灯着火,内廷的主要宫殿乾清官、坤宁宫毁于火灾。嘉靖三十六年(1557)夏,再次发生大火灾,外朝基本被烧毁,清扫灰烬就动用了三万多名军工,征用小车五千多辆,嘉靖四十一年(1562)才重新建成三大殿。万历二十五年(1597),三大殿再次毁于大火,内廷的乾清、坤宁二宫也同时被毁。崇祯十七年,明王朝灭亡,李自成农民军进驻故宫,不久战败西撤,撤退时放火烧毁了几乎整个故宫。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光绪帝大婚前夕,故宫发生大火灾。民国十二年(1923)六月,故宫突发大火,烧毁建福宫花园内的一大批建筑,陈设贮藏于此的不少文物也同时毁之一炬。溥仪怀疑是太监为了遮掩偷窃文物的行径有意纵火。以上所举只是损失重大的火灾,其它小火灾更是不胜枚举。

故宫宫殿外多备有粗重的水缸,明代多用铁或青铜制成,缸边两耳加上铁环,式样古朴;清代则改为鎏金大铜缸或烧古青铜缸,两耳为兽面铜环,较为华丽。据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口径一点六米的铜缸重达三千三百九十二公斤,造价折合白银五百多两。每个殿外的缸多少、大小均不同。陈设这些缸并非为了美观,而是有实用价值。平时缸内贮满清水,冬季时罩上棉罩,下边石道内放上炭火,以防结冰。这些都是古代消防措施,为了随时扑灭火灾。但是,事与愿违,故宫火灾不断。

故宫曾是明清两代的政治枢纽,现在它成为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它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作,也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