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全本绘图山海经·海内外九经
4798100000003

第3章 海外南经(2)

郭璞注:“言脚胫曲戾相交,所谓雕题、交趾者也。或作‘颈’,其为人交颈而行也。”郝懿行注:“《广韵》引刘欣期《交州记》云:‘交之人,出南定县,足骨无节,身有毛,卧者更扶始得起。’引此经及郭注,并与今本同。《太平御览》七百九十卷引《外国图》曰:‘交胫民长四尺。’《淮南子·地形篇》有交股民,高诱注云:‘交股民脚相交切。’即此也。”

交胫国的人为什么有“交胫”的特征呢?一种可能是他们习惯盘腿而坐(古代中原流行跪坐式),另一种可能则与病态有关。众所周知,如果某一地区环境中(包括水里,食物里,煤、柴里)存在有毒有害元素,或者缺少某些必要的微量元素,就有可能导致该地居民患骨骼畸形或软骨病的几率增加。此外,某些疾病例如小儿麻痹症也会造成下肢残疾,从而出现“交胫”

的行走特征。

不死民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

袁珂指出:古人所谓“不死”实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类型即《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邱兮,留不死之旧乡。”在这里羽人、不死乃学道登仙的两个阶段,初则不死为地仙,久乃身生羽毛,遐举而为天仙矣。《论衡·无形篇》:“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是仙人生羽翼之说明着于汉世者,证以武梁祠石刻画像,其伏羲与女娲交尾图像中所刻飞行云中之小仙人,确均生有翅翼。第二种类型即《山海经》之所谓羽民国、不死民,则殊方之族类,有其异形与异禀而已,非修炼之谓也。

袁珂此论甚确,问题是此处不死民究竟有什么特殊的禀赋或习俗呢?可以考虑的解释包括,一是当地人不举行葬仪,老者自行离开族人走入山林而不归;二是当地人有将死者人体制成黑色木乃伊的习俗,并相信如此一来其人便获得永生。

岐舌国·昆仑虚

岐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

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岐舌东,为虚四方。

岐舌国又作支舌国、反舌国、交舌国。尽管此处经文没有进一步描述该地居民的特征,我们仍然可以推知这里的居民以提供语言翻译服务而着称,他们一会儿说这种语言,一会儿又说那种语言,传来传去外面的人就把他们说成是舌分两叉了。或者,由于当地人的语言卷舌音特别多,外面的人就用“反舌”来形容他们。

我国蒙古族民间歌手掌握一种名叫“呼麦”的演唱技法,一个人能够从口里同时发出两个频率的声音,仿佛有两个舌头,或许岐舌国的传闻亦得自于此。

郭璞注:“虚,山下基也。”毕沅注:“此东海方丈山也。《尔雅》(释地)云:‘三成为昆仑丘。’是‘昆仑’者,高山皆得名之。此在东南方,当即方丈山也。”

上述郭璞与毕沅的注释均不确,此处昆仑虚即昆仑墟,为四方台形建筑。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山经》里昆仑丘是黄帝部落的大本营,当时那里充满生机,但是,到了《海经》里,昆仑已经变成昆仑墟,只剩下当年的遗址了。

寿华之野·羿·凿齿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羿与凿齿之战,乃先夏时期一系列部落战争之一,根据《淮南子·本经训》的相关记载,上述战争的起因是自然灾变事件(十日并出)严重破坏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导致部落间的迁徙和激烈冲突。郭璞注:“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其实,所谓凿齿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人体装饰习俗(出于美容或宗教目的),即人为将侧门牙或犬牙或中门牙敲凿拔掉,国内外许多民族都有此俗,甚至一直流行到近代。而考古资料表明此俗最早产生并流行于我国大汶口文化区,其中尤以鲁南苏北的大汶口 文化最为盛行,当时那里的人不分性别、地位几乎都拔掉两颗侧门牙。今日贵州的家人,凡12岁以上的男人死后均要敲去两颗牙齿,意思是不要变成凿齿害人;而未婚女子则要戴“白箭射日”帽,以象征羿射九日。寿华又作畴华,高诱注谓:“南方泽名。”不过,此处称为野,当指原野。

三首国

三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

袁珂注:“经文‘一身三首’下,其他各本尚有‘一曰在凿齿东’数字,郝懿行《笺疏》本脱去之,应据补。《海内西经》云:‘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即此之类。《淮南子·地形篇》有三头民。郭璞《图赞》

云:‘虽云一气,呼吸异道,观则俱见,食则皆饱;物形自周,造化非巧。’

是善能摹状形容者。”

在畸形胎儿中,偶有两个头共用一副身躯的情况,条件好的时候他们也能长大成人。但是,三个头共用一副身躯的畸形胎儿,非常少见,更不用说能存活下来了。因此,这里的三首国,可能是指一种佩戴面具的习俗。每个人可以有多个面具,根据不同情况或场合而轮流佩戴;也可能是佩戴一种三面都有面孔图案的面具(所谓黄帝四面的传说,则可能是一种四面都有面孔图案的面具),又或者是一种类似今日变脸的特技。事实上,佩戴面具的习俗曾经遍及世界许多地区,起源于头部化妆以及头颅灵魂崇拜,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郭净所着《中国面具文化》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饶国

周饶国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焦侥国在三首东。

郭璞注:“其人长三尺,穴居,能为机巧,有五谷(食)也。”又注引《诗含神雾》曰:“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焦侥国人,长尺五寸也。”袁珂认为这是有关小人国的传闻,并指出:“盖人体大小,自古恒为士庶兴会所寄,扩而张之,想象生焉。”事实上,我国古史野史及文学故事里有关小人国的传闻甚多,其中《神异经·西荒经》记有:“西海之外有鹄国焉,男女皆长七寸,为人自然有礼,好经纶拜跪,其人皆寿三百岁。其行如飞,日行千里,百物不敢犯之,惟畏海鹄,遇辄吞之,亦寿三百岁。此人在鹄腹中不死,而鹄一举千里。”

长臂国

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一曰在焦侥东,捕鱼海中。

郭璞注:旧说(《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博物志》)云:“其人手下垂至地。魏黄初中,玄菟太守王颀讨高句丽王宫,穷追之,过沃沮国,其东界临大海,近日之所出,问其耆老,海东复有人否?云:尝在海中得一布褐,身如中人,衣两袖长三丈,即此长臂人衣也。”所谓“魏黄初”指魏文帝黄初年号,即公元220年至226年,正值魏、蜀、吴三国战犹酣之际。

从长臂国的传闻来看,所谓“长臂”可能是穿长袖衣,有点类似今日藏族的服装。但是,这种长袖衣并不适合捕鱼,因此“长臂”也可能指手持某种捕鱼用的长形器具,例如渔叉,或许这种渔叉还绘有与人的手臂相同的文身图案,远看上去就像人的手臂一样。

狄山·帝尧葬·帝喾葬

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久、视肉、虖交。其范林方三百里。

狄山又名汤山,是帝尧和帝喾的陵墓所在地。所谓“爰有”云云,均指陪葬物品以及陵墓前的雕塑。离朱,郭璞注:“木名也,见《庄子》。今图作赤鸟。”郝懿行认为古图离朱“赤鸟”可能是南方神鸟焦明之属。袁珂认为此处离朱即日中神鸟三足乌。关于视肉,经文并无任何描述,这表明它在当时应该是人所共知的东西。郭璞注:“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也;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据此视肉有可能是一种生长迅速的真菌,或许亦即民间所说的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太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我国不少地方陆续出土类似视肉的不明生物,它们能够自我生长,而且能够净化水质,有胆大的人尝试吃过,似乎并无毒副作用。奇怪的是,对这种不明生物却检验不出细胞结构和DNA,或许它们是一种没有细胞膜和DNA的最原始的 生物。吁咽、文王,或谓人名,郭璞甚至相信这个文王即周文王。其实此处“吁咽、文王”乃文字抄写讹误,它们实际上即《海内西经》开明北的“玗琪树”和“文玉树”,均为神树或陪葬玉器。所谓“范林”则指墓地区域范围里的林木。

海外南经之神祝融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海外南经》所述区域的人们尊崇南方之神祝融,他身披兽皮,乘两龙而行。

在古史传说里,祝融既是火神,又指掌管火的官职,还指部落。郭璞注此:“火神也。”《吕氏春秋·孟夏篇》称:“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淮南子·时则篇》云:“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炎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山海经·海内经》称祝融为炎帝后裔,而《大荒东经》又称祝融为颛顼后裔(这种情况可能源于母系后裔和父系后裔的差异)。

祝融的主要事迹,一是鲧治水失败后,受帝命杀鲧于羽郊。二是《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称共工与祝融战,不胜而怒触不周山(《淮南子·天文训》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或谓鲧即共工,则两事可能指同一件事,实际上反映的是两大部落集团长期争战的故事。

此外,《墨子·非攻下》记有:成汤伐夏时“天命融(祝融)隆(降)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尚书大传》、《太公金匮》等书称武王伐纣时,祝融等七天神雪天远来助周灭殷,则祝融乃革命者之吉神。今南岳衡山最高峰名祝融峰,海拔1290米,相传祝融氏葬此,峰上建有祝融殿(又名老圣殿),山顶有“天半祝融”等石刻。

综观《海外南经》所述诸国,涉及的地理地名仅有南山、赤水、寿华之野、昆仑墟、狄山等,涉及的地形也仅有捕鱼海中、司夜此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今天很难确指其地域范围。而且古代有地名随人走的习俗,即人迁徙到新的地方,仍然习惯用故乡的山名水名来命名新居的山和水,特别是当它们有某种相似之处的时候。与此同时,当人们迁居到新的地方后,也会重新设立祭祀先祖的墓地。由于同一族群的人们可能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因而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例如赤水,在《西山经》里属于昆仑丘水系(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但是在《海外南经》里,它或许仍然属于昆仑丘水系,例如无定河上游的红柳河,也可能指南方某处的水质发红的河流(流经红壤区或流域内有赤铁矿),例如贵州与四川交界处的赤水河(属于长江水系),或流经贵州和广西的红水河(属于珠江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