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全本绘图山海经·海内外九经
4798100000002

第2章 海外南经(1)

地载图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六合指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亦即三维空间。四海,古人相信大地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大海包围着,四海之内即陆地所及范围。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太岁即木星,或者准确说是木星纪年。木星十二年绕太阳一周,古人就用十二地支来分别命名每一年,十二生肖和六十甲子即源于木星纪年。

毕沅、袁珂均指出,此段文字原本应接在《五藏山经》篇尾“禹曰天下名山”段末,并认为这种文字错位发生在刘秀校订《山海经》时。有趣的是,《列子·汤问篇》记有夏革对“神灵所生”的不同意见:“然则亦有不待神灵而生,不待阴阳而形,不待日月而明,不待杀戮而夭,不待将迎而寿,不待五谷而食,不待缯纩而衣,不待舟车而行。其道自然,非圣人之所通也。”夏革字子棘,又名夏棘,以博学贤良着称,成汤曾拜其为师。

结匈国·南山

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

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

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一曰南山在结匈东南。

陬,角落,山角;正月又称陬;地名,《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海外南经记述的是从西南方到东南方的情况。

结匈国位于《海外西经》灭蒙鸟的西南方,当地人的特点是结胸。郭璞、袁珂都认为结胸即人的胸部肋骨向外凸出,今俗称鸡胸,通常是因为人在童年发育期缺钙所致。其实,结有屈曲之意,因此结胸可以泛指各种脊椎弯曲畸形的病症,例如驼背、佝偻病(食物中钙、磷、维生素D含量不足,日照量不够)。此外,结又有盘结之意,因此结胸也可能指一种独特的胸部(包括背部)服饰或装饰,例如胸前佩戴着结状吉祥物(中国结或即源于此风俗),或者背后有类似日本和服的装饰结构。

南山位于结匈国的东南方,当地人称虫为蛇,称蛇为鱼,这种称谓的变化可能与某种巫术活动有关,有点类似颛顼化为鱼妇时巫师念的口诀。南山或谓即终南山。

比翼鸟·羽民国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

比翼鸟的雏形是西次三经崇吾山的“见则天下大水”的蛮蛮鸟,此后比翼鸟变成吉祥鸟和爱情鸟。《周书·王会篇》称“巴人以比翼鸟”,或许比翼鸟栖息在巴人居住区,或者巴人有装扮成比翼鸟的巫术活动。

羽民国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穿羽毛衣,或者用羽毛装扮自己;二是以头长为美,并且可能实施了头部变形装饰术。事实上,距今18000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10000年前的满洲里扎赉诺尔人、6400年前的大汶口人的头骨 上,均发现明显的普遍的人工变形,其中大汶口人的头骨变形比率甚至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神人二八

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

尽十六人。

神人二八,明代学者杨慎注谓:“南中夷方或有之,夜行逢之,土人谓之夜游神,亦不怪也。”

司夜,通常解释为夜间巡查以维护社会治安,类似后日的更夫,神人二八即二人一组或八人一组的巡逻队。此外,司夜亦指天文观测,不过天文观测好像用不着这么多人“连臂”进行。或许它更像是一种在夜间为帝君举行的巫术舞蹈或娱乐歌舞,这种舞蹈的队列特点是十六人分为两组,每组八人,人与人之间手臂相连,它也可以变换成两人一组共分为八组的队列,而这恐怕就是八佾舞的雏形。

此处之“帝”,袁珂认为指黄帝,并总结道:“帝,天帝,《山海经》

中凡言帝,均指天帝,而天帝非一:除中次七经‘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之‘帝’指炎帝、中次十二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之‘帝’指尧而外,其余疑均指黄帝。”这个结论可能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意味着《山海经》诸篇文字形成之时,各时期各地的人们都已经公认黄帝为天帝,而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毕方鸟

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毕方鸟已见于西次三经章莪山,并见于《海内西经》“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一般来说,毕方鸟是火灾的报警标志,《韩非子·十过》却称:“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在这里毕方实际上是一个部落或官职的名称,其职责是协助驾驭黄帝的象车或龙车;所谓黄帝大合鬼神,与禹召集天下诸侯聚会的性质类似,都属于民族整合与融合过程。

讙头国

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

讙,通喧,喧哗;通欢;地名,春秋鲁地,即今日山东肥城县南,《春秋·桓公三年》:“齐侯送姜氏于讙。”

讙头国又名讙朱国,其名称应与该族人的头部特殊装饰有关。所谓“其为人人面”的陈述存在着重复,既然是人,当然是人面,因此“人面”可能是“朱面”之误,也就是说当地人有将头部或全身涂红的习俗。所谓“有翼,鸟喙”当是一种与捕鱼有关的装饰、装束或用具,一种可能是当地人在模拟鱼鹰捕鱼的样子,另一种可能是当地人乘坐有帆的船,手持鱼枪扎鱼。

所谓“方捕鱼”,表明此处文字撰写者是在看图说话,事实上这正是《海经》的特点,即《海经》原本有图,而且图画的内容相当清晰,可能还写有人物的名称。

学者普遍认为讙头国即尧臣讙兜或尧子丹朱的后裔,郭璞注:“讙兜,尧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画亦似仙人也。”袁珂认为讙头国即丹朱国,讙兜亦即丹朱,由于丹朱不肖,尧以天下让诸舜,三苗之君同情丹朱,丹朱叛尧,尧击败三苗和丹朱,流放三苗和丹朱到南方。不过,在今天的民间传说里,既有谴责丹朱的故事,也有赞美丹朱的故事。

厌火国

厌火国在其国南,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一曰在讙朱东。

郭璞注:“言能吐火,画似猕猴而黑色也。”吴任臣云:“《本草集解》

曰:‘南方有厌火之民,食火之兽。’注云:‘国近黑昆仑,人能食火炭,食火兽名祸斗也。’”其实,所谓口中吐火乃是一种古老的魔术,它的技巧并不复杂,而这种表演则起源于古人使用吹火筒生火的情景。

三株树

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

三株树又称三珠树,陶潜《读山海经》有“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之句。陶潜又名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任彭泽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去职归隐田园。陶潜晚于郭璞,他所看到的山海经图均缺少山川地形、地貌、距离等地图要素,属于一幅幅插图性质。

郝懿行认为,《庄子·天地篇》“黄帝游乎赤水之北……遗其玄珠”的故事,即源于此处三珠树的记载。当年黄帝北渡赤水,登上昆仑丘,归途时不慎遗失玄珠,黄帝先后派善于思考的人、眼力好的人、勤问的人寻找玄珠却都没有找到,后来派一个名叫“象罔”的人,他迷迷糊糊地就把玄珠找到了。袁珂认为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并非纯粹寓言:“意者此生赤水上之三珠树,或为黄帝失玄珠神话之别传,为所失玄珠所生树乎?”据此,三珠树实际上可能是人工用珠玉装饰的玉树、神树、星星树,亦即后世的摇钱树和圣诞树。

三苗国

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

郭璞注:“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淮南子·修务篇》:“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都,南道交趾。放讙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鲧于羽山。”高诱注云:“三苗盖谓帝鸿氏之裔子浑敦、少昊氏之裔子穷奇、缙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袁珂认为三苗即有苗,亦即苗民,而“相随”即该族人相随远徙南海之象也。其实“相随”可能是一种古老的集体活动,今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有一种游戏,即若干人共同踏在两条木板或竹板上,只有同时迈步才能行走,这种活动在古代应当具有某种积极的巫术价值,例如强化族人的团结意识等。

臷国

臷国在其东,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一曰臷国在三毛东。

臷,《汉书·孔光传》:“犬马齿臷。”颜师古注:“臷,老也,读与耋同。”耋,八十曰耋,或谓七十为耋。臷国当以民众颐养天年为特征。臷国或作盛国,亦有物产丰盛的意思。《大荒南经》记述有臷民国,不织不耕,以表演歌舞为生。

所谓“其为人黄”,系指当地人的服饰特征,可能是以黄色调为主,或者是佩戴着某种被称之为“黄”的装饰物,也可能是擅长加工制作黄色颜料(包括硫黄)。

此处“射蛇”,也可指“射鱼”,因前文南山条有自此山来“蛇号为鱼”的说法。有趣的是,居住在我国海南岛的黎族,至今仍有射鱼的习俗,小伙子赤脚站在清清的溪水或河水中,一旦看准鱼游过来,就用弓箭射,通常都能箭无虚发。

贯匈国

贯匈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一曰在臷国东。

贯匈国又称穿胸民。《艺文类聚》卷96引《括地图》记有大禹治水时,召集各地诸侯开会,因防风氏姗姗来迟,于是“禹诛防风氏。夏后德盛,二龙隆(降)之。禹使范氏御之以行,经南方,防风神见禹,怒射之。有迅雷,二龙升去。神惧,以刃自贯其心而死。禹哀之,瘗以不死之草,皆生,是名穿胸国。”袁珂注引元周致中纂《异域志》云:“穿胸国,在盛海东,胸有窍,尊者去衣,令卑者以竹木贯胸抬之。”

穿胸国之名得自防风氏“自贯其心而死”的行为,这可能是一种类似剖腹自杀的习俗。所谓“防风”,可能也是指一种特殊的装束,类似护心镜,以保护胸腹部不受外物伤害,同时也有预防风寒的作用。由于这种装束看起来仿佛胸部有窍洞,于是人们便称其为穿胸民。此外,也可能与用滑竿抬人走山路的方式有关。

交胫国

交胫国在其东,其为人交胫。一曰在穿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