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最有钱途的男人:马云
4765600000003

第3章 狂人马云(3)

回国后,马云虽然对下一步的创业还没有具体的步骤,但这时他脑袋中闪烁着一个思路,那就是互联网。他当时想,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世界发布。要知道,在当时,美国的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完《数字化生存》,并预言“互联网精灵的尖叫是大型公司走向覆灭的丧钟”;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而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这一行动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超前的,马云身边的人都以为他这次又要“犯什么傻”了。马云回国后的当天晚上,就邀请了24个朋友一起来“共议大事”。这24人都是上夜校时马云名义上的学生。这些学生全都是做外贸出身的,但他们在听到马云关于互联网的提议后两眼茫然。马云后来说:“我讲了两个小时,大家都没有听清楚,我也不知道自己讲的是什么东西。讲完之后人们说,这东西你不能干,你干什么都行,开酒吧也行,要么开个饭店,要么办个夜校,但就是不能干这个。最后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马云只要认准了一样东西就很难被别人推翻。30年的成长和积累,使他的自信与勇敢的性格越发成熟。他的自信与他的勇气让我们知道,他的成功之处不在选择了一个职业,而在于他已经具备了一个成功者的素质。在提起当时的情形时,他说:“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如果你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因此,他的坚定、自信与勇气都说明他已经是一个成功者。

成功对于有些人来说就如西绪福斯推石头上山,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成功者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他首先让自身具备了成功的条件,即养成了自信、勇敢、果断、敏锐等品质,当外部各种条件成熟时,他便能够比别人更迅速地抓住机遇,因此成功对于他也顺理成章了。

6.追随自己做出的决定

看过马云的经历后,我们发现他也是个普通人,然而他与普通人不同的是敢于追随自己的决定。就是这点小小的差别,却把大部分世人挡在了成功的门外,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李嘉诚有一段著名的话:“互联网是一次新的商机,每一次新的商机的到来,都能造就一批富翁。造就他们的原因是:当别人不明白的时候,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当别人不理解的时候,他理解自己在做什么;当别人明白了,他富有了;当人们理解了,他成功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出,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能够果断地决策。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许多机遇,但真正能够把握机遇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很少,因为大部分人缺少在面临机遇时的一个决心。世界著名女作家爱略特说:“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世上没有一个伟大的业绩是由事事都求稳操胜券的犹豫不决者创造的。”这并不是说人在行动之前不需要详细策划,而是说做大事者要敢于下决心,在必要的犹豫后下定决心,勇往直前。

马云不仅有敏锐的商业嗅觉,而且具备下决心的勇气、做决定的气魄。如果说马云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英特网第一人,并发现网络上的商机,是因为他刚好懂英语,而且又偶然地接触到了网络,那么马云能够在中国开创第一个黄页则足以说明他已经具备了勇敢、果断的成功者的气魄。

在嗅出互联网的商机后,马云力排众议,毅然决定要创办一家网络公司。1995年4月,马云为了这一“傻到家”的举动,首先自己翻箱倒柜凑了7000元,然后又从妹妹、妹夫、父母等亲戚朋友处“搜刮”了2万元,创建了海博网络公司。从此海博网络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马云说:“刚开始做互联网,能不能成功我也没信心。只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总要试一试,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调头;但是你如果不做,总走老路子,就永远不可能有新的发展。”

“试一试”往往是成功者的做法,而平庸者经常采取的做法是“看一看”,成功者在“试”的时候已经胜利地迈出了第一步,而平庸者在“看”的时候与成功还有千里之遥。当然,任何“试”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但只有去“试”才可能成功,而不“试”则永远无法成功。

马云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以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所做的决定坚持到底。在那段时间里,马云每天出门推销他的网络黄页,试图让那些企业理解网络的有利性,把资料放到网上,并为此出一定的费用。然而那时候中国的企业根本不能理解互联网是什么东西,它们没有相信马云,有些人甚至认为马云是骗子。

当时,有人说在杭州的大排档里看见了马云,他喝得醉醺醺的,手舞足蹈。又说他跟大街上神侃瞎聊的小市民无异,完全没有了杭州人的安静和从容。然而马云不以为意,扬起眉头说:“我有一副天生的好口才,为什么不可以在大街上宣传我的公司?”

然而马云还是把他的中国黄页做起来了,其中经历了多少酸甜苦辣,只有他一人知道,毕竟当时的中国可谓是全民“网盲”。马云后来无不感慨地回忆说:

那时候真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啊,就跟骗子似的。我当时跟所有人都说,有这么一个东西,然后如何如何做。我后来觉得‘兔子先吃窝边草"最初是给朋友做,他们知道我这么多年的信用还是不错的,然后就同意做了,最初做的是望湖宾馆,杭州的一个四星级宾馆,然后是钱江律师事务所,最后是杭州第二电机厂。

我们来到望湖宾馆,请宾馆的工作人员将资料给我们。拿到资料后,我们立马用快件寄到美国,交由美国那边的技术人员负责将信息登入网页。当时网页登入有一个基本要求:一张照片和3000字的文字介绍,收费标准是2万(美)元。美国那边做好之后再将打印稿用快件给我们寄到国内。我们用快件将资料寄到美国之前,这些资料都由我在杭州翻译好。我们在做望湖宾馆的网页时,将资料寄到美国,由美方将网页做好并挂在网上,并由他们寄回网页的实际图片给国内老板看,但是老板不信。我们就对他说,这是美国的电话,你可以叫你的朋友打电话,看看有没有这么回事儿,没有这么一回事儿你就找我,有这么一回事儿你就付费。

幸运的是,马云不久后就可以拿出真凭实据替自己洗清“骗子”的“罪名”。望湖宾馆虽然答应让马云给自己做所谓的“网页”,但心里一直疑虑重重。1995年,正好逢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外国代表在来中国之前专门在网上了解了中国宾馆的情况。而她们在网站所能查到的中国宾馆就只有位于杭州的望湖宾馆。来自美国的代表们到了中国之后,专程从北京飞到杭州,住宿了两个晚上。

然而仅凭这一点,望湖宾馆还是很难相信马云是否真的在网络上挂了介绍自己的网页,而且弄不懂这个网页能有什么现实意义。幸好,1995年7月,上海开通了互联网专线。马云为了向别人说明自己并没有欺骗客户可谓煞费苦心。如今他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他找来了一台486电脑,然后从杭州拨长途电话到上海连接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把望湖宾馆的照片和资料从美国传过来。结果花了三个半小时,望湖宾馆的照片终于传过来了。这时候他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泪水禁不住地滚落下来。他为了记录这一历史时刻,还专门请了电视台记者来进行了全程录像。马云说,当时全中国也就只有64K的网络出口,漫长的等待快把他逼疯了。

马云拿到的第二个业务是钱江律师事务所的项目。关于这个项目的前后过程,马云的印象也十分深刻。他说:

我在钱江律师事务所有个朋友,叫何向阳,是我的学生。我们给他做了一个网站,他写了自己家里的电话和传真,做好之后就给他挂上去了。有好几次电话响了,他那时候正看《二战警示录》,接到电话时一个老外跟他用英语说:“我是加拿大的律师,在网上看到了你们的事儿,想跟你联络,”

后来何向阳一见马云就跟他开玩笑说:“你吓我。”

在走出了最初的尴尬阶段后,马云的中国黄页的发展渐渐有些眉目了。马云成为了上海的第8个互联网专线的注册用户。接着,马云前后跑了中国的27个城市,以宣传他的网络业务。而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还没网络,马云经常被人认为是江湖骗子。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创业激情,他依然不屈不挠地想让社会知道什么是互联网,他的互联网公司是做什么的。他的这种激情不仅让他冲破了阻力,而且感染了他的一帮学生和朋友。他们纷纷加入到马云的行列中来,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商务的先驱。

看过这些经历后,我们发现马云也是个普通人,然而他与普通人不同的是敢于追随自己的决定。就是这点小小的差别,却把大部分世人挡在了成功的门外,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人要有所作为,就应该敢于做出决定,并坚持下去。凡是该做的事,不能因为存在危险就退缩;更不应在还未迈出第一步时就被自己击倒。战胜自己,我们将没有敌人。

7.高调中的冷静

马云在自己的创业生涯中印证了那句“无事如有事时警惕,有事如无事时镇定”。在学校里,他自我勉励,保持着对将来创业的热情;在中国黄页刚有些起色就受到来自各方的挑战时,他沉着镇定,北上大张旗鼓地造势,让自己成为了网络界的名人。《人民日报》上网对于中国的互联网来说可谓是天大的喜事。马云也成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采访对象,

从此,他与他的事业才逐渐被国人关注。

成功是一种心态,即跋涉过程中的心态与胜利后的心态。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必须具备成功者的心态。对于创业者来说,艰难险阻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懂得如何在困境中保持镇定、在平静中不忘警惕,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清未明初诗人申涵光说:“无事如有事时警惕,有事如无事时镇定。”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也有这样一段话:“有些人很镇定果敢,他们把危险看作一次决斗中的敌手,他们计算它的动作,研究它的进攻,他们后退只是为了喘一口气,并不是表示怯懦。他们懂得一切于自己有利的地方,能一举杀死敌人。”他们殊途同归地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应解决心态问题。

马云在自己的创业生涯中正印证了那句“无事如有事时警惕,有事如无事时镇定”。在的学校里,他自我勉励,保持着对将来创业的热情;在中国黄页刚有些起色就受到来自各方的挑战时,他沉着镇定,北上大张旗鼓地造势,成为了网络界的名人。

在面临危局时最能看出一个创业者的心态,马云在中国黄页陷入危局的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已是成熟的王者气质。马云在艰难险阻中努力让中国黄页步入正轨之后,成功发布了无锡小天鹅、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渐渐积累了一些声誉和口碑。

1995年的9月、10月,国内互联网领域已有瀛海威和中国万网先后闪亮登场。在这种情况下,马云仍然继续大做宣传,让中国社会对互联网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他开始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他利用上海的互联网专线,自己请了网页设计人员,这样就省下了一大笔费用。

当时,瀛海威科技有限公司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先驱”,马云曾北上拜访过该公司的掌门人张树新。这次北上的经历让马云感受到了网络先驱张树新身上那种坚持创业的信念以及对未来的超前意识。马云见张树新在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中关村土地上树了一块广告牌,牌子上写着:“信息高速公路离中国到底有多远?”他心中不禁一阵凛然。马云和张树新进行了半小时的会谈。从会议室出来之后,马云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如果互联网有人死的话,那么张树新一定比我死得更早。”

要知道,张树新的理论在这时确实走在中国互联界的前面。张树新做网络针对的是普通老百姓,而马云针对的是企业。张树新创办的瀛海威网站在中国互联网发展道路上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里程碑。作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瀛海威甚至比中国电信的Chinanet还要早两年。但马云还是做出了这样大胆的断言,他的眼光与气魄可见一斑。

在瀛海威与中国万网的巨大挑战下,马云在北上会见张树新之后,在同年12月份又与他的营销总监踏上了北上的旅程,这次他是为尚未成熟的中国黄页制造舆论声势。马云为此特别撰写了一些文章,希望能在北京的媒体上发表。可要在当时的媒体发表一篇文章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幸好马云的朋友认识《北京青年报》的司机,马云便找到那位司机,不由分说地将那些稿子塞到他手里,同时塞给他500元钱,并对他说:“不管是什么媒体,只要稿子发了就算是你的。”出乎意料的是,不久之后,马云的一篇文章出现在《中国贸易报》头版。这让马云大吃一惊,不禁佩服起敢批准刊登这篇文章的总编了。要知道在那个大家都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的时候,敢于把这种文章放在头版是一件多么有魄力的事。

马云立刻找到了那位总编,两个人竟然一拍即合,连续谈了3天。当时这位总编对网络也只是一知半解,可是他听了马云的讲解后激动不已,并慷慨地说:“马云,我帮你一个忙。”后来,在他的主持下,请来了北京很多媒体的记者,让马云给这些记者们讲解互联网的情况。那天,在外经贸部隔壁的一个俱乐部里,马云眉飞色舞、侃侃而谈,把记者们的情绪都调动了起来,让他们似乎真的看到了拥有互联网的未来生活。记者们都说要回去宣传互联网,马云以为事情该大功告成了,没想到第二天,上面就有文件下来说,暂时不能宣传互联网,因为据一些工程院院士说,网络对于中国当时的国情来说可能还太远了一些。马云犹如受了当头一棒,幸好有记者为他支招说:“你如果能说服《人民日报》上网的话,我们就可以报道了。”

在这种情况下,马云先回到了杭州,虽然有些沮丧,但依然很镇定,他所想到的就是一定要坚持下去,不管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坚持到后最。他对自己和中国黄页营销总监何一兵说:“有一天,我们要走进北京。”何一兵听了马云的话也振奋了精神,他对马云说:“要是你能说服《人民日报》上网,那么你的广告宣传、你的声势一下子就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