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最有钱途的男人:马云
4765600000002

第2章 狂人马云(2)

其实,对于严重偏科的马云来说,能考上师范学院已经很不错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当时的成绩只能选择杭州师范,因为那时师范没人念嘛!”如果真正按当时的分数线划分的话,马云的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只是由于本科班没招满人,他才幸运地读上了本科。但是以今天的角度来看,学校不过是一个提升自我的场所,只要懂得了它的真正意义,又何必在乎是什么学校呢?对于马云来说,他考大学的过程,比他读大学本身要有意义得多。因为,在准备高考的那段日子里,他学会了永不放弃、学会了战胜失败。人的知识可以不断积累、聪明才智可以锻炼,但永不言败、越挫越勇的精神却不是轻易可以得来的。这种精神是一个人成功的法宝,是马云身上最宝贵的财富。事实证明,他的这种精神在他读大学时也使他出类拔萃。他进入杭州师院以后,仍然刻苦用功,凭着勤修苦练得来的英语沉淀,加上经常找外国人“陪练”,他很轻易地成了英文系的优秀学生。马云不仅成绩优秀,同时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最终成为学校学生会和杭州学生联合会的主席。鲁迅说:‘‘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这句话用在马云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其实不只是马云,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所有做大事者的必备条件。有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学到他那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了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尽量把胳膊往前思,然后再尽量往后思。”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人坚持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思手动作还有谁坚持了?”这时,只有一人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的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柏拉图!

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可以接受有限的失望,但是一定不要放弃无限的希望。”马云在自己的事业生涯中从来都没有忘记过“永不放弃”这四个字,这也是他为什么最终能够创立阿里巴巴的缘故。一直到了二十多年后的2003年,作为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的马云还是不能忘记那个顽强、乐观的小鹿纯子。他曾经6次赴日寻找、邀请20年前《排球女将》中小鹿纯子的扮演者荒木由美子女士到中国来。终于,2003年9月,“小鹿纯子”应邀来到中国,并成为了阿里巴巴的形象代言人,此事受到全国各类媒体和众多影迷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浙江电视台《谈话》特作专题节目,几十家媒体相约采访。对于马云来说,请“小鹿纯子”做代言,绝不仅仅因为她曾经风靡中国大江南北,更因此她象征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阿里巴巴必须永远保持的东西。

4.好老师马云

马云比那些趋之若鹜、毫无保留地跃入商业大潮者更多一份镇定,而比那些碌碌无为、不思进取者更多一份抱负。所以他一方面是一个优秀的英语老师,另一方面他又背着个大麻袋,满世界地去卖小商品。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的是沉稳、含蓄、中庸、安静、平和……我们的古代先哲有许多劝人戒骄戒躁的名言警句留给后世,如《礼记》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论语》中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诸葛亮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商业意识、物质利益充斥一切,人们的精神领域被挤压,浮躁的空气弥漫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这一时期,天后级歌手王菲有张专辑的名称就叫《浮躁》,而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将一本名为《浮躁》的作品推向世人。其实,正如古人说的,成大事必须“戒急用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应该学习古人,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沉稳平和的心态。现代人要想成功,仍然需要多一点脚踏实地,少一点急功近利。

马云胸有大志,但又能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马云从杭州师院一毕业就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五百多名学生中他是惟一被分到大学(杭州电子学院)教书的。马云作为一个不甘平庸、有抱负的青年,哪里会满足于坐困象牙塔,这一点他的校长看得可是清清楚楚。他对马云说:“马云,你是惟一分到大学里的,你去给我教6年书,不许出来。如果你出来的话,以后我们学校会永远没有人能被分配到大学里去。”当时,学校的工资一个月才89块钱,而马云身边的许多朋友、同学都飞出校园,有的从商、有的出国。如果马云不去教书的话,也有非常好的去处,深圳有一家公司答应给马云一千多元的工资,海南也有公司愿意给他三千多元的薪水,然而马云并没有被这些所诱惑。这其中的原因,如果归结在马云对校长的忠诚上那不免有些牵强。马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比那些趋之若鹜、毫无保留地跃入商业大潮者更多一份镇定,而比那些碌碌无为、不思进取者更多一份抱负。

人们经常感叹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表达了大多数人在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时的困惑。难道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完全是个人力量的渺小或者世事无常吗?其实,这其中包含更多的是一种浮躁的心态。做一切事情,条件成熟了就可以成功,这是很自然的道理,然而很多人急功近利,幻想得多、行动得少。但在马云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自己的意志总是占据着非常优势的位置。马云给了校长一个承诺,一定会留下来,结果他在学校里一呆就是6年。

马云虽然不满足于一辈子在学校里度过,但他并不像其他许多有“抱负”的老师那样“身在曹营心在汉”,也不像那些“热爱”学校的老师,整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既然做了老师,他就要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他教授的课程是英语,他的课深受学生们喜爱,他不但讲解得精彩,而且总是能够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学生们都投入到学习中来。那时候,由于马云讲课异常精彩,每当他来到课堂上,许多班级便上不了课了,因为本来就不多的学生都跑去看马云“表演”了。马云奇特的授课方式不仅有很大吸引力,而且效果也很好,即使是基础极差的补习班学生,经过他一番细心的调教,居然纷纷在课堂上洋话满口。说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马云现在仍然意犹未尽地回忆说:“我研究过李阳的疯狂英语,要是我加入进来,风头会盖过他,我的秘笈是真能叫人脱口讲外语。”

马云既然做了老师,就让自己沉静了下来,真正爱上了这个职业。因此,不管到什么时候,他可以告诉自己,他曾经是个真正的老师。他的这种人格魅力感染了听他讲课的人,不知不觉中,马云团队开始慢慢地形成。

马云除了很好地完成了日常教学任务外,还不惜花课外时间来传播英语知识。他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发起了第一个英语角。据说在20世纪90年代,那个英语角远近闻名,慕名而来的很多年轻人成了英语角的主角。连杭州望湖宾馆的大堂副经理也经不住马云这种魅力英语的感召,前来“拜师学艺”。成为马云的学生后,这位大堂经理非常积极地来参与英语角的各项活动。后来马云创立阿里巴巴,她也加入到了马云的团队中。有句话说:“自助者天助之。”自古具有强烈人格魅力者都有很多慕名者来相助。马云在学校教书的6年,让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老师,他的特殊的人格魅力也吸引了许多人到他身边,这可以说是他学校生活的意外收获。有趣的是,马云的夫人张瑛也是当时杭州师院的学生,她不仅将自己嫁给了这个长相“不俗”的人,而且后来跟他一起“闯荡江湖”。马云在学校还有另一位叫彭蕾的好朋友兼同事,后来也成了阿里巴巴的元老之一。

然而,讲课、组织英语角等活动远没有耗尽马云的精力与才智。马云内心中的热情促使着他一定要把剩下的精力消耗到一个有意义的地方去,于是他想到要开一家翻译社。他利用剩余时间成立了一家名叫“海博”的翻译社。第一个月,翻译社的收入只有700元,可是房租一项就支出2000元,没有挣到钱反而赔了不少。这时候,有人说:“马云,你可别犯傻了,安安静静地当大学老师得了,瞎折腾什么!”可马云是那种做了一件事就要做到底的人,他非得把翻译社做下去。

一起创立翻译社的合伙人开始动摇了,可是马云不为所动,他为了维持翻译社的正常运转,甚至背着个大麻袋,满世界地去卖小商品,包括小工艺品、花、书、衣服等,他曾经甚至卖过药,买他的药的有大医院,也有赤脚医生。

也许有人认为马云这是不务正业,既然当了老师就应该教书育人,而不应该满大街地找钱。如果这样说,那就太冤枉他了。首先他说过,开翻译社不为赚钱,而且他所做的事情一点也没有误了“正业”。马云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还是全校课程最多的老师。在大学工作的这6年当中,他干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工作。别的老师一个礼拜上8节课,他上24节课,晚上他还要去基督教青年会的夜校教英语。由于英语好,他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为到杭州观光的外国游客担任免费导游。学校为了奖励他的热情与勤恳,还评他为学校“十大杰出青年教师”之一,而且破格提升他为讲师,校领导还许诺将来让他当主任。

这就是马云,他总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前进,似乎只要他想做,天底下没有他做不成的事。这种自信是他能够做成一切事情的动力,但真正能够让他成功的还是安静与执著中的坚持。正如他自己所说:“要干一番事业,你首先要想好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这样才能摆脱各种诱惑,照着这个理想一路走下去;其次,你要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选择具有长远空间的业务去发展。”

5.与互联网结缘

马云只要认准了一样东西就很难被别人推翻。30年的成长和积累,使他的自信与勇敢的性格越发成熟。他的自信与他的勇气让我们知道,他的成功之处不在于选择了什么职业,而在于已经具备了一个成功者的素质。

虽然由于环境与信仰的不同,世人对成功的定义也各有不同,但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向往着成功。面对成功,有些人十年磨一剑,蓄势而发;有些人则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姜太公80始遇文王;刘备漂泊半生,47岁才遇见诸葛亮;亚伯拉罕·林肯37岁当选为美国众议员,51岁才当选为美国总统……一切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等到一切条件都成熟,按中国的古话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比起上面这些人,马云算是“少年得”志了,然而他的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通过几十年的积累,在知识、心态、人脉上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积累。当一个人有了充分的积累,他的成功就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马云不是那种安于现状的人,因此他不会像许多大学教师一样,每天上完课就见不到人影,拿着工资得过且过。马云要做老师就做个优秀的老师,当条件成熟时便毫不犹豫地争取。1994年,整整一个学期马云都在想如何离开学校,他觉得自己已过而立之年,如果再不寻找出一点突破,一辈子可能就要荒废了。他想成立一家公司,不管做什么,只要认准一个行业,就一定要跳进去。

川泽中的水势积蓄到一定量的时候就自然可以冲出一条河道。马云在自己的人生走到30岁出头时,已经处在生命的转折点上,只等着他再向前迈出那最关键的一步,这时候他接触到了英特网。

涉足网络世界,对于马云来说纯属偶然,用马云自己的话说就是:“简直可以成为好莱坞电影故事。”但这种偶然又是一种必然,因为风满了风筝就能起飞,马云即使不接触网络,也会碰到另一个能够让他一展身手的行业。

在学校6年,马云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老师,与此同时,他通过组织英语角、创办海博翻译社,自然而然地结识了各界人士,也使自己在杭州小有名气。在海博翻译社,马云认识了许多国内外朋友,也因为如此,他获得了去美国考察的机会,而他的这次美国之旅真可以用“离奇”来形容。

1995年初,杭州市政府准备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一家美国的投资方跟杭州方面谈判了一年,钱却一直没有到位。杭州市政府认为谈判时翻译有问题,于是请来了精通英语的马云。马云到了美国后才发现投资者居然是个地地道道的国际诈骗犯。后来随着事情的进展,发现事情败露的美国“投资者”把马云软禁了起来。期间,马云想了各种逃脱的办法。最后,他假装和那个美国人合作,表示要投资互联网,这才赢得了那个美国人的信任,准许他回国看看。其实,当时的马云,只是偶然从一个外教那儿听过有互联网这么个东西而已。

于是,马云连行李箱都顾不上拿,怀揣着从赌场用25美分赢来的600美元奔向机场。然而由于他没有行李而且经费不足,他没有立即回国,而是悄悄从洛杉矶飞到了西雅图朋友那里。后来,马云回忆起那段经历时依然不无后怕地说:“直到现在我的行李箱还在美国放着呢。简直就是一部典型的美国风格的好莱坞大片,特别是后来我到美国还被黑社会追杀。”

到西雅图之后,马云去了一家网络公司,这家公司只有两间很小的办公室,5个人在一起工作。马云第一次看见电脑,心里对这个从来没见过的东西有说不出的好奇和恐惧。正如马云后来所说:“我甚至怕触摸电脑的按键。我当时想,谁知道这玩意儿多少钱呢?我要是把它弄坏了就赔大了。”那家公司里的人跟他说要查什么就可以在上面敲什么,他就在上面敲了“beer”,结果搜索出来德国啤酒、美国啤酒和日本啤酒,但是就是没有中国的。然后他又打了个“Chinese”,但是搜索结果竟然是“nodata”,他又敲了一个“Chinahistory”(中国历史),结果只出现一个50字左右的简单介绍。后来朋友告诉他:“做一个homepage(主页),你就可以放到网上去,放到搜索引擎里去。你可以试试看,能不能做个网站。”马云便请朋友将在杭州的海博翻译社制作成网页传了上去。结果朋友上午把主页做好放到互联网上,中午他们到网上查看时竟然就得到了5个反馈。结果,海博翻译社有幸成了有据可查的国内第一家触网企业。马云当时激动不已,直到很久以后,在谈到当时的心情时他还抑制不住兴奋地说:“哇!我很激动啊!真有效果!”马云突然明白这就是他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