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最有钱途的男人:马云
4765600000004

第4章 狂人马云(4)

可是要让《人民日报》接受网络这种新潮的东西谈何容易,马云认为这种事情的成功率几乎为零。但除了这个法子,还能有别的办法吗?马云没有再考虑那么多,他再次踏上了北上的征程,那是一个格外寒冷的冬天,北京的风特别大,马云突然对走在旁边的网络设计员李琪说:“有一天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来到北京。”他的这句话给李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李琪看来有马云这样的人带头,没有做不成的事。

马云通过朋友的引见与《人民日报》办公室里的一个行政人员结识了。那天晚上,他与那位行政人员在办公室一起谈论互联网的事情,一直谈到10点多。后来,办公室进来了一个人,他问马云二人在聊什么,马云说互联网,这人竟一屁股坐下来也加入到聊天中。这个人就是《人民日报》未来发展局的局长谷家旺,然而马云当时并不知道。谷家旺曾经出国留学,对互联网也有些了解,所以那天晚上他听到马云的高论,就想一起聊聊,没想到两人聊得非常投机。他建议马云给人民日报社的同事都上上课。马云终于又给自己创造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有些人整天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遇到好的机遇;有些人整天鋳躇满志,却希望坐等机遇到来,殊不知真正的强者应该为自己创造机遇。马云总是能够在人生走到绝境时给自己创造机会,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强者。凭着他与谷家旺的奇缘,他先后在《人民日报》做了两次演讲。在这两次演讲中,马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口才优势,向报社所有人陈述了发展互联网的必要所在。马云说:“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搭上的是互联网未班车。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只有现在就开始发展互联网,迎头赶上,将来才不会落后于人家。”他越讲越激动,他的激情也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演讲结束后,一位领导走上来,握着马云的手说:“你讲得真好。我们明天就打报告给中央,让《人民日报》上网。”

《人民日报》上网对于中国的互联网来说真可谓是天大的喜事。马云也成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采访对象。从此,他与他的事业逐渐被国人关注。1997年,中国黄页的营业额竟达到700万元,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

成功之路可能并不平坦,而过于顺利地获得的东西常常不能给人带来真正成功后的快乐。“自助者,天助之”,这是一种争取成功的心态,它告诉我们,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时保持镇定,在成功前不气馁、在成功后不骄傲。

8.世界不存在真正的失败

中国黄页可以说是马云在创业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尽管这一步最终失败了,但这次失败对于马云何尝不是一次好的经历?在这次失败中,不仅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当时的中国环境,而且使他的心灵得到了一次风雨的历练。从小就具有坚韧个性的马云果然在离开中国黄页后不久,就开始重整旗鼓迈出了北上的步伐。

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真正的失败与成功。有的人失败了,总能看到未来的希望,而有的人却倒在失败的阴影里,再也没有起来。马云是这样理解成功与失败的:“我无法定义成功,但我知道什么是失败!成功不在于你做成了多少,而在于你做了什么,历练了什么!”诚然,一个人如果固守已经获得的成绩,那么他过去的成功其实等于失败;相反,一个人如果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虽然他可能现在还没有成功,但他却是处于“正在成功”的状态。界定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已经获得了什么,而在于对待人生的心态。

马云北上造势,获得了巨大成功,本以为可以让中国黄页好好享用这些硕果,却未想到不久之后中国黄页便陷入了困局。这对马云是个不小的打击。

1996年,当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各大媒体的视线、马云也为中国黄页的进一步发展做好了铺垫时,中国黄页却在一夜之间发现周围冒出了许多“敌人”,其中包括田溯宁的亚信与杭州电信,而杭州电信最终要了马云“命”。

中国黄页与杭州电信之间的较量是一场不属于同一个“重量级”的不公平战争,杭州电信注册资本3亿多,马云的中国黄页注册资本仅有2万。然而,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在市场与利益空间都有限的情况下,马云与杭州电信之间又必然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杭州电信有着非常好的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比如,按当时老百姓的观念,杭州电信才是政府的正规公司,而中国黄页只是私人企业,不正规,是“土八路”。而且杭州电信还利用中国黄页(chinapage.com)已有的名声,做了一个名字很相近的网站chinesepage.com,也叫“中国黄页”,活生生从马云“兜里”把一部分市场抢了过来。马云为了让中国黄页继续活下去,最后选定了同杭州电信合作。1996年3月,双方正式合作,中国黄页将资产折合成60万人民币,占30%的股份;杭州电信投入资金140万人民币,占70%的股份。

不是建立在双方都心甘情愿的基础之上的合作是注定不能长久的。马云与杭州电信之间的合作可以说是情非得已,所以没有持续多久,双方就不欢而散了。马云认为做互联网公司是一种长期投资,回报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这种想法却遭到了杭州电信的否认,杭州电信比较急功近利,因此希望从投资中得到迅速而可观的回报。双方意见不合越闹越大,甚至连《人民日报》也给惊动了。

与杭州电信分道扬镳对于马云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中国黄页是他辛辛苦苦奋斗了两年的成果,就这样结束,换作是谁都很难接受;而且他还不得不与那些一同筚路蓝缕、“出生入死”的兄弟姐妹们分离。有许多人提出要跟马云一起走,但他还是劝大家说:“不行,中国黄页还得活下去,你们走了中国黄页怎么办?”最终马云把当时所拥有的中国黄页21%的股份,全数送给了一起创业的同事们,带着初次创业未果的创伤,他离开了重组后的中国黄页。

中国黄页可以说是马云在创业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尽管这一步最终失败了,但这次失败对于他来说何尝不是一次好的经历?这次失败,不仅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中国当时的环境,而且使他的心灵得到了一次风雨的历练。从小就具有坚韧个性的马云果然在离开中国黄页后不久,就开始重整旗鼓迈出了北上的步伐。

其实,成功就是一种积累,不管相信与否,这个最原始也最简单的道理已经应验在无数成功者的身上。只有最有勇气与毅力的人才能将成长中的失败与痛苦积累起来,并把它们转化成冲向成功的激情。

创业以来,马云承受了各种摸爬滚打,甚至是亲朋好友的冷嘲热讽,对于这些他早已学会了漠视,他说:

这些事太多太多。每次打击,只要你扛过来了,就会变得更加坚强。我又想通常期望越高,结果失望越大,所以我总是想明天肯定会倒霉,一定会有更倒霉的事情发生,那么明天真的有打击来了,我就不会害怕了。你除了重重地打击我,又能怎样?来吧,我都扛得住。抗打击能力强了,真正的信心也就有了。

所以我现在最欣赏两句话,一句是丘吉尔先生对遭受重创的英国公众讲的话:‘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另一句就是:‘满怀信心地上路,远胜过到达目的地。’马云到了北京之后,租了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没日没夜地干活,给外经贸部做网站,让外经贸部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不管马云在外经贸部能否顺利地获得自己想要的发展前景,但他在北京的表现让所有人忘记了他刚经历过一场惨痛的失败。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在竞争激烈的商业时代,一个企业的成功往往伴随着许多企业的失败;而创业的道路更是坎坷,一个创业者的成功也会伴随着更多创业者的失败。根据有关数据,在美国中小企业中,约有68%在成立的第一个5年内倒闭,19%可生存6—10年,只有13%的中小企业的寿命超过10年。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中小企业之间竞争的残酷程度也大抵如此。所以,对于每一位创业者来说,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把失败当成一种财富,慢慢积累起来让自己重新燃起创业的激情。

在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总结的17条成功法则中,有一条就是“笑对失败”。拿破仑·希尔认为,失败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严格考验,它借此烧掉人们心中的残渣,使人类这块“金属”因此变得更加“纯净”。他忠告道:“命运之轮在不断地旋转,如果它今天带给我们的是悲哀,明天它将为我们带来喜悦。”

9.你就是我们的精神领袖

马云是在街头大学和正规学校同时受教育的学生的典型。学校教育让他学到了知识,而街头教育教给了他关于平等、公平和交朋友的智慧。除此之外,马云还是一位深谙攻心战术的战略家。再加上他以往在创业中表现出的自信乐观、从不服输的精神,所有这些自然构成了强大的魅力,使他吸引了众多的追随者。

精神,可以说是现代科学还没有研究明白的神秘东西,它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而一种崇高的精神如果为某个领袖人物所具备,其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一这个精神因素不仅可以支撑他个人去拼搏,更能形成一种感染力,带动其他人。

在历史上,以伟大的人格让人折服的例子很多,孔子就是很好的一例。孔子一生有许多弟子,有名的就有72人。但是翻看史料我们知道,孔子一生并不得意,他年过半百还离开家乡鲁国到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等诸侯国游学宣传自己的学说,可以说是四处奔走。然而,他却到处碰壁,他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任何一个诸侯所采纳。但是在这样屡受挫折的情况下,他的身边还是始终有众多的弟子追随,有些人甚至甘于放弃良好的家境与他患难与共、受世人的冷落。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大奇迹。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奇迹的发生呢?

这样的事当然绝不仅仅是由师徒礼节约束而致,孔子的人格魅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孔子有着屈于身而不屈其道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虽遭百折而不以为然。正是这样一种为信仰而献身的精神,吸引了众多人誓死追随,同时也引来古往今来无数中国人对他膜顶崇拜。

如果看马云的创业史,我们可以看到他和这位孔圣人有着相似的经历。我们知道马云最初创业时,创业团队成员不是他的学生,就是他的死党。马云白手起家,既无背景,也无巨资和高学历,但他身边却始终有这群追随者。马云正是靠着强大的精神魅力征服了他们的心。

1997年年底,马云在杭州创办中国黄页受挫后被中国外经贸部请到北京。外经贸部出面成立了一家公司一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由马云组建并管理,马云占30%的股份,外经贸部占70%的股份。不过,实际上马云一个月就几千元的工资,其他什么也没有。而且一段时间以后,马云发现很多事情在政府的编制里很难做。用马云自己的话来总结就是:“领导们要的是‘控制"而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开放就在这不清不楚的尴尬境地中,在一番内心的痛苦挣扎与拷问之后,1999年3月马云又一次做出了他人生中颇具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南归创业。”

就在马云做出决定的那一夜,他约齐了团队的所有人,多年以来这些人一直跟着马云(以前在杭州,之后在北京)努力打拼。在马云宣布他的决定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惊呆了。马云对他们说:“我给你们三个选择:第一,你们去雅虎,我推荐,雅虎一定会录取你们的,而且工资会很高;第二,去新浪、搜狐,我推荐,工资也会很高;第三,跟我回杭州,每月只有500元的工资,你们住的地方离我5分钟以内,你们自己租房子,不能打出租车,而且必须在我家里上班。你们自己做决定。”马云给他们3天的时间考虑。

在场的人陆续走出去。然而3分钟过去了,团队的所有人又走了回来,他们对马云说:“马云,我们一起回家吧。”

那一刻,坚强的马云流泪了,他感到一股暖流在身上涌动。也就是那一刻,马云对自己说:“朋友没有对不起我,我也永远不能做对不起朋友的事情!我们回去,从头开始,从零开始,建一个我们这一辈子都不会后悔的公司。”

这是让马云一生都深感骄傲的事。马云北上时从中国黄页公司挑选了8个伙伴一起来北京,而这8个人又一个不少地跟他从北京回到了杭州。这是旁人无法理解的,因为这8人必须要克服的因素在旁人看来几乎是无法克服的。他们必须越过类似雅虎等知名企业的高薪诱惑、继续在外经贸部干下去的前景诱惑和跟马云回来前途迷茫所带来的恐惧等障碍。要知道,如果留在北京,他们可都是新浪或雅虎争抢的人才,在当时互联网热潮中,他们的月收入达万元上下甚至几万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他们放弃京城的优厚待遇而追随马云奔向不可预知的未来的呢?如果我们了解马云其人的话,这个答案就很容易得出了。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了马云的早年经历。可以说,马云是在街头大学和正规学校同时受教育的学生的典型。学校教育让他学到了知识,而街头教育教给了他关于平等、公平和交朋友的智慧。马云身上有一股侠气,自小就经常帮朋友打架的马云天生一副古道热肠,他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成年后的马云依然保持着这样的侠肝义胆。正是因此他的身边才有了一帮对他不离不弃的朋友。

马云还是一位深谙攻心战术的战略家。其实,当马云向众人宣布了回杭州创业的消息后,最初所有人的情绪都很低落。大家的心思是:离开互联网、信息以及资金、传媒关注度最密集的北京,还能有什么希望呢?这时马云自信地抛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不需要那么多最新的技术,不能听每天流传于坊间的各种浮躁的声音,钱也不是第一需要一控制好成本的话,做个网站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做电子商务的第一需要是来自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客户,它们集中在浙江。这种观点无疑是很有远见的,这样的话语也无疑是掷地有声的。再加上马云以往在创业中表现出的自信乐观、从不服输的精神,所有这些自然构成了强大的魅力,使得他振臂一呼,群集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