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是诸葛亮为进行第二次北伐战争于建兴六年(228)呈给后主刘禅的请战书。这时,第一次北伐刚刚失败不久,很多大臣对再次北伐颇有异议。在文中,诸葛亮阐明先帝北伐遗愿和蜀汉生死存亡的大局,纵论北伐可行的六点军事态势,力谏后主绝不能因朝有异议而生动摇北伐中原的决心。全文充满着环环相扣之理、感人涕零之情、忠贞壮烈之气,读来令人肃然起敬。文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一句也成为千古名句,经历代文人演化,形成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来形容对某一项事业奋斗不息的精诚精神。
摘用赏析: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和中国抗战形势都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德国无条件投降后,盟军乘胜步步逼近日本本土。在国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继续展开局部反攻,将华北、华中各大城市敌军牢牢包围;中国抗战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而就在此时,国民党却在酝酿着战后消灭中共、实现一党独裁的阴谋。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中国未来独立、自由、民主之前途,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
“七大”开幕的第二天,即4月24日,毛泽东作了著名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成为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随后,他又从书面政治报告中提炼出三个问题,作了一个口头政治报告。这就是后来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三卷)的题为《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这三个问题是:路线问题、政策方面的几个问题、党内的几个问题。
在谈到路线问题时,毛泽东明确指出党应该采取一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一言以蔽之,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接下来,他在第二部分对政策方面的几个问题逐一作了阐释。这几个问题是:一般的纲领与具体的纲领;关于孙中山;关于资本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关于国民党;关于改造旧军队;关于我们的军队;扩大解放区;准备转变;军队与地方;召开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毛泽东论及的十一个问题,是党的阶段政策的具体阐述,也是指导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以及奠定未来中国之和平命运所应采取的正确做法。实现这些政策离不开对党内的领导和教育工作。因此,关于党内的几个问题(即文章第三部分)自然就是毛泽东谈论的重点了。这几个问题主要集中在:关于个性与党性;对党内理论工作者,知识分子,在沦陷区、国民党区工作的同志,本地干部、本地军事干部,经济工作和后勤工作干部,民运工作干部,工、青、妇干部,抗战时期入党的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工作方法的问题;关于要讲真话的问题。
毛泽东摘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在论述如何对待本地干部、本地军事干部这一问题时。长征胜利后,党中央带领红军在陕北扎下根,并在此建立了中国抗战和革命根据地。总体上说,红军和陕北本地干部一直以来相处都非常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但是,瞧不起陕北本地干部、搞山头主义的现象在一部分人中间依然存在。毛泽东批评了这种做法,他说:“我们每到一处,不要当钦差大臣,要先看到人家的长处。大家都是新民主主义解放区的,都是共产党员,都是同志,不应该发生看不起的问题”,要求全体共产党员“要像看待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样看待本地干部。我们的军队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帮助本地干部搞出军队来,搞出民兵、自卫军来,搞出地方兵团、地方部队”。不要摆架子,要尊重那里的人民、军队和政府,要和当地干部搞好关系,要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摘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在论述关于要讲真话问题时。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最重要指导思想。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做到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偷就是偷东西,装就是装样子,“猪鼻子里插葱——装象”,吹就是吹牛皮。接下来,毛泽东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什么叫不偷?就是不剽窃别人的著作。所谓不装,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要不懂装懂。毛泽东说:“不知道不要紧,知道得少不要紧,即使对马列主义知道得很少、马列的书读得很少也不要紧,知道多少就是多少。”并给大家推荐了五本马列主义的书,建议大家多读。所谓不吹,就是报实数,“实报实销”。做到了这三点,党的作风就可以更切实了。
中国共产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是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的。这次大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最成功,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大会,建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深刻地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二十多年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为争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毛泽东在大会报告中摘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两句古语,也成为一代代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前赴后继的精神柱石和党的一切工作始终从实事求是角度出发的座右铭。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96页)
名句溯源: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出自《吕氏春秋·尽数》: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难点注解: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宰相吕不韦召集其门下儒士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其目的是集百家之长,总结历史教训,为秦国治理天下提供治国策略。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濮阳(今河南省东北部)人。经商期间,他遇到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凭借敏锐的政治头脑,他设计助异人逃离赵国,使异人顺利登上秦国国君之位,即秦庄襄王。吕不韦也凭此大功成为秦国宰相,封文信侯,开始了他显赫的政治生涯。秦庄襄王去世后,年仅13岁的秦始皇即位,吕不韦以相国之身理政,称“仲父”。他主政期间,对内发展经济、富足百姓;对外致力于对六国的兼并统一,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始皇亲政后,与吕不韦政见不合,加之吕不韦位高权重,秦始皇心存顾虑,遂免去其相位,命其迁居巴蜀。吕不韦心灰意冷,忧惧之下,于秦始皇十二年(前235)饮鸩而亡。《吕氏春秋》一书于秦始皇八年开始撰写,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全书内容繁杂,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儒、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精华,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6卷,160篇,20万字,是我们今天研究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宝贵资料。“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出自该书“尽数”篇。“尽数”就是终其寿命、终养天年的意思。所以,本篇乃是论述养生之道。唐代马总在编著《意林》(卷二)时,将“蝼”引作“蠹(du)”,加之两字意思相同,故后也作“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因为该句表达了朴素的运动思想,后常用此表达不断运动可以经历不衰、永葆常新之意。
摘用赏析:
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中国之未来有两种前途:一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人民享有充分权利的新中国;另一种则是继续维系蒋介石集团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保持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现状。中共七大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第一个前途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召开的第二天,毛泽东提交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这篇长达四万余字的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中国人民的基本要求——“走团结和民主的路线,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中国的抗日形势也即将取得胜利;第三部分,指出中国抗日战争中存在的两条路线——国民党长期以来的消极抗战和共产党实行的人民抗战路线;第四部分,阐述中国共产党在今后所应采取的政策——解决好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的问题;第五部分,号召全党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
在具体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党现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后,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工作态度去执行这些政策和完成这些任务呢?”毛泽东认为,最重要的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理论武装自己,在全党形成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些都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和建立民主政府的重要条件。
在谈到自我批评时,毛泽东还打了个比方:人的思想是和房子、脸面一样的,长久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所以应该经常打扫。只有这样,才能抵制细菌的侵蚀。接着,他摘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古语来告诉广大党员一个朴素的道理:流动的水不会变质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就不会遭蛀虫侵蚀。为此,毛泽东要求广大党员要经常检讨自己的工作,查漏补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使我们的党、我们的队伍有力地抵御住各种政治灰尘和微生物的侵蚀,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成熟与发展的代表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走向光明前途的指导性巨著,为中共“七大”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什么是不装?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夫子的学生子路,那个人很爽直,孔夫子曾对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得就是不懂得,懂得一寸就讲懂得一寸,不讲多了。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350页)
名句溯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难点注解:
这是孔子对弟子子路讲的一段话。大意是:仲由,我教导给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由,子路姓仲名由。诲,教导,教育。女,通“汝”。之,代指孔子教授的知识。从孔子治学的本意来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最后一个“知”字,应该是通“智”,明智、聪明的意思。
摘用赏析:
参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条。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我们的代表多得很,有的同志送给他一个代表名义他还不要,有许多同志要求不要当选中央委员,这种态度是好的。孔夫子讲过:“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不要说什么革命没有胜利就是因为我没有当中央委员,这样说是不好的。我们要慎重地选举,慎重地就职,这样才是好的态度。
——《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针》(一九四五年五月二十四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368页)
名句溯源: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出自《论语·述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难点注解:
这是孔子和弟子颜渊、子路的一段对话。孔子对颜回说:“有用我的,我就出来做事,把所学之道见诸于世;不用我的,我只好藏道于身,隐退起来。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了。”孔子弟子三千,其中颜渊道德修养最高,对儒家思想精义领悟最为透彻,所以深得孔子喜爱。性情直爽的子路不服,问道孔子:“如果老师有三军之事,将选谁作为同事呢?”话中隐藏的意思是:颜渊思考问题过于谨慎严谨,身体又不好,在军旅之事上孔子必定要选择子路这样身强力壮、勇敢无畏的人。孔子笑答:“徒手搏虎,孤身过河,即使死了也不追悔的人,我是不与他共事的。我所要共事的人,必是临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获得成功的人。”孔子与子弟的这段对话,反映了儒家对智、仁、勇三者关系的认识。这里的“惧”,是小心谨慎的意思。“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意谓:只有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思考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摘用赏析:
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是大会的重要议程之一。
中共七大后,共产党将要继续带领全国人民为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而奋斗,整合和确立党的中央领导队伍是关乎这一使命能否顺利完成的极其迫切的大事。所以,与会人员对中央委员的选举问题十分重视,在选举标准上出现了争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对犯过错误的同志,应不应该选举;二、要不要提拔许多过去不在中央委员会工作的同志到中央委员会来,要不要照顾各方面?就是所谓要不要照顾山头;三、候选人是否必须要有完全的知识才能当选?为了解决这些争论,统一选举原则,5月24日,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针”的主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