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三日,窦建德果然率领全部军队前来进攻虎牢城,从板渚逼近牛口布下阵势。这个军阵北抵黄河,西靠汜水,南到鹊山,连绵二十里。在震天的战鼓声响中,十几万夏军浩浩荡荡地向虎牢城扑来,李世民却只派小股部队应付,不肯派出大部队决战。
在辽阔的原野上,窦建德的士卒们从早晨到正午一直暴晒在夏日的骄阳下,个个又渴又饿,汗流浃背,身子像烈日下的禾苗一般,有些人干脆坐到了地上。当后方送水上来时,士卒们纷纷上前,争抢着饮水,军阵里有些小小的混乱。一些士卒更是在队列中走来走去,好像要把毒辣的日头走掉,口中吵嚷着,要求退回军营里。
李世民远远地望见了敌阵的混乱情形,判断出击的时机已到,便令宇文士及率三百骑兵从敌阵西端向南飞驰。他告诫道:“敌阵如果不动,你就带兵回来。如果动了,你就带兵向东猛攻。”
宇文士及率三百骑兵飞驰而去,敌阵果然骚动起来。
李世民断定,敌人体力衰退,心志已乱,连战斗队形都已无法保持,可以出击了!
李世民走下城墙,向众将下令全线出击。他令秦叔宝率几十名精骑首先冲向敌阵。他和李世、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率大队骑兵紧随而至,殷开山等人则率步兵军阵跟在骑兵之后冲杀。
在箭雨中,秦琼一马当先突入敌阵,在他身后,唐军骑兵一波接一波地冲了进去,唐军步兵继之而上,向东渡过汜水,对夏军大阵发起了冲杀。
在大唐骑兵的猛烈冲击下,夏国骑兵早已全部溃散,依靠骑兵保护的窦建德身上中了一槊,只身逃窜到牛口渚后被生擒。
窦建德的十几万士兵,被杀死在战场的仅仅只有三千多人,还有五万人做了俘虏,其余的全部跑散。李世民当天便下令将五万俘虏全部遣散,让他们自回家乡。
这是一场辉煌的胜利,也是李世民军事才华的表现,从此,在帝王的行列里,又多了李世民这位著名的军事家。
点评
在一场战斗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主帅的运筹帷幄和深谋远虑。李世民以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了虎牢关大捷,为大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受士兵拥护的将军卫青
卫青是汉朝著名的军事将领,汉匈战争里贡献最大的将领。卫青是一位人品与才华俱佳的将领,他性格谦和,礼贤下士,从不居功自傲,并体恤士卒,因此很得部下的拥戴。这样的将领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稀少,也许这与他自小贫苦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他去世后,汉武帝为他修筑的林木茂密的陵墓,也许正象征了他谦谦君子的品格。
汉朝反击匈奴的第一个胜仗——龙城战役,就是卫青指挥的,虽然只消灭敌人七百人,但却粉碎了许多汉朝主和大臣所宣扬的“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汉朝将士树立了必胜匈奴的坚定信念。
卫青最具代表性的战例是漠北大决战,可以说这是一场把他的智慧与勇气发挥到极致的战斗,在战斗中体现了他谨慎小心的作风和关键时刻超乎寻常的果敢。
当时,卫青从定襄出塞,向北疾走一千余里,横越沙漠。匈奴首领伊稚斜单于下令把辎重和所有部落都向北再行撤退,把所有的精兵都留下来,布置在大沙漠以北,等待汉军的到来。当时的一切作战条件都对卫青不利。汉军远征作战,鞍马劳顿,而匈奴以逸待劳、背水一战、士气高昂,并集中了所有精锐部队。
卫青见伊稚斜单于以逸待劳,也不从正面冲击,以免造成太大的损失。卫青想出了一条诱敌之计,只要匈奴人离开营垒,对于汉军的攻击会格外的有利。卫青下令士兵们用顶上有帷布的武刚车围成阵营,叫五千骑兵抵挡住匈奴人的正面,其余军队在武刚车阵后面和两翼埋伏起来。
伊稚斜单于求战心切,看到汉军用五千人防守正面,以为汉军还没有恢复长途行军的疲劳,只有少数汉军能够投入战斗,他便命令一万骑兵出击汉军武刚车阵。
两军都是精锐,所以战斗场面十分惨烈,往来厮杀,一直到黄昏时分。这时候,忽然从沙漠中刮起旋风,沙砾被卷入到半空之中,撞击着人脸。整个战场上尘土滚滚,一片昏暗,两军互相不能辨别,只能凭着感觉一顿乱杀乱砍。
卫青见时机已到,下令留守在武刚车阵后面的大军分别从左右两翼迅速展开,用大迂回的办法攻击匈奴主力的后卫部队。汉军趁着夜色昏暗,迅速地完成了对伊稚斜单于的主力的包围。
伊稚斜单于这才发现中了圈套,他发现汉军的数量竟是如此之多,而且兵强马壮,心中大为震惊。匈奴士兵不习惯于夜战,难以抵挡汉军的凶猛攻击。伊稚斜单于知道无法取胜,于是骑上有耐力的健骡,在数百名精锐骑兵的保护之下,杀开一条血路,突出了汉军的重围,趁着昏暗的夜色,向着西北方向落荒而逃。
大将军卫青正在指挥将士猛攻,忽然听说单于逃出包围圈,急忙派轻骑兵追击。这时,战场上的汉匈士兵仍喋血黄沙,奋力搏斗,喊杀声震天动地。沙场上正在苦战的匈奴官兵,发现被单于遗弃,军心大乱,顿时瓦解,四散逃命,卫青挥军掩杀,并乘夜向西北方向挺进。轻骑兵追击了两百多里路,直到天明也没有追上伊稚斜单于,后面卫青也领着大军逐渐赶了上来。这两百多里路程没有遇到匈奴的兵力,所以没有什么收获,但昨夜的一场恶战,双方伤亡都很大。沙漠之上尸首狼藉,鲜血染红了黄沙,在朝阳照耀下发出了惨淡的红光。
漠北决战歼灭匈奴军三万多人,俘获匈奴数万,堪称是汉匈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从此,汉朝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主动权,匈奴则退缩在大沙漠以北,再也无力发动南侵。
点评
战争的成败,不仅依赖于智谋与计策,更取决于领导者的果敢与决断。这种果敢与决断,加上智谋与计策,可以打破任何“不可战胜”的神话。
年少得志的霍去病
李白《胡无人》诗云:“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这首诗说的就是著名的军事家霍去病。
霍去病,汉武帝时期最为出名的将军之一,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为大将军卫青之甥,善骑射。
霍去病17岁成为汉武帝的侍中,同年在第一次河西战役中随卫青出征匈奴,任嫖姚校尉,可谓年少得志。当时,南路军张骞行动缓慢,李广只身被围,霍去病毅然改变原有作战计划,率领八百精骑长驱数百里,冒险从浑邪王的地区直插过去,突袭匈奴后方。当时霍去病只有一万兵马,而浑邪王与休屠王兵马合计不下六万人。霍去病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抢在敌人主力部队集结以前迅速突进,各个击破,使得匈奴人虽然不断调兵遣将,其兵马却只能像羊羔入虎口一样被汉军一只一只吃掉。此役,斩杀匈奴兵两千余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军,他被封为冠军侯。更为重要的是,此战从精神上彻底摧毁了匈奴兵的抵抗力,使其畏惧汉军如虎。
不久,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骑兵一万出陇西,进击匈奴右贤王部。这就是霍去病一生中著名的第二次河西战役。
霍去病率一万骑兵和公孙敖由北地分道出发(公孙敖由于迷失方向未能参加作战),避开敌军正面,而以迅速的行动楔入西北,绕到敌军侧翼,经居延泽(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向东南突击,他六天连破匈奴五个部族。接着越过焉支山一千多里,在祁连山麓与浑邪王、休屠王的军队展开激战,歼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五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一百二十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四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这次作战,霍去病以惊人的胆略,在无后方支援和其他部队配合的情况下,充分发挥骑兵作战的特点,突飞猛进,灵活机动,短时间内深入匈奴军侧后两千余里,消灭匈奴军于祁连山麓,取得了重大胜利。
几年后,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史称漠北会战。霍去病一路急行军,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在深夜时分钻到左贤王眼皮底下,拂晓对与匈奴左贤王部发动攻击,一日之内歼敌七万余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余人,匈奴左贤王部队几乎灭族。他乘胜追杀匈奴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左右贤王两只臂膀被彻底斩断,只剩下匈奴单于悬孤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因功被授大司马。
“天妒英才”,23岁的霍去病在长安病逝。汉武帝特命陪葬茂陵,把他的墓冢建成巍峨的祁连山形状,墓前陈列“马踏匈奴”等大型原雕石刻,以表彰他远征匈奴的丰功伟绩,并谥予他景桓侯的封号。出葬之日,命归降的匈奴将士身着黑衣黑甲,在长安至茂陵的道路两旁列成几十里军阵,为霍去病送葬。
霍去病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十一万多人,降服匈奴四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霍去病一生中最经典的战役是第二次河西战役。这次战役堪称霍去病智慧与胆量的代表作,其中迂回战术的运用成为后世之人用兵的典范。
迂回,乃是进攻部队避开敌之整个防御体系,向敌之翼侧或后方实施远距离机动而形成合围态势的作战行动,是战略打击的最高阶段。
任何战略战术的实施,必须从战争的实际出发,在对比敌我双方兵力、地形等多种因素后,制定一套符合作战要求的战略计划。霍去病二战河西中迂回战略之运用,就是基于当时匈奴在遭受了第一次河西战役的重大打击之后,重兵布防于东线而设防于北面沙漠的态势。在战斗中,霍去病大胆出奇兵,穿越北部沙漠,在匈奴的背后,在他们认为最不可能出现的地方,在他们懵懂之际,迅速地给予对手致命一击。
河西会战中,汉军不过一万人,而匈奴的浑邪、休屠两部却有十余万众,但是霍去病根据匈奴兵力分散的弱点,率领骑兵,以迂为直,避实击虚,逐个击破。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比步兵或其他兵种优越的地方就是骑兵具有灵活多变、突击力强的特点,尤其适应远程快速奔袭作战。在河西作战中,汉军是清一色的轻骑兵,加之取食于敌,没有后勤辎重的拖累,这也是霍去病胜利的原因。
点评
天妒英才,霍去病的英年早逝,使得多少人扼腕长叹。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威震北狄的李靖
中国自汉朝以来,到唐朝又迎来了一个盛世,一群名将为帝国建立了一连串的丰功伟绩,裴行检、李绩、侯君集等,无不战功赫赫、名垂青史。然而其中最负盛名的,还属李靖将军,他几乎是唐朝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故事被编成了神话和传说,在一代一代人心中广为传诵。
李靖,唐初军事家,原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少有“文武才略”。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常与他讨论兵法,曾称赞说:“可与我讨论孙吴兵法的人,只有李靖一人了。”
与传说中的游侠李靖相同的是,历史上的李靖年轻时也曾是一位除暴安良的侠士。所不同的是,与传说中李靖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性格相比,历史上的李靖是位极其谨慎的人。《唐史》中记载,李靖平日寡言少语,性格内向,每与其他将领发生争执,往往谦让再三。但他一开口就可抓住事情的要点,言简意赅陈述要义,因此很得唐太宗的赏识。他用兵极为低调,却每每出其不意,一战而捣中敌人的要害。因此其每次出征前,虽态度谨慎,战果却最大。
李靖最为经典的战役有两次:一次为征******战役,一次为征吐谷浑战役,两次战役都尽显其谨慎的用兵态度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作战风格。
自隋以来,突厥雄踞西北,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初期,虽然中原战事结束,百姓也已安居乐业,但突厥对这个新政权仍然虎视眈眈。特别是******,当时还很强大,成为唐朝主要的威胁。
太宗决定大举反击突厥,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统兵十万,分六道出击突厥,征******战役开始。
突厥三十万大军压境北线,与唐军相持,李靖却完成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最伟大的迂回穿插战。三千铁骑夜袭阴山,迂回穿插千里,直捣突厥老窝,攻下颉利可汗的牙帐所在地定襄。要知道,此战是在风雪连天的腊月进行的,以汉人组成的唐军战士,要完成这一壮观的长征,所要面对的不止是突厥精锐骑兵,还有中原人难以想象的严寒,但唐军将士爬冰卧雪,竟创下了这一不可想象的奇迹。此战杀敌万人,突厥军与唐军伤亡比例高达十比一。更重要的是,突厥几十万大军就此全线崩溃,突厥可汗也遭俘虏,******从此宣告灭亡了。
此战基本解除了突厥对唐朝的威胁,李靖一战定乾坤,可谓盖世奇功。唐太宗称赞说:“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震北狄,实古今未有。”于是晋封李靖为代国公。
而征讨吐谷浑战役则有所不同,吐谷浑盘踞青海,地势险要,唐朝三次征讨均无功而返。7世纪30年代中叶,西北吐谷浑犯境,李靖主动请缨出征,太宗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大军征讨吐谷浑。李靖一改先前正面进攻的策略,几十万唐军硬是从青海甘肃交界的狭窄小路穿越过去,从吐谷浑身后发起攻击,在积石山大败吐谷浑军,吐谷浑可汗伏允被杀,其国土尽归唐朝。这一战,基本上打通了进军西域的道路,唐太宗改封李靖为卫国公。盛唐诗人王昌龄曾赞颂此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鏖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七十八岁时,李靖病逝。唐太宗特命陪葬昭陵,其坟冢修成铁山、积石山形状,以表彰他击灭******,征服吐谷浑的辉煌战功,并谥号景武,把他的画像悬挂在凌烟阁里。
在李靖的戎马生涯中,他指挥了几次大的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不仅因为他勇敢善战,更因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思想与理论。他根据一生的实践经验,写出了优秀的军事著作,原著有《李卫公兵法》,原书今佚,但从散见于杜佑《通典·兵典》及《太平御览·兵部》中的《卫公兵法》,犹能管中窥豹,看出李靖对治军、行军作战、扎营斥候等方面的高明见解。
李靖严于治军,赏罚分明,不避亲疏与仇人,以惩恶劝善,激励将士。在对敌作战方面,主张善于因势利导,克敌制胜。他还指出,要根据双方的地理条件,及时决定自己的战略战术。倡导使用反间计不战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