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公兵法》还列举了将帅不善于统兵作战的十大失败因素:“军中有贤能而不能用者败;上下不相亲而各谈己长者败;赏罚不当而兵士多怨者败;知而不敢击,不知而击之者败;地利不得,而卒多战阨者败;劳逸无别,不晓车骑之用者败;战候不审而轻敌懈怠者败;行于险道,而不知深沟绝间者败;阵无选锋,而奇正不分者败。”之所以会导致这十败,是因指挥者不善于用人抚士,不知己知彼,不懂地理,不懂阵法等所造成的。因此他结论说:“凡此十败,非天之殃,将之过也。”
点评
李靖在民间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其实,历史上的李靖是一个战绩与理论俱丰的军事家,他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认真研究和学习。
裴行俭大破西突厥之战
历史上唐高宗虽有些懦弱,但并不昏庸,所以唐朝的政治文明在这一时期都有所发展,文治武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平西突厥,灭高丽,战功远超越唐太宗时期。而裴行俭将军,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将领。
裴行俭出身士族家庭,其裴家自两晋时代就为名门望族。自晋至唐,裴家人中担任过将军职务的就有237人,堪称是军事世家。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背负家族的荣誉,裴将军不辱门庭,以其赫赫战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裴行俭自幼天资聪明、刻苦好学,看了很多书,写得一手好字,又通晓武艺,稍大后便被举为明经(举明经是唐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是和考进士相辅而行的。当时,以诗书取才的叫进士,以经义入仕的就叫做明经)。
富有戏剧性的是,裴行俭的赫赫战功是因为一场冤案成就的。高宗时期,因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他遭武氏人诬陷,本该入狱,但唐高宗惜才,于是将其贬为西州(今新疆吐鲁番)都督府长史。在西州,裴行俭的办事才能很受大将军苏定方的赏识。于是,苏定方就把自己数十年来积累的用兵作战的经验全部传授给他,这给裴行俭以后的建功立业、保卫边疆打下了良好基础。
裴将军第一次独立指挥的重大战役就是破西突厥之战。
公元677年,西突厥的两个部落酋长阿史那都支和李遮訇不顾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阴谋举行叛变,并且勾结吐蕃侵逼安西四镇,眼看就要堵塞东西交通,割断唐朝中央政府和西域地方的联系。朝廷的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大多数人都主张发大兵讨伐两个叛徒,裴行俭见到这种情况,就向朝廷建议说:“这件事何必兴师动众呢!最近,我听说大食(即波斯)国王死了,他的儿子泥湟师还在我们这里,何不护送他回国呢!到波斯,正从这两个叛徒的所在部落经过,到那里,可以见机行事,就便捉拿叛徒。”
唐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派裴行俭承担这个任务。
裴行俭接受使命,带领人马护送大食的王子上路了。一路上晓行夜宿,历尽了千辛万苦,很快就到了西州。西州各族官吏和人民,一听裴大都护回来了,都不约而同地出城迎接。裴行俭一见人们这样真诚热情地接待他,他就直言不讳地说明了来意。西州人民一听,当即就有一千名青壮年自告奋勇,愿意跟裴行俭去捉拿叛徒。
为了不打草惊蛇,裴行俭先把大家安顿下来,一面练兵,一面积极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四镇各部落酋长取得联系,请他们密切配合,约好等过了暑天,共同行动,去捉拿叛徒。
到了秋天,裴行俭就带领人马向叛徒阿史那都支的部落靠近,阿史那都支的驻地就在今天的额敏一带。当叛徒发觉,他们已经逼近了阿史那都支的营帐,弄得叛徒毫无准备,只好故作镇静带领子弟和亲近出来迎接。裴行俭一见叛徒,怒不可支,一声令下,将叛军全部捆绑起来。接着,他派人把这个消息去告诉李遮匐,晓以大义,叫他放下武器,前来投降,李遮匐见大势已去,别无出路,也只好归降了。
这时,被迫胁从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一起造反的各部落群众,纷纷前来诉苦,揭发叛徒的罪行。就这样,裴行俭没动干戈,就平定了叛乱,重新安定了西部边陲的社会秩序。
此战功业堪比李靖夜袭阴山之功。自此,西突厥被迫西迁中亚,基本放弃了与唐朝争夺西域的企图。此后,裴将军就将毕生的心血投入到与突厥的战斗中,镇压******反叛,打击突厥残余势力,其所到之处,突厥尽数平定。
裴行俭知人善用,凡是遇到有德才的,不分民族,他都尽心培养,大胆提拔。像唐朝名将程务挺、张虔勖、王方翼、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都是经他培养、提拔起来的。其中,李多祚是秣揭酋长,黑齿常之是朝鲜百济人。
裴行俭平时对待下级非常宽厚。有一次,皇帝赐给他一匹骏马和一副极为珍贵的马鞍,他派令史去取,令史为了早点回来,把鞍子备在马上,骑着马飞快地往回跑,一不小心,马跌倒了,把这副鞍子摔得七零八碎。事发后令史畏罪逃跑,他就派人把令史找回来,对他宽和地说:“你为什么这样轻视自己呢?一时不慎损坏了东西,本来算不了什么大错,可是,逃跑就不对了。”他把令史又收留下来。
裴行俭在生活上也很注意俭朴,皇帝有所赏赐,他常常拿出来分给部下,自己除了研究兵法以外,就是练习书法,埋头著作。因此,很受部下敬仰。
裴行俭活了六十四岁,他是一个军事家,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又是著名的书法家。他为唐朝制定了科举制度和官吏考核制度,并著有文集二十卷,兵法四十六诀,他草写的隶书,可以不择笔墨,写出来的字迹形体鲜妍瑰丽,他的书法与当时的大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齐名。真可谓是能文能武,有了他,还有谁能再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点评
裴行俭在大破西突厥之役中,先以护送波斯王隐蔽进军企图,制造缓期西进、游猎等假象,迷惑、麻痹对方,暗中召集部队,快速进兵,致使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等猝不及防,完全被动,终于兵不血刃将其俘获,此战为大唐边疆安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朝著名将领王忠嗣
开元是唐朝的又一盛世,中国的文治武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而王忠嗣就是这一时期杰出将领的代表。
王忠嗣祖上同样为士族家庭,初唐著名诗人王维即为王忠嗣先祖,其家族人物也多为文官为主,这一点与裴行俭将军家族多有不同。然而王忠嗣却可算是其家族的一个特例。自小其父亲就希望其舞文弄墨,做一个文官,谁想王忠嗣却酷爱军事,成为大唐一代名将。
王忠嗣9岁丧父,其父王海宾战死在反击吐蕃入侵的松州保卫战中,被追赠为左金伍大将军。在其葬礼上,唐玄宗遇见了时年9岁的王忠嗣,甚为喜爱,称赞说:“此子有冠军侯之貌。”并接进宫来陪太子读书。自此平步青云,但也许是因为幼年的家门不幸,王忠嗣养成了谦逊谨慎的性格,因此深得皇帝喜爱。
王忠嗣初出茅庐的第一战是开元十八年的玉川战役,此战前他侦察得知吐蕃大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于是率三百骑兵星夜出击,结果斩首千人,俘获牛羊万头,俘虏四千多人,吐蕃赞普仓皇逃走。此战堪比霍去病八百骑兵夜袭匈奴之战,而此时的王忠嗣也与霍去病一样,只有18岁,可谓是少年英雄。
而王忠嗣第一次指挥的大规模军团作战则是开元二十六年的北伐契丹之战,自武则天征讨契丹失败以来,契丹势力日益强大,大有和唐朝分庭抗礼之势,唐朝五次北伐皆败,武则天还曾下令征全国囚犯组成军队讨伐契丹,依然是劳而无功。王忠嗣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与契丹在桑乾河进行会战,三战三捷,打得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契丹可汗只身逃跑,不久被部下杀死,契丹36部尽数投唐,几十年再不敢作乱。从此唐朝威行漠北。
此后,王忠嗣担任陇右节度使,身处抗击吐蕃的最前线。天宝元年,王将军集中优势兵力发动了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接着乘胜追击,在积石会战中将吐蕃残部全歼,并俘虏了八千依附吐蕃的吐谷浑军。这是一次惩罚性的自卫还击战,吐蕃在青海甘肃交界处设置的堡垒几乎被全部摧毁,死伤数万人,两个王子战死,重要战略盟友吐谷浑降唐。此战是对吐蕃的沉重打击,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带对唐朝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其对河西地带的威胁已基本解除。之后,王忠嗣行军千里增援小勃隶,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并在此战中大胆提拔了当时还是青年将领的李光弼、郭子仪,后虽小勃隶再次叛乱,但慑于唐军军威再不敢出兵。王将军戍守边境几十年,有力地拱卫了大唐的安全。
可惜,这样的一代名将,最终却被唐玄宗罢黜,有人说是因为他卷入了唐玄宗的立嗣风波,也有人认为他的悲剧,是因为他的军事思想与唐玄宗发生了冲突。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希望开疆拓土,边境将领也都因边功而得以提拔。但王忠嗣却是少有的清醒者,他坚持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保卫国家的平安,每次战争的结果都必须给国家带来切实的利益,因此要反对无意义的战争,反对穷兵黩武。对于打石堡城,征伐南诏,王忠嗣都坚决反对,最后的结果也不幸为其言中。王忠嗣被罢黜后,唐朝边将连年征伐,虚耗国力,并导致节度使拥兵自重,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的悲剧。而王将军当年的部将郭子仪等人,则投身于平叛战争里,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汗马功劳。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最辉煌的年代,也是一个名将辈出的年代,王忠嗣将军就是这一时期杰出将领的代表。他在玉川战役中夜袭敌军,在北伐契丹之战中三战三捷,表现出了一个杰出军事将领的军事天才。
点评
王忠嗣反对无意义的战争,反对穷兵黩武,这种对待战争的态度在今天仍能给我们以启示,告诉我们,战争是为了和平,而不是征服。
精忠报国的岳飞
岳飞,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英雄。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在农田劳动,体格健壮,臂力过人。他沉默寡言却很有志气,劳作之余师从射箭名师周侗和枪手陈广,练得武艺超群。他勤于读书,尤其爱读《左氏春秋》和孙吴兵法。在母亲姚氏的教诲下,岳飞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了忠君报国、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传说岳飞从军之前,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自北宋宣和四年到南宋建炎三年的七年间,岳飞先后四次从军,跟随七任长官转战黄河南北,抗击金兵。他背负着岳母亲刺的“精忠报国”四字,满怀着一腔报国热忱,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他以战功而转为武功郎。宗泽死后,他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几年后,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州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孤军奋战坚持抗敌。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公元111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先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