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世界部落文化
4532400000002

第2章 中国部落文化(1)

几百万年以前,古代类人猿开始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从那时起,人类文明的脚步就开始向我们走来了。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刚出现就开始形成了部落,藉此互相照顾和依赖,并以部落的形式活动在地球辽阔的大地上。他们以氏族的族群结构为社会形态,以部落为单位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为生存而与大自然斗争,发展和创造着自己的文化。

据考古证实:在中国这片美丽富饶的大地上,一百多万年前就有人类生存,至五六千年前,中华文明的曙光开始闪现,而这第一束文明之光,就是由我国大地上的远古部落创造的。下面就让我们在中华第一束文明之光的指引下,沿着历史发展的脚步,去认识部落、认识中华文化、认识我们的先祖,也认识我们自己。

黄帝部落:华夏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黄帝部落是中国大地上早期出现的一个较大的部落。它大约形成于五六千年以前,是生活在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的部落总称,因这些部落都由黄帝统一管辖,今天的人们将其称之为黄帝部落。他们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

黄帝据传是一个人的名字,姓轩辕,名叫轩辕十四,被部落中的人尊称为“黄帝”。据说他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东北),长于姬水(岐水的支流),居住在“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北),死后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县北)。他还到过成都平原的西陵国迎娶嫘祖,而他们的两个儿子也是在成都平原附近出生的。嫘祖后来跟随黄帝来到中原地区,并且带来了先进的养蚕缫丝技术。后来黄帝部落的人又从炎帝部落那里学到了较先进的耕作技术。我们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黄”就是指黄帝,黄帝与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有人推测:早期的黄帝部落是一个游牧部落,依河流水草四处漂泊。最初,黄帝部落从今陕西北部向东迁徙,沿着洛水南下,又渡过黄河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后沿着桑干河走出山岭,在今河北北部的平原上定居。他们在与炎帝部落发生接触时仍以游牧为主,但也擅长狩猎征战。据此来看,今陕北地区是黄帝部落早期发展的重要区域,但最重要的活动区域是在燕山以南地区。

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相接的地方自古是蒙古草原通向华北平原的枢纽,翻越燕山则是向塞北和辽西的交通要道,这个位置决定了它将会与其他部落发生冲突。历史上曾记载:黄帝部落与其他部落发生过两次规模比较大的战争,即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一说在汾河下游,一说在河北北部)之战;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今河北北部涿鹿县一带)之战。阪泉之战是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在阪泉地区发生激战,以炎帝部落归附于黄帝部落而告终。涿鹿之战是东夷部落与黄帝部落战于涿鹿之野,三年九战,最终以东夷部落的首领蚩尤战败被杀才宣告结束。

在这两次战争中,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广为流传。据说黄帝以应龙为帅,而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发起狂风暴雨,应龙被大雨困住无法脱身,黄帝派了旱神前来相助,才使得雨水停住。于是又战,黄帝被蚩尤以大雾困住,走了很长时间也没走出来,黄帝就命人发明了指南车,终于走出了大雾的包围。后来蚩尤招来了一些怪物去攻打黄帝部落,黄帝就又统率熊、罴、貔、貅、虎前来战蚩尤,终于将其打败。而传说中的蚩尤是十分凶狠、邪恶的,所以打败蚩尤的黄帝就成了惩罚邪恶的正义化身。

随着这两次战争的胜利,黄帝部落得以合并了炎帝部落和东夷部落,实力大增。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战胜蚩尤之后,“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随后,黄帝部落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也屡屡获胜,史称:“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凡五十二战,天下大服。”黄帝部落由此发展成为中国大地上最强大的部落,成为早期中华民族形成的主体。

但当时部落冲突的结果不是一个部落消灭另一个部落,而是几个部落的文化叠加在一起。比如实行通婚制度,学习对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及社会文化等。可以说,黄帝部落是奠定华夏民族的第一座基石;据有关专家考证,黄帝部落还是我国早期的仰韶文化的创造者,这是中华文明曙光的始现。

生产生活与发明创造

从游牧走向农耕是黄帝部落的一大进步。也许是他们尝到了农耕的甜头,不用再东奔西跑,于是黄帝部落舍弃采集、狩猎和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焚烧山林,驱逐出森林里的猛兽,开辟农田。此后其他的部落也渐渐有了自己固定的农业区域,每个人也有了自己的农田,据说后来的井田制就是从这时候萌芽的。

黄帝部落还有很多发明创造,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船和车就是黄帝部落的人在很早时期发明的,从此人们可以在水里和陆上更快更好地行走;再比如仓颉发明的文字,据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起源;黄帝还曾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等。经过努力,天文、历法、音乐、文字等和生活和文明相关的方面都在部落中得到确立。更重要的是:当时打井技术的发明,让他们不再受依水而居的条件限制,而是可以随时随地地依井而居了。

史载黄帝还教人们用火做饭,吃熟食,又创制衣饰冠冕,使人民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黄帝又让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大臣来共同治理百姓,督促人民顺应时令,播种五谷。这个时候,黄帝的妻子嫘祖也充当起了贤内助的角色,她经常对自己的子民们说:农桑才是部落生存的根本,大家一定要勤于耕作。据说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制成衣帽。从此,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彻底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方式。

据说我国最早的礼制也是从黄帝时期开始的,制定者也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她觉得男子娶妻、女子嫁夫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风俗,君臣、夫妻、父子、兄弟姐妹、之间都应该有一定的礼制。于是她就制定出一些规则和礼制,结果人们遵循而行后变得更加礼让有序,社会一片安定祥和。并且当时的很多礼仪制度得以流传下来,今天的人们还都在遵循。

黄帝部落以蛇、龙、凤、云等为图腾。这些图腾多取自动物或无生物的名称。据说,黄帝曾率领着以熊、罴、狼、豹、貙、虎为图腾的部落,挥舞着用雕、鹖、鹰、鸢的羽毛制成的旗帜与别的部落交战。这说明当时的黄帝部落联盟中有很多有自己信仰的小部落,而龙是他们各自的图腾动物组合而成的一个共同的图腾,比如:龙的形状是由蛇身、鹿角、鱼鳞、鹰爪等组成的,这也说明龙是当时部落中最重要的一个图腾。我们现今的舞龙活动就是源于黄帝部落,在当时可能是加强部落间友谊和凝聚力的一种活动。

动人的神话传说

黄帝部落有很多的神话传说流传下来,如“黄帝娶妻”的故事就至今还被人们传诵。故事中说黄帝的正妻嫘祖是西陵国人氏,本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也没有名子,她每天不辞劳累,外出采摘野果侍奉家中体弱多病的父母,后来野果被采完了,姑娘一想到家中的父母要挨饿,不由失声痛哭起来。她的哭声哀婉、凄凉,森林里飞禽走兽都不由得流下了泪水。

恰巧玉帝这天从这里经过,他发现是一个女子哭得很痛,了解了情况后,他便发了善心,把天庭中的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让其变成吃桑叶吐丝的蚕。这只“蚕”来到姑娘身边,把桑树上的桑果送到她的嘴边,姑娘吃了后觉得又酸又甜,就采了许多带回家给父母吃,因此得以活命。后来她发现桑树上的蚕会吐丝做茧,并且蚕丝既有韧性,又很轻巧,便编成衣服给父母穿,蚕丝织成的衣服热天凉爽、冬天温暖,穿着很是舒服。嫘祖受到启发,便将蚕捉回家喂养,逐渐掌握了养蚕的技巧和缫丝织绸的技艺,并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人们。从此西陵国的子民不用再穿树皮、兽皮,而是穿上了美丽轻巧的丝绸。西陵国国王非常高兴,就收姑娘为女儿,并给她取名为“嫘祖”。

嫘祖发明养蚕织丝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据说很多部落酋长来到西陵国向嫘祖求婚,不过都遭到婉拒。最后,黄帝也来到西陵国,见到嫘祖后两人一见倾心,于是黄帝便娶了螺祖。

黄帝娶嫫母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有一年黄帝率众出去巡游,路过一片桑园时突然听见一声惊叫,原来一个采摘桑叶的姑娘被毒蛇咬了一口,黄帝便下车朝桑园走去,只见那姑娘又痛又怕,而众多采桑女围住被咬的姑娘不知所措。正在混乱之时,一位黑衣女郎走了过来。她镇定自若地让人去采草药、舀清水;又帮那个姑娘挤出污血,吸掉毒液;随后用水清洗了伤口,敷上草药。不一会儿,那姑娘就转危为安了。这个勇敢镇定、乐于助人的女子就是嫫母。

嫫母相貌奇丑,快到三十岁了还嫁不出去,便不愿抛头露面,这次是为了救人才挺身而出的。黄帝被她临危不乱、决断有方的才智而折服,当即宣布纳嫫母为妃。

这些有趣的传说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也是人们歌诵真、善、美等可贵品质的体现,是我们先祖朴素价值观的流露。

炎帝部落:最早的农耕部落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的形成时间大致相同,也是大约在五六千年以前,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大约在五千年前由炎帝掌管该部落,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炎帝部落。

据说:炎帝是一个人的名字,即神农氏,又称烈山氏。他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我们常用以自称的“炎黄子孙”一词中的“炎”,指的就是炎帝。同时,他也是一位有着大无畏精神的部落首领。他为部落大众的疾苦着想,看到由于生存条件恶劣,部落成员患病者不少,却都不知道怎样医治。于是炎帝对各种植物进行了探索试验,他冒着生命危险遍尝百草,史册上对此有这样的记载:“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经过重重危险,炎帝分清了哪些植物有毒、哪些可以解毒、哪些可以食用、哪些可以药用等等,并将其告知部落中人,人们的生活状况才得以改善。后人感激他的精神和恩泽,便尊封炎帝神农氏为“农业和医药之神”。

另外,炎帝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功绩。相传在上古的时候,人们靠打猎、捕鱼、采摘野果为生,过着原始游牧生活,以至于经常挨饿、受冻,生活在死亡的边缘线上。对此炎帝决定让大家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为了减轻人们耕作的劳苦,炎帝研究了耕作的技术,教会人们按季节栽培农作物,并指导人们制陶、绘画、射箭、猎兽、制琴、音乐、舞蹈等等。

但对如上所述也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一些专家说炎帝是部落中王者的尊号。相传前后袭炎帝号者八氏共530年,最后一位炎帝为榆罔氏。

经过各方面的发展,炎帝的部落的人口得以增多,文化得到较快发展,部落实力逐渐强大起来,征服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部落。但它最终被更强大的黄帝部落征服,并与其合二为一。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末期,两个部落共同形成了炎黄部落,势力十分强大,并且形成了华夏民族最早的主体。

生产生活与发明创造

炎帝部落是中国大地上最早开始农耕生活的部落。由于炎帝部落是起源于西部黄河上游的游牧部落,鼎盛时期的活动中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而炎帝部落又比黄帝部落较早进入中原地区,因此得以首先掌握农耕技术,种植农作物。从此,他们告别了游牧生活,开始定居。他们制作陶器、斧、犁、锄等农具,开垦荒地,然后使五谷兴盛,并收获了各种各样的果实。从此,炎帝部落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农耕、用煤冶炼铜和铁的时代。

史书记载:炎帝神农“教之麻桑,以为布帛”。初期先民们在没有麻布作衣以前,冬天是“衣其羽皮”,夏天是“衣其树叶”,穿着十分简陋,难以御寒遮体。炎帝部落的族人学会了用麻织布、制作衣裳后,这一切随之改变。这也是人类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的重要表现。

炎帝部落的风俗是被发(披发)、左衽(衣服向左边敞开),或用黑巾裹头,也有头上戴羊角为装饰品的,后世称平民百姓为黎民、黔首即来源于此。在生活中,部落中人携带重物时,男子用肩负,女子用头戴(即顶在头上);至战国秦汉时中原一带仍有夫负妻戴的习俗,即起源于炎帝部落,后这一风俗还传至朝鲜、越南一带。炎帝部落早期时人们已开始穿鞋,称为“屦”,汉以后发展为“履”;所居之室则架木为巢,称为重屋,后发展为楼榭。

炎帝部落还首先开始了集市贸易。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期间,由于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的发展,各部落之间需要把各自的产品拿到一定的地方进行交换,互通有无。为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炎帝首辟交换市场。据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有趣的风俗与传说

炎帝部落的婚娶最初为劫婚,婚从昏,即昏暮;而娶又写作娵,说明劫婚的风俗曾在炎帝部落中流行;又妻字与夷同音,妻之姊妹又称为姨,因此我国某些地区的姊妹同嫁之俗与妻、姨等字也是源于炎帝部落。

在祭祀方面,炎帝部落注重野祭,今中原一带居民仍有墓祭之俗,即源于炎帝之时。

炎帝部落也有很多神话故事流传下来,据说炎帝刚生下来时,在他诞生地的周围自然就涌现了九眼井,而且这九眼井的水还是彼此相连,若是汲取其中一眼井的水,其它八眼井的水都会波动起来。又说当他要教人民播种五谷的时候,便从天空中纷纷降落下许多谷种,他把这些谷种收集起来播种在开垦过的田地上,以后才有了供人们食用的五谷。这个故事还有更美丽的说法:那时候有一只遍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禾苗,飞过天空,穗上的谷粒坠落在地上的,炎帝便把它们拾起来种在田间,以后便长成了又高又大的“嘉谷”。这种嘉谷人吃了不但可以充饥,还可以长生不死。有关炎帝的传说有很多,据说在现在的山西太原神釜冈还存在着神农尝药的鼎;又说在成阳山(今山西境内)里,还可以找到神农尝药的处所;那山又叫神农原,或叫药草山;而四川的神农架地区则被人们传说为炎帝神农氏晾晒草药的地方。这些有趣的传说说明炎帝部落的人民已经学会把野生的谷物用人工种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