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从亭长到皇帝:流氓的胜利
4387300000052

第52章 帝国落日(6)

陈恢愣了半晌,显然受到了打击。而刘邦则朝张良眨了一下眼睛,大有赞赏之意。

“沛公兵强马壮,一定要进攻宛城的话,下臣也无话可说了。只不过,沛公为什么不考虑战争之外的方式呢?”

“比如说?”

“比如说,招降。”

刘邦无声地笑了。他走下来,拍拍陈恢的肩膀,说道:“你早说嘛,绕那么大弯子。”

陈恢尴尬地笑笑,将头深深低下。

谈判正式展开,条件很快确定下来:刘邦接受王齮的投降,封其为殷侯,封陈恢为千户,率领投降的秦军一同西进,随楚军入关。

王齮投降后,南阳各地纷纷效仿。

西征军所到之处,各地军民无不开城相迎。南阳当地的豪强戚鳃率部归降了刘邦,刘邦的同乡王陵也带着人马来投奔,连远在江西的吴芮(即英布的岳父)也派部将梅鋗率兵前来帮助刘邦。

一时之间,西征军所向披靡,军威大振。刘邦不费一兵一卒,便来到了南阳西部的丹水县。

这里,离武关只有不到一百里路程了。

正当此时,章邯带着二十万大军投降项羽的消息传到了丹水,一直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的刘邦突然感到一阵心悸。

破关

二世三年八月,集结在丹水附近准备进攻武关的刘邦大军已经达到了七八万人。

武关号称天下雄关,虽不及函谷关险阻,却也是易守难攻。关中守军约有两万人,守将毕遂,原本是三川守李由的部下。李由被杀后,毕遂审时度势,主动投靠赵高,获得赵高信任,因而被委以重用,镇守武关。

刘邦人多势众,却不急于攻关,而是根据张良的建议,派魏人宁昌前往咸阳,给赵高送去一封亲笔信。

信的内容,自然是劝赵高认清形势,开关投降。

宁昌去后十余日,咸阳方面还没有回音。刘邦等得不耐烦,决定派两万人马对武关发动一次进攻,敲山震虎,迫使赵高尽快作出决定。

部队很快选定,由王陵的五千人、周勃的四千人、郦商的四千人、韩信的五千人和刘泽的两千人组成,周勃担任进攻的总指挥。

可是,就在部队即将出发之际,正在前方收集情报的张良匆匆赶来,制止了这次行动。

“武关坚固无比,秦军实在尚存,两万人马进攻的话,只怕难以起到震慑的效果,搞不好反而挫了自己的锐气。”

“你的意思是,要我再加派两万人?”

“不是。”张良断然否定,“您手头有几个人,能当十万大军,为何弃之不用呢?”

“你是说郦食其、陆贾、随何?”

“正是。”

“有意思。”刘邦连连点头,示意张良接着讲。

“我已经打听到,武关守将毕遂,乃是屠夫之子。”

“哦?那不是和樊哙差不多?”

“嗯,樊哙不在这里吧?”

“不在,这里只有你我二人,没有第三双耳朵。”

“那我就直说了啊,屠夫也是商人。商人逐利,本是天性。沛公何不扔给他几块骨头,让他为我所用呢?”

“这个主意不错。不过,光扔几块骨头可能不够,还得给他施加点压力。”

“沛公所言极是。”

对此,张良早有计划,而且很快付诸实施——他派人大张旗鼓到武关附近准备粮草,又在附近的山上遍插旌旗,建设营寨,摆出一副即将调动五万人进攻武关的架势。

毕遂在关上见了,果然紧张,以为这是楚军大部队即将攻关的前兆。他下令紧闭关门,严加防守。这样一来,秦军龟缩在关内,对关外楚军布下的疑阵就完全失去辨识能力了,不能不说是战术上的一大失策。

毕遂还将敌情写成报告,命人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咸阳,请求赵高增派援兵。为了引起赵高重视,他这样写道:

“关外敌军来势汹汹,足有二十万之多,近日修橹轒輼,积具粮草,已完成十万人攻袭武关的准备,随时可能发动进攻。”

等了两日,援兵没有盼到,关下却来了两位不速之客。

一位是白发苍苍的老头,一位是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两人共坐一辆马车,慢悠悠来到关前,向关上的士兵口头说明来意:“沛公帐下广野君郦食其、行人陆贾前来拜访。”

入关之后,二人被带到毕遂的守备府中。等了片刻,毕遂出来接见他们。

“沛公派二位前来,有何见教?”

郦食其不说话,朝陆贾点点头。陆贾作了一个揖,不慌不忙将手边一个精致的木匣高高举起。

“这是何物?”毕遂问道。

“请将军过目。”

毕遂的侍卫将木匣接过,放在他跟前。毕遂打开匣盖,不禁轻轻地惊呼了一声。

匣中是一颗硕大的珍珠,直径足有一寸。

大也就罢了,令人尤为惊奇的是,这颗珍珠一出匣,整个房间似乎都暗了一点。

毕遂将其握在手中,只觉得冰凉透骨,竟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

毕遂把玩了半天,才恋恋不舍地将它放回匣中,赞叹道:“好东西!”

陆贾道:“将军可知此珠的来历?”

毕遂摇摇头。

郦食其道:“此乃魏惠王之夜明珠。”

“哦?是吗?”

毕遂的语气中充满着怀疑和兴奋,很明显后者占了优势。

即便是屠夫之子,也听说过魏惠王的夜明珠。

魏惠王是战国中期魏国的君主,是位好大喜功的风流人物。据传他的车盖上缀有十颗夜明珠,一到晚上便会发现耀眼的光芒,足以照亮前后十二辆车的距离。魏惠王坐着这辆车访问齐国,向齐威王炫耀说:“像我这样的小国之君,尚有十颗举世罕有的夜明珠,敢问大王有什么特别的宝物,也拿出来让我见识一下嘛!”

原本以为齐威王会甘拜下风,因为那十颗夜明珠实在是太稀罕了,就算是齐国地大物博,恐怕也难找到能够与之媲美的宝物。

没想到齐威王很爽快地说:“宝物倒是有,只不过与您的有所不同。”

“那赶紧拿出来让我看看啊!”

“太大了,不好拿。”

“哦?”魏惠王摆出一副不相信的样子。

齐威王笑了,说:“我的大臣中,有一位檀子,派他守南城,楚国不敢东向,泗上十二诸侯都来朝觐;有一位盼子,派他守高唐,赵人不敢过河;有一位黔夫,派他守徐州,燕、赵等国百姓前来投奔的有七千余户;更有一位种首,让他负责治安,齐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四位就是我的宝物,我用他们照亮千里之地,岂止是前后十二辆车可以相比的?”

魏惠王讨了个没趣,铩羽而归。可是,魏惠王的十颗夜明珠却从此名闻天下。

“魏惠王死后,魏国衰落,历代魏王不敢再招摇过市,夜明珠只能深藏宫中,从此不见天日。魏景闵王即位时,秦国大军压境,魏国连连失地。景闵王为了鼓舞士气,遂将十颗夜明珠自内府中取出,一一分赏有功之臣。”

郦食其捏着胡子,侃侃而谈。

“那么,这一颗夜明珠又是如何落入沛公之手的呢?”毕遂好奇地问道。

“此珠乃故魏宁陵君魏咎府上珍藏。”陆贾答道,“陈胜起事后,周市奉魏咎为王,后为章邯所败。楚怀王为了延续魏祀,又立魏豹为王。魏豹为了表示感谢,便将此珠献给了怀王。”

“此番怀王命沛公率军西征,又将此珠赐给了沛公。”郦食其道。

“西征途中,险阻重重,寡人特将这颗夜明珠赐予卿,希望它能够为卿照亮前程,早日攻克咸阳——这就是当日怀王说给沛公的原话。”

陆贾与郦食其一唱一和,把事情说得跟真的似的。毕遂的眼光就没有离开过匣子,很显然,他已经被这颗夜明珠给迷住了。

“这颗稀世珍宝,沛公真的要送给我吗?”毕遂痴痴说道。

“正是。”郦食其道。

“条件呢?”

“条件?”郦食其笑道,“沛公派我们来,不是跟将军谈条件的。”

“哦?白送吗?”

“没错,白送。”

“这……恐怕不太可能吧?”

“将军!”陆贾问道,“您认为沛公会有什么企图吗?”

“两军大战在即,沛公突赠重宝,难道不是想我开关相迎?”

“非也。当时沛公是这样说的——”

陆贾又学起了刘邦说话:“你俩替我将这颗珍珠送给毕将军,他若聪明,自当知道该如何做;若是愚钝,我明日便率军攻关,这颗珍珠,我还会取回来的。”

“实不相瞒,自从南阳郡守王齮投降后,沛公人气大增,军势日盛,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百姓投军,还有各方豪杰前来相助,目前在关前集结的人马至少有二十万之巨。请问将军,武关号称天险,能够抵挡二十万大军的进攻吗?”郦食其不轻不重地加上一句。

“这……”

毕遂一时愣住,盯着匣子的目光都变得呆滞起来。

“我知道,将军还在期盼咸阳发来救兵。”陆贾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太傻了。现在连章邯大军都投降了楚军,咸阳还能有多少人马支持将军呢?即便皇帝能够挤出一些人来增援武关,等到项籍上将军的大军一到,什么武关、函谷关,统统不堪一击。大秦帝国的灭亡,不是凭着几块砖头就能挽救的。”

“审时度势,顺应潮流,方为大丈夫。望将军好好考虑当前的形势,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做。”

郦食其说罢,眼望窗外,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陆贾也低头不语。

毕遂沉思了片刻,将匣子轻轻推回给郦食其。

郦、陆二人虽面不改色,心里却都在想:“不妙,这事要黄!”

“此珠乃楚怀王赐予沛公的珍宝,我岂敢接受?请二位回去转告沛公,他的好意,毕遂心领了。同时告诉他,既然破秦是大势所趋,毕遂也乐见其成,请与沛公合兵一处,共入咸阳。”

“将军,此乃明智之举!”

陆贾到底是年轻,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且慢,在下还有两件事要求,请求沛公务必答应。”

“请讲。”郦食其仍旧是心平气和。

“第一,攻克咸阳后,阿房宫由在下驻防;第二,请沛公封为我三川守。”

“这两件事不难,在下即可替沛公答应。”

“此话当真?”

“将军如有疑虑,在下可与将军盟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