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从亭长到皇帝:流氓的胜利
4387300000051

第51章 帝国落日(5)

韩信则不停地奔波于各地,鼓动颖川的韩国遗民起来响应刘邦。他以韩国王室后裔的身份,加上数万名楚军作为后盾,很快赢得了遗老遗少们的支持。韩成进入阳翟的时候,韩信带着万余名士兵沿途护送,全是他在十余天内招募到的新兵。

刘邦军在颖川攻城略地,终于引起了秦军的警惕。在将军杨熊的带领下,一支由东郡、三川、河内三郡部分秦军联合组成的部队在白马集结,准备南下袭击刘邦军。

张良获知此事,建议刘邦主动出击,奔袭白马,打杨熊个措手不及。

刘邦于是令韩信辅佐韩成继续攻略颖川,自己则率军北上,衔枚疾进数百里,向正在白马集结兵力的杨熊发动突然袭击。

杨熊完全没有料到楚军会从天而降,他甚至不相信这是刘邦的部队,而是以为河北的项籍军突然南下了。惊慌失措中,他基本上没有组织抵抗,便带着少数兵力朝西南方向逃跑,结果在大梁以西的曲遇又遭到伏击。秦军像惊弓之鸟一般四散逃命,杨熊丢掉部队,只带着几位卫士向西狂奔,一头扎进了荥阳城。

不久之后,二世的使者来到荥阳,当着众人的面对杨熊执行了斩首。

*

杨熊军的覆灭,无疑使得刘邦军声名大振。

刘邦趁热打铁,再度率军进入颖川,经过一番苦战,一举攻克重镇颖阳。在这里,西征军第一次进行了屠城,将颖阳军民全部赶到城外的河谷中杀死。

对于当时而言,苦战之后的屠城并不算是特别恶劣的行为。连张良都这样认为:颖阳城的百姓不顾念旧国之情,帮着秦军顽固地对抗韩王的盟友沛公,实在是死不足惜。所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对这场屠杀也仅仅是以“屠之”二字一笔带过,再无着墨,仿佛数万人如同草芥一般,割了便割了。

然而,残忍归残忍,威慑的作用却是起到了。自此之后,颖川各地闻风而降,刘邦没费太多功夫,便将颖川郡完整地交给了韩成。

这个时候,项羽正在河北攻击章邯,尚未迫使其投降。

得知刘邦在颖川进展迅猛,范增心生一计,令赵将司马卬率一支部队为前锋,准备南渡黄河,伺机入关。

这位司马卬,若论及宗派,倒与司马迁有些渊源。确切地说,他们都是周朝司马氏的后裔。司马氏原本居住在镐京、洛邑一带,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司马族人为了躲避战乱,分为数支,分别流散到晋、秦、卫、赵等国。司马迁即秦国司马氏之后,而司马卬则是赵国司马氏之后——这是闲话,点到为止。

范增这一手,自然做得高明。可是,现在的刘邦和一个月之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迅速调动部队,派樊哙、灌婴提一旅之师,日夜兼程赶往黄河渡口平阴,严阵以待。大部队也随之北上,驻扎在洛阳以东,随时准备增援。

司马卬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实力,放弃了渡河的打算。

二世三年四月,刘邦军对洛阳发动进攻,然而仅仅是虚晃一枪,很快便向东撤至颖川郡内的阳城。

三川、颖川和南阳三郡之间,有一座缑氏山。此山地势极为险阻,山中道路九曲十八弯,最窄处仅容一人一马勉强通过,而且岔路甚多,极易迷路,人称轘辕险道。

刘邦军在阳城修整了数日,突然全军拔营起程,在张良的带领下进入轘辕险道。

数万大军在山中蜿蜒而行,行动十分迟缓。张良建议刘邦将骑兵全部集中起来,交由刘贾、灌婴二人率领,轻装先行。三日之后,这支骑兵便出了险道,出现在南阳郡的北部地区。

秦朝的南阳太守王齮,此前一直率军在犨县一带驻扎,严防颖川郡的韩国部队南下入侵南阳。刘邦的骑兵部队突然在背后出现,使得王齮阵脚大乱。两军在犨县以东交战,韩信也趁机率军来攻,王齮腹背受敌,只得放弃犨县,仓皇逃回郡治宛县。

一连串的胜利使得刘邦自信心爆棚,整支西征军的士气也随之高涨,所有将领都在讨论同一个问题:

“何时攻下武关,进入关中?”

根据楚怀王的旨意,先入关者为秦王。只要部队进入武关,刘邦便踏上了通往秦王宝座的光辉大道,而他们这些追随者们也将封侯拜相,论功行赏,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

群体亢奋中,造成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张良却显得异常冷静。他向刘邦请了十天假,匆匆赶往阳翟去见韩成。

“韩国新立,百废待兴,有些事情我还不太放心,请沛公准我去一趟阳翟……”

“子房!”刘邦打断张良的话,“你尽管去就是了,早去早回,我这里缺不了你。”

“沛公帐下人才济济,没有谁是缺不了的。只不过我已经将身家性命都托付给沛公,绝不会因为留恋故国而拖延不回。”

“嗯,那就好。”

张良走后,刘邦麾军南下,进逼宛县。

但是,大军只在宛城外停留了一夜,未发一箭,第二天清晨便转而向西,朝着武关进发了。

“如果张良在,应该也会做如此决断吧。”

刘邦骑在马上,一边走一边想。这几个月来,张良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刘邦耳濡目染,也渐渐地学到了一些兵法门道。比如说,像宛这样的大城,里面驻扎着三五万名秦兵,强攻肯定是不可取的,留在城下浪费时间也是无意义的,最好的办法是绕城而走,去进攻更有战略价值的目标。

所谓更有战略价值的目标,自然就是武关了。

部队沿牛山而进,当天夜里,驻扎在离宛县百余里的郦县牛头村。

刘邦洗完脚,刚想睡下,张良突然闯进帐中。

“啊,子房,你这么快就回来了!”

对于张良的不请自入,刘邦感到的不是恼怒,而是发自内心的欣喜。

“我是快,可也赶不上沛公的行军速度啊!”

“哈哈,那是。”刘邦得意起来,“你不是说过兵贵神速吗?我现在可是做到了。按照现在这个速度,你要是晚回两天,我可就入关了。对不住,你就望关兴叹吧。”

“咳,我这不是夸您。”

“啊,你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您跑得太快啦,赶紧回去,把宛城打下来再谈入关的事。”

“不是吧?”

“我可没有半点开玩笑的意思。”

“子房,你知不知道,宛城比开封、洛阳可难打多了。开封、洛阳你都不打,为什么要打宛城呢?”

“这里的情况跟开封、洛阳不一样。宛城就是一块硬骨头,您也要把它啃下来。”

“为什么?给我一个理由。”

“您想想,王齮将整个南阳郡的秦军都集中在宛城,总数不下三万。您现在放弃宛城而去进攻武关,武关又岂是好啃的?到时候,武关攻不下,王齮在背后袭击,您腹背受敌,那就是大祸临头了。”

“这样啊……”

刘邦犹豫了片刻,突然喊道:“来人啊!”

数名卫兵闻声而入。

“传令各营,立即启程,返回宛城。”

“且慢。”张良加上一句,“由我和韩信率韩军先行,各营跟随其后,绕道牛山以北,不要从原路返回。”

“咦?”刘邦奇道,“韩信也跟你一起回来了吗?”

“是的,韩王命他率五千人马,追随沛公入关。”

“那太好了。”刘邦一跃而起,“事不宜迟,咱们赶紧出发,天明之前一定要赶到宛城。”

*

南阳太守王齮一觉醒来,发现宛城又陷入了敌军的包围。

“这是怎么回事?楚军不是西去了么?为什么又回来了?”

他站在城头,手指着城外重重叠叠的楚军,连说话的声音都变得颤抖了。

“不是昨日那支楚军。” 部下中有人说道。

“嗯?”

“昨日那支楚军是朝着西方开去的,今日这支却是从北方开来,旗帜也截然不同,显然不是同一支。”

“果然。”王齮倒吸一口凉气,“楚军可不真不少啊!”

绕着城墙走了一圈,目力所及,全是楚军的营帐和旌旗,由里到外,足有三层之多。

王齮越看越觉得心惊胆寒。按照秦朝律法,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太守失守城池,都是要砍头的。前段时间在荥阳被斩首的杨熊,便是前车之鉴。王齮已经在犨县打了败仗,本来指望坚守宛县来将功赎罪,可是现在看楚军围城的架势,是不破宛县终不回,这座城也很难保得住了。落在楚军手中是死,弃城而逃也是死,横竖都是死……王齮突然长叹一声,拔出佩剑就往脖子上抹去。

身边的门客陈恢眼疾手快,冲上去死死掰住他的手腕。“将军且慢,还不到死的时候。”

王齮惨笑:“迟早都是死,也不在乎多活这一两天。”

“不一定要死。将军如果信得过我的话,请派我为全权代表,出城与楚军谈判。”

“哦?”

“让我试一试吧,如果谈不拢的话,我再回来禀报将军,与将军一同赴死,为时不迟。”

陈恢说着,将王齮手中的剑慢慢拿下,双手捧着,奉还王齮。

半个时辰后,陈恢打着一面白旗,独自出城,来到刘邦军中。

张良远远地看见,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他虚张声势,变道而行,改旗易帜,无非就是想给城内的秦军造成心理压力,不战而降。但是没有想到王齮这么脆弱,仅仅过了一个早上,便派来了使者。

刘邦在张良、萧何、郦食其的陪同下接见了陈恢。

虽为败军之使,陈恢的表现却不亢不卑,谈吐自如,令刘邦等人刮目相看。

“下臣听说,沛公与诸侯有约,先入关者为王。既然是这样,沛公应当直入武关,为何在宛城下流连,盘桓不前呢?”陈恢这样问道。

“我也想早日入关啊!”刘邦打了个呵欠,“可是,宛城不下,有如芒刺在背,不得不拔,你能理解这种感受吗?”

张良等人听了,相视一笑,都觉得刘邦答得妙。

“可是,宛是南阳郡治,城高池深,积蓄甚多,又有数万名将士驻守,军民一心,同仇敌忾,沛公认为可以轻易攻下么?”

“没那么容易,可是我有耐心。”

“那么,沛公不想先于诸侯入关了?”

“入关的部队,早出发啦!你昨日没看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