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从亭长到皇帝:流氓的胜利
4387300000050

第50章 帝国落日(4)

刘交突然想起了《论语》中的一段,不觉有感而发,摇头晃脑地背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萧何听了,不住点头,似有感应。

刘邦却是一头雾水,问道:“这啥意思啊?”

周昌道:“想去河里洗澡呢!”

刘邦道:“别跟我胡诌,老萧你说说,到底是啥意思?”

自打郦食其帮他攻下陈留,刘邦对读书人的态度便有所改变——确切地说,是对知识的态度有所改变。他渐渐觉得,文人的嘴臭是臭点,但只要使用得当,其威力远胜武人手中的兵刃。因此,对于刘交等人的文字游戏,他也开始有些兴趣了。

萧何于是解释,这是孔子和他的几位弟子闲谈的内容——

话说某日,孔子和几位弟子闲坐聊天,孔子开了一个话题:“说说你们的理想吧!”

子路抢答:“假如有一个千乘之国,内忧外患,由我去执政,只要给我三年,我就能够使它的民众有勇,而且懂得道义。”

孔子只是“哦”了一声,笑而不语,看着冉有。

冉有回答:“我没那么大本领,给我个方圆几十里的地方,管理三年,我可使人民丰衣足食,仅此而已。”

“那你呢?”孔子又看看公西华。

“我就更简单了,诸侯祭祀祖宗,或者相互会见的时候,让我站在一旁当个司仪,我就很满足了。”

孔子这时候发现曾皙一直没说话,而是若有所思地拨弄着琴弦。琴声寥落,仿如雨后阶前的水滴。

“你也说说吧。”孔子说道。

曾皙一惊,琴弦“铿”的一响。他站起来道:“我跟他们都不同。”

“说说吧,没关系。”孔子鼓励。

于是曾皙便说了那段话。

暮春时节,穿着新做的衣服,与几位朋友带着书童结伴而行,跑到沂水里洗个天体浴,出来后披头散发,迎风吟诗,尽兴而归——这就是曾皙的理想了。

孔子听了,沉默半晌,喟然长叹:“我都想这样啊!”

萧何讲完这个故事,刘邦也若有所思,半天没有说话。他一个人闷不作声地走了一段,将萧何等人都甩在后面。

突然间,刘邦回过头来说:“你们这些个文人,脑子太复杂了,太复杂了。”

又延着城墙走了一段,听到远处马蹄声响起,定睛一看,原来是夏侯婴驾着马车飞驰而来。

夏侯婴的身后,立着两人,其中一人远远挥手叫道:“沛公,沛公!”

由于面对着夕阳,刘邦一时看不清那人是谁,但是对那把声音却很熟悉。

“子房,是你吗?”

刘邦手遮凉棚,高声问道。

“可不就是我!”

车未停稳,张良便跳了下来,拜倒在刘邦身前。

刘邦将他扶起,笑道:“好小子,你再不回来,我就准备去大河里洗澡了。”

*

张良的回归,对刘邦来说,正当其时。

彭城一见后,刘邦领军西征,张良则以司徒的身份辅佐韩成继续攻略韩国故地颖川郡,企图恢复韩国。然而,君臣二人的进展并不顺利,总是好不容易攻占了几座城池,秦军很快又夺了回去。攻略了几个月,连个像样的根据地都没建立,倒是身边的人马越打越少,只好东躲西藏,跟秦军打起了游击。

张良的梦想就是恢复韩国,为此可以付出一切代价。然而,这一路来的跌跌撞撞,又不能不让他对自己的梦想产生了怀疑:难道老天已经彻底遗弃韩国?否则的话,为何让他一挫再挫?

打游击的过程中,张良意外地遇到一位韩国王室后裔。此人身长八尺五寸,面如丰玉,谈吐不凡,与张良一见如故。一问宗派,原来是韩襄王的庶孙,名叫韩信。

顺便说一下,在秦末汉初的历史上,有两位韩信。一位是前面提到过的楚兵韩信,另一位则是张良遇到的韩信。

若以历史知名度而论,前者自然高过后者。然而后者亦非等闲之辈——汉帝国建立后,刘邦分封诸侯,总共封了八位异姓王,两位韩信都位列其中,一时传为佳话。

即便有了韩信的帮助,张良的复国大计仍不见起色。听说刘邦已经攻克陈留,军势大振,张良考虑再三,决定带着韩信去见刘邦。

张良最担心的,就是刘邦因为自己当初的主动离去而耿耿于怀。

见面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担心纯属多余。

当天夜里,刘邦与张良促膝谈心,直至凌晨。

刘邦既然心无芥蒂,张良便也言无不尽,他将一张自己亲手绘制的地图摊开,摆在刘邦眼前,不客气地问道:“沛公为何在开封城下停留多日?”

刘邦苦笑:“我何尝不想早日入城?只不过城高池深,坚不可摧,一时难以找到突破口。子房来得正好,这两日随我探探敌情,看能不能找到破敌良策。”

“恕臣直言,没有良策。”

“哦?你的意思是,此城不可破?”

“不计代价的话,倒也不是绝不可破。只是我想问沛公一句,为何一定要拿下开封?”

“我奉怀王之命西征秦国,开封乃必经之路,不夺此城,何以入关?”

“非也,沛公请看。”

张良细长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自开封以西直至函谷关,西征大军还须经过大梁、荥阳、洛阳等三座重镇,几乎横穿整个三川郡,可谓险阻重重。当年陈胜起事,令吴广率十余万大军围攻荥阳,犹且半年不下。请问,以沛公现在手头的兵力,即便攻克开封,还有余力连下梁、荥、洛三镇吗?”

“这……”

“臣听说,项籍已经攻破王离,章邯也岌岌可危。一旦项籍解决河北战事,势必领兵南下,与沛公争夺河南,抢先入关。请问,以沛公手头的兵力,能够与项籍抗衡吗?”

“这……恐怕不能。”

“那么,沛公继续留在开封城下,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刘邦脑门直冒汗,出过汗之后却又觉得神清气爽。

是啊,原来为什么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呢?

刘邦手下有也不少文臣谋士,萧何、郦食其都是当世一流的谋士。可是,萧何长于政务,郦食其专攻外交,都只能算是某一个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全局性的战略思维。因此,对于整个西征大局,刘邦和伙伴们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只是走一步算一步,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下一步该如何走。

张良一来,就让刘邦明白到一个道理,把事情做“对”纵然重要,更重要的却是做“对的事情”。否则的话,很有可能南辕北辙,花的功夫越多,起到的反作用越大。

就打开封这件而言,刘邦原来想到的只是如何打下开封,张良却告诉他:打开封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不打开封的话,下一步该怎么办?”刘邦完全是请教的语气了。

“可以试试走另一条路。”

“另一条路?”

“是的。”张良指着地图,“所谓关中,非指一关,实为两关——北有函谷,南有武关。战国年间,秦人出关东向,攻三晋则经函谷,攻楚国则经武关。沛公为何不考虑放弃函谷,而从武关入侵咸阳呢?”

“可是,”刘邦看着地图,犹豫着说道,“此去武关,路途遥遥。颖川、南阳二郡,都有秦军重兵把守,谈何容易?”

“沛公别忘了,颖川乃韩国故地,再加上下臣这段时间在颖川来往作战,对其地形及秦军兵力部署早已了然于胸。沛公如若挥师南下,韩王与下臣愿为先导。”

“这样啊?”

刘邦半眯着眼睛,认真地思考起来。

张良的建议,或许仍有为韩国考虑的因素在其中,但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如果攻克颖川郡,既圆了张良的复国之梦,又为西征军打开一条通往武关的大道,避免因强攻荥阳、洛阳等重镇而重蹈吴广的覆辙,何乐而不为呢?

“子房。”想到这一点,刘邦问道,“韩王现在何处?”

“韩王手下,尚有数千人马,目前正在尉氏一带游击。”

“我觉得你的建议很好,开封不攻也罢,我军可绕城而过,转而向南,取道武关入秦。只是,此事我尚须与萧何等人商议,明日再作决定。”

“此为军中大计,自当与重臣商议。”

张良没想到刘邦会如此果断地同意自己的计划,心下十分高兴。

“不过,有一件事无须商议,我现在就可以许诺你。”

“哦?”

“大军过境之后,颖川即为韩地,请韩王亲自镇守。”

“沛公!”张良愣了一下,随即“扑通”一声,拜倒在地。

如若说刘邦有什么过人之处,洞察人心便是其中之一。“颖川即为韩地”,六个字从他口中说出来,轻飘飘的,有如暮春河边吹过的一阵微风。但是,在张良听来,这六个字却是重逾千斤,每一个字都打在他心上,令他感激涕零。

张良感动之余,投桃报李,作出了人生最大的一个决定。

“如果是那样,韩王可以复国,臣则无憾矣。恳请此生追随沛公,执鞭随镫,永不言弃。”

“子房!”

刘邦等的就是这一句话,他用力握着张良的手,像是怕失去一般,久久不肯松开。

战南阳

西征军一夜之间便从开封城下撤离了。

秦军还没反应过来,数万楚军便在张良和韩信的引导下,沿鸿沟南下,直扑颖川郡。

颖川郡没有什么像样的大城。

驻守颖川的秦军,对付韩成的游击队绰绰有余,面对人潮涌涌的刘邦大军,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不过十余天,刘邦便连下苑陵、长社、颖阴、阳翟等城,将韩成的居城由尉氏搬到了阳翟。

当然,这种神速与张良、韩信二人的贡献分不开。

张良基本不离刘邦左右。每天都有大量的情报从颖川各地送来,张良分门别类地整理,汇总给刘邦,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建议。

据司马迁记载,张良是个眉清目秀的男人,假如略施粉黛的话,即便是“妇人好女”也自愧不如。但是,就是这位文质彬彬的弱质书生,曾在大秦帝国的鼎盛时期行刺始皇帝,引起天下震惊;现在又细声细气地操着韩地方言,通过刘邦的手掌控着韩国故地的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