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从亭长到皇帝:流氓的胜利
4387300000031

第31章 项氏叔侄(7)

他也给雍齿写了一封信,希望其迷途知返,雍齿置之不理。于是派兵进攻,不料雍齿趁着刘邦外出的时间,已经将丰邑的城墙全面修缮,刘邦攻打了几日,丢下数百具尸体,丰邑仍巍然不动。

刘邦无奈,只得退守沛县。

此时秦嘉立景驹为王的消息传来,刘邦命卢绾镇守沛县,自己带上萧何等人,集结了两三千人马,前往留县投奔秦嘉,想从秦嘉那里借点兵帮他夺回丰邑。

前往留县的路上,刘邦遇到了一个人。

*

此人姓张名良,字子房,就是当年在博浪沙中行刺始皇帝未遂的那位仁兄。

张良的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都曾任韩国的相国,服侍过五代韩王。因此,张家是韩国的名门望族。韩国灭亡的时候,张良家中犹有奴仆三百人。为了报国仇家恨,张良“弟死不葬”,散尽家财以求刺客。

刺杀始皇帝失败后,张良隐姓埋名,匿居下邳。

下邳城东有一座石桥,张良百无聊赖,时常在桥上散步,或是凭栏发愣,一呆就是几个时辰。

有一天,一个白胡子老头穿着一身褐色的粗布衣服,趿着草鞋来到桥上。

老头走到张良跟前,突然抬脚,将一只鞋甩到桥下。

张良正在纳闷,老头说:“小子,给我把鞋捡上来。”

“什么?”张良大怒,右手握紧拳头,左手揪住老头的衣襟,正准备喂他一顿老拳,但是看到老头白发苍苍的样子,又强自忍住,而且下桥去把鞋捡了上来。

原以为自己已经仁至义尽,没想到老头不接鞋,往桥墩上一坐,翘起二郎腿,毫不客气地说:“给我穿上。”

罢了,罢了。张良想,捡都捡了,那就给他穿吧!于是跪下来,小心翼翼地替老头把鞋穿上。

老头这才满意,大笑而去。

张良目送他走了一里多地,却见他又走回来,夸奖道:“孺子可教!”

“唔。”

“过五天的清晨,到这里找我吧!”

“诺。”张良隐约感觉有什么事情要发生,跪下来,毕恭毕敬地答道。

过了五天,张良如约而往。老头已经先他而到了,一见他就骂道:“你如果是约了小姑娘,会来这么晚吗?”

“啊……这……”

“跟老人约好了时间,却比老人家还来得晚,我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怎么回事,你的礼节难道是跟厨师学的?”

张良被骂得狗血淋头,不敢答话。

老头骂完了,抬腿就走,说:“过五天再来吧!”

“诺。”张良赶紧答应。

又过了五日,公鸡刚刚打鸣,张良就去了。想不到老头还是比他早,已经在那里等着了。

“什么都别说了,回去吧,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日。这一次,张良学乖了,半夜就起床,摸黑来到桥上。

一个人傻傻地在桥上站了半个时辰,老头才来。

“这才像话嘛!”

老头高兴地说道,从怀中掏出一部书,交到张良手上。“好好读它,你将成为帝王之师。不出十年,天下必有你的用武之地。”

张良仔细一看,卷首赫然写着“太公兵法”四个字。

太公就是姜太公,乃是周文王的师傅,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推翻商朝统治,建立了周朝。

《太公兵法》全文三卷,失传已久,不知道这老头又是从哪里得来,而且如此慷慨地相赠。

张良正在迷惑,老头已经走了。桥上没有他的踪影,远处也是空荡荡,只有手中的书卷是真实的存在。张良这才意识到,老头也许是神仙吧!

从此,张良不再游手好闲,而是苦读兵书。

十年过去,天下果然发生巨变。陈胜起义后,张良也拉起了一支百余人的小队伍,准备相机而动。秦嘉立景驹为楚王,张良也想到了投奔秦嘉。他带着自己的队伍从下邳出发前往留县,半路上遇到了刘邦。

刘邦便热情地邀请他同行。两人同坐一车,聊得十分投机。

“沛公的智慧,大概是老天授予的吧!” 张良感慨道。

张良决定加入刘邦的队伍。刘邦自然求之不得,给了张良一个“厩将”的官职,让他跟在自己身边。

*

到了留县,秦嘉收留了刘邦,但是没有派兵跟刘邦回去收复丰邑,而是派他跟随东阳人宁槐南下,迎击章邯的部将司马夷。

双方在萧县、砀县打了两场硬仗。萧县一仗,势均力敌;砀县一仗,宁槐战死,刘邦凭借着曹参、樊哙等人拼死奋战,反败为胜,最终杀死司马夷,并且将五六千秦军收编到到帐下。

刘邦得到这五六千人,便不想受秦嘉约束了,干脆渡过谷水,再度进逼丰邑。

可是,丰邑仍然攻而不克。

刘邦心急如焚,派人潜入邑中打听家人的消息,得知父母妻儿安然无恙,心下稍安。

离开丰邑之前,刘邦将家事托付给二哥刘喜,又派审食其带了几个年轻人听刘喜吩咐。雍齿虽然叛变,却没有为难刘邦的家人——这自然是雍齿的厚道之处。

顺便说一下,雍齿后来几次改换门庭,最终还是投到了刘邦门下。刘邦恨雍齿入骨,却没有治他的罪,多半也与雍齿的这种厚道有关。

刘邦一边攻打丰邑,一边防着秦嘉兴师问罪,日子过得提心吊胆。可是,十余日后,来自秦嘉的威胁解除了。项梁取代秦嘉,成为了楚地的主宰。

经历了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后,刘邦和他的伙伴们都认识到: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单靠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存活的。当务之急,是靠上一棵牢固的大树。

这就是刘邦屁颠屁颠跑到薛县求见项梁的原因。

范增的计谋

项梁爽快地答应了刘邦的请求,派出五千人马,跟他回去收复丰邑。

“刘季啊!”项梁和蔼地说道,“你现在已经是张楚国的将领,整个张楚国都是你的后盾,你就放手去干吧!”

“诺!”

刘邦趴倒在地上,浑身颤抖,涕泪交零。

还有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张良向项梁请求:自陈王起事后,山东六国,楚、齐、赵、魏、燕皆已复立,唯独韩国没有着落,恳请上柱国派他去寻找韩王的后裔,以复韩国。

项梁也答应了。

于是,张良与刘邦分道扬镳,带着项梁给的一千多人马,打着张楚国的旗号,去韩国故地发展势力。

而刘邦则带着项梁给的五千人马回到沛县,第三次包围了丰邑。

这一次,雍齿再也坚守不住了。当天夜里,他偷偷打开城门,带领少数亲信突围而出。

暌违数月的丰邑,又回到了刘邦手里。

*

且说项梁在薛县,自打刘邦去后,又过了十余天,终于等到了项羽的部队。

奇怪的是,召平没有与项羽一同回来。问及原因,项羽一脸无辜。再把桓楚叫过来问,桓楚吱唔了一阵,终于说:“召先生是自己出走的。”

原来,项羽奉命进攻襄城,是第一次独当一面,心里总想着一战成名,扬名立万。

襄城有守兵万余,守将阳晨开始也没把项羽放在眼里,出城迎战。双方刚发生接触,阳晨便知道自己大错特错了。他反应很快,当即下令部队往回撤,自己也拨转马头,没命地往城里跑。刚进城门,也不顾后面的士兵,立刻关门,放闸,收吊桥,以损失千余人的代价买来一个教训:“千万不要与此人野战!”

项羽其实也错了,错就错在锋芒太露。乌龟刚出头,就被打了回去,想要它再出来就难了。此后,无论项羽如何挑战,阳晨就是坚守不出,凭借着坚固的城墙,挡住了项羽的一次又一次进攻。

召平前来传达命令,项羽执意不听:“小小的襄城都攻不下,无颜回去见上柱国。”

“可是,如果章邯大军前来救援的话,只怕将军虽勇,独力难撑。”召平委婉地劝道。

“怕什么?”项羽将眼睛一横,“我只怕他不来,来的话定杀他个片甲不留。”

章邯却没有来。

章邯是那种一旦确定目标,便会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努力的人。对于他来说,当务之急是解决魏咎和周市。这几个月以来,他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已经成功地将魏咎从砀郡赶出,挤压在东郡临济一带的狭小空间。只需要再努一把力,魏国便灭亡了。由此造成的影响,将不仅仅是战略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因此,对于项羽进攻襄城,章邯毫不在意,他只是给阳晨送去三千生力军和一批粮草,令其“能守多久就守多久,实在守不住了再弃城而逃。只要守到一个月以上,不予追究责任,而且算是立功。”

有了章邯给的这颗定心丸,阳晨便放开手干了。他将城里的粮食拿出来分给百姓,但凡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只要不缺胳膊少腿的,不分男女,统统派上城防守,把个城池守得滴水不漏。

冷兵器时代,攻城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孙子兵法》以为攻城是下下之策,“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橨榅,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项羽现在便陷入了“攻城之灾”,八千子弟兵虽然身强体壮,训练有素,面对冷冰冰的城墙却无计可施。

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召平又不断催促,项羽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了。

忽有一天,城头的旌旗散乱。项羽跨上他的乌骓马,来到城下巡视了一圈,突然意识到:城内发生了变故。

“项庄!”项羽叫道,“速令钟离昧率军攻打城门,不得耽搁片刻。”

项庄是项羽的堂弟,此时担任他的亲兵小队长。钟离昧则是项羽的部将,也是个铁打的汉子。听到项庄传令,钟离昧立刻翻身上马,带着部下两千人马直攻襄城东门。

“不要怕死,越怕死越死得早!”钟离昧雷鸣般的声音响彻城下。

可是没有人死,甚至也没有人受伤,城门很快就被攻破了。

事后得知,秦军已于前天晚上全部撤走,城里只剩百姓。

“可是,这跟召先生出走有什么关系呢?” 桓楚讲到这里,被项梁打断。

“……”

“但讲无妨。”

“破城之后,少将军恼怒异常,下令屠城。全城百姓,不分男女老少,全部斩首。召先生苦劝无果,愤而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