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从亭长到皇帝:流氓的胜利
4387300000032

第32章 项氏叔侄(8)

“原来是这样啊……”项梁拍着脑袋,“召先生也真是,打仗就要杀人,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

召平的出走,让项梁郁闷了好几天。迄今为止,召平是他和已经不存在的张楚国之间唯一的联系人。换而言之,项梁要借助张楚国上柱国这张皮号令天下,召平是最好的道具。现在召平出走了,而且是负气出走。他若从此销声匿迹倒也罢了,如果投靠了其他什么势力,对项梁来说大大不利。

“而今如何是好?”

项梁感到头疼。张楚国上柱国的旗号打出来,不可能随随便便又收回去。而且,他一直宣称陈胜还没有死,万一有人假借陈胜的名义反制他,又该如何应对?

更可笑地是,他咀嚼着召平给他带来的麻烦,脑子里却不时跳出这样的想法:如果召平在这里就好了,至少有一个人可以商量。

这可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正当项梁焦虑之际,一个叫范增的人来到了薛县。

*

范增是九江郡居巢县人。居巢是座小城,城东五里,有座髑髅山,自打战国末年开始,范增就在山南修了几间茅屋,过着不问世事的生活。

所谓髑髅,就是死人的头骨。

髑髅山,也许是战国年间某一次战争后,战胜的一方用来堆放敌军首级的地方——当时这种做法十分流行,数万颗首级被码得整整齐齐,一层一层堆上去,形成一个巨大的立方体,号称“京观”,用以炫耀武功,威慑敌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首级变成白骨,血色虽然湮没,阴森恐怖之状不减。

范增为何与髑髅为邻?史上并无记载。也许他参与了这次战争,是战败一方的一员,苟且逃脱了性命,心甘情愿为昔日的同袍守灵;也许他是执刑的刽子手之一,厌倦了无尽的屠杀,成日面对他亲手砍下的头颅,祈求获得原谅;也许他跟这些白骨没有丝毫关系,只是一位庄子似的智者,以一种方生方死的心态与众多髑髅对话,乐此不疲。

数十年间,天下风云变幻,范增袖手旁观,得出一个结论:“世人皆蠢物,不可救药!”

可是,自打陈胜起义后,天下大乱,九江也不得安宁,连髑髅山上的白骨在夜里都会发出空洞的呜咽之声,范增的平静生活结束了。

“既然如此,让我来结束这一切吧!”

他简单地收拾了几件衣服,带上一些干粮,骑着一匹同样老掉牙的瘦马,来到项梁军中。

“老伯高寿?快有八十岁了吧?”项梁一见面就问道。

“哪有?老夫今年虚岁七十二。”

“哦,哦。”项梁连连点头,一边示意身边的小吏去拿点钱,准备打发他走,一边说道,“您到这里来,是想给我什么指教呢?”

“也没什么指教的,就是想看看你有没有得天下的气象。”

“您看有吗?”

范增摇摇头:“你现在神色迷茫,六神无主,手握数万大军,麾下猛将如云,号称上柱国,心中却无顶梁柱。恕老夫直言,没有。”

项梁打了个激灵。

正好小吏端着盘子走进来,盘子上放着几吊钱和一匹布。项梁连忙使眼色要小吏出去。范增看在眼里,微微一笑,装作没看见。

项梁摒退左右,走下堂来,搀扶着范增往上座,自己坐于下首,恭恭敬敬地说道:“老先生说得对,在下现在确实是六神无主,还请老先生指教。”

“指教个啥呀?六神无主,就把主找回来呗!”

“您的意思是?”

“听说你是楚国大将军项燕的儿子,有这回事吗?”

“惭愧,在下有辱先父之名。”

“既然是项大将军之后,当以复兴楚国为已任。”

“可是,现在陈王死生未卜……”

“我不是说他。”范增打断项梁的话,“张楚国毕竟不是楚国,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你为什么不另立新主,一定要在陈胜这棵树上吊死呢?”

“这个……实话说,几个月前秦嘉立景驹为王,被我杀掉了。现在又要我来另立新主,恐怕难以服众。”

“你能想到难以服众,也算不错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秦嘉立景驹,同样是名不正,言不顺?”

“景氏乃楚国旺族,名正言顺。”

“吓!旺族不是王族。若想号令楚地,争夺天下,就得找一个真正的楚王之后来举大事,否则都是儿戏。”

项梁眼前一亮,思索片刻后,很快又发现问题:去哪找一个楚王之后呢?自从楚国灭亡,王室成员便四散飘零,总不能在大街上随便抓一个人来顶数吧?“服众”二字,至少首先得过得了自己这关。如果自己都持怀疑态度,服众就更无从谈起。

“你肯定在想,去哪找一位楚王之后呢?”范增看穿了他的心事,慢悠悠地说了一句。

“正是。”

“与其说是找一位楚王之后,勿如说是找一位大家都认为他是楚王之后人,可对?”

“是。”项梁慢慢地跟上了范增的思路,“可是负刍王去世不过十余年,如果贸然找一个人说是他的儿孙,恐怕很容易被人戳穿。”

负刍即末代楚王。其父楚考烈王去世的时候,传位于其弟楚哀王。负刍的门客发动军事政变,杀死楚哀王,立负刍为君。仅仅过了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23年,王翦攻破郢都,负刍被俘,送往秦国,从此不知所终。

“负刍弑君自立,无以服众。立他的后人,适得其反,不用考虑。你应该想想,历代楚王,谁最令楚人难以忘怀?”

“自然是楚怀王。” 项梁脱口而出。

范增点点头,笑而不语。项梁茅塞顿开,产生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借尸还魂

楚怀王熊槐,是一百多年前的人物。

当时,秦国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分化山东诸国,胁迫韩、魏联合攻楚。楚国被打得节节败退,丢失了汉中的大片土地。齐国也趁机出兵,在沘水大败楚军。

楚国两害相权取其轻,向齐国求和,并且派出太子熊横到齐国去当人质。

秦昭王得知此事,派人给楚怀王送去一封信,信上说:“当年寡人与大王结为兄弟,歃血为盟,两国睦邻友好,这种日子多让人怀念!可是因为些许误会,两国刀兵相见,寡人深感遗憾,一直想找机会跟大王好好谈谈,尽早消除误会。现在听说大王派太子入质齐国,以求结盟,寡人这就纳闷了:秦楚两国自古相亲相爱,互为婚姻,难道还不如齐国亲密吗?”

秦昭王热情地邀请楚怀王到秦国一叙,化干戈为玉帛,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这封信如果来自其他国家,楚怀王必欣然前往;可是来自秦国,他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秦国太不守信用了。自打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直奉行极端功利主义的政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秦国人身上已经找不到半点残留物,剩下的只有武力、权谋和欺诈。

“秦乃虎狼之国,绝不可信!”

大臣们都这样劝楚怀王,希望他不要去。大将军昭雎更是直接说:“秦王有吞并天下之心,不要对他抱有任何幻想,关起门来准备打仗就是了,臣等定当以死报国。”

公子子兰,是楚怀王最宠爱的幼子,他的意见却不一样。他说:“不去,等于把谈判的大门关上了,拂了秦王的好意,以后还怎么打交道?”

这句话打动了楚怀王,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决定冒一次险。说句题外话,楚怀王自即位以来,政绩不彰,用人失察,外交进退失据,军事上更是屡战屡败,唯有这次以身涉险,虽然也是不智之举,却赢得了全体楚国人的尊重。

“大王这是拿自己的性命在挽救楚国啊!”

楚怀王在这种悲壮的情绪中出发,刚入武关,便被秦军抓起来,押送到咸阳。

秦昭王想了各种办法来奚落楚怀王,给他穿上平民的衣服,要他到章台宫朝觐。楚怀王怎么能忍受这种侮辱?他坚决不从。但这并不是秦昭王的最终目的。一番戏弄后,秦昭王亮出了自己的底牌——要求楚怀王割让巫郡和黔中郡给秦国,否则不放他回去。

“此事免谈。”楚怀王目无表情地说。于是,他被秦昭王软禁起来了。

且说楚国国内,朝中主事的大臣们对于楚怀王的命运,早有心理准备。他们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派人将太子熊横从齐国接了回来,立为国君,也就是楚顷襄王。而且马上遣使入秦,告诉秦昭王:“幸得祖宗神灵保佑,楚国又有主了。”言下之意,您就别费心思拿老国王来要挟了,咱们不吃那一套。

秦昭王恼羞成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连下十五城而去。可是,军事上的胜利不能抵销外交上的失败。楚怀王成了秦昭王盘中的一段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忍。久而久之,秦国人也放松了对楚怀王的看守。

终于有一天,楚怀王找着机会逃了出来。

秦国人发现后,立即封锁了南部的道路,严加盘查。

楚怀王知道归路被阻,干脆反其道而行之,抄小路向北,逃到了赵国。赵国却不敢收留,将他拒之门外。他只好转而向南,准备逃往魏国。正当此时,秦国追兵赶至,将他又押回了咸阳。

三年之后,楚怀王在咸阳病死。

秦昭王派人将楚怀王的尸体送回楚国。下葬之日,郢都万人空巷,“如悲亲戚”。

从那个时候开始,“楚怀王”三个字便成为了楚国人心里永远的痛。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战国末年,楚国一位著名的术士楚南公曾经这样预测。意思是,只要楚国还剩下三户人家,就一定能够灭亡秦国!不消说,这是楚怀王的冤魂在冥冥之中立下的毒誓,只不过借楚南公之口说给世人听罢了。

*

“陈胜也算是个人物。”范增略带叹息道,“可是,他太急功近利了。不立楚王之后,而自立为王,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现在你从江东起兵,楚地豪杰群起响应,你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恢复楚国的荣耀,不要重蹈陈胜的覆辙。”

“老先生言之有理,在下岂敢不从?”项梁心悦诚服道。

不久之后,一个放羊人被带到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