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从亭长到皇帝:流氓的胜利
4387300000025

第25章 项氏叔侄(1)

吴钩霜月明

万里长江奔流不息,江水滔滔直下,每年都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这些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经历千万年,形成了肥沃的长江三角洲平原。

春秋时期,这里有过两个著名的国家——定都姑苏的吴国和定都会稽的越国。

与黄河流域的中原国家相比,吴越两国开化较晚。在中原国家眼中,它们甚至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而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蛮夷之国。很长一段时间,中原与吴越之间两相隔绝,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直到春秋中晚期,晋国为了牵制楚国,派人到吴国训练军队,中原文化才渐渐流入这片沃土。

然而,这些断发文身的野蛮人,一旦掌握基本的作战技巧,知道如何驾车冲杀,就给中原带来强烈的震撼。

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先后北伐中原,以区区数万之众横行天下,竟成霸主。

吴越之人彪悍善战,也成为了天下共识。

吴国后来被越国灭掉。

战国初年,楚国通过不断用兵,又灭掉了越国,从此吴越成为楚国领地。

大秦帝国建立后,这里变成了会稽郡,下设二十六县,郡治吴县,也就是当年吴国首都姑苏。

咸阳派来郡守、县令,带来纷繁复杂的法令,但是无法改变当地彪悍的民风。

始皇帝收天下之兵铸成十二铜人,却收不尽锋利无比的吴钩。

所谓吴钩,乃是当地生产的一种长弯刀,刀身曲翘,类似弯钩,是以得名。

据说,吴钩是有灵魂的。铸造吴钩,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更加需要专注的毅力,甚至需要付出血的代价。

《吴越春秋》有这样的记载——

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悬赏百金求钩,吴国因此掀起了空前狂热的造钩运动。送到王宫去鉴赏的吴钩不计其数,但是没有一把令阖闾感到满意。有人剑走偏锋,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以血祭炉,终于铸成了一对无与伦比的吴钩,献给阖闾。

阖闾把玩了一阵,看不出名堂,说:“不过尔尔嘛。”

那人不争辩,便叫了两个儿子的名字。

阖闾正在诧异,手中的那对吴钩突然脱手而出,在殿中划出两道美丽的弧线,飞回那人身边,紧贴在他胸前。

阖闾这才知道厉害,赶紧向那人道歉,从此将那对吴钩佩戴在身边,直至去世。

吴人对吴钩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

即便是帝国统治时期,很多会稽人照样公然佩戴吴钩,招摇过市。

对于他们来说,吴钩就是自己的生命。

他们****上身,披头散发,腰挎吴钩,两眼望天,仿佛是从上古时期走来的野兽。

当地官吏见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招惹他们。

始皇帝二十八年,项梁和项羽来到吴县的时候,见到的就是这样一副场景。

*

项梁是项燕的儿子。

始皇帝二十三年,秦军入侵楚国,项燕兵败自杀。跟随项燕参战的项家子弟多半战死,只有项缠、项梁兄弟二人侥幸逃得性命。

楚国灭亡后,项梁带着项家的嫡长孙项羽逃出郢都,从此浪迹江湖。

叔侄俩沿江而上,到过九江、衡山、陈郡、南郡等地。在蕲县,项梁结识了狱掾曹咎,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曹咎并不知道眼前这条大汉的真实身份。作为狱掾,他本来有责任将对方的底细摸清。可是,二人交谈了一下午之后,曹咎便忘记了自己的职责。

“此人绝非池中物!”

曹咎这样对自己说。蕲县的监狱了关了不少的犯人,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曹咎也算是见多识广。但是像项梁这样的人,远远超出了曹咎的见识,让他产生了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数日之后,项梁辞行。曹咎送至城外,除了赠送一笔盘缠,还有一句忠告:“足下之才,堪当大将。如若不想惹麻烦,还须更加谨慎。”

项梁很感动。他知道,由于言语间不慎,自己军人世家的身份被曹咎看出来了。从此之后,无论遇到什么人,他再也不谈论军事,处处小心谨慎,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商人的形象。

叔侄俩来到关中,在秦国的旧都栎阳,因为没有官府开具的证明,被巡逻的士兵抓住,投入狱中。

项梁想起曹咎曾经说过,栎阳狱掾司马欣和他是至交,便买通狱吏,托人带了一封信向曹咎求救。曹咎赶紧写了一封信给司马欣,项梁叔侄才得以脱困。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栎阳狱掾司马欣,后来去了北地军中服役。章邯击败周文后,二世命他和董翳率军加入章邯部队,任军中长史,是章邯的左膀右臂。

经此一难,项梁不敢再在关中逗留,于是返回山东。

经过彭城的时候,正值始皇帝第一次东巡,派千余人潜入泗水打捞传说中的九鼎。始皇帝亲自焚香祷告,端坐台上观看,结果当然是没捞到。

项梁叔侄站在人群中看热闹,十三岁的项羽突然说了一句:“这个人,我可以取而代之!”

项梁大惊,赶紧捂住项羽的嘴,将他拖出了人群。

此后,叔侄二人沿江东下,来到了吴县。

进入吴县的第一天,他们在街上走着,迎面奔来一个壮汉,没头没脑地撞在项羽身上。

虽然才十三岁,但是项羽已经发育成熟,骨骼健壮,身材长大,看起来足有十八岁。

被撞到之后,项羽仅仅“哼”了一声,纹丝未动。壮汉却被撞飞了,狠狠摔在一个禽鸟摊上,压坏了几个竹笼,笼里的鸡鸭吓得扑打着翅膀,四处乱飞。

壮汉站起来,抹了一把脸上的鸡毛鸭绒,“刷”的一声,拔出一把寒光闪烁的吴钩。

项羽刚要出手,项梁身形闪动,已经到了壮汉跟前,手搭在他肩膀上说:“这位兄弟,你没事吧?”

吴钩是长刃,在这个距离根本摆布不开。

壮汉愣了一下,只见项梁一脸诚恳,正关切地看着自己。他耸耸肩膀,项梁放开手,后退了两步,作揖道:“我叔侄二人初来贵县,人生地不熟,如有得罪,还望包涵。”

在这个距离上,吴钩又够不着。

项梁不动声色地显了这一手,壮汉便知道自己遇到高人了,将吴钩收起,抱拳道:“是我走路不小心,不怪你们。”

项梁说:“敢问足下尊姓大名?”

壮汉犹豫片刻,说:“在下桓楚。”

说罢,也不问项梁姓名,转身就走。

等他走远了,有个看热闹的老头才凑上来对项梁说:“你好大胆,你知不知道他是谁?”

项梁当然不知道。

“他是郡里通缉的大盗,杀人如麻。你刚才还敢跟他说话,也不怕他一钩劈了你。”

“啊!”项梁摸摸自己的脖子,摆出一副后怕的样子,“您不说,我怎么知道?”

老头点点头说:“那倒也是。”

老头其貌不扬,却是当地的三老,见项梁仪表堂堂,又知礼有节,心生好感。过了数日,老头给他找了一份工作——操办大户人家的红白喜事。

吴县人很快发现,项梁操办红白喜事很有两手。

确切地说,是此中高手。

比如说,操办一场县令家的丧事,需要接待一百余名郡县官吏、两百余名亲属、八百余名社会各界人士。酒席摆下百来桌,迎宾咨客门前相迎,会计出纳收礼记账,孝子贤孙灵前致谢,管弦乐队齐奏哀乐——这些看似复杂的事情到了项梁手里,立刻变得简单明了。张三李四王五麻子,个个都有明确分工。相互之间如何衔接,也有具体的安排。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还有相应的应急措施。总之,只要项梁在场,再多人也不会发生混乱。

在这一点上,项梁和章邯有异曲同工之处。

久而久之,项梁成为了吴县的名人。但凡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人们总是第一个想到项梁。

两个家族产生了矛盾,互不相让。于是——“请项君来斡旋一下吧。”项梁立刻到场,问清楚情况,分别找两家人详谈一次,很快拿出解决方案。

项梁的解决方案,也不尽然是公平的,但总是能够被接受的。他敏锐地判断出两家的实力对比,族长的性格软硬,族人的情绪状态,以及愿意为解决矛盾付出的代价,然后决定该怎么办。

“就这么决定吧!”一般而言,只要项梁说出这句话,大伙都如释重负,知道问题可以解决了。

郡里安排实施一些大的工程,比如说,修一段驰道(帝国的高速公路),人们也想到了项梁,推举他全权负责管理。

项梁很乐意接受这样的工作,他找了几个助手,从现场勘察、准备物料、分派人手到组织施工,各个环节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原本计划半年完成的工程,最终不到四个月就完成了。

当有人问起项梁是从哪里学到这样的本领时,他总是高深莫测地笑笑。

“祖传的。”

他没有撒谎,他只是将祖传的兵法用在了民政事务上而已。

*

和项梁的声望一同与日俱增的,是项羽的身高。

他的个头长到了一米九左右,这在以稻米为主粮的江南地区,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任何人在他面前,都只能抬头仰视,包括叔叔项梁。

“你可是项燕大将军的嫡长孙呐!”

从小他就被如此郑重的告知,虽然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一身份意味着什么。

“千万不可对外人道知。”项梁又多次告诫。

虽然人在囧途,自打九岁开始,项羽便在项梁的调教下,接受了一系列的贵族教育。

首先当然是读书。只学了三日,刚会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项籍,他就将笔一扔,不学了。

这里说明一下,项羽名籍,羽是他的字。在中国历史上,刘邦和项羽是“一对儿”,人们只要提到刘邦,就会联想到项羽。可是,邦是名,羽是字,为什么后人对刘邦直呼其名而对项羽尊称其字呢?也许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项羽比刘邦更值得尊重吧!

项梁心想,项氏世代为将,既然不想写字,那便学武吧,于是教他用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