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挎包
那天,我百无聊赖的站在十字街头,不知是因为等红灯,还是因为找不到过街的理由,我在路口站了许久,看着眼前飞速驶过的汽车和步履匆匆的人群,不知他们来自何处,又将去向何方。
突然,一方军绿牵动了我的视线。向来对绿色比较敏感的我,看见一个穿着时尚的男孩,从我面前慢慢走过,他的右肩上挎着一个很老的军用挎包。帆布做的军绿色军用挎包,正中印着一颗鲜艳红亮的五角星,五角星的下面印着一排红字:为人民服务!
军用挎包曾经流行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军品几乎成了当时社会最流行,最时髦的东西,人们以穿军装,戴军帽,挎军挎为荣。但是,随着社会的前进,时间的推移,军用挎包慢慢地从流行元素中消失了,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就算现在的部队里,军用挎包也用得极少了,而且也没有了红色的五角星和“为人民服务”的文字了。平时都被折叠整齐放在箱底,遇到紧急集合,五公里越野,驻训,拉练等情况下,才会被官兵们拿出来,装上水杯、毛巾、牙膏、牙刷、雨衣等,发挥出它的作用,与官兵们同行。
新兵一入伍,部队就会给每个新战士配发一个军用挎包。由于出于好奇,穿着没有领花和军衔的新军装的新兵们,通常会把军用挎包挎在肩上玩玩,自我陶醉一番,一副傻得可爱的样子。
别看平时用军用挎包的时间少,但它毕竟是属于军人生活的一部分,仍然是毕不可少的。对于怎样背军用挎包,都有一个严格的规定,背的时候要左肩右包:就是指挎包带要挂在左边的肩旁上,包带横过胸前,将包吊在身体右边,再将武装带压过包带系在腰上,最后挎包就被固定在了身体上。这样,跑动的时候,挎包就不会随意甩动,也就不会影响动作的协调性。
平时不用的时候,军用挎包被折叠成四四方方、棱角分明的,和军装等物品整齐的摆放在一起,而且包里不能放任何物品。
以前官兵们请假外出,部队都要求穿军装,官兵们会将军用挎包带上,在外面买点物品什么的,都放里面,然后背回来。现在官兵们非因公外出,部队要求一律穿便装,由于时代变化等诸多原因,也就没有人愿意再背着军用挎包外出了。
因此,现在的军用挎包就不能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它默默的躺在营房的一个角落里,像一名无名而普通的士兵一样,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依然朴实的坚守着自己平凡的岗位,风雨不改,宠辱不惊。
其实,我们每一个士兵,都如这默默无闻的军用挎包一样,不争利,不图名,默默的入伍,又默默的退伍,为祖国和人民尽了忠,履行了义务,却来不留名,去不留姓,没有人去留意他们,就像没有人留意这小小的军用挎包一样。平凡而忠诚的士兵,留给世人的,只有一个绿色的背影,坚定而执著。
将军的军礼
三尺哨台抒写着一个战士的忠诚,哨位上的我,尽心尽职地履行着一个哨兵的职责,和平时期,哨位就是我们的战场。
只要没有外出,每天,将军都会两次经过哨位,早上一次,傍晚一次。只要我在哨位上,每次看到将军走过来,我都会很认真的给将军敬礼,然而,将军却从没有还过礼,只是对我微微一笑,点一下头,算作还礼。作为一名戎马生涯、转战南北几十年的军人,将军不应该不知道还礼吧?
我有些纳闷,难道作为一名将军,就可以高高在上,可以不屑还一个列兵的军礼吗?我从心里开始鄙夷起将军。然而作为一名哨兵,当将军再次出现的时候,我仍会向他敬礼,只是没有了以前的认真和尊重,将军仍然未曾向我还过礼。
有几次,我在营区里看到那些大大小小的干部向将军敬礼,将军也没有还过他们的礼,他们每每看到将军,脸上还流露出敬佩的微笑,对将军十分敬重。我原来一直认为,将军只是不还我这个小列兵的礼,没想到他竟连所有人的礼都不还,难道作为一名将军,就可以这样不可一世,可以把军人之间最简单的礼节都抛掉?
每当将军出现在我值勤的哨位前时,我仍然会向他敬礼,将军尽管仍未还过礼,可他对我的微笑变得越来越和蔼,难道他从我的眼神里,看出了我对他的不满?难道他想用这种更友善的微笑来改变我对他的看法?作为一名列兵,我不可能理解一名将军内心的丰富世界,也无法去体会。
作为一名哨兵,我继续认真履行着我的职责,酷署寒冬,春去秋来,日复一日,风雨未改。我身上的军装,已经从草绿变成了浅黄,再由浅黄变成了灰白,过不了多久,我就该退伍了。而我所站的哨位,仍依旧如新。
我照例向将军敬礼,将军照例未曾还过礼。只是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有一天将军能还我的礼,我早已习惯,或许是早已麻木。
那天早上,我站最后一班岗。将军又出现在了我的哨位前,我习惯性地立正,抬起胳膊,向将军敬礼。正当我准备把手放下的时候,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将军居然缓缓地抬起了他那从未抬起过的右手,还了我的礼。我的手刹时僵住了,久久没有放下,我愣在了哨位上。
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将军居然对我说:小鬼,我知道你今天是最后一班岗,马上就要退伍了,希望你回到地方后能努力工作,干出一番事业来。说完,将军给了我一个更加和善的微笑。
我下了哨,把刚才的经历像新闻一样向战友们作了报道。指导员正好经过我们班,听到了我的叙述,他笑着摇摇头,语重心长地道出了将军不还礼的缘由。
将军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那时他还只是一名连长,在一场恶战中,经过一天一夜的拼杀,将军的战友们都英勇牺牲了,只剩下将军一个人,从死人堆里,慢慢地爬了出来,被增援部队救下,将军的命算是保住了,可右手却再也不能抬起。这些年,将军一直都在努力偿试着能将右手抬起,但一直没有多大的效果……
指导员后来再说些什么,我没有听清楚,只是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将军,不该瞧不起将军。我很想当面再向将军敬一次礼,以此解脱我内心的不安,但直到退伍,我也没有再见到将军。
离开部队那天,我怀着依恋和敬仰的心情,朝着将军办公室的方向,敬了一个忠诚的军礼。
海魂
天,湛蓝,干净,空灵高远;海,碧蓝,宽广,波光粼粼;艇,漆黑,雄伟,威武神圣……
潜艇拉响了起航的汽笛,惊飞了群群的海鸥,绕着美丽的军港翱翔,在欢送出征的水兵们。这是一次例行的出海训练。
进入训练海区,潜艇缓缓地潜入水下。艇长聚精会神地把着潜望镜,搜索海面情况,指挥艇的动向;舵手密切注视着显示屏,紧盯着深度、航向数据的变化;声纳战位认真地监听着训练海区的情况……
下潜的潜艇,像一条欢快的巨鲸,载着使命、任务、责任,在祖国的万里海疆自在游弋,悄无声息。海面平静、安详,但是出航的水兵训练却热情高涨,每个战位的水兵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精心操作,每一个口令正规、清楚、宏亮,每一个动作迅速、准确、到位。水兵们按照训练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每一个课目的操作、演练。
水兵保卫着海疆,大海掩护着水兵,演绎着时代的和平。和平年代,有了战士忠诚的守卫,更加平和、安宁。
出航前还风平浪静的海面,在紧张的训练中变了脸,刮起了七、八级的大风,海面上顿时波涛翻滚,浊浪掀天,大海在狠狠地咆哮……这样的海况虽然糟糕,但对于水下训练的潜艇却没有丝毫的影响,也打乱不了训练课目的进行。
经过几个昼夜的潜航,水兵们完成了全部训练课目,潜艇浮出水面,开始返航。虽然风浪有所减弱,但还是能影响到浮出水面的潜艇,庞大的潜艇微微的摇摆着,像小时候母亲温暖的摇篮,满载着水兵们胜利的喜悦。
因为在潜航的时候,艇体出现过异常的响动,所以在水面航行时,要安排艇员对艇体进行例行检查,查看舷外装置是否有损坏。于是,值更官安排值更员小龙去检查,神情严肃地叮嘱小龙:“小心点,千万要注意安全。”
小龙整理了一下着装,向着值更官微微地笑了笑,又迅速换成沉稳的表情,自信地回答:“是。”
艇体在不停地摇摆,上甲板又异常湿滑,尽管平时大家都十分熟悉在上甲板上行走,但是这时候,小龙也只能小心艰难地挪着碎步,慢慢地查看着艇体。
突然,一股张牙舞爪的狂风,挟着一个凶神恶煞的巨浪,以横扫千钧之势,从小龙的背后呼啸着袭来,向着小龙狠狠地劈了过去。只一瞬间,猛兽一般的风浪就将小龙高高卷起,连同小龙喉咙里那声还未喊出的“啊!”一起狠狠地抛进了怒海。刹那间,整个世界只留下大海疯狂的嘶鸣。
潜艇紧急停车,刺耳的警铃划破安静的艇舱,将水兵们的心紧紧的揪了起来。发现险情的值更官,果断迅速地下达了舷外救生部署的命令,救生部署人员迅速上到上甲板就位,进行舷外救生,战友们向着小龙被海浪卷去的方向抛出救生器材,风浪实在太大,救生器材没能起到丝毫的作用。
艇长下令潜艇旋回机动,寻找小龙。因为海流的速度,加上刚才潜艇前进的速度,这时候的小龙,早已不知被海浪卷到了何处,经过全艇官兵很长时间的努力,海里的小龙杳如黄鹤。艇长向上级部门报告了海上发生的情况,上级部门派出多艘舰船、多架直升机进行联合搜救,经过多天的搜寻,仍然没有发现小龙:
生未见人,死未见尸。
消息传来,一直怀有希望的战友们终于彻底地绝望了,一种被撕裂的声音,被战士们从心底迸喊出来,他们朝着大海呼唤着小龙的名字,一声,一声,一声声……海浪呜咽,滚烫的泪珠从每一个水兵眼里奔涌而出,泪水滴进海里,本就苦涩的海水,变得更加苦涩。
海浪声声,诉说着一名水兵的故事:一名勇敢的水兵,一名即将脱下军装的老兵,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永远消失在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大海里,青春的生命和浩瀚大海完完全全地溶在了一起,再也不能同相濡以沫的战友们一起返航,再也没能返航。
军港的码头上,有微微的海风吹过,往日逐浪的海鸥发出声声的哀鸣,水兵们整齐地面向大海,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向着大海的深处,行了一个长长的军礼。
水兵,是大海的骄子,也是大海的忠魂。
呜--
当军港的汽笛声再次响起的时候,水兵们擦干泪水,重又满怀壮志,投入到了新一轮的训练中,又将出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