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上下五千年断案趣话
4369500000030

第30章 清朝(3)

为什么作弊案扯上了扬州?一是由于案发后,扬州秀才上街抗议,将左必蕃祠堂尽行拆去;二是案件在扬州开审,嫌疑人都关押在江都县;三是作弊的人当中并不能完全排除没有扬州人士,或者这些人在扬州暂时落脚,都未可知,四是所有案情的进展,都与一个常驻扬州的官员——《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有关。从案发开始,曹寅先后写了6次密奏汇报情况,当总督与巡抚互相弹劾的时候,曹寅亦是如实把当地的舆论情况反馈给了皇帝。可惜曹寅因为病重,于农历八月病故。康熙只好密旨李煦三五天汇报一次消息,李煦遵旨,时时通报。穆和伦的结案折还没送到,李煦已将审理结果报告了。

康熙皇帝明察秋毫,不受余外的干扰,断然做出了以下决定:科场舞弊人员一律依法处决,不得宽怠。噶礼受贿纵容舞弊,着即革职听参,张伯行忠贞秉正,即留任原职,日后再行升赏。

王茧麾焦土复影

清初,武康县(当时属浙江湖州府)有个山民叫刘通,因为与兄长刘衡争夺家产发生斗殴,把刘衡打昏后,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用斧子把他劈死。为了灭迹,他又将兄长的尸体火化了。一切安排妥当后,穿上丧服,上县衙报案去了。

刘通向武康县通判王茧麾磕拜后,哭道:“我兄前日被一只吊睛白额大虎咬伤,那虎常出没在山间,恳请大人派遣猎手为民除害。”

王通判想:“如果他的哥哥真的被虎所伤,何必匆忙火化尸体呢?”但他不动声色地说:“既然尸体已火化,此事也就了结了,你可以回去了。至于派遣猎手之事,本官自有安排。”

刘通见官府不深究下去,很是高兴,立即回家去了。

第二天,王茧麾带几个差役去山里查访。在峰峦重迭的群山丛中转了一天,才找到了刘通。刘通一见王茧麾来调查刘衡死因,大惊失色。王茧麾见他神色惊慌,更觉得应把刘衡的死因查清。

面前是一片焦土,这是刘衡火化的地方。王茧麾问刘通的邻居,刘衡是不是被虎咬死的?邻居们回答悦:

“我们没看见刘衡被虎所伤,是刘通告诉我们的。”

领差役搜查了刘通的住所,在角落里发现了一把斧子,上面有血点,王茧麾说:“这是杀人的凶器!”

刘通脸色沮丧,但他不肯伏罪。

王茧麾说:“我可以让你心服口服!”他吩咐在火化尸体的地上烧炭,并撒上芝麻。过了一会,又把炭块扫去。这时,原来从尸体上流出来以后冻结的脂肪因受热而开始融化,芝麻也因受热而爆裂渗油,两相融合交流后,焦土上就呈现出一具人体的形状,看上去手、脚以及肢体都齐全。左肋下爆裂了芝麻数十粒,肚脐等几处要害的地方所爆裂的芝麻,有的多,有的少,都是受伤的地方。王茧麾指着左肋及肚脐等几个地方,说:“你在这几个地方砍了几斧头,这是很明显的事!”

在精明的法官面前,罪状已无法隐瞒了,刘通只得“扑通”跪倒在地,供认了犯罪的事实。

明晟明察秋毫

明晟,清朝雍正年间河北献县知县。

据史书记载,雍正十年六月,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雷雨,献县城西有一位村民被雷电击死。县令明晟亲自去勘查完现场后,便让手下人把尸体装入棺材里埋掉了。当地父老乡亲听说了这件事后,都说是冤枉。

过了半个多月,就在这个热门话题渐渐降温的时候,明县令却忽然抓来了一个人。在明镜高悬的大堂上.那人的眼睛却在骨碌碌地乱转。明县令俯视着堂上跪着的那个人,笑呵呵地问道:“你知道本府找你来干什么吗?”

那人脑袋像拨郎鼓一样地摇着道:

“不知道!不知道!”

明县令又问:“你前几天买火药干什么用?”

那人胸有成竹地说:“打鸟!”

明县令瞅了他一眼,冷笑道:“用枪打鸟就算打上一天,最多也不过用它一两多点,你买30多斤火药干啥?”

那个仿佛是背好了台词儿似的歪着脑袋对答道:“准备用许多天。”

明县令听罢哈哈大笑,不急不慢地问:“你买火药不到一个月,我替你计算一下所用的火药,最多不过三两斤。请问,其余的都放在什么地方啊?”那人听罢登时语塞答不上来了。

经过审讯,那人终于坦白了因奸情而谋杀的罪行,并和奸妇一起伏法了。事后,明县令手下的一个捕快请教怎么知道凶手是那个人。

县令说:“火药没有几十斤便不能伪装成雷击,合药必定用硫磺。如今正是盛夏,不是年节放爆竹之时,没有几个人买硫磺。我暗中派人到市上去,打听哪一家卖的硫磺最多,都说是某某匠人卖的最多。又暗中查某某匠人把火药卖给了什么人,说是某某人,因此知道就是他了。”

捕快又问怎么知道打雷是假的?

县令说:“雷击人,从上而下,地不裂。雷有时毁屋,也是自上而下。

本案中苫草、屋梁都飞了起来,土炕的炕面也揭了起来,可知火是从下面起来的,因而是伪装的现场。走访村里的人,知道死者的妻子生活作风极为不好。但那时,死者的妻子已先回了娘家,没有作案时间,也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她与此案有关,即使是审问她难度也非常大。所以一定要先抓到她的同案犯,然后才能审讯那女人。”

断案点评

明晟智破“假雷案”是历史上一个利用科学取证破案的典型案例。明晟到现场发现被炸泥土是从下向上飞起的,断定死者不是雷打死的。明晟进一步勘察被炸地面那个凹坑,断定为炸药所炸形成。而制造炸药,就需要用到硫磺,明晟马上派人去暗地调查哪些人曾买过火药,终于查出了罪犯。

兰竹高手郑板桥断案

郑板桥即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清代着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放荡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着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莉,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卒年73。

郑板桥巧断鸡案

郑板桥在范县做知县的时候,有个农民到范县城里集上去卖一只老母鸡。不料,刚走到一家饭店门口,因绑得不紧,鸡一蹬腿便展翅逃到饭店院子里去了。卖鸡的农民想进院捉鸡,老板却不让去,说:“你这人怎么随便进饭店后院?”卖鸡人说:“我的鸡跑到院里,我是捉鸡的呀!”饭店老板有意隐瞒道:“胡说八道!你的鸡怎么会跑到这儿来?有何证据?”卖鸡人说:“我的鸡全身是芦花毛。”说着,指着院子里的那只芦花母鸡说:“这只鸡是就是我的。”饭店老板执意耍赖,说:“真是岂有此理,一样的芦花鸡不有的是,怎么把我的鸡说成你的!”

两人正争执不下,旁边长着势利眼的店小二说:“我见过,这只鸡就是老板喂的,我可作证。”饭店老板听了,更加得意。

正巧,范县知县郑板桥坐轿路过这里,卖鸡人连忙到轿前喊冤。郑板桥急命落轿,当场断案。他先让卖鸡人申诉,又询问了饭店老板。再问势利眼的店小二。店小二说:“老爷,我能证明这鸡是老板喂的,如有差错,甘愿受罚。”

郑板桥沉思了一会儿问:“你们今天都是喂的什么鸡食?”饭店主人道:

“我喂的高粱、小米和剩饭菜。”卖鸡人说:“我没有粮食喂鸡,全喂的是米糠。”郑板桥听了,命人把鸡捉住,当场割开了嗉子一看,里边全是米糠,饭店主人慌了,急忙跪下认错。郑板桥让店小二自掌20个嘴巴子,那只割伤了的鸡,郑板桥则命令饭店老板按市价买下。

郑板桥巧断元宝案

杨州八怪之一、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在范县为官清正,人称郑青天。

有一天,有个客商拉着店家马三,来到公堂跪下说:“我是山西客商,千里遥远来范县赶会买骡马,身上带了一块48两重的元宝,担心丢掉,亲手交给店家马三存放。结果他翻脸不认账,还吆喝了几个人,拳打脚踢把我打了一顿。我出门在外,怎敢多事,求老爷明察。”

马三说:“他是骗子,别听他胡言乱语,根本没有此事,请老爷公断。”

郑板桥沉思了一会儿,吩咐道:

“把山西客商押监候审。”对店家马三说:“既然山西客商没给你元宝,那我就用纸给你写个元宝吧。”接着提笔在纸上写了“元宝”二字,交给了店家马三,并嘱咐他不要丢失,明天当堂验看,丢了假的要赔真的,店家马三不知何意,赶紧把纸放进怀里,也被关进了监牢。

第二天,郑板桥先把店家马三老婆叫到后堂,问道:“你家马三已承认昧下一块元宝,你要从实招来,免受重刑。”马三婆一口咬定不知道。

郑板桥怒道:“马三婆,不要嘴硬,你先听听马三是怎样招供的吧。”

郑板桥立即升堂,把马三提到,喝道:“店家马三,元宝还有吗?”

“有。…‘保存得好不好?”“好!”“你摸了几次?…‘好多次。”“带回监牢!”

郑板桥又把马三婆叫到大堂,喝道:“大胆泼妇,马三供词,你可听清?还不快把元宝取来!”马三婆再不敢嘴硬,只得把那块元宝从家中取来,还给了山西客商。

郑板桥妙断偷情案

古代地方官断案的判词,大多墨守成规、刻板冗琐,但也有诙谐幽默的。但郑板桥的判词却与众不同。他在断三起偷情案时,判词妙趣横生,无不使人拍手称妙。

石佛寺的和尚与天月庵的尼姑是同村人,青梅竹马私定了终身。但女方父母却把女儿许配给邻村一个老财主做妾,女儿誓死不从,离家到庵中削发为尼,男子也愤而出家。后来在潍县风筝会上,他二人又见面了,于是在入夜时幽会谈情。不料被一乡绅抓住,认为他俩伤风败俗,扭送到县衙问罪。郑板桥了解原委后,大笔一挥,判他俩还俗完婚。八句判词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在一起好成桃。

从今入定风波寂,此后敲门月影摇。

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后静偏娇。

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又有一书生翻墙到少女房间偷情,被发现后押到县衙。郑县令问过案情后,出题《逾墙搂处子诗》,对书生进行面试。书生秉笔即书:

花柳平生债,风流一段愁。

逾墙乘兴下,处子有心搂。

谢砌应潜越,韩香许暗偷。

有情生爱欲,无语强娇羞。

不负秦楼约,安知漳汉狱囚。

玉颜丽如此,何用读书求。

郑县令看后大加赞赏,不但不问罪,反填一首《减字木兰花》词,判二人结婚。词日:

多情多爱,还了生平花柳债。好个檀郎,室女为妻也不妨。捷才高作,聊赠青蚨三百索。烛影摇红,记取媒人是郑公。

再一次,姓张的书生与姓金的女子私通,被金家捉奸成双,将张押送大堂,金小姐也跑来县衙。郑县令看二人举止文雅,不像奸邪之辈,便又想成人之美,问道:“你俩会作诗吗?”

他俩点头作答。郑县令便指着堂前檐下蜘蛛网悬着的一只蝴蝶,对张生说:

“若能以此为诗,本县便免你之罪。”

书生定神略一想,高声吟道:

只因爱采太癫狂,游遍花丛觅异香。

不幸误投罗网里,脱身还借探花郎。

郑板桥虽不是探花,却也是着名诗人。听后认为书生才思敏捷,而且诗中有悔过之意。便又指着门上挂的竹帘子对金小姐说:“你能以它为题赋首诗吗?”金小姐略加思索,说了声“小女献丑了”,随口吟道:

绿筠劈成条条直,红线相连眼眼齐。

只为如花成片断,遂令失节门前低。

郑板桥连声夸赞:“高才,高才!”

随即挥笔写判词:

佳人才子两相宜,致福端由祸所基。

判作夫妻百年好,不劳钻穴隙相窥。

小姐书生磕头拜谢。金家见生米已做成熟饭,只好作罢。他二人很快完婚,这事被后人传为美谈。

郑板桥巧断盗窃案

郑板桥做县令的时候,所辖县发生了一起盗窃案。某村的刘、张、孙三人是嫌疑犯,被押进了县衙。郑板桥立即升堂审问。他先问刘:“你是怎样作案的?快快从实招来!”

刘回答了郑板桥的问题。但是,他讲的是某地方言,郑板桥根本听不懂他讲的话是什么意思。

于是,郑板桥问张和孙:“刚才刘是如何回答我的问题的?”

张说:“禀告大老爷:刘的意思是说,他并不是盗贼。”

孙说:“禀告大老爷:刘刚才招供了,他承认自己是盗贼。”

张和孙的话郑板桥是能听懂的。

听罢他们的话之后,郑板桥马上做出判决:张无罪释放,孙是盗贼,押进大牢。事后,事实也证明郑板桥断的案是正确的。郑板桥是根据什么这样断案的呢?

原来他是这样推理的:初审的时候,在没有威迫的情况下,假如不是盗贼就不会说假话;相反,真正的盗贼是一定会为了掩盖罪行而编造借口的。因此,说真话的肯定不是盗贼,说假话的肯定就是盗贼。先问的刘,不管刘是不是盗贼,刘都会说“我不是盗贼”所以,郑板桥断定孙说的是假话,他是盗贼。

郑板桥出联断案

清朝杰出的书画家郑板桥,做山东潍县县令时曾出联断案。

一年春节前夕,有位教私塾的老先生前来告状,说东家诬他误人子弟,全年酬金分文不给。郑板桥听了便想试试他是否有真才实学,手指着大堂上的灯笼,说:“就以此为题,我出上联,你对下联。”随即吟道: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老先生不假思索,立刻对出下联:

一学年,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好!”郑板桥连声称许,即刻派差役将东家传来,令他付给老先生全部酬金。老先生感激涕零。

郑板桥审石头

郑板桥早就听说范县恶霸豪绅与地痞元赖互相勾结,狼狈为奸、上欺官、下压民,郑板桥下决心一定要把那些恶人好好整治一下,那伙恶霸地痞不知郑板桥的厉害,闻听有新知县上任,也想给郑板桥来个下马威。

这天,恶霸们早早地跑到集市上。

眼看新知县的轿子已到集市那头,人群正躲闪之时,他们乘乱砸了一个卖粥的老汉的粥摊,又打了那老汉一顿。

他们这一闹,人们都围将上来,把道路堵了个水泄不通。

郑板桥的轿子来到跟前,被人群堵住,忙下轿观看。那伙恶人见状,扯了那老汉过来,硬说是这老汉自己砸了粥摊,聚众闹事。郑板桥看这阵势,心里已明白了八九分,便和气地问那老汉他们所说的是否是实情。老汉吓得直发抖,哆哆嗦嗦地把摊子被砸,自己挨打之事说了一遍,但当时很乱,究竟是哪些人干的,他也说不上来。

,郑板桥又问扯着老汉的那伙人,看没看见是谁所为。那伙人生怕说漏了嘴,忙信口胡诌道:“小人们看得分明,这老头儿若不是有意的,便一定是他脚下的青石所为了,它绊倒老头儿,砸了粥摊!”说完,都暗自得意,想看看郑板桥如何收场。郑板桥心里暗自发笑,当即说:“你们既然都亲眼看见这石头作怪,那你们就来当当见证之人吧!来人!把那石头绑上公堂!”

围观之人听说新任知县要审石头,都觉得挺新鲜,赶到县衙去看热闹。

郑板桥端坐公堂之上,手指青石喝问道:“大胆青石,为何无事生非?

砸了卖粥老汉的摊子,又聚众惊扰本官?快快如实招来!”堂下鸦雀无声。

郑板桥又一拍惊堂木,喝道:“顽固青石,犯了罪还不肯招认!来人!给我打40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