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上下五千年断案趣话
4369500000025

第25章 明朝(3)

第二天,县官升堂,太子又来告状。县官说:“这里是县衙,只办理人的犯罪案件,不管禽兽相伤之事,还是收回你的状子吧”。

皇太子虽然很生气,但县官说得在理,也只好“哑巴吃黄连”,把苦水憋在肚子里,垂头丧气地回了皇宫。

张佳胤为盗借金

张佳胤(1526-1588)明兵部尚书,明重庆府铜梁县人。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滑县令。任内因擒获大盗,升任户部郎中。穆宗隆庆五年(1571)升右俭都御史,巡抚保定,途因丧归故里。神宗万历七年(1579)复职,巡抚京师宣府镇,因制服塞外桀骜不驯、四处抢劫的头人满老大,升兵部右侍郎。神宗万历十年春,兼右俭都御史,署浙江巡抚。

因主持对浙江兵变的镇压有功,获神宗传诏嘉奖,迁兵部左侍郎,旋加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

曾遣部将李成梁屡玻鞑靼插汉儿部,功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衔。后回朝任兵部尚书。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病故。赠少保。谥“襄宪”。

张工诗文,自号炬莱山人,为“嘉靖五子”之一。着有《炬莱集》65卷、补《华阳国志》1卷,并有奏议22卷。

县令张佳胤正在堂前批阅公文,忽然闯入一胖一瘦的两个锦衣卫使者。

锦衣卫使者权力极大,从京城径直来到县里,定有机密大事。张县令不敢怠慢,忙起座相迎。

使者说:“有要事,暂且屏退左右,至后堂相商。”

在后堂,锦衣使者卸除化装,露出了强盗的本来面目,威逼县令交出库金一万两黄金。事出突然,猝不及防,但张县令临危不乱。他不卑不亢地说:“张某并非不识时务者,绝不会重财轻生,但万两黄金实难凑齐,减少一半如何?”

“张县令还算痛快,数字就依你,但必须快。”

张县令说:“这事若相商不成,不是鱼死,就是网破,但既已相商成功,你我利益一致,你们嫌慢,我更着急呢!一旦泄漏,你们可一逃了之,我职责攸关,绝无逃遁可能。然而,此事要办得周全,就不能操之过急。”

强盗问道:“依你之计呢?”

张县令胸有成竹地说:“白天人多,不如晚上行事方便,动用库金要涉及很多人员,不如以我名义先向地方绅士筹借,以后再取出库金分期归还,这才是两全之策。”

强盗觉得县令毕竟久历官场,既为自己考虑,又为他人着想,所提办法确也比较妥善,就当场要他筹措借款之事。

张县令开列了一份名单,指定某人借金多少,共有9名绅士,共借黄金5000两,限于今晚交齐,单子开好后随即让两个强盗过目。接着他对两人说:“请两位整理衣冠,我要传小厮进来按单借款。”

两个强盗心想,这个县令真好说话,想得又周到,要不是他及时提醒,岂不要被来人看出破绽,于是就越加信任县令。

不一会儿,县令的心腹小厮被传了进来。县令板着脸说:“两位锦衣使奉命前来提取金子,你快按单向众位绅士借取。要办得机密,不得有误。”

小厮拿了单子去借款了,果然办事利落迅速,没多久,就带了9名绅士将金子送来。他们为了不走漏风声,将金锭裹入厚纸内。然而等揭开纸张,里面竟是刀剑等兵刃,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两名强盗,强盗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已被绳索捆绑了。

原来,这就是张县令对付强盗的计策,他先“诚意”地和强盗讨价还价,还处处“好意”地既为自己又为强盗着想,说话做事处处谨慎,具有真实感,使强盗对他信任,从而丧失警惕。他开列的“绅士”名单却是本县的9个捕快名字。强盗是外来的,当然不认识这些名字,而小厮一看就心中有数。9个捕快都是捕盗好手,知道县令的计谋,于是结伴而来,一举擒获了强盗。

明朝王世贞计服盗匪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奔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屡迁员外郎、郎中又为青州兵备副使。三十八年.父王予以滦河失事为严嵩所构,论死.世贞解官奔赴京师告免。未成,持丧归,三年丧满后犹却冠带。隆庆元年(1567)讼父冤,得平反,被荐以副使莅大名,迁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又历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寺卿。万历二年(1574)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数奏陈屯田、戍守、兵食事宜。成切大计。因忤张居正罢官。

后起为应天府尹,复被劾罢。居正殁后,起为南京刑部右侍郎,辞疾不赴。

久之,起为南京兵部右侍郎,擢南京刑部尚书,以疾辞归。64岁卒于家。

王世贞倡导文学复古运动,认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家藏书甚富。自称平生所购《周易》《礼经》《毛诗》《左传》《史记》《三国志》《唐书》之类,过3000余卷,均为宋本精椠。家有别墅“奔州园”,于园后建“小酉馆”,贮书迭3万余卷。另将经学之书专藏于“藏经楼”中。对宋椠元刊之书,作“尔雅楼”贮之,又于“丸友斋”中,藏宋本两汉书,为斋中第一宝。此书后归于“天禄琳琅”。与唐顺之结为莫逆之交,二人皆以文学、藏书而知名。他以诗文名于世,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并称后七子。攀龙殁,独领文坛二十年,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僧道莫不奔走其门下。

鉴于台阁体文风不振,他提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所作诗文,也多为复古模拟之作,但往往失于藻饰。晚年深有所悟,于唐好白居易,于宋好苏轼,诗文以恬淡为宗。又好史学,以史才自许。自弱冠登朝,即好访朝家故典,晚年又得见内府档案秘籍,着述甚丰。既是文人,也是学者。学问渊博,文章不拘一格,虽摹秦仿汉,依旧自有特色,具有“博综典籍,谙习掌故”之特点,如《题海天落照图后》。其着作文学方面有诗文集《奔州山人四部稿》174卷、《奔州山人续稿》207卷和《艺苑卮言》12卷;史学方面有《奔山堂别集》100卷,松江人陈复表将其所着的各种朝野载记、秘录等汇为《奔州史料》,前集30卷,后集70卷,内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传记、边疆史地、奇事佚闻等,是一部较完整的明代史料汇编。

明朝王世贞在青州做官时,当地百姓雷龄以捕盗为名称霸在山东莱州、潍州之间的道路上。交海道宋某急于将他捉拿住,他却躲起来了,宋某就把这件事交给王世贞来办理。王世贞打听到雷龄的藏处后,想趁其没有防备的时候抓住他,只在王捕尉面前露出过口风,没想到抓捕的差役回来报告说雷龄又逃掉了。

于是王世贞故意地说:“这事算了。”又过了一月,王捕尉捉到另一个强盗。王世贞知道他是在替雷龄出力的,突然打发自己的左右,召来王捕尉问道:“你为什么要隐藏雷龄?上次站在台阶下面听到要捕捉雷龄的人,不就是你吗?”

王捕尉大惊失色,立即认罪,而且愿意立刻去捉拿雷龄来立功赎罪。

不一会,雷龄被捉到,王世贞对他说:

“即使这样你还是应该被处死,不过,如果你能把和你关系好的某某强盗捉来,就可以免你一死。”王世贞命令王捕尉和他一起去,果然又捉来了那个强盗。雷龄得到了宽恕。

差官逮捕了7名盗贼,其中有一个逃跑了。盗贼的头目胡乱供出了逃跑者的姓名。不一会,差官把叫这个名字的人抓来审问,这人连声喊冤。

王世贞命令盗贼头目站到公堂下面,离远一点,命令被捆绑的人跪在台阶上。这个人脚上穿的是丝鞋,盗贼站在后面偷看他几次。王世贞偷偷叫过一皂隶,把被绑者的头蒙起来,然后让皂隶装扮成那人的样子,换上他的鞋走了过来,盗贼不知底细,就指认穿丝鞋的人是同伙。

王世贞听后哈哈大笑地说:“你把我的皂隶当做盗贼了!”立即把抓来的无辜者释放了。

断案点评

当一个人犯了错事,心里有鬼的时候,一旦受到严厉的指控就很容易道出实情,因此,断案时心理战是很重要的。

明朝县令李享智断偷茄案

明代,鄞县县令李亨判决过一件偷茄子的案子。

有个菜农,种菜的技艺甚好,他的菜一上市就给抢购一空,引得邻居又妒又羡。一次,那菜农种的茄子刚刚成熟,邻居就趁夜偷摘个精光,一大早挑到集市去出卖。

菜农正要到园子里去采摘蔬菜,发现一片茄子地只有光秃秃的茄叶,情知遭了偷窃。正惊疑问,忽有一个小孩飞跑过来报信:“伯伯,伯伯,隔壁家的伯伯偷了你的茄子,正慌慌张张挑着上市去哩。”

菜农听了火冒三丈,急忙赶上官道,很快就追上那个偷茄贼。

岂料那贼说:“这茄子是我自家的,你不要诬陷好人!”

菜农说:“这是我家的,我认得的。你种的茄子哪有我的好?!”

两人争吵了许久,最后竟到县府打起官司来。

县令李亨见他们吵吵嚷嚷,冷冷地说:“谁也不准争吵!把茄子统统倒出来看看!”

差役奉命将茄子倒在厅堂上。只见那些茄子泛着又油又亮的紫色光芒。

只是只只个头瘦小,显然还没有完全长得饱满、结实。

李亨观察了一会,心中已明白了几分,便问:“是谁拿到市上去卖的?”

偷茄贼道:“是我。自己种自己卖呗。”

李亨对偷茄贼喝道:“你就是小偷!’,偷前贼大喊:“冤枉!冤枉!李亨冷笑道:“如果真的是你的茄子,你怎么会得在它们还没有完全成熟就摘下来去卖呢?”

偷茄贼被问得满面羞红、只得乖乖地认罪。

明朝杨评事巧破赵三失踪

故事发生在明朝。湖州的赵三与周生是好朋友,他们相约一起到南都去做生意。两人雇了张潮的一条货船,装好货后,与船主张潮相约某日五更开船。赵三的妻子孙氏不同意远行,为此两人争吵了好几天。出发的那一天三更,赵三的妻子孙氏就起来做饭。

赵三吃完饭后,把五百两银子连同衣物打成包裹背在身上,与妻子告别后就去乘船了。五更时,周生来到船上不见赵三的影子,就叫张潮前去催促。

这时天已大亮。张潮猛烈敲着赵家的门,叫喊着:“三娘子!三娘子快开门!”孙氏打开门一看,原来是船主张潮。张潮问道:“三官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上船?”孙氏大吃一惊,说:

“我丈夫走了很长时间了,怎么到现在还没有上船?”张潮回来告诉周生,周生大为惊异,连忙与孙氏分头去找。

可是找了三日,毫无踪迹。周生怕受到连累,连忙到官府报了案。

县官怀疑孙氏另有所爱,而故意害死丈夫;又怀疑周生谋财害命,但又找不到证据。这个案子拖了很久。

有位担任决断疑难案件的大理寺官员杨评事,查阅了案卷,指着“敲门就叫三娘子”这几个字,分析判断说:

“船主张潮敲门就叫三娘子,肯定已经知道房内没有了孙氏的丈夫!”根据这点他推断出张潮犯了罪。于是命人将张潮抓来审问。

“张潮,你知罪吗?”

“小人何罪之有?”张潮故作镇静。

“杀害赵三的凶手就是你!”

“小人冤枉啊……”张潮以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企图抵赖。

杨评事哼哼一笑,说:“你敲门找赵三,应该呼赵三的名字,为什么却呼赵三妻子的名字?”

“啊?”张潮听到此话后,骤然变色,吓得目瞪口呆,最后不得不低头认罪。

原来那天凌晨,赵三带着五百两银子上船时,因为时间太早,就和衣睡在船中。船主张潮见财起了歹心,趁着天不亮无人,悄悄地把船移至僻静之处,杀了赵三,将尸体捆上一块大石头沉入河底,然后又把船划了回来,若无其事地等待周生上船。

这件杀人命案拖了很久没有破案,可见难度之大。经验丰富的杨评事审理此案时,找到了此案关键的一句话:

“敲门就叫三娘子。”这句话,是罪犯张潮不自觉表露出来的与案件相关的情节,因为赵三已经被他杀了,不在房内,叫也无用,所以他敲门时很自然地叫了“三娘子”,而按照当时社会人与人交往的一般礼节,总是叫男人不会先叫女人的,也就是张潮敲门时应叫“三官人”,而他却喊了“三娘子”,这是不合情理的。随即断定张潮与赵三失踪案有关。

断案点评

精明的杨评事根据一句反常的呼语,就分析判断出“张潮肯定已知道房内没有了孙氏的丈夫”。杨评事的推理从逻辑上看,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只有事先知道房内没有赵三,才会敲门就叫三娘子;张潮敲门就叫三娘子,所以,张潮事先知道房内没有赵三。”可见,细节是何等重要,对于断案者来说,任何蛛丝马迹都不容错过。

明代海青天海瑞断案谈

海瑞(1514~1587),明代着名政治家。海南琼山人,字汝贤、国开,自号刚峰,民族有争议,海瑞可能汉族******也可能是回族人,或者是有色目人血统的儒生。祖上从福建晋江蝼边(广西杂志有载)迁居海南琼山海厝。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海瑞是我国历史上的着名清官。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嘉靖四十一年(L562),以罢官抗逆显于后世的明代廉吏海瑞任诸暨知县;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这一年海瑞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疏,劝说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这班方士的骗术,应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诏命下狱论死。首辅徐阶力救海瑞,黄光升则把海瑞上书比拟儿子骂父,以减轻罪责,并乘机把海瑞留在狱中,营护海瑞甚力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驾崩,穆宗即位,才奏请释放海瑞出狱。

海瑞于隆庆四年前往福建晋江潘湖黄光升尚书府拜谒黄光升,以表营护之恩,有潘湖海瑞歇马庙可证及《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681页有载。隆庆三年(1569)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深受百姓的爱戴。后被排挤,革职闲居16年之久。万历十三年(1585),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海瑞及闻潘湖黄光升卒,悲伤至极,带病前来晋江奔丧。后病死于南京。

海瑞验尸明真相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7)的一天,浙江省淳安县的一个小山村里的村民胡胜荣、胡胜佑兄弟俩,抬着大哥胡胜祖的尸体,踏着弯弯小路,到了县府门口,跪在衙门口直喊冤屈,要求县官为民做主,惩治杀害哥哥的凶手邵时重。案子报到淳安知县海瑞那里。

海瑞仔细查看尸体,只见全身上下都有血迹和伤痕,他便问兄弟俩要怎样处置杀害哥哥的山民邵时重。

兄弟俩异口同声:“还我田地,杀凶手替我大哥报仇!”

邵时重在大堂上一跪三磕头:“争山地之事确有过,但杀人之事从没有,请知县大人明鉴。”

海瑞再次验尸,发现死者身上的血迹洗不掉,不像真血迹。

他派人到山寨找来胶脂,和在伤痕上面用火烤一会,然后再洗刷。洗刷了几次,盆里的水发红了,但伤口中的骨头上还留有红血。这哪里是血迹?于是,海瑞严厉审问兄弟俩,在事实面前,胡氏兄弟不得不承认是诬告。

原来,胡胜祖过去同邵时重曾有过争夺山村土地的纠纷,胡家一个外甥也同邵时重家有过宿怨,他们对邵时重怀恨在心已久,正好这时候胡胜祖发病突然死去,胡氏兄弟以为报仇时机已到,便在大哥身上作了假伤痕,又涂上赤脂,冒充血迹。没想到机关算尽还是没能逃过海瑞的眼睛。

海瑞审十载积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