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上下五千年断案趣话
4369500000024

第24章 明朝(2)

家境贫寒,其父仲谦为生活计,将其送给黄氏收为养子。由于他天资聪颖,且勤于学,“长而淹贯经史,其为文简要不烦,兼工行楷诸书,器局端凝,言笑不苟,视势利声华澹如也”。而且“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理义,处事明敏”。在靖安县衙任掾时.职内事务,处理快捷,深得知县俞益的赏识,称赞他干练通敏,廉介无私。

明太祖为保证封建官吏的铨选与任用,推行三途并用之策,明成祖遵行不悖。永乐十二年(1414),况钟吏期已满9年,按例应允给赴京考职。

其时礼部尚书吕震与俞益相友善,俞益竭力推荐,历陈况钟的贤能。恰巧.吕震将扈从朱棣北巡,需简选属员,与况钟交谈,大为器重。次年春,以其才识优长,录为六品礼部仪制司主事,且打破常例,得到了皇帝朱棣的召见。从此况钟更加勤于职守,凡册立后妃、东宫、藩王、帝女下嫁、朝觐贡举等重大典礼,皆无遗漏,得到朝官的赏识。永乐十五年(1417),朱棣再次北巡,况钟以礼部属员扈从。

由于北京初建,四夷朝贡、会试、北征诸事项,都在北京举行。其中诸如祭告、庆赏、封策礼文等,均属仪制司的职掌,况钟筹划安排得当,深受赏识,“简繁轻重,悉中事宜。”(《况太守集》卷一《太守列传编年卷上》)二十一年(1423)况钟9年考满,例升员外郎,又因其贤劳着称加一等,超升礼部仪制司郎中。宣德四年(1429),况钟向皇帝陈明因由,请求恢复况姓,得到允准,颁给改姓诰命。

宣德五年(1430),延臣会议,提出江南赋税征收困难问题,谈及“天下九大郡,繁难治,苏州尤甚,税粮甲于他省,民困吏奸。每差京官督催,累岁不能如额数,而流亡倍多。”于是,皇帝朱瞻基诏令六部、都察院,各保举“廉能有为,才堪牧民”的郎中、御史出任九郡知府。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推荐况钟,其时首辅杨士奇“尤秉知人鉴,凡所识拔,悉为名臣,然性严不轻于接物,公受知最深。”遂奏擢况钟为苏州知府,“赐敕书,假便宜从事,章奏得径达御前。”享受一般知府享受不到的待遇。(《况太守集》卷一《太守列传编年卷上》)正统七年(1441)十二月,况钟卒于苏州知府任上,年60。况钟去世之日.郡民罢市,如哭私亲,苏州7县绅耆人等,俱奔赴哭奠,就连邻近的松、常、嘉、湖的百姓都络绎不绝地前来吊丧。次年春的归枢之日,倾城出送,白衣白帽,两岸夹舟,奠别出苏州之境,还有奔程路祭的,略不断绝。朝廷赠正议大夫资治卿。祀名宦祠,准许城邑建祠以祀,春秋官为致祭。

况钟出身于吏员,深知吏治中的积弊,认为法不立则奸吏难除;亦知苏州赋役繁重,官吏豪猾舞文为奸利,最为难治。况钟到任初理政事,群吏环立请判牒,况钟假装木讷,不懂诸务,随群吏之意。群吏异常高兴,认为太守糊涂可欺。三天之后,况钟召群吏责问:“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即捶杀数人,将贪虐庸懦的僚属全部斥退。从此,一府大震,人人奉法,人称况钟为“况青天”。

况钟所任苏州以富丽闻名,宫中宦官购买花木、禽鱼、器玩等,受工部委派,纷纷前来。郡佐以下,稍有异词,动辄就遭辱骂,甚至被绑被打。

一些高官大僚,恣意需索。而况钟对此,待之以礼,从不屈膝;而且告诫属僚,不要收赂一钱。致使往来苏州的京官宦吏,惧怕敬畏,不敢胡作非为。

况钟虽然是吏员出身,但对教育特别重视,对知识分子都给以厚待。

凡是单门寒士,都给以赈济。其中有一个叫邹亮的书生,曾递诗给况钟,况钟很为赏识,准备推荐为官,同时却收到诋毁邹亮的匿名信。况钟说:

“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即保举,上奏朝廷,授予吏、刑二部司务,后迁御史,“整饬举劾,俱得其当”,着声于朝。

苏州民间素有好诉讼之习,无论大小事件,都动辄赴京告状。由于苏州属直隶府,上元布政司、按察司的设置,一旦准予差提,每一家牵引多件,株连数十数百。无辜之人受诬解送,农耕经年抛荒。对此,况钟上书奏请,遇有告状之事,由巡抚审理判处。于是,“刁风顿息,而越控解京之弊始除”。另外,每当御史巡按到府,府官过于卑屈,御史肆其贪侮。

况钟奏定“相见礼仪,而宪纲始肃”。

但况钟任苏州知府,事事根据朝廷法令办事,又处处照顾到百姓的艰难困苦,深得百姓爱戴和拥护。

话说苏州有一富商叫赵万,年过40,娶过两房妻子。元配张氏早殁,遗有一子名叫赵山,年及弱冠。续室乔氏,才进门两年,年方23岁,尚未生子。赵万做的是绸缎生意,每年都要出门三五个月。这年也不例外,要去杭州经商。赵万考虑到自己一走,家中只得剩得长子少妻,怕要落得他人闲话,便腾出前院,叫赵山独住。

临行前,嘱咐乔氏好生打理家务并要少与他人来往,谨守妇道。叮咛赵山用功读书,少出门庭,并说此次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方回。乔氏与赵山点头称是。第二天一早,赵万告别妻子便上路了。

赵山生性柔弱,每日闭门不出,安心攻读,盼望父亲平安早归。而乔氏却哪里守得了空房寂寞,早已将药房伙计黄仁招到内院,每夜厮混。黄仁每晚越墙而入,清晨又翻墙而出。

赵山平日在前院闭门读书对这事一无所知。一晃五个月捻指而过,这一日赵山有些不舒服,便派书童去请李郎中。不一会,书童便将李郎中请了来。

赵山略感奇怪便问:“为何今日来得这般快。”李郎中笑着说:“正巧,我正在内院为夫人诊脉。”赵山急忙说道:

“唉,都怪我亏了孝道,虽是继母,也应常问安才是,不知夫人何恙?是否严重?”李郎中摇头笑道:“公子莫急,夫人无恙,是有喜了,已是三个月的脉象。”赵山听后大吃一惊。父亲离家五月有余,她如今却有三个月的脉象,岂不是有奸情!但且莫张扬,待父亲回来再做处理。于是,赵山故作惊喜说:“甚好,我父年逾不惑,不想家中又要添丁。”边说边拿了银子:

“这里是五两银子,权且致谢,我父不久即归,回来后再行酬谢。”李郎中收了银子,又为赵山诊脉,开了药方便告辞了。

赵山满腹怒气,每日派人盯紧内院,只盼望父亲早日归来。乔氏自得知自己怀了黄仁的孩子,不免有些心虚,行事大为收敛。赵山也就没抓住什么证据。又过了几日,府试将至,赵山便打点行囊参加考试去了。五日后,赵山参加府试归来,方走到前门,忽然见门上裹了白布挂了黑幡,听到院内哭声不止,慌忙进院,仆人穿着麻衣孝服向他哭道:“老爷过世了!赵山脸色惨变,踉踉跄跄到了内院,见院中早已架好灵堂,旁边放着一口红漆棺材,乔氏正跪在一旁啼哭。赵山问:“父亲因何病故?”乔氏说:“老爷昨日中午归来,吃了几杯酒,想是路途劳累便酣睡起来,谁知竟在晚间起了大火,抢出来时竟已………”说罢号啕不止。赵山这才注意到内院大房已被烧得七零八落了。他到棺材前往二人谋杀,但也都想知道原因何在。

况钟看了看众人,一捻胡须吩咐道:

“速买两只猪仔,把一只杀死,另一只留其性命,将它们一同放进柴堆里烧。”衙役们照吩咐做了。只听到活猪被烧的凄嚎,不一时号叫停了,火也熄了,况钟命仵作验猪尸。仵作回禀原死猪口内元灰屑,原活猪口内有灰屑。况钟佯作大怒:“奸夫淫夫,赵万被大火烧死却口中无灰屑,说明火起之前早已毙命,火定是后放的,想瞒天过海掩盖痕迹罢了。来呀,动大刑!”乔氏与黄仁一听便瘫倒在地,招认了。原来,自那日乔氏得知自己有孕在身便与黄仁订了计策,待赵万回家之时用黄仁偷来的毒药毒死他,然后放火掩饰痕迹,以后再图谋赵山。

正巧,赵山参加府试时赵万回家,二人便下了毒手。

至此案情大白,众百姓鼓掌喝彩,民间又多一段“况青天”断案佳话。

马皇后谏察错案

马皇后(1331-1382)安徽宿州人,“有智鉴,好书史”,她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郭子兴作农民起义军元帅时,马氏嫁给了英勇善战的朱元璋。郭子兴性情暴躁,气度狭小,在别人挑拨下把朱元璋关了起来,不给饮食。马氏偷出刚出炉里一看,见父亲早已烧得四肢俱焦,面目全非了。赵山惨叫一声昏倒在地,众人急忙抢救。半晌,赵山才苏醒,一睁眼便看到李郎中正在为自己诊脉,他立刻想起了乔氏怀孕之事,便对父亲之死疑惑满腹,写了份状子递到了府衙。

当时苏州知府乃是大名鼎鼎的况钟,百姓称之“况青天”,他爱民如子,断案如神。况钟看了赵山的诉状,心中早已有数。他命人传有关人等上堂。况钟拍案大喝:“乔氏,赵山告你与人通奸并谋害亲夫,你可认罪?”

乔氏心里有鬼,哆哆嗦嗦地说:“民妇冤枉,赵万是昨夜大火烧死的,家里仆人皆可为证。”况种一捻胡须说:

“传李郎中。乔氏,你丈夫出门五月有余,你身怀三个月之孕,敢说无奸情!”李郎中证实乔氏身孕为三个月。

况钟命动刑,乔氏见事已至此便招认与黄仁有奸情,但却不肯招认谋害亲夫。况钟命人将黄仁索拿到堂。黄仁也只认奸情不招谋杀。况钟微一沉思,便宣布到赵家现场问案。来到现场,重新摆案升堂,观审百姓挤了一院。

况钟命仵作验尸,并叮嘱要仔细查看口腔。仵作回报,身体除烧伤之处并无其他伤痕,死者口腔并元异物。况钟听罢猛一沉脸,拍案道:“大胆奸夫****,你们用何方法害死赵万,从实招来,免得大刑伺候!”乔氏与黄仁大呼冤枉,并请况钟拿出证据。满院观审的百姓对况钟信任如神,都认定子。她知书达理,深明大义,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女政治家之一。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皇后和他患难与共。因此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朱元璋性情暴烈残忍,为了保住朱家子孙日后的统治地位,不断寻找借口屠戮功臣宿将。对此,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有所节制。马皇后一直保持过去的俭朴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忍丢弃。并教导妃嫔不忘蚕桑的艰难。遇到荒年灾月,她带领官人吃粗劣的菜饭,以此来体察民间疾苦。洪武十五年(1382),52岁的马皇后病逝。临终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

马皇后对子女仁爱,勉励他们学习,要求他们生活简朴,有比穿衣、用物的,加以教诲,又把宫中利用旧料织成的被褥送给他们,并解释说:

你们生长在富贵家庭,不知纺织的难处,要爱惜财物。她对待养子如同亲生的,而且始终如一。

马后与身边的妃子和宫人也是和睦相处,是比较慈惠的。妃嫔中有人生儿子,一定厚待他们母子。马后以皇后的身份,还要管丈夫的饮食,宫女认为她不必这样做,她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尽做妻子的责任,再一是怕皇帝饮食有不中意处,怪罪下来,宫人担当不起,她好承受着。

对于太医院的医生,马后也照顾他们的利益。马后最后一场病是严重的,元璋命太医诊治,但马后不服药,元璋强要她吃药,她说:如果我吃药无效,你就会杀死那些医师,那不等于我害了他们吗!我太不忍心了。元璋希望她医好,就说不要紧,你吃药,就是治不好,我因为你,也不会惩治医生。但是马后还是不用药,以致死亡。

马后替医生着想竟至不顾自身的治疗。

马皇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得体。马皇后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丈夫的尊敬与爱护。她生前,朱元璋褒奖她,比诸历史上的贤后唐太宗长孙皇后,为她父亲起坟立庙;她死后,朱元璋不再册立皇后,表示对她的敬重和怀念。《明史》赞扬马皇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朱元璋生性急躁,当了皇帝以后,变得待人苛刻,更加刚愎自用,喜怒无常。每当朱元璋临朝震怒时,马皇后就从中调停,有不少无辜被罚责判罪的人因为她的暗中保护和援救而保住了性命或减轻了刑罚。

和州参军郭景祥儿子被人告发忤逆不孝,曾经手持长矛要杀郭景祥。

朱元璋闻听此言,火冒三丈,立即传旨捕杀。

马皇后进谏说:“郭景祥就这么一个独生儿子,他怎么会有杀父行为呢?

传言或许是造谣中伤。退一步想,就算他儿子不孝,但并未产生杀父恶果。

如果因此诛杀此子,不仅于法不妥,而且令郭景祥老年绝户失养,命运更为悲惨。”

朱元璋听了觉得有理,就追回圣旨,命人调查。后来查明郭子杀父之事,确是误传。

断案点评

在做一个重要的裁断之前,我们应该有理智的头脑,清醒的分析,不能意气用事。

唐伯虎断案

唐寅(1470-1523),于明究宗成化六年(1470)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选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佯狂得以脱身而归。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微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着,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昊门四家”。

唐伯虎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选。

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鹛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袁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着《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他临终时写下绝笔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唐寅作《春泉听风图卷》

明朝弘治年间,有一个皇太子爱玩仙鹤,有一个知县的儿子爱玩鹰犬。

有一天,皇太子随身带着仙鹤出游,正碰上知县的儿子带着鹰犬去打猎。猎狗一见着仙鹤,扑上前去,一口将仙鹤咬死吃了。

皇太子一把拉住县官的儿子,非让赔不可。知县的儿子并不认识皇太子,硬是不肯赔,还挺横。

皇太子告到县衙,县官可抓了瞎。

一头是亲生儿子,奈何不得;一头是皇太子,更惹不起。这案子可怎么断呢?

有个老班头看出老爷的心事,就说:“大人,你何不去求唐伯虎,他肯定会有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县官听后大喜,赶紧打发老班头去请。唐伯虎听老班头说明来意,微微一笑,拿出纸笔,写了一张字条,交给了老班头。

县官拿到字条一看,上面只有一句话:“禽兽相伤,不关人事”。县官细细琢磨,心中暗自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