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育儿同步指导大百科全书
4322200000025

第25章 1岁半至2岁:交流,原来如此神奇(2)

宝宝对说话的积极性是发展宝宝语言能力的契机,父母应抓住这一机会,将语言练习自然地穿插到日常生活中、游戏中。比如早上给宝宝穿衣时就可以教给他几个词或一两句话,边穿衣服边练习。或在和宝宝游戏活动中,比如逛动物园,可告诉他一些动物的名称,有什么样的特征,结合具体动物给宝宝留下较深的、具体的印象。还可以教宝宝唱儿歌。在和宝宝看图画书、讲故事中,大人一边讲,一边可随机问宝宝一些简单的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语言,处处也都存在发展语言的机会,但要注意教宝宝时,应结合宝宝的兴趣和情绪,让宝宝在学习语言中感到乐趣,自然主动地学习。而不是刻意地、枯燥地学习,否则宝宝会失去兴趣与热情,在你教他说话时不积极主动地与你配合。此外,大人在教宝宝说话时一定要有耐心,不要随便地批评宝宝,在宝宝遇到困难挫折时要耐心帮助。当宝宝取得进步时应及时鼓励,在愉快的情绪下,潜能才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与宝宝的对话中,大人应尽量用规范的语言。对宝宝的错误发音更不要加以模仿、嘲笑,而应及时纠正。这样宝宝说话的积极性就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宝宝逐渐也就养成了大胆说话的好习惯。

宝宝应有小伙伴

目前,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宝宝,宝宝没有了天然的玩伴——兄弟姐妹,而是生活在大人堆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伯姑姨等。他们几乎可以满足宝宝任何的物质愿望,想玩什么,想吃什么都没问题,宝宝是个“小太阳”。但他们对宝宝心理的发展和需要却不清楚。在行为上,也往往习惯以大人的意志来规范宝宝,如这个不能做,那样做不好,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等,总之虽有很多玩具,但活动和思维却被束缚住了,想像力、创造力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

科学家通过对小猴子的隔离实验发现,在早期生活中没有同伴交往经验的小猴,其交往能力、智力发展都落后于正常小猴,更何况人是社会的人,宝宝的养育中更需要有小伙伴。如果宝宝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一起游戏活动,那么他的性格、情绪、智力,对集体生活甚至以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均会受到不良影响。

与小伙伴们友好交往,不仅会对宝宝的养育有正面影响,而且也是宝宝成长中的自然需要。彼此年龄相仿的宝宝非常容易相互接近。有时小伙伴们在一块虽是各玩各的,但有无小伙伴在场,情形是不同的。有研究表明,有伙伴在场时,宝宝玩同样一个玩具能玩出更多的玩法,玩得时间也更长。此外,一些大人不屑的事,小伙伴们在一块都会兴高采烈,乐趣无穷,比如看蚂蚁搬家,这就是童趣。

小伙伴们在一起玩,有时免不了会发生矛盾,最常见的便是争抢玩具,对这个年龄的宝宝来说其实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尚没有“你的”、“我的”的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小伙伴们每人都有玩具,并逐渐让他们懂得彼此交换玩具。若你的宝宝的行为太激烈,应制止他,并让他适当地与稍大一些的宝宝一起玩,让他知道收敛自己。这些都是宝宝学会成功交往的开端。

另外,随着宝宝逐步长大,在与小伙伴的游戏玩闹中,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长处和不足的地方也就逐渐暴露出来,便于早期的引导和纠正。小伙伴之间的友谊是一种培养宝宝活动能力和丰富语言的无形财富,这种财富是大人的关心和爱护所无法替代的,丢掉了有时甚至无法补偿,成为终生的遗憾。

让宝宝心情舒畅

这个年龄的宝宝从早晨8点钟起床以后,妈妈带着他到外面玩,经过4小时,就相当疲倦了。一般消除疲倦的最好办法是午睡。午睡在午饭后较适宜。

睡前最好让宝宝排便和换上睡衣。1岁半到2岁的宝宝,还不会脱穿衣服。凡是能够穿脱衣服的宝宝,应尽量鼓励他们自己穿脱衣服。

不能睡午觉的宝宝,多半是妈妈不守在身边就不睡。对这种宝宝,妈妈应在他旁边略呆片刻,宝宝一放心,也就睡着了。

尽管宝宝疲倦、情绪不好,但是,只要他的精力没有发散尽,往往好斗,同家里其他人发生冲突。所以,无论在房间里还是在室外,都应尽可能给宝宝以充分的活动空间。

1岁半到2岁的宝宝还不能独立。没有大人跟在自己身边,心情总是不安。所以,妈妈应尽量满足宝宝的要求,经常在他们身边。

妈妈如果总是对宝宝提出的要求连连不断地说“等一下”、“回头再说吧”,这样容易导致宝宝总是惶惶不安,不利于让他心情舒畅。

(第四节)智能培育

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

定时进餐,饭前半小时要让宝宝保持安静而愉快的情绪,不能过度兴奋或疲劳,不要责骂宝宝,以免影响食欲。如果宝宝正玩得高兴,不宜立刻打断他,而应提前几分钟告诉他:“快要吃饭了。”如果到时他仍然迷恋手中的玩具,可让宝宝协助大人摆放碗筷,这会转移他的注意力,增加对进食的兴趣,做到按时进餐。

吃饭时不说笑,不玩玩具,不看电视,保持环境安静,培养宝宝专心进食的习惯;要根据宝宝一日营养的需要安排饮食量,使宝宝养成定量进食的习惯。如果宝宝偶尔进食量较少时不要强迫进食,以免造成宝宝厌食。进餐时不能催促宝宝,要让宝宝细嚼慢咽;应为宝宝准备一条干净的餐巾,让他随时擦嘴,保持进餐卫生;要让宝宝咽下最后一口才能离开饭桌;注意饭后擦嘴和保持桌面干净。

耐心培养宝宝正确使用餐具和独立吃饭的能力。父母可在碗中装小半碗饭菜,要求宝宝一手扶碗,一手拿勺吃饭。要教宝宝每次用勺装饭不宜太多,防止撒饭;当宝宝吃得差不多时,父母再给予帮助把饭喂完,保证宝宝吃饱。在宝宝进餐的技能尚未完全掌握时,要耐心指导,切忌粗暴处理或包办代替,养成的依赖性。要鼓励宝宝自己吃完碗里的食物,对宝宝的进步要及时表扬,以增强宝宝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1岁半左右可开始培养宝宝学习使用筷子,自己用餐巾擦嘴、擦手。

在照顾宝宝饮食时,要细心讲解或提问各种食物的名称、颜色、烹调方法,使宝宝既获得知识,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看图书讲故事

找一本适合宝宝看的图书或画报,和他一起看,给他讲故事。宝宝对故事百听不厌,当宝宝对故事熟悉后,可以就书中的情节,提出问题让宝宝回答。

长期这样做能训练宝宝的语言理解能力。

问答

平时应多和宝宝进行语言交谈。1岁半以后,宝宝逐渐由说单一词句过渡到学说短句,这时应多问宝宝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宝宝用短句回答,如“妈妈叫什么名字?”、“爸爸上哪儿去了?”等,如果宝宝答不出,或回答的不完整时,要用完整的句子再说一遍,让宝宝重复。一问一答,既能训练宝宝的语言能力,又能训练宝宝的记忆力。

学数数

在日常生活中,教宝宝进行数数儿练习,理解简单的数的含义。如给宝宝吃水果时,先让宝宝一一数几个苹果,有几口人,一人吃一个够不够分。吃饭时让宝宝数数碗、筷子、椅子、人数,看看够不够。类似练习很多,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你对这类问题给予注意。

理解对应关系

找一些图片(如鞋、图书、眼镜、摩托车、帽子、饮料、皮包、童车、玩具等),看看哪些是宝宝用的?哪些是爸爸妈妈用的?类似的还可以用一些相关物体的图片,如眼镜、书(报纸)、碗、勺子、扫帚、簸箕等,放乱后让宝宝理出对应关系。目的是让宝宝初步理解物与人、物与物的关联。

复述句子

可选内容简单,但富有情节的小故事或儿歌等,作为复述内容。先给宝宝讲几遍故事或儿歌内容,然后再教宝宝复述句子。复述时,你说出一句(3~5个字),让宝宝模仿一句。渐渐地让宝宝自己能把句子复述出来。目的是训练宝宝语言表达能力、记忆能力。

看图教育宝宝改掉坏习惯

找一些宝宝画报,给宝宝讲故事,并让宝宝回答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以便宝宝改掉自己的一些坏毛病。目的是训练宝宝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做尿宝宝

宝宝又尿床了,这多难为情呀!咦?小猫、小狗、小兔,还有小鸡,它们在干什么呢?原来,它们也尿尿了,正在晒屁股。于是,宝宝自己去晒枕头,自己去晒被子。后来,尿宝宝不再尿床了。

要让宝宝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让宝宝学会自理

妈妈必须十分了解自己的宝宝,否则,无法发挥宝宝的创造性。必须鼓励宝宝自己排便、吃饭、穿脱衣服。鼓励宝宝,常采取当众表扬的办法,但也不要流于形式。妈妈须以自己内心喜欢宝宝成长的情感来感动宝宝。宝宝的自理能力虽然因季节和个人的灵敏程度不同而多少有些差异,但是,到2岁时,他们都能用勺子、筷子吃饭,独自用杯子喝水了。

在5~10月期间,满2岁的宝宝,应尽量培养排便习惯。开始让他小便和便完时,都要说“嘘嘘,要尿吗?”、“嘘嘘,尿完了吗?”,以加深宝宝把撒尿说成“嘘嘘”的印象。如果在小便过程中宝宝也开始会说“嘘嘘”(开始撒尿会说嘘嘘就不用说了,这里主要指便完后也会说嘘嘘)时,就要给予鼓励。只要宝宝在大、小便前后确实会告诉“嘘嘘”,就可以不再用尿布。估计要到大、小便时间,让他自己坐便盆。便盆不能是宝宝一坐就掉进去的,最合适的尺寸是宝宝的屁股既掉不进去,自己又站不起来的壶型便盆,尿完后把他抱起来。

发挥宝宝的创造性

1岁半到2岁的宝宝还不能自己组织起来玩。独自玩的过程,也是考验自己创造能力的过程。这时,让宝宝以自由游戏为主,尽可能给他们各种玩具,以使他们体会到玩的快乐。

1岁半后,宝宝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玩土、玩沙子、玩石头和水,需要给他们创造条件。给宝宝挖沙子和土的小铁铲、小铁桶和筛子等,就会开始玩起来。如果再有装载挖出土的玩具翻斗车,就会不断地挖土玩。只要有塑料小水槽、喷壶、小水桶和水枪之类的东西,他们就想玩水了。

为增强宝宝的创造性,必须给他们便于发挥创造性的玩具,像软材料制成的狗、猫、马以及木制卡车、电车和小轿车等。紧接着不久,宝宝为了要玩过家家,就需要给他成套的玩具式的小家具、小餐具。通过玩,使宝宝学会使用的方法。还需要准备一些积木和组装木块,这有利于发挥宝宝建筑方面的天资。也要给他一些蜡笔和纸,以培养画画的兴趣。

宝宝到了这个年龄,也要组织些愉快的创造性运动。带宝宝上公园荡秋千、玩拱桥小积木之类的游戏器械。像在土堆上架上20厘米宽的板子,让宝宝感到有过桥玩的意思。而投球和滚球是小男孩、小女孩都喜欢玩的游戏。

这时,宝宝们对音乐的接受能力也不断增长。可以在宝宝玩时用木琴和响板增加游玩的节奏,或是一边弹风琴让小孩听,一边教他唱能理解歌词意思的歌曲,以培养他对音乐的爱好。

画册也是培养创造性不可缺少的玩具。宝宝在画册上学到熊、狗、老爷爷、老奶奶、花等,就能较好地理解不久前看的动画片的剧情内容。玩这类玩具时,应当把宝宝引入有趣的对话中。

语言的重要性

人是通过语言来相互了解的,通过语言人与人建立起了相互间的紧密联系。宝宝当然也不例外。

为了学说话,宝宝们十分专心地观看对方的口形(多数妈妈之所以不能发现2岁宝宝的耳聋,就是因为宝宝只根据妈妈嘴唇动作来完成她们的命令的)。宝宝为了学说话,必须保持能看清对方嘴动的距离。教宝宝说话,应当组织需要说话的共同游戏的小组。

教宝宝说话,重要的不是让宝宝记住某些名词,而是让他把自己想的事情清楚地表达出来。在家里抚养的宝宝对妈妈毫不拘束,自己的什么想法都能表达出来。因为对待妈妈,什么都是可以信赖的。

宝宝只要信任大人,就会提出种种要求。为了让宝宝能把自己的要求通过语言说出来,大人必须随时能回答宝宝的这种要求。宝宝不管提什么要求,如果大人总是常说“等等呀”、“呆会儿再说”,宝宝便认为通过言语提出要求对这样的大人是没有用的,就不再喜欢说话了。

教这个年龄宝宝说话,有一种游戏方法,就是从口袋里掏出各种各样的东西,让宝宝说出它的名称。但是,即使知道很多名词,也不能表达自己要求的宝宝,不能算是会说话。因为,人的创造和联系的行动,没有语言是不行的。

大人和宝宝,宝宝和宝宝,他们之间的生活,如果能用语言联系在一起,才算发挥了语言的作用。

(第五节)益智游戏

体育游戏

一起来玩球

会碰碰跳、轱辘滚来滚去的球,是宝宝最喜欢的玩具。球的种类很多,又可以促使全身各部位及运动神经的发达。

1~2岁的宝宝或许还不太会玩弹性很好的皮球,妈妈可以用碎布做球让他玩。

活动全身的游戏

跑、跳是基本的运动能力。宝宝的智能发育与运动能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宝宝的各种能力能顺利发展,1~2岁开始就应该让他尽情地跑、跳。

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像公园、运动场等,让他随心所欲地跑。只要不太危险,尽量别限制他和大家一起玩。

利用亲子间的肌肤接触,帮助宝宝扩大运动能力。宝宝在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鼓励下会尽情地活动身体。

加些变化,让全身活动,不要始终做同样的动作。以前流行的一些游戏,像骑马等,不但可以训练宝宝全身的平衡感,大人也能借此弥补不足的运动量。

剪、撕、折

宝宝在2岁左右,脑海中会开始浮现影像,对创造东西的游戏也渐感兴趣。但是这段时期的宝宝,手指还不够灵活,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往往跟脑海中想的不一样。

不妨先让他玩一些简单的游戏,像撕纸或把纸揉成一团等,培养手指的灵活度。

玩沙子

沙跟土是一种可以做出各种形状的自然玩具。现在,愈来愈不容易看到沙和土了,大人只能利用公园等设施让宝宝尽情跟沙和土为伴。

除了玩干的沙和土外,在上面加些水也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形状。有时候不妨准备一件可以弄脏的衣服,让宝宝尽情地玩。

球出山洞

让宝宝双脚跨开,身躯向前弯曲,让球从双脚中间向妈妈滚去,然后,要求宝宝马上站直,转身,向妈妈走去,取回球来。

开始妈妈可以站在宝宝的正后方,渐渐地可以向左右移位,站在宝宝的斜后方,看宝宝是否能将球滚到妈妈跟前。

这主要是训练宝宝的大肌肉运动和对空间方向的控制力。

手指拔河

妈妈用拇指(或其他手指),宝宝用任何两个手指,相互进行拔河,谁把对方拉过来即为胜。这项游戏能锻炼宝宝手指的肌肉。宝宝即使用两个手指,可能在力量的对比上仍然是弱的,可根据宝宝手指和臂力的发育情况,改用一只手,甚至双手与妈妈的一指对拉。如果宝宝仍然达不到妈妈的力量,那么,妈妈应该故意输给宝宝,并且说:“啊,宝宝的劲儿真大,妈妈输了!”

抓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