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高氏在垂帘之初曾经表白,自己生性好静,只因皇上年幼,不得已而听政。然而高氏听了七八年的政后,权力欲望越来越强。她习惯了大臣们俯首听命的生活。赵煦都已经结婚了,高氏仍没有退位还政的意向,大臣们稍露请求高氏还政之意,即被逐出朝廷。
大臣们凡事都向高氏禀报,身为皇帝的赵煦被冷落在一边。大臣们对赵煦所问之事,竟连答都不答。赵煦对高氏及大臣们非常怨恨,但在高氏的威慑下,他只有用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然而,变法改革反映了百姓们的愿望,不论以高氏为首的旧党所进行的"元祐更化"多么冠冕堂皇,都只是逆历史潮流的倒行逆施行为,代表的只是官僚贵族、豪强兼并者的利益。
高氏认为自己只是暂将变法派这只老虎关进了笼子,变法派所代表的社会势力还非常强大,与之对比,旧党的势力是如此的渺小。如果最高统治者发生变动,变法派这只老虎就会脱笼而出了,一想到这里,高氏就不寒而栗。
为了防止变法派进行反扑,高氏牢牢抓住权力不肯放松,不断向赵煦灌输传统的政治信条,大讲祖宗之法的完善,并一再告诫赵煦只要按祖宗之法行事,就能够天下太平。
但是不管高氏如何讲,赵煦始终沉默不语。对于高氏和旧党们来说,赵煦的无声反抗,就像晴空霹雳一样让人惊心胆颤。于是,高氏对于未来的政治前景感到非常恐惧。
元祐八年(1093年)八月,她病重。高氏临终时,将范纯仁、吕大防召到榻前,凄怆地叮嘱道:"我恐怕将要与你们长辞了,老身走后,你们一定要尽心辅佐官家。老身受神宗所托,掌管朝政九年之久,以赤诚至公之心为国操劳,从未施恩于高家。老身死后,肯定会有很多人趁机挑拨皇上,你们还是早些退避为好,让皇上重新任用新人。"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61岁的高氏病故,葬于永厚陵。
李师师长于乐坊,美艳绝伦,才华出众,名动京师,连宋徽宗都忍不住一亲芳泽。周邦彦躲在床底谱就新词《少年游》,描绘她和徽宗的风流韵事。金军南侵后,李师师流落民间,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