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水"的甲骨文形是一汪流水,这是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水字舒缓而随意的形态,传递出它自然、柔美与韧性的潜质。在老子眼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之。"我国古老的綱易》,在遥远的古代就提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世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惟一不变的是"变"。人需要像水那样因时而变,取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大规律--变。宇宙间没有一成不变东西,这个世界也是一个永远运动、永远变化着的大系统。我们生活在变化的环境中,自身也在不知不觉地变化着。经商也是如此。
1、利用环境变化获益
生意人都知道商场是残酷多变的,它需要冷静的观察、思考,从千头万绪中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因此,须时刻不忘未来,善于洞察未来。这还意味着时刻注意未来预兆察微知著。
机往往蕴藏在你身边的一些"细枝末节"之中,但你一定要有叶落知秋的敏感,善于通过一些细小的征候和变化,预知并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奥秘。
事物的变化,存在着一个酝酿、孕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总要表现出一些征兆、迹象。就大部分的变化而言,往往都有很多预兆的信号。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风"就是山雨即将来临的预兆。事物这种变化前的预兆,为人们预见事物的未来提供了可能性:只要善于观察分析,时觉察各种预兆,才能见微知著,推断未来。
例如1892年,恩格斯根据新的市场一天比一天减少,在铁路、银行、投资场所和贸易方面过分兴旺的投机活动等预兆,断言:"所有这-切都证明,特大的危机在酝酿中。"结果正如恩格斯所预言的:20世纪初爆发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第一次危机。
各种事物变化的预兆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有明显的,有隐藏的;有出现早的,有出现晚的;有存在时间长的,有一闪即逝的;有反复出现的,有只出现一次的;有几种同时出现的,有几种交替出现的等等。
虽说市场机遇处处可见,但有一些是渐显的,意想不到的,有一些明朗的,但出现在不同的范围内。可根据市场供求特点,预测商机征兆。
对各种预兆的捕捉、分析,有赖于领导者深邃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敏。否则,预兆再多,甚至大祸临头,也可能麻木不仁。
正确地预测市场行情,必须要对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仔细调研,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这就需要从种种迹象上对市场存在的未来的社会需求状况做出分析预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目标更要强调适应需求的变化。对实现生产经营目标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在的股热现象都给我们带来很大启迪,即成功属于最早行动起来的人,成功源于"冷"期而非"热"期,大机会往往隐藏于被常人忽视的"冷门"之中。
占领市场要有未来眼光,用长远的发展眼光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使自己在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下充满生机,长盛不衰。
因为昨天的"热门"可能瞬息变成了今天的"冷门";今天的"泠门"明天也有可能变为"热门"。
一旦你能够识别变化来临前的信号,你就应该去仔细分析这种变化的方向,弄清事情将以什么方式变下去,你要懂得在变化的形成阶段看出它的趋势和形态,尤其是那些可能影响你的事业的趋势和形态。你还分清哪些是真正的发展趋势,哪些是虚张声势,从而趋利避害,等到化发生了,便能够善加利用。
2、顺应时势,把握大局
大局在胸可眼观六路,耳听八面风,顺时而动可一劳永逸。做生意得掌握这些关键点、大学问。
晚清的局面是胡雪岩游走官商两界的一个社会平台。但仅有这一条那是远远不够的。不过,胡雪岩能在这个时代中把握变幻莫测的时势大局,这一点是胡雪岩能够成为商界巨子的重要因素。
胡雪岩善于驾驭时局,首先体现在与洋人打交道上。随着交往的增,他逐渐领悟到洋人也不过利之所趋,所以只可使由之,不可放纵之。后发展到互惠互利,其间的过程都是一步一步变化的。但胡雪岩的确有一种天然的优势,就是对整个时事有先人一步的了解和把握,所以能于别人筹划出应对措施。有了这一先机,胡雪岩就能占先机,占地利,天时,逐一己之利。
在我们说胡雪岩对时事有一种特殊驾驭才能时,我们的意思正是,雪岩因为占了先机,故能够先人一着,从容应对。一旦和纷乱时事中然无措的人们相比照,胡雪岩的优势便显现出来。
光咸丰年问,旧的格局突然受到冲击。洋人的坚船利炮让一个至尊无上的帝国突然大吃苦头,随之引发长达十几年的内乱。
这一突然变故,在封建官僚阶层引起分化。面对西方的冲击,官僚阶层起初均采取强硬措施,一致要维护帝国的尊严。随后,由于与西方接触层次的不同,引起了看法上的分歧,有一部分人看到了西方在势力的强大,主张对外一律以安抚为主:务使处处讨好,让洋人找不到生事的借口。这一想法固然可爱,但却可怜又可悲。因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以为一味地安抚就可笼住洋人,无非是一厢情愿而已。当然这些\用心良苦,不愿以鸡蛋碰石头,避免一般平民受大损伤。
另一部分人则坚持以理持家,主张对洋人采取强硬态度。认为一个国家断不可有退缩怯让之心,免得洋人得寸进尺。这一派人以气节胜,但在实际事情上仍然难以行得通,因为中西实力差别太大,凡逢交战,吃亏的尽是老百姓。
还有一些人,因为和洋人打交道多,逐渐与洋人合为一家,一方面借洋人讨一己私利,另一方面借洋人为中国做上一点好事。这一部分人就是早期的通事、买办商人以及与洋人交涉较多的沿海地区官僚。
对于洋人的不同理解,必然产生政治见解上的差异。与胡雪岩有关1的,在早期,何桂清、王有龄见解相近,都是利用洋人的态度,这与曾国藩等的反感态度相对,形成两派在许多问题上的摩擦。胡雪岩因为投身王有龄门下,自己也深知洋人之船坚炮利,所以一直是何、王立场的策划者、参与者,同时也是受惠者。
到了后来,曾国藩、左宗棠观点开始变化。特别是左宗棠由开始的理解到理解和欣赏,进而积极地要开风气之先,胡雪岩的洋人观得以有了更坚强的依托。
基于这种考虑,胡雪岩从来都紧紧依靠官府:从王有龄开始,运漕粮、办团练、收厘金、购军火,到薛焕、何桂清筹划中外联合剿杀太平.军,最后,还说动左宗棠,设置上海转运局,帮助他西北平叛成功。由帮助官府有功,胡雪岩得以使自己的生意从南方做到北方,从钱庄做到药品,从杭州做到外国。官府承认了胡雪岩的选择和功绩,也为胡雪岩提供了他从事商业活动所必须具有的自由选择权,假如没有官府的层放任和保护,在这样的一个封建帝国,胡雪岩处处受滞阻,他的商业投入也必然过大。而且由于投入太大的消耗过多,他的经营也不可能形成如此大的气候。
由此可见,胡雪岩对那个时代的时事大局有独到的、超出一般人的握和应对,这也直接决定了胡雪岩事业的巨大成功。
如果做生意仅仅停留在对时局和大势的把握上,那么这种把握就毫无用处,最多是闲暇人酒后的谈资。胡雪岩高明之处是善于顺应时势为自己的生意谋利。
为了结交丝商巨头,联合同行同业,以达到能够顺利控制市场、,掌控价格的目的,胡雪岩在湖州收购的生丝运到上海,一直囤到第二年新丝上市之前都还没有脱手。而这时出现了几种情况:一是由于上海小J1会的活动,朝廷明令禁止将丝、茶等物资运往上海与洋人交易;二是外国使馆联合会衔,各自布告本国侨接济、帮助小刀会;三是朝廷不顾英、法、美三国的联合抗议,已经决定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
这些情况对于胡雪岩正在进行的生丝销洋庄生意来讲,应该是有利的,而且其中有些情况是他事先"算计"过的。一方面新丝虽然快要上市,但由于朝廷禁止丝茶运往上海,胡雪岩的现有囤积也就奇货可居;另一方面,朝廷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洋人在上海做生意必然受到一些限制,:而从洋人布告本国侨民不得帮助小刀会,和他们极力反对设立内地海关的情况看,洋人是迫切希望与中国保持一种商贸关系的。此时胡雪岩联合同行同业操纵行情的格局已经大见成效,继续坚持下去,迫使洋人就范,将现有存货卖出一个好价钱,应该说不是太困难。
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胡雪岩出乎意料地突然决定将自己的存丝按洋人开出的并不理想的价格卖给洋人。
做出这一决定,就在于胡雪岩从当时出现的各种情况之中,看出了整个局势发展必然会出现的前景。当时太平天国已成强弩之末,洋人也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从他们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来看,洋人实际上已经决定与朝廷接续"洋务"了。同时,虽然朝廷现在禁止本国商人与洋人做生意,但战乱平定之后,为了恢复市场,复苏经济,"洋务"肯定还得继续下去,因而禁令也必会解除。按历来的规矩,朝廷是不与洋人直接打交道从事贸易活动的,与洋人做生意还是商人自己的事情。正是这些一般人不容易看出来的蛛丝马迹中,胡雪岩看出了一个必不可易的大方向,那就是,他迟早要与洋人长期合作做生意。
在胡雪岩看来,中国的官儿们从来不会体恤为商的艰难,不能指望他们会为商人的利益与洋人去论斤争两。因此,与洋人的生意能不能顺利进行,最终只能靠商人自己的运作。既然如此,也就不如先"放点交情给洋人",为将来留个见面与合作的余地。出于这种考虑,胡雪岩觉得1使现在自己暂时无法实现控制洋庄市场的目标,也在所不惜了。
就是胡雪岩眼光精明之所在。这一票生意做下来,他虽然没有赚到钱,但由于有这票生意"垫底",胡雪岩确实为自己铺就了一条与洋人做更大生意的通途:事实上,胡雪岩在这一笔生意"卖"给洋人的交情,马上就为他赚来了与洋人生丝购销的三年合约,为他以后发展更大规模的洋庄生意,为他借洋债发展国际金融业,总之为他驰骋十里洋场,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3、遇到死胡同,要学会变换思路
人间没有打不开的门,也没有走不通的路。只不过开门的钥匙不是原来那一把,走路的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老方法找不到路只能另寻路。
办法总比问题多,当常规的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时,惟一的办法就是从常规之外寻求突破。
世人眼中有太多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所谓"不可能",只不过是暂时还没有找到解决办法而已。一旦想到办法,很困难的事也许一下子就变成了非常简单的事。所以,遇到难事时,切勿用"不可能"三个字来打击自己的信心,只有积极地想办法才能解决问题。
很多年前,诺贝尔研制出硝化甘油新型火药,并创办了生产火药的工厂。当时的生产工艺很落后,诺贝尔的工厂多次发生爆炸,一些人因此死于非命,其中还包括诺贝尔的弟弟,诺贝尔本人也伤痕累累。市民们向市政府请愿,要求关闭这家危险的工厂。市政府顺从民意,强令诺尔将工厂迁到城外不会对居民造成伤害的地方去。无奈之下,诺贝尔只能将工厂整体搬迁。但是,这座城市的周围是大片的水域,陆地面积很小,而且人口密集,根本找不到一个绝对不会危害居民安全的地方。来只能迁往人烟稀少的偏远山区,但随之而来的昂贵的运输费用却是诺贝尔难以承受的。怎么办?诺贝尔进退两难。
经过冥思苦想,诺贝尔最终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主意:将工厂建在水面上。具体做法是用一条大驳船做平台,将工厂比较不安全的部分如生产车间、火药仓库建在上面,用长长的铁链将船固定在岸上;将工厂的其余部分建在岸上。一道难题就这样轻易地被解决了。
好主意常常装在别人的脑袋里,甚至装在一个远不如自己聪明的人的脑袋里。只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商人,是没有出息的商人。一流商最擅长的一件事就是从别人那里得到智慧。然后他将发现,当他无计可施时,总有人能帮他找到一条出路。
有一个叫杜尔奈的商人,以低价购买了一家小得可怜的号牌制造厂。这家工厂只有四台老式机器,生产效率低下,根本无法同那些采用自动化生产的大厂竞争,因此经营起来每况愈下。
杜尔奈无计可施,只得向全体员工求助:"请各位一起想想办法,看这个工厂还有没有救。否则我只好宣布倒闭了。"说罢,他给员工们送上纸和笔。
每个员工都想了一些办法,写在纸上交给杜尔奈。其中一位小学徒纸中的一句话触动了杜尔奈:采用新材料,是不是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生尔奈想,以自己的实力,改进设备和技术都是不现实的,只有改材料才是可行的办法。当时的电线号牌都是铝割的,价格比较贵,如果能找到一种比较便宜的替代材料,就能降低成本和价格,从而有能力跟那些大厂进行竞争。
于是,杜尔奈和员工们一起研究,终于找到了一种理想的替代材料:一种韧性很强的白皮纸刷上一层透明胶,它的硬度和柔韧度都跟铝制品差不多。
杜尔奈申请了这项发明专利后,很快生产出价廉物美的电线号牌,其价格比铝制品便宜2/3,于是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
半年之后,杜尔奈的工厂扩大了两倍,因完全采用自动化设备,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一举成为同行中最有影响力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