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经商不败的36个秘密
4304600000035

第35章 先声夺人: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2)

众所周知,茅台酒是中国酒类中的天字第一号,l是世界闻名的酒类品牌。然而,你可知道,当初它也有过"人未识"的辛酸呢?

20世纪初,茅台酒在国内还没有多少人赏识,在国际上更是找不到知音,所以经营状况不是很好。1915年,在巴拿马举办万国博览会,企业的经营者觉得这是个扬名促销的良机,就参了展。展览会上,各国商品琳琅满目,争奇斗艳,而茅台由于包装比较土气,展出数天也无人问津。

这时,茅台酒的参展者想出了一条妙计。他提了一瓶茅台酒,走到展览厅最热闹的地方,故意摔了一跤,将酒打翻在地,顿时,酒味醇香四溢,芬芳扑鼻,将大厅中的人全部吸引了过来,在场的评委闻着酒香赞不绝口。于是,人们争相订货。

这次博览会上,茅台酒获得金奖,成为世界第二大名酒。获奖后,选人赠送了一副对联--"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风;酒糟抛河,游鱼得味成龙",横批是"名列前茅"。归国后,当时的企业主管部门也赠送了一副对联一"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横批是"琼浆玉。从此,茅台酒誉满神州,名扬海外。

贵州鸭溪窖酒也有过类似的遭遇。此酒曾经被中国行家誉为"酒中美人",但是,始终走不出国门。前几年,保加利亚举办国际博览铬。I9-展的有50多个国家,1 000多家公司,10 000多种商品,单酒类就有100种。"酒中美人"在此显得势单力薄,成了默默无闻的丑小鸭。

如何使其一展风采,引人注目呢?参展的老总灵机一动,拔掉瓶塞,倒出一大碗,放在冷风杌下。-,时间,浓郁芳香弥漫整个展览大厅。人们纷纷闻香而来,品尝之后,无不啧啧称赞。最后,在博览会决出的120块金牌中,鸭溪窖酒成为唯一获得全票通过的金牌产品。于是,许多国家的商家挤到摊位前要求订货签约。

用一定的技巧做广告,将产品的性质、特点、优点和功能形象而生动地展示在大众面前,可以唤起公众的注意,促使人们去有意识地了解、尝,把无名的商品变成为有名的商品,有名的商品变成为地区名牌、全国名牌,乃至世界名牌。因此,广告越来越受到中国企业的经营者的重视。

据统计,中国1981年全国广告支出为1.18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24%,人均广告费0.117元。1990年,广告支出猛增到25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144%,人均广告费为2.188元。1995年,广告支出猛增到237亿元,人均到达21.88元。

1996年,全球广告费支出已经达到近3 000亿美元。到1998年底,又递增了几百亿美元。世界三大发达国家的广告费支出更是惊人:美国,1985年人均支出258美元,1990年人均支出331.2美元,1995年人均支365.2美元;瑞士,1985年人均支出258美元,1990年人均支出359,1995年人均支出358.6美元;日本,1985年人均214美元,1990年人均支出332.7美元,1995年人均支出331,3美元。

毫不夸张地说,时代发展到今天,一个中国企业的经营者如果不懂广告已不能算合格的企业家,一种新产品如果不用广告开路将寸步难行。

3、在宣传上下功夫

广告的推出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产品的生命周期短,每一个阶段的广告重点也是截然不同。新产品即将上市,它还未被消费者所认识,商店还不敢贸然进货,企业也不敢大批量生产时,广告策划者在这个时机应该进行集中的宣传,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野马车之父艾柯卡推出新产品野马车,所作的一系列广告宣传可称.是"先声夺人"的典型。其广告策划的实施步骤大致如下:

第一步,邀请各大报纸的编辑到迪尔伯恩,并借给每个人一部新型野马车,组织他们参加从纽约到迪尔伯恩的野马车大赛,同时还邀请了100名记者亲临现场采访。这是一次广告宣传活动。事后,有数百家报纸杂志报道了野马车大赛的盛况。

第二步,野马车上市之前第一天,根据选择计划,让2 600家报纸用版篇幅刊登了野马车在奔驰,大标题是"真想不到",副标是"售价2 368美元。"这一步广告宣传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为主,进而为提高市场占有率打基础。

第三步,从野马车上市开始,让各大电视网每天不断地播放野马车的广告。广告内容是一个渴望成为赛车手或喷气式飞机驾驶员的年轻人正驾驶野马车在奔驰。选择电视媒体作宣传,其目的是扩大广告宣传的覆盖面,使其家喻户晓。

第四步,选择最显眼的停车场,竖起巨型的广告牌,上面写着:"野马车",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第五步,竭尽全力在美国各地最繁忙的15个飞机场和200家假日饭展览野马车,以实物广告形式,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

第六步,向全国各地几百万小车主寄送广告宣传品,此举是为了达到直接促销的目的,同时也表示公司忠诚地为顾客服务的态度和决心。

广告,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仅一周内,野马车便轰动了整个美国。据说,野马车上市的第一天,就有400万人涌到福特代理店购买。原来的广告指标是年销售量7万部,后来销售增加到20万部。

4、先入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逐渐解冻,精明的台湾商人纷纷涌向大陆市场投资。在他们之前,港澳商人已先一步霸占了珠江三角洲一带,捞足了好处。因而他们一登陆便毫不犹豫地直奔京津及中国内陆。

台湾顶新集团和台湾统一集团,是台湾食品业的精英,他们在中国大陆的竞争尤为激烈。

台湾顶新集团原来以食用油脂产品为主,在改革开放之际,毅然前往大陆,希望能在广阔天地里大干一番。

1988年起,顶新集团开始在中国大陆投资。这个20多年的老企业,在扎根之初就确定了"务实诚信"的经营策略。产品力求以好的原料、好的品质、好的技术达到投资建厂,利用自身优异的制油技术、丰富的生产经验,先后生产出:"顶好清香油","顶好健康油","顶好纯香油"等系列食用油,获得了小成功。

与此同时,"顶新"发现,京城市面上食用油已为群雄逐鹿,"驼驼唛"、"金龙鱼"、"绿宝""等产品已充斥市场。

1991年底,顶新集团把目光偷偷瞄向了方便面。中国大陆方便面已有10多年的历史。其规模颇为壮观。全国有100多个国营厂家生产速食面,仅北京、广州两市,就分别拥有60和50多条方便面生产线,源源不输送出一包包廉价方便面。然而这些不同厂家,不同生产线出来的快食面,牌子众多、品质低下、包装简陋,而且不注重宣传。当时中国的方便面市场是一个群雄割据,各自为政,无头无首的混乱局面。

顶新集团瞄准了快食面业这个群龙无首的空档,决心打一场快食面战。1992年伊始,这一年是顶新集团首脑们最忙碌的一年。因为他得知,已有不少港台商人已不动声色在打京津快食面的主意,其中包括统-集团。像统一集团这样有实力的集团,如果先一步在京津打开市场,那么顶新将难得再分一杯羹。

因此顶新集团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大量的资金于商标制作、广告宣传、产品质量、包装及营销等诸多环节。几个月后,一种名叫"康师傅"的便面问市了。康师傅快食面品质精良、汤料香浓,杯装面和袋装面一俱全,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康师傅"。

与此同时,"康师傅"广告铺天盖地,宣传高峰期,平均每天仅在电视上就出现8次。顶新集团的名声不径而走,连京城3岁小孩一见矮胖胖的烹饪师傅,就会大嚷一声康师傅。

在如此的宣传攻势下京城迅速刮起了一场购买康师傅快食面的热。在京津一炮打红后,顶新集团立即全面出击,大举占领全国市场。到1994年上半年,该集团总投资规模超过了3亿美元,企业遍布于北京、天津、济南、上海、广州等地,日产康师傅快食面达30万包。

"顶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荣登中国方便面行业的霸主地位。

在顶新集团还未推出"康师傅"之时,台湾统一集团的高层领导已注意到大陆的快食面市场的名牌空档。当时也曾跃跃欲试,没料想到顶新集团先声夺人,在"统一"刚着手调研考察工作时,已推出"康师傅",并旋即大红大紫起来。

眼看"康师傅"声名日隆,有可能称霸大陆方便面业这块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作为台湾饮食业的"龙头老大"统一集团怎甘心被身边的小弟抢先一步。

在电视上还乐此不疲地大做"康师傅"广告时,"统一面"也杀到了。一时间"统一面"广告铺天盖地打将过来。"统一面"不像"康师傅"那样"平民化",他以"贵族"的身份出现。迟来一步的统一集团只能企望以提高自己的品牌地位赶超"康师傅"

毕竟是迟人一步,"康师傅"已深人人心,尽管"统一面"刻意去作广告宣传,但收效远不及"康师傅"。再加上其他方便面公司闻风而起,加入竞争,如"营养面"、"一品面"、"中华面"等等,使统一方面的广告投入升了又升。

然争者众多,但先声夺人的"康师傅"地位难于动摇,而且日益稳固,给顶新集团带来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