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旧念莫相忘
4248400000005

第5章 李时珍十年等一序

写就一本巨著也许需要数十年,乃至花费毕生的精力,而王世贞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写个序却用了整整十年,这不可思议的背后,还有另一段隐情。《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汉族传统医学集大成者,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他长期学习、实践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探索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写成的一部巨著。这本《本草纲目》的问世,王世贞功不可抹。

当年,李时珍着迷于草药研究,但为遵父命而投考科举,结果三次落第,遂决心弃儒从医。他的业师顾日岩与王世贞同为嘉靖进士,两人关系较好,互通诗文,时常往来。王世贞的另一位好友“后七子”之一的吴国伦与李时珍也是过往甚密的好友。王世贞在出任湖广按察使时,顾日岩曾与他提起李时珍修本草的事,特约王世贞为此作序,与李时珍有过一面之缘的王世贞当场点头首肯。

明万历六年,李时珍三易其稿的《本草纲目》终于修改完毕,他带着书稿风尘仆仆来到当时出版业中心的南京,但久居盘桓终无结果。当时他不过是湖北山区的野郎中,这近二百万字的《本草纲目》既不合市井口味,又不是能作士子的敲门砖,所以出版商都不看好这本自然科学类的著作。百般无难的李时珍想到了大文豪王世贞,如请他写序,定能妙笔添花。于是便决定登门拜访已辞官居住在太仓的王世贞。

李时珍来到太仓的那天,恰巧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太仓万人空巷,约有十万人前去离城十多里地的直塘去观看昙阳子王焘贞羽化升仙,其中包括王世贞。李时珍四处问讯刚找到弇山园,却不见王世贞。经王世贞家人指点,他又乘舟去直塘的昙阳观寻找。经过半小时的水路,船来到直塘的一个小码头上,李时珍乘坐的小船靠了岸,谁也不知道,此时从船上走下来的,就是今天妇孺皆知的医药家李时珍,他的行囊里放着的便是刚刚完成的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

王世贞对李时珍十分敬重,并对《本草纲目》也很感兴趣。热情地在弇山园里款待他,同时希望李时珍能多留数日,两人一起海阔天空,谈笑风生。王世贞边捧读书稿,边与李时珍聊天,兴之所至还猜起了药谜诗。王世贞:“农夫日落出耕田,行到溪头无渡船;且在河边睡一觉,蓑衣箬笠护头边。”李时珍稍加思考,便挥毫写下黑牵牛、当归、宿沙、防风。接着李时珍笑着对王世贞说我也有一首诗要请教。“一株空心树,独生东篱边;病人膏肓处,九死一生还。”王世贞何等聪明之人,不无得意地笑着回答:“这不是你书中记载的木通、黄花、没药、独活吗?”

在融洽的气氛里,王世贞答应待慢慢地看了书稿后,再为《本草纲目》作序,另外还写了《赠李时珍诗》,诗前题词:“蕲州节先生见访之夕,即仙师上升时也,寻出所校定《纲目》求序,戏赠之。”诗中写道:“李叟维肖直塘树,便睹仙真跨龙去。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玄晏先生序。华阳真隐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何如但附贤郎舄,羊角横抟上九天。”

诗中说,李老头瘦骨嶙峋,像极了直塘镇上的枯树,快成仙的样子,却还从行囊里拿出书稿来请我写序。当年华阳陶真人为了注《神农本草经》,耽误了十年成仙的机会。要是早将修本草的重任交与你家贤郎,岂不正好同我的先师一道入仙境。诗中带有几分诙谐幽默,但王世贞作序无数,却偏为《本草纲目》写序好事多磨,一拖竟拖了十年。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这部书中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像用锡做盛酒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的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竟有蚂蚁一升之多。

我翻看家中的《本草纲目》,发现书中一些有趣的东西,其中记载了裤裆、头巾、裹脚布、死人枕席、日历、钟馗像、桃符、尿桶等种种日常用品,不是为了介绍它们的日常用途,而是为了说明把它们烧成灰或浸汁能治疗什么样的疾病。其中奇葩的偏方不在少例,如在上元节时偷来富家灯盏放在床下,就能令人怀孕。李时珍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而王世贞正隐居弇山园,以昙阳子为师,沉溺于道家养生成仙之术,还一度住进昙阳观,表示要“摒荤血,断笔观,与家庭绝。”李时珍的驳论,也许让正在“修仙”的王世贞产生兴趣。

王世贞拿到《本草纲目》并没有马上写序,而是把手稿留在家中十年,直到临终前才把序完成,这看上去又似乎与《金瓶梅》有关。药称中有一味叫三七的中药,原产于云南,在医药史上《本草纲目》是第一部收录这味药的著作。在《本草纲目》未问世之前,这味不是随处可见的药。在明代几乎并不为人所知,而这味三七却出现在了《金瓶梅》里,能够了解这味药和它的功效的人除了李时珍本人外,似乎就剩下为《本草纲目》写序的王世贞了。